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非虚构 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陈晓楠、卫毅、杨潇、赵涵漠等非虚构文学领域著名作家、主笔、主编亲述的写作圣经! "

作者:周逵
定价:68
印次:1-5
ISBN:9787302453055
出版日期:2017.03.01
印刷日期:2023.02.01

本书凝聚了多位从业多年的著名记者、主编、作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它以极具有吸引力的内容精华和大量案例去安排讲稿,且所选案例多数是行业内最精彩的非虚构作品。它结合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对于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做了独到的剖析,并在文稿中回答了读者最恳切想问的问题;该书没有停留在如何写一个更好的稿子的技术层面,而是面向新闻传播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和热爱大众文学的读者,尝试告诉他们如何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掌握非虚构创作的叙事精神要素。这本书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尝试用丰富翔实的实战经验代替传统新闻传播教学的教科书,更希望成为广大学子和读者所喜爱的文学读物。本书由十余篇文章构成,从十余个不同角度解构一线记者的行业切片,展示出一个个写的漂亮、讲的有趣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more >

失物招领 (代序一) 我小时候住在江苏省扬州水利机械厂。 这个厂建在运河边上,因为是水利机械,很多机器建好了以后 就直接泊在河里,所以我小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京杭大运河边。 1990年代的扬州作为一个中小城市,有许多国有企业,水利 机械厂就是一所。城市里大部分孩子长大后不会外出读大学,一直 在当地读书直至成为一名工厂的工人,如同我们父辈的生活一般。 作为一名工厂子弟,我们的童年和其他小孩不太一样,那时候 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把吊车当作玩具开,在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会 坐在驾驶座把我放在大腿上,手把手教我操作高空大吊臂。元宵节 的时候,厂里的所有小孩会推着纸扎的兔子灯去篮球场玩,兔子灯 一倒火就着了,男孩子一看着火了,便灵机一动撒泡尿把火扑灭, 小女孩在旁边吓得在那儿哇哇哭。大人则拿着板凳,吃好饭后散步 到播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大家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等着电影放映。 运河边上住着许多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住在船上,由于生 活环境的限制,渔民家的孩子身上常常带有一股鱼腥味。于是欺负 这些孩子便成为我们儿时的乐趣之一。他们吃饭有一个禁忌,不能 将鱼肚翻过来,他们说这意味着翻船。一看到他们饭桌上窘迫不愿 意翻鱼的样子,我们便会爆发出哄堂大笑。有一次,我们闲来无聊 想要捉弄一个面黄肌瘦的渔民家女孩,于是一群男生在放学后把她 逼到墙角拿胡椒粉撒在她脸上。这些当时在我们眼里的恶作剧如今 看来不只是恶劣的玩笑,我每每想到此事,还对她心有歉意。 中午是厂里最热闹的时候,11点半前,工厂门口铁栏杆边上 已经站满了人,很多双职工抓着栏杆翘首企盼中午回家给小孩做饭。 铃一响,门一开,所有人立刻蜂拥而出。那时候的米饭是用铝饭盒加热的,为了 辨认出各个饭盒,我的小舅舅还用锤子和榔头勾出空心的名字来做标记。 对于职工来说,下班以后洗澡是个大问题,但托我父亲的福,小时候我都是 去炼钢工人的澡堂子洗澡。