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作者:林福宗
定价:59
印次:3-12
ISBN:9787302177807
出版日期:2009.01.01
印刷日期:2016.08.16

在第2版的基础上,本版教材对部分章节的内容做了更新,增加了MPEG-4 AVI/H.264和多媒体传输方面的内容。为保持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本教材仍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多媒体压缩和编码(第2~13章),主要介绍声音、图像和数字电视媒体的基本知识、压缩和编码方法;二是多媒体存储(第14~16章),主要介绍CD、DVD、HD-DVD和Blu-ray Disc存储器的存储原理和存储格式;三是多媒体传输(第17~20章),主要介绍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质量(QoS)、因特网、TCP/IP协议和多媒体传输的基础知识;四是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第21~22章),主要介绍HTML和XML的基础知识。每章附有练习和思考题以及参考文献和站点。 本教材适合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生使用,可作为多媒体爱好者的自学教材,也可作为信息技术工作者的参考书。

more >

作 者 简 介 林福宗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从1989年开始对多媒体产生兴趣,其后一直从事多媒体技术基础的教学与应用研究,出版图书9本,包括《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多媒体技术基础》和《多媒体与CD-ROM》,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70多篇。序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发行了近30种,包括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数学、专业技术基础和专业等课程的教材,覆盖了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是一批至今发行数量很大并赢得广大读者赞誉的书籍,是近年来出版的大学计算机教材中影响比较大的一批精品。 本系列教材的作者都是我熟悉的教授与同事,他们长期在第一线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批很受大学生和研究生欢迎的任课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大学(研究生)计算机教材,不仅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前沿的正确把握和了解。正因为本系列教材的作者们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了这批高质量优秀教材的出版。可以说,教材是他们长期辛勤工作的结晶。本系列教材出版发行以来,从其发行的数量、读者的反映、已经获得的许多国家级与省部级的奖励,以及在各个高等院校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上,都可以看出本系列教材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效益。 计算机科技发展异常迅速、内容更新很快。作为教材,一方面要反映本领域基础性、普遍性的知识,保持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需要跟踪科技的发展,及时地调整和更新内容。本系列教材都能按照自身的需要及时地做到这一点,如《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一书十年中共出版了三版,其他如《数据结构》等也都已出版了第二版,使教材既保持了稳定性,又达到了先进性的要求,本系列教材内容丰富、体系结构严谨、概念清晰、易学易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于教学与自学,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系列教材中多数配有丰富的习题集和实验,有的还配备多媒体电子教案,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相关课程。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开放,我们需要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大学教材建设上,我们也应该注意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但是,计算机系列教材的出版发行实践以及它所取得的效果告诉我们,在当前形势下,编写符合国情的具有自主版权的高质量教材仍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它与前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本系列教材的出版还表明,针对某个学科培养的要求,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组织任课教师编写系列教材,还能促进对该学科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的研究。 我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我国优秀教材出版。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科院院士 2007年6月28日第3版前言 本教材第2版于2001年定稿,2002年9月第一次印刷。当时许多新技术还没有出现或正在开发之中,如MPEG-4 AVC/H.264(2003年)和XML 1.1(2006年)。有些当时认为比较有前途的技术,现在已经更新,如普遍认为2002年公布的SIP(RFC 3261)比1996年公布的H.323更简单。根据笔者过去几年的科研、教学和观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适合当前使用,因此确定第3版教材的修改方针是保留第2版的体系结构、更新部分章节内容和增加新内容。 一、 教材的组织结构 为保持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第3版教材仍由多媒体压缩和编码、多媒体存储、多媒体传输和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共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多媒体压缩和编码(第2~13章),主要介绍声音、图像和数字电视的基本知识、压缩与编码方法。 第二部分: 多媒体存储(第14~16章),主要介绍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盘的存储原理和多媒体在光盘上的存放格式。 第三部分: 多媒体传输(第17~20章),主要介绍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质量(QoS)、因特网、TCP/IP协议和多媒体传输的基础知识。 第四部分: 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第21~22章),主要介绍HTML和XML的基础知识。 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和思考题,但这些题目没有难度,教师可增加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练习和思考题。 每章后面都有参考文献和站点,列出它们有两个目的: (1)表示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访问过相关站点,参考或引用了相关内容; (2)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南,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虽然到本书截稿时每个网址都有效,但以后可能会有变化。 二、 教材修改的内容 在第2版教材基础上,第3版教材做了如下修改: (1) 考虑到视像压缩技术在多媒体产品和各种服务中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一章专门用来介绍MPEG-4 AVC/H.264。此外,考虑到光盘存储器在多媒体存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HD DVD和Blu-ray Disc的内容。 (2) 考虑到网上多媒体应用如火如荼,如IP电视、IP电话、即时通信和多媒体会议,因此重写了第三部分(第17~20章),突出了多媒体传输或称多媒体通信技术。 (3) 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的内容处理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在第22章(XML语言)中增加了XML新版本的内容。HTML和XML等标准已经并将继续对日益增长的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多媒体网络应用和多媒体电子出版业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4) 为降低教材篇幅,第2版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保留,如MIDI系统。 (5) XHTML是用XML重写的HTML版本,2008年1月介绍的HTML 5(也称XHTML 5)也是用XML编写的。因此本版教材没有保留第2版中的第23章(XHML语言). 三、 教材的使用建议 国内许多大学开设多媒体技术课程已有多年,在网上看到许多兄弟院校在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方面已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在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用或打算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 有所教有所不教 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国外有些信息技术学院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每个年级都开设内容不同、深浅不同的多媒体课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计划一般只安排一个学期,学时也不多,因此教师可采用有所教有所不教和有所学有所不学的策略。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对于不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如果有需要,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钻研。 2. 教材作为参考书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来说,写进正式出版的教材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即使是刚刚出版的教材,其内容也不一定新。据观察,许多大学的多媒体课程内容是当前最新的技术,教师都有自己编写的教学提纲和材料,而把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列为必要的参考材料加以推荐。这不是说正式出版的教材不重要,而是通过教授新技术来带动基本原理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的内容先进,学的基础扎实。 本教材共22章,比较系统地介绍多媒体技术。笔者有意使本教材覆盖多方面的重要技术,努力选取相对比较新的和实用的技术,力图对多媒体技术原理解释清楚和准确。因此可把本教材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授最新的技术。 3. 用课程设计驱动 凡任课教师都很清楚,教一本书不等于开设一门课程。为配合我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的积极性,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经过多年实际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学生对课程设计反响强烈,由于严格实施“允许参考不许抄袭”的措施,学生普遍认为真正学到了知识。 辅助教材拟了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设计题目,每个题目都有原理介绍和示例。为便于学生撰写和教师评估课程设计报告,规范了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由于设计题目的难度不大,任课教师可根据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也可在辅助教材所列的“参考选题”或其他参考选题中增加或更改设计题目。课程设计要求使用MATLAB语言来实现,因为MATLAB是攻读学位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 4. 用评估系统引导 评估系统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授本教材是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部分,而课程设计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的课程评估采用了“基础知识书面开卷考试约占50%,课程设计约占50%”的方法,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评估标准或在所占分数的比例上加以调整。 5. 教学辅助材料 为本教材准备的电子版的辅助材料有四个部分: (1)练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2)课程设计参考答案; (3)正式出版的本教材中的插图,为制作电子版讲课提纲提供方便; (4)讲课提纲(PPT格式)。这些材料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上下载,也可在http://www.csai.tsinghua.edu.cn/linfzmmc/上下载。 四、 关于中文术语 随着信息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新术语不断涌现,同时也给一些老术语赋予了新的含义,使用准确的术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为使本教材中的中文术语尽量准确,笔者查阅了许多著名的英文词典,阅读了许多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文献,参考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 在本教材中,有几个常用术语有必要在此说明: (1)用“视频”作为video的释义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video的真实含义是由一系列图像组成的(电)视(图)像,确切的中文译名应该是“视像”. “视频(video frequency)" 是电视信号频率的简称,在ITU-R BT.601标准中,频率范围是0~6.75MHz. (2)不论什么场合,用“音频”作为audio的释义也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audio是指人的听觉系统可感知的声音,是声音(sound)的同义词,作名词时的确切中文术语应该是“声音”. “音频(audio frequency)”是声音信号频率的简称,频率范围通常认为是15~20000Hz. (3)“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是一个不确切的中文术语。 "packet”的含义是一个由收、发送地址和实际数据组成的“数据包”,确切的术语应该是“包交换”. (4)“组播(multicast)”是一个容易被误认为“收发关系颠倒”的术语,本教材使用“多目标广播”。尽管我们习惯使用2~3个字构成的术语,但“多目标广播”是顾名就可思义的术语,即一个发送者向多个接收者(多目标)传送(广播)数据的意思。 五、 衷心感谢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多年来的直接指导和各方面给予的实质性支持;衷心感谢我们课题组(智能多媒体组)所有老师和硕博研究生为本教材所做的贡献;衷心感谢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给予我们的热情鼓励和提出的宝贵建议。 参加本教材编写工作的有林彩荣、朱高建、朱高东、黄民德和谢霄艳,他们在多媒体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通信、教育技术、软件评估、科研和教学方面都有各自的专长。 林福宗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数据结构(C语言版)(第3版)

