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财政学(第4版)

目录

第1章  财政与财政学概述 1

引例  现实生活中的财政问题 1

1.1  财政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2

1.1.1  财政学的概念 2

1.1.2  混合经济中的财政 3

1.1.3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6

1.2  中国财政概览 8

1.2.1  中国财政体系 8

1.2.2  财政资金来源与使用:政府收支分类 9

1.2.3  财政资金分配方式:分税制财政体制 10

1.2.4  财政资金计划与核算:政府预算体系 14

1.2.5  财政资金流动结果:财政赤字或盈余 15

第2章  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18

引例  中国的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18

2.1  效率 19

2.1.1  效率的含义 19

2.1.2  生产效率 20

2.1.3  产品组合效率 23

2.1.4  交换效率 26

2.1.5  衡量效率的简单法则 28

2.1.6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9

2.2  公平 31

2.2.1  公平的作用 31

2.2.2  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 32

2.2.3  非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 34

2.2.4  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36

2.3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7

2.3.1  效率与公平的冲突 37

2.3.2  效率与公平的协调 37

2.3.3  竞争性市场中效率与公平的取舍关系 38

第3章  财政的起因及其职能 41

引例  飓风的启示:自由市场并非万能 41

3.1  市场失灵 42

3.1.1  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 42

3.1.2  市场势力 43

3.1.3  市场残缺 44

3.1.4  市场功能缺失 45

3.2  财政职能 47

3.2.1  配置职能 47

3.2.2  分配职能 50

3.2.3  稳定职能 51

第4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54

引例  “选票”变成“股票” 54

4.1  财政决策机制 55

4.1.1  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55

4.1.2  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56

4.1.3  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 57

4.1.4  简单多数票规则 59

4.1.5  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 60

4.1.6  中间投票人定理 61

4.1.7  阿罗不可能定理 62

4.2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63

4.2.1  选民的行为 63

4.2.2  利益集团的行为 64

4.2.3  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65

4.2.4  官员的行为 66

4.3  政府失灵 68

4.3.1  政府失灵的原因 68

4.3.2  矫正政府失灵 69

第5章  公共产品 73

引例  灯塔的故事 73

5.1  公共产品的特性 74

5.1.1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性比较 74

5.1.2  不同类型的产品 75

5.1.3  关于公共产品概念的进一步说明 76

5.2  公共产品的提供 77

5.2.1  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 77

5.2.2  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78

5.2.3  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 79

5.3  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一):国防 81

5.3.1  国防支出的有效水平 81

5.3.2  国防支出规模的确定 82

5.4  公共产品理论的应用(二):教育 84

5.4.1  教育的性质 84

5.4.2  教育服务的有效提供 85

5.4.3  教育支出方式及其经济效应 86

第6章  外部性及其矫正 90

引例  南通市启动排污权交易 90

6.1  外部性的特点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91

6.1.1  外部性的性质 91

6.1.2  外部性的类型 91

6.1.3  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92

6.1.4  对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94

6.2  外部性的私人对策 95

6.2.1  道德约束 95

6.2.2  企业合并 96

6.2.3  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 96

6.3  外部性的公共对策 97

6.3.1  征税 97

6.3.2  补贴 99

6.3.3  排污权交易制度 99

6.3.4  政府管制 100

第7章  政府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104

引例  中央三公经费实现“六连降” 104

7.1  政府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105

7.1.1  政府支出的规模 105

7.1.2  政府支出的类别 109

7.2  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及其控制 111

7.2.1  政府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111

7.2.2  控制政府支出的制度安排 114

第8章  社会救助支出 117

引例  2018年农村低保最新标准出台 117

8.1  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 118

8.2  农村反贫困计划 120

8.3  城市反贫困计划 123

8.4  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 124

8.4.1  概述 124

8.4.2  低保的经济效应 124

8.4.3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126

8.4.4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129

第9章  社会保险支出 132

引例  全球养老金压力凸显  个人养老投入渐成趋势 132

9.1  社会保险项目的构成及其特征 133

9.2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 135

9.3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136

9.4  养老金的给付 138

9.5  中国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及其问题 139

9.6  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140

9.7  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142

9.8  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143

第10章  成本—收益分析 146

引例  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成本 146

10.1  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147

10.1.1  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 147