炼钢工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体力劳动,干的是出汗最多 最累的活,下班后可以免费用烧红钢水的热量去冲澡,这是属于炼钢工人的福利。 然而这样一件好事却在我童年留下了阴影。因为如果要去洗澡,炼钢车间是通往 澡堂的必经之路,那车间里到处都是烧红的铁水往下流,父亲每次都叮嘱我:别 踩!那水得有几千度!我听着话战战兢兢地往前走,害怕自己真的会被那些流动 的液体熔化掉。 由于是危险工种,炼钢工人的福利不止如此。一年365天处在高温环境下意 味着每天都有高温补助,除此之外,最让孩子眼馋的就是上海产的金鸡牌雪糕, 肥皂一般的大小,尽管包装简陋,但在炼钢车间上班的年轻人只要一拿出来,一 群熊孩子便会蜂拥而上。 当时下班后的人们休闲娱乐活动并不多。我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去针织厂接 活,那时的女工大都如此,她们往往挑灯夜战,在家里低着头在衣服上绣亮片或 者串珠子赚一点钱,衣服上亮片绣多了就像鱼鳞一样,在灯光下泛出五颜六色的光。 男人也不闲着,他们站在大马路边上等“活”。马路上的车经常抛锚,他们就冒着 危险靠自己的手艺挣几块钱。 我身边的大人常常念叨生活真的太艰难,但无论多艰辛,扬州人总有一股积 极乐观的劲儿,这从日常生活就能看出来。他们把酱油汤命名为神仙汤,扬州话 的意思就是省钱汤,在母亲做工之前,她常常会给我们做神仙汤。 但即便是乐观,此时的我们谁都没有点破的是,改革的春风已经深入这座三 线城市的传统企业。1980年代末对于我父亲和其他厂工而言,无疑是最难熬的 时候,一些胆大的人纷纷开始寻找其他的出路。 也就是那一年,父亲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调动工作。 父亲以前是汽修车间的工人,为了成功调动工作他费了不少脑筋。他早年参 加过非洲建水坝的项目,回国后攒了一些钱,还带回了三大件和玩具。他给我的 玩具是一个小机器人,能在地上到处跑,这个新奇的小玩具据说是父亲在法国转 机的时候给我买的。但后来有一天我在上厕所的时候,小机器人跑进了一个房间, 从此再也没找到,这件事情让我难过了很久,父母安慰我说那个机器人跑回法国了。 直至后来长大,我回想起这件事问他们,他们才透露实情,原来这个玩具当初送 给了厂长的孩子。除了那个小机器人,我的父亲还送了两瓶当时普通人家喝不到 的可口可乐。不过可口可乐人家最后也没收。 而父亲终于成功转到了扬州电视台。 我的父亲当时有一项引以为傲的技能——开车。他曾载电视台陈导演的同事 到我们家做客。我对外人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第一次见到陈导演的时候心里还默 默嘀咕着“他是女的还是男的?” 陈导演披着一头长发,头顶当时人人艳羡的电视 台光环,有一辆泛青的上海轿,许多次都在我家门口的一条小路上扬尘而过。那 一幕场景至今还有时在我的梦里出现,那条土路上一个男人,头甩在外面等人。 年仅12岁的我因为他的到来,小小的世界一下子被打破了。在那之前,我总 以为,做一名厂工是我将来的生活。但当我第一次见到电视人,第一次见到上海轿, 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和自然,我迫不及待想要去看看外面的天地,冥冥之中,我与 电视的渊源由此开始。 若干年后当我进入电视行业,再回到这个工厂大院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印 象中宽宽的路变窄了,高高的树变矮了,墙头的草长了几寸,砖瓦又掉了几块。 老房子愈加斑驳,留在那儿的人越来越老,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老人还能操着 一口吴侬软语认出我,说道你是逵逵啊…… 公共厕所依旧还在那儿,那是我的第二童年阴影,还没走到跟前,远远就能 闻到一股浓烈而熟悉的恶臭味。它和20年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墙上的油 漆赫然写着的厕所二字“所”字已经掉了一半,成了“厕斤”。在这个标志旁还画 了一个箭头,指向隔壁的“职工之家”。“职工之家”是从前的职工俱乐部,我上 幼儿园的那会儿经常举办各类活动,父母还会和小孩一起跳舞。 如今“职工之家”空无一人,牌子还挂在那里,“家”字已经晃晃悠悠地倒下了。 一座江边小城、一间工厂、一群大院子弟,我的故乡消失在了命运的交错迷 惘中。