殷人昆
定 价:89元

查看详情
Java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程

郑莉、尹刚、张宇
定 价:39元

查看详情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

张尧学、任炬、卢军
定 价:59元

查看详情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习题...

张尧学、任炬、卢军
定 价:38元

查看详情
图论与代数结构(第2版)

崔勇,张小平
定 价:49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第1章 多媒体技术概要1

    1.1 多媒体的概念1

    1.1.1 多媒体是什么1

    1.1.2 超文本的概念2

    1.1.3 超媒体的概念2

    1.1.4 多媒体系统的结构3

    1.2 多媒体数据压缩与编码3

    1.2.1 为什么要压缩4

    1.2.2 两种类型的压缩4

    1.2.3 三种类型的编码4

    1.2.4 压缩与编码5

    1.3 多媒体与光盘5

    1.4 多媒体与网络6

    1.4.1 因特网是什么6

    1.4.2 万维网是什么7

    1.5 多媒体国际标准8

    1.5.1 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8

    1.5.2 ISO/IEC标准9

    1.5.3 因特网技术标准10

    1.5.4 万维网协会(W3C)11

    1.6 多媒体内容处理14

    1.6.1 内容是什么14

    1.6.2 内容处理16

    1.6.3 内容标记语言17

    1.6.4 多媒体内容检索20

    1.7 迈向信息时代21

    练习与思考题21

    参考文献和站点22

    第一部分 多媒体压缩和编码

    第2章 数据无损压缩25

    2.1 数据冗余25

    2.1.1 冗余的概念25

    2.1.2 决策量26

    2.1.3 信息量26

    2.1.4 熵26

    2.1.5 数据冗余量26

    2.2 统计编码27

    2.2.1 香农-范诺编码27

    2.2.2 霍夫曼编码28

    2.2.3 算术编码29

    2.3 RLE编码32

    2.4 词典编码33

    2.4.1 词典编码的思想33

    2.4.2 LZ77算法34

    2.4.3 LZSS算法35

    2.4.4 LZ78算法36

    2.4.5 LZW算法38

    练习与...

版本展示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