10.1.2  现值 148

10.1.3  净现值标准 149

10.2  公共项目评价的步骤 151

10.2.1  成本—收益分析的一般步骤 151

10.2.2  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152

10.2.3  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度量 153

10.2.4  贴现率的选择 155

10.2.5  通货膨胀的处理 156

第11章  政府收入概述 158

引例  国外公路收费“公道” 158

11.1  政府收入的形式 159

11.1.1  政府收入的各种形式 159

11.1.2  政府收入体系 161

11.1.3  中国当前的政府收入体系 162

11.2  税收的基本概念 163

11.2.1  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163

11.2.2  税制要素 164

第12章  税收原则 169

引例  美国税改的基本内容 169

12.1  税收的公平原则 171

12.1.1  税收公平的含义 171

12.1.2  在税制中实现公平 171

12.1.3  实现横向公平 172

12.1.4  实现纵向公平 172

12.2  税收的效率原则 173

12.2.1  税收的超额负担 173

12.2.2  税收超额负担的根源 175

12.2.3  减少税制的超额负担 177

12.3  税收的简化原则 178

12.4  最优税收 179

12.4.1  最优税收理论的核心 179

12.4.2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179

12.4.3  最优商品税 180

12.4.4  最优所得税 181

12.4.5  最优税收理论的启示 182

第13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86

引例  “闻税涨价”后的税负转嫁能力 186

13.1  税收转嫁的含义与类型 187

13.1.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187

13.1.2  税收转嫁的形式 188

13.2  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89

13.2.1  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89

13.2.2  要素收入课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192

1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94

13.3.1  一般均衡分析的必要性 194

13.3.2  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195

13.3.3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96

13.3.4  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97

第14章  税收制度 200

引例  个税法第七次修正 百姓获益几何 200

14.1  税收体系 201

14.1.1  税收体系的构成 201

14.1.2  税收分类 203

14.1.3  税制结构设计 204

14.2  流转税类 206

14.2.1  流转税类的特点与类型 206

14.2.2  增值税 208

14.2.3  消费税 212

14.3  所得税类 214

14.3.1  所得税类的特点 214

14.3.2  所得税类的类型 215

14.3.3  个人所得税 216

14.3.4  公司所得税 219

14.3.5  社会保险税 220

14.4  财产税类 221

14.4.1  财产税类的特点与类型 221

14.4.2  一般财产税 222

14.4.3  特种财产税 222

14.4.4  财产转让税 223

14.4.5  中国的财产税类 223

14.5  中国现行税制 224

14.5.1  现行税制一览 224

14.5.2  其他税种 224

第15章  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 229

引例  波多黎各开启破产之路 229

15.1  财政赤字 230

15.1.1  财政赤字的衡量问题 230

专栏  被高估的预算赤字 231

15.1.2  中国财政赤字和赤字率的计算 232

15.2  政府债务的概念及其分类 233

15.2.1  政府债务的概念界定 233

15.2.2  会计学视角的政府债务分类 234

15.2.3  公共风险视角的政府债务分类 235

15.3  债务偿还能力与债务负担 237

15.3.1  借新还旧与债务偿还 237

15.3.2  利息支付的税收负担 238

15.3.3  以通货膨胀的方式拒绝偿还债务 238

15.4  政府债务与后代负担 239

15.4.1  新古典模型 239

15.4.2  世代交叠模型 239

15.4.3  李嘉图模型 240

15.4.4  总的看法 240

15.5  政府债务风险及其管理 240

15.5.1  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分析框架 240

15.5.2  财政对冲矩阵 241

15.5.3  构建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 242

第16章  公共企业 247

引例  “最赚钱”国企为什么还要拿政府补贴 247

16.1  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 248

16.1.1  公共企业存在的一般原因 248

16.1.2  公共企业存在的具体原因 249

16.2  政府与公共企业间的财政关系 251

16.2.1  政府对公共企业的投入 251

16.2.2  政府从公共企业取得的收入 252

16.2.3  公共企业赤字与政府财政 252

16.3  公共企业的政府管制 253

16.3.1  政府管制的理由 253

16.3.2  政府管制的主要措施 254

16.3.3  政府管制的效果评估 255

16.4  公共企业的绩效及其改革 256

16.4.1  公共企业绩效低下的原因 256

16.4.2  公共企业绩效问题的经验证据 257

16.4.3  公共企业的改革 258

16.4.4  结论 260

第17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262

引例  首个细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方案出炉:医保计生等支出责任央地按五档比例分担 262

17.1  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263

17.1.1  地方辖区的形成及其最优规模的确定 263

17.1.2  蒂伯特模型 264

17.1.3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265

17.2  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267

17.2.1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267

17.2.2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 269

17.3  政府间的收入安排 272

17.3.1  政府收入安排的原则 272

17.3.2  政府间的收入划分 273

17.4  政府间转移支付 275

17.4.1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形式 275

17.4.2  政府间补助的经济效应 275

第18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 280

引例  中国出台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 280

18.1  经济波动 281

18.1.1  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 281

18.1.2  经济波动的机理 283

18.2  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 286

18.2.1  财政政策的效应 286

18.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287

18.2.3  财政政策的论争及其发展 288

词汇表 292

参考文献 304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