缝亮片的女工,修车的男人,运河边的渔船……这些故事逐渐模糊,飘着 汽油味的童年慢慢消失,有些人就这样永远失去联系了。 他们如同历史人物,风化在你的私人记忆里,永不再回来。 如今在那条泥泞的土地上建起了扬州市最大的五星级酒店,四周也已沧海桑 田。我们谁都没有料到,90年代短短几年大环境的风水轮转把封闭社区里的人吹 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此相见机会渺茫。原本都在那儿工作的三代工人到了第三 代大都去了社会上谋职,厂子也越来越衰败,但由于它占地特殊,尽管年轻人都 走了,它依然如同标本一样,亘古不变地伫立在扬州大桥边运河畔上。 之所以讲述这些故事,是因为如果这些故事在我30多岁的时候还无处倾诉, 它们就会永远尘封在我心底的小角落里。那些关于国营厂风华正茂的记忆会逐渐 模糊,终成为破碎的幻影。人往往生活在当下的时候,是不知道当下的,面对历 史的时候,是不知道历史的。我们扮演的角色在逐渐成长,我们的身份在改制洪 流里也产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个个故事让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过往,这不仅是 我幼时模糊懵懂的记忆,也是那一代人绝望和希望并存的记忆。 “非虚构”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经历如此不同,回首遥望的时候,能不能理解 自己的过往看的是个人的造化。我们庸庸碌碌度过一生,却可能对自己的人生一 无所知。而“非虚构”这三个字的魅力就在于点醒我们,记忆是如此私人却又值 得保留的东西,它建构在一代人的记忆之上,个体命运与这个时代如此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如果这些故事不被记录,就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开消失在历史的 尘埃里,这是多么令人遗憾而痛心的事。 而这也是我想要出这本书的原因。 2016年8月 于京杭大运河最北端通惠河畔 2006年,我曾经做过一次相当艰难的采访。在采访现场的那个小村庄,我们 的拍摄屡次被阻止,甚至最后还被抢夺了摄像机和磁带。直到几个月之后,被拍 摄的主角自己偷偷来到了北京,我们的节目最终才得以成片。当时要采访的这个 人就是郜艳敏。18岁的时候,她被人贩子拐卖到了河北曲阳下岸村,然而就是在 这个她被损害被侮辱的伤心之地,最终她选择了留下来,成为村里唯一的乡村教师。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时隔九年之后,郜艳敏却突然引爆了网络舆论, 再一次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新闻人物。2015年7月29日,有网友发现了以郜艳敏故 事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网友对影片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认为 这部影片所谓的“主旋律”是不追究人贩子的责任,而让一个受害者站出来撑起 一片天,将“法制进行时”做成了“感动中国”。这不是感动,“而是耻辱”。一石 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引发了关乎制度、法律、媒体导向、舆论、伦理、心理等 各种层面的广泛的探讨。而这一切,也都是在郜艳敏毫无预料、也毫不知情的情 况之下发生的。 壹 2006年年初,我刚进入凤凰卫视,给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栏目做策划。 一天,我们发现了一则新闻选题:在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有一位被拐来的姑娘,从 一个被2700元买来的媳妇,最后没有选择出逃,而是留在那个让她伤心欲绝的地 方,成为了一个名扬乡里的乡村女教师。 看到这则由本地媒体报道的新闻后,本能地觉得是一个好选题,符合《冷暖 人生》栏目“寻找宏大历史社会背景下个体命运抉择”的定位。