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本书选择清华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科研与社会服务、校史人物等事关学校历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点面结合,精选一组历史照片,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从不同侧面挖掘、弘扬清华优良的文化与精神。

作者:金富军
定价:69
印次:1-1
ISBN:9787302553311
出版日期:2020.06.01
印刷日期:2020.06.12

本书选择清华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科研与社会服务、校史人物等事关学校历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点面结合,精选一组历史照片,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从不同侧面挖掘、弘扬清华优良的文化与精神。

more >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在百余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值得我们从不同角度总结凝练和传承弘扬。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校史研究工作,早在1959年成立了校史编辑委员会,下设校史编写组,现已发展成为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三位一体”开展校史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的专门机构。金富军副研究员就是这个机构的一员,他在清华大学先后攻读本科和硕士、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校史工作。这本书是他为校史研究和校史教育贡献的最新成果之一。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主题丰富多彩、形式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活泼。几十年来,清华大学陆续出版了校史稿、史料选编、人物志、大事记、校志、图史等体例比较完备的校史图书,全面展现了清华百余年发展变化的历史风貌,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和研究清华历史和精神文化。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图书的内容、篇幅等大多比较系统、宏大,严谨有余、活泼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社会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阅读的需要,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即时性传播的特点,在校史宣传教育效果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之处。如何将清华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转化为丰富多样的育人资源,面向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各界更加有效地传播清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校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金富军的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的积极探索。 在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本书围绕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科研与服务、校园文化、校史人物等办学中几个重要方面,每个方面选择一些有趣的点,点面结合,运用国际史学界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图像证史”研究方法和写作形式,从若干史料照片说起,讲述了60多个校史故事。每个故事篇幅不长,通过珍贵的史料照片和翔实的文字描述,让尘封的历史展露出来、鲜活起来,让读者在较为轻松的阅读中了解一件事、一个人,进而了解一段历史,从不同侧面、不同深度感悟这些历史中蕴含的清华文化与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精选的照片,既有较为常见的校史图片,比如清华百年校史展上使用过的一些照片;也有作者在长期的校史研究中不断挖掘、访求获得的稀见珍照,例如“任期短暂的温应星校长”中温校长与来宾合影就是如此。温应星于1928年4至6月任清华学校校长两个月,留存资料极少,而这张照片正是他在任校长时恰逢清华校庆,与梅贻琦、陈岱孙、陈达、赵元任、叶企孙、吴宓、刘崇等众多清华名师及来宾的合照,弥足珍贵。此外,本书的一些篇目内容对清华校史有拾遗补缺的作用,例如对李大钊、陈毅、聂耳等人与清华关系的挖掘,对边疆问题研究会、航空风洞与滑翔机及防毒面具等研究项目的介绍等,都有助于丰富读者对清华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学术传统的认识。 我特别要谈到的是,对于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清华历史故事,以及对清华历史的一些认识理解,作者通过资料梳理和分析考辨,进行了一些矫正和纠偏。例如,“‘中等程度学校’≠‘中学’”一文,对清华建校初期即清华学校时期的办学程度进行了辨析,有助于澄清对清华学校办学程度和性质的偏颇认识。“关于‘破格’”一文,通过解析几个典型实例,指出纵观清华百余年历史,确有极少数优秀人才通过变通进入清华,但绝大部分是通过严格选拔入学清华,这恰恰证明清华的“格”是行之有效的,换言之,清华历史上人才辈出主要不是“破格”,而正是坚持“守格”的结果。再如“大师与大楼”一文中,通过分析梅贻琦讲话的时代语境,指出大楼与大师本身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有所侧重,如果过于望文生义,则往往会对梅校长这句名言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完整以致极端化。所以,我觉得本书不仅是一本清华校史的通俗读物、社会读本,而且同样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对于教育和历史研究工作者研究清华校史和中国教育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我还想谈到的是,金富军副研究员从事校史工作已有十多年,从2008年起还一直担任校史研究室副主任、校史馆副馆长等职务,承担了校史研究室、校史馆的很多日常管理工作。但他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注重搜集和查证原始资料,有些资料是利用出差的机会见缝插针收集、一点一滴积累得到的,在研究和写作中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对历史上很多人和事既不隐恶,更不溢美,力求做到文章有数据、有分析、有观点。 当然,本书也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比如,书中绝大多数文章涉及的校史内容都在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前,这与清华大学近110年的发展历史显然是有很大差距;另外,本书的写作是作者在几年内陆续完成的,由于成文时间不一,因此读起来各篇风格未免有参差跳跃之感。因此,我更愿意把这本书视为作者这类写作的开始,相信清华校史研究一定能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20年3月14日 (作者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党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金富军,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主编或参编《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史料选编》、《周诒春文集》、《周诒春图传》等多部书籍,发表各类论文多篇。北京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史编辑委员会委员。
  • 本书是一本有关清华的校史读物。 本书选择清华大学发展、校园文化、科研与社会服务、校史人物等事关学校历史的几个重要方面,点面结合,精选一组历史照片,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点,从不同侧面挖掘、弘扬清华优良的文化与精神。
more >
  • 学 校 发 展

    筚路蓝缕创校元勋———清华创校时期的三位领导/ 3

    “中等程度学校”≠“中学” / 6

    学校管理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怀/ 11

    1915 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与《清华年报》创办/ 16

    五四运动与清华学校的管理变革/ 21

    曹云祥校长奠定民主管理基础/ 26

    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 31

    从清华学校到国立清华大学/ 36

    抗战胜利后困难重重的接收/ 40

    毛泽东电报指示保护清华/ 44

    人 才 培 养

    通识为本/ 49

    一个学生的课堂/ 56

    大师与大楼/ 62

    教授互相听课/ 66

    关于“破格” / 70

    老照片背后的清华故事

    频繁严格的考试/ 74

    再说频繁严格的考试/ 79

    60 分是否应该万岁? / 83

    科研与服务

    研究是大学的灵魂/ 89

    历史上的农业学系/ 94

    农事讲习所/ 100

    1934—1937 年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 104

    研制烟幕弹与防毒面具/ 110

    5 英尺航空风洞的研制/ 114

    15 英尺航空风洞的研制/ 119

    迁滇前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 125

    清华大学研制滑翔机/ 129

    边疆问题研究会/ 133

    学工程以服务国家民众为最大最终之目的/ 141

    校 园 文 化

    从清华国文课堂看国人文化心理转变/ 149

    五四运动与清华学生思想转变/ 153

    清华校友的凝聚力/ 157

    清华学校放映电影风波/ 163

    “寿与国同”匾/ 168

    目录

    行胜于言/ 171

    有理由的反抗是美德/ 175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180

    学生围...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