所谓“宏大社会 背景”,指存在于事发地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并非罕见的妇女拐卖问题:被拐妇女被 迫成为生育工具,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多数人选择逃走,因此村里留下 不少没有母亲、父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另一个宏大社会问题是指乡村代课教 师的处境问题。所谓“个体命运的抉择”,是指对于当事人郜艳敏来说,这是一个 关于“当尊严被碾碎,生命又将如何重生”的故事,是自我救赎的艰难历程。 最早发现这个选题的是当地的一个农民摄影家,他也是当地一份报纸的通讯 员。最早的报道也是以图片报道的形式出现。通过这位朋友(也是后来引发争议 的后续报道的记者之一)的帮助,我们联系到了这位郜老师。当时,除了首发的 本地媒体外,还没有其他媒体跟进,因此我们的采访初期联系很顺利。 几周以后,我们摄制组一行三人就驱车从北京来到了河北曲阳县下岸村。当时, 郜老师正在村里的学校上班,我们决定先拍摄一些教学的纪实镜头再做采访。 学校就是下岸村村东头不远处的两间平房,村里所有的小孩不分年纪都在一 个教室中就座,分成不同年级坐在不同组里。由于下岸村地处偏僻,最近的一所 小学也路途遥远,所以这里的孩子上学一直是个问题。加之贫穷,据说之前来过 的代课教师都待不下去而很快离开。整个学校也只有郜老师一个人。 她的代课教师工资是1000多元人民币,一年。 课间,郜老师带着孩子们围成圈做活动。正当摄像师全身心投入拍摄的时候, 郜老师脸色突然阴沉下来。我们这才发现,离学校不远的村洞口的树下,不知道 什么时候开始蹲着几个村外的人。这几个人蹲着、一边抽烟、一边远远地注视着 我们。 没多久以后,那些人应该是得到了指令后,就一拥而上,阻拦我们拍摄,并 且动手抢我们的摄像机。本来在户外跟郜老师做游戏的孩子们吓得哭成一片。郜 老师赶紧把他们带回教室,自己出来帮我们说话。 我们出奇地愤怒,不仅在于正常的采访被暴力中止,还在于这些暴行就发生 在一班孩子们的眼皮底下,全然不顾他们的号啕大哭。 撕扯中,摄制组的人或多或少都被划伤了手臂。虽然奋力保护,但是究竟寡 不敌众,机器设备连同磁带都被抢走。这群人把我们“护送”出村。在村口,一 个领头模样的当地干部对我说的话,荒诞至极: “记者老弟,人跟人的生活就像平行线,我们在这里交汇也算是有缘分,不要 互相为难。” 我当时觉得在一番撕扯后说出如此人生哲理,真是啼笑皆非。只想要回机器, 只好问:“机器怎么办?” “平行线哥”说:“明天中午12点,到车站附近。到时候会有人联系你们。” 走之前,郜老师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东西在我这,放心。”后 来我才知道,郜老师以为别在她身上的小蜜蜂无线麦是磁带,让孩子藏到屋后。 这张皱巴巴的纸条在之后一直留在我的钱包里。 第二天中午,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开车到车站附近。因为对方没有说定具体地点, 我们只能开车围着车站兜圈,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耍我们。在一个红灯路口,我们 停下车。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拍打我们副驾驶的车窗,我们 正奇怪,摇下车窗的时候,这个陌生人把我们昨天被抢的机器递了进来。挥挥手, 意思是你们可以走了。 我们一车三个人瞠目结舌。红灯停车不过几十秒。我们的一举一动早已被对 方了如指掌。 贰 这是我在凤凰卫视工作后的第一次采访,就在如此曲折中结束。我们推测对 方如此大动干戈的原因在于他们料想到采访肯定多少会暴露出当地拐卖妇女问题 严重的事实。 这里要补充一点背景信息。 第一,被拐卖的妇女往往来自更加贫穷的地方,人贩子认为这样他们被拐后 才不会想跑。郜艳敏的老家就在河南许昌农村,家庭条件非常贫困,为了能改善 经济状况,1994年18岁的她第一次走出家门,从老家来到河北打工,还没有找到 工作就在车站遭遇到人贩子; 第二,拐卖多伴随人贩子的强暴等犯罪;第三,郜 艳敏当时为了尽快逃脱人贩子的施暴,自己甚至用藏在鞋底的钱补足了买家与人 贩子要价之间的差价! 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我们料想到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地方上肯定会对下岸 村严加盯防;郜老师的处境会变得更加糟糕。当时能帮到她的唯一方法,就是待 机再次采访,让节目顺利播出。在这个事件中,我们能想到的对郜老师最好的保 护是公众的目光。 若干月以后,我们再次来到下岸村。在我们采访失败后,村口每天都有人来“上 班”。于是我们选择“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方法。前一天等天黑以后,悄悄进 村。在郜老师家住了一夜。就着火炕,跟郜老师聊了很多此间的曲折。第二天一早, 郜老师为我们炒了一大盆蛋炒饭,放了四个鸡蛋。我们赶在大亮之前完成了纪实 拍摄。在村口“上班”的人到岗之前就已经离开。 几周后,我们顺利地把郜老师接来北京,完成了全部的采访工作。节目顺利 播出后,海内外反响强烈。那是一个还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节目组的电话被打爆。 在表达愤怒之外,要求捐款的海内外观众络绎不绝。许多观众也明确要求拒绝任 何中间方式,直接捐款给郜艳敏本人。我们也拿到并公布了郜老师的账号,郜老 师也几番推托。 后来,下岸村发生了几件事: 1. 当地有关部门据说多次找郜老师,要帮她成立一个基金,妥善保管和处理 捐款问题。 2. 郜老师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3. 郜老师带着孩子们又来了一次北京,看了天安门升旗仪式。 4. 郜老师的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叫《走出大山的女人》。 郜艳敏生过两个孩子,两次自杀,并没有死,她被赶来的村民救了起来。被 拐一年后,买家同意由郜艳敏的“丈夫”赔她回一趟老家。突然见到失踪的女儿, 父母和郜艳敏不禁抱头痛哭。郜艳敏希望能够留下,但在同样贫穷封闭的家乡, 摆在她面前的命运,也许比作为一个被拐女终老他乡更加灰暗。因此无奈的父母 能劝她的只有两个字:认命。 个体命运的无力只能通过荒诞的自我建设完成救赎。而对宏大社会问题的探 讨却会被暴力阻挠。要知道,在郜艳敏之前和之后,存在无数被拐妇女的个人与 家庭悲剧。 未曾想到的是,事隔九年以后,郜老师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叁 2006年初次去河北曲阳县下岸村,最深的印象是一路上的石料加工厂和漫天 的粉尘。 村里的男人都在附近的采石场敲石头,到了30岁还讨不到媳妇的光棍很多。 因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当地村里就有了“买媳妇”的行为,而且,这种行 为是具有传染性的。 郜艳敏被人贩子囚禁后,每天都遭受折磨和性侵犯。每天也都有人来“看货”。 因此当下岸村的刘老汉夫妇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某种程度上视他们为自己逃 出人贩子魔掌的希望,乃至当双方价格因200块钱谈不拢的时候,郜艳敏从自己 鞋底掏出来藏着的钱自己补足了差价,就为逃离人贩子。 这也造成了她与“买家”复杂的关系。当我们见到郜艳敏的时候,她对老夫 妇的称呼早就是很自然脱口而出的“公公”、“婆婆”。郜艳敏还一直说,其实公婆 对她不错。 1994年端午节的那一天,正在山里打石头的刘家老三得知父亲帮他买了个媳 妇,便匆匆赶回家来,郜艳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他(刘老三)就(问我)说你是不是不同意?你不愿意跟着我,你可以上别 处睡觉去,要不我上别处睡觉去,以后彼此都是清白的。我不敢说话,不敢相信 他是真的。我哭了,他也哭了。他说我送你走。但是他说我也有点不忍心。炕挺 大的。他在炕那边。我在炕这边。当时他也很绝望。” 郜艳敏曾经回过一次老家,她的老家更加贫穷、更加封建。在当地一些人看来, 被拐本身是女人无奈的所谓“污点”,所以劝她认命。哀莫大于心死。 结束采访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摄制组早上8点不到出村,开车回北京, 下午两点车就行驶在北京的西三环路上。从河北曲阳下岸村到北京,抬头看着两 边高耸的建筑物和几个小时前满天风尘的荒瘠,感觉从一个世界来到了另一个世 界。而两者却相隔如此之近,又如此之远。 当我们后来得知她被授予各种“荣誉”时,只能苦笑,心里只能期望:这些 虚幻的光环至少可以成为对她的一种无奈的保护吧? 后来听说她的故事被改编成了电影,只能苦笑,心里知道她的故事当然是可 以被改编成电影,但绝对不是假意的心灵鸡汤。 2015年,郜艳敏突然在网络中再度热议。9年前,我们通过博客发布文稿, 通过电话热线接到观众反馈;9年以后,舆论的声音通过微博表达。舆论的议题也 从8年前单纯的捐款援助,到如今的打拐、女性权益等问题。9年间,虚拟的世界 也是沧海桑田。 而对于郜艳敏的个体命运来说,过于宏大的叙事,遥不可及,追究人贩子的 责任也过于久远,几成天方夜谭。或许一份正式的教师工作对她来说是生活下去 最好的慰藉。 当时改变郜艳敏命运的恰恰是那些由于母亲逃跑的留守儿童,包括她二姐家 的孩子,她觉得这些孩子是无辜的。她也知道如果这个地方不改变,世世代代也 都会重复买媳妇的命运。所以才同意留下来做代课教师。这也可以让她摆脱“被 拐女”这个梦魇般的标签,在一个痛苦的地方艰难地重生。 公安部、民政部等多部门《关于做好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工作的几点意见的 通知》相关条款指出,被拐卖时是少女,现已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本人又愿意 与买主继续共同生活的,应当依法补办结婚登记和户口迁移手续。 每个震撼人心的社会事件事实上真的很难有同一个目标和出口,捍卫法律的 人看到整体,创作者和共情者看到细微,都没有错,因为它复杂,层次与面向丰富。 所以它难,残忍又荒诞,还自圆其说。 2015年8月 于通惠河畔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新闻传播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IJC)主任,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周逵副教授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由其担任策划与撰稿的凤凰卫视电视专题纪录片《冷暖人生》在第4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由其担任执行总编导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走进和田》获得2015年“五个一工程奖”。周逵副教授在国内外SSCI、AHCI、CSSCI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译著《群体性孤独》(Alone Together)获得2014年度文津图书奖。
  • 非虚构写作高手为读者讲述创作过程中动人心魄的故事。书稿本身就是精彩的非虚构作品,所选案例皆为关于行业内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披露名篇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复盘经典报道现场,揭示转型大时代的叙事精。回答了读者最恳切想问的问题——何为非虚构?如何创作?

more >
  • 目录

    从玉华:

    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具体的悲伤 /001

    陈晓楠:

    我们就是在做“活着”两个字 /023

    卫毅:

    人物特稿就是去掉报告文学背后的金光 /055

    杨潇:

    从过度书写开始 /083

    赵涵漠:

    采访永不落空 /117

    袁凌:

    每一个字都是炼出来的 /143

    张鹭:

    坚守一线的调查记者不足百人 /179

    陈琳:

    极端环境的现场报道是对人性的挑战 /197

    林珊珊:

    人人都会讲故事 /223

    余楠:

    当我写娱乐圈时我写些什么 /247

    史晨:

    高价的体育、廉价的诗歌,谁之罪? /277

    吉姆·沃尔夫:

    国际新闻是世界历史的初稿 /293

    刘子超:

    面包、黄油会有,还有诗歌和远方 /309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来自140位听众的话(代跋) /329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