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致辞
企业简介
组织机构
海外合作
企业荣誉
社务委员会
纸质书
电子书
在线课程
计算机与信息分社
理工分社
经管人文分社
外语分社
音像电子与数字出版分社
职业教育分社
医学分社
基础教育分社
学术出版中心
第八事业部
文泉书局
读者服务
欢迎投稿
院系/图书馆服务
经销商服务
版权贸易
人才招聘
授权书查询
目录
第一部分信息论基础
第1章绪论
1.1信息的概念
1.1.1什么是信息
1.1.2如何度量信息
1.2信息传输系统
1.3信息论的研究内容
1.3.1狭义信息论(经典信息论)
1.3.2一般信息论(工程信息论)
1.3.3广义信息论
第2章单符号离散信源
2.1单符号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
2.2信源符号的自信息量
2.3信源的信息熵
2.4信息熵的性质
2.4.1联合熵与条件熵
2.4.2相对熵
2.4.3Jensen不等式及其结果
2.4.4信息熵的基本性质
本章要点
第3章单符号离散信道
3.1信道的数学模型
3.2信道的交互信息量
3.3条件互信息量
3.4平均交互信息量
3.5平均交互信息量的性质
3.6信道容量及其一般算法
3.6.1信道容量的定义
3.6.2信道容量的一般算法
3.7几种特殊结构的信道容量计算
3.7.1无噪无损信道
3.7.2有噪无损信道
3.7.3无噪有损信道
3.7.4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3.7.5准对称信道的信道容量
3.8信道容量的迭代计算
3.9平均交互信息量的不增性
第4章多符号离散信源与信道
4.1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模型
4.1.1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定义
4.1.2离散平稳信源的数学模型
4.2离散平稳无记忆信源的信息熵
4.3离散平稳有记忆信源的信息熵
4.3.1二维离散平稳信源的条件熵
4.3.2(m+1)维离散平稳信源
4.3.3二维离散平稳信源的平均符号熵
4.4离散平稳有记忆信源的极限熵
4.5马尔可夫信源的极限熵
4.5.1有限状态马尔可夫链
4.5.2马尔可夫信源
4.6信源的剩余度
4.7扩展信道及其数学模型
4.8无记忆扩展信道
4.9扩展信道的平均交互信息量
4.10无记忆扩展信道的信道容量
4.11独立并联信道的信道容量
第5章单维连续信源与信道
5.1单维连续信源
5.1.1连续信源的相对熵
5.1.2几种连续信源的相对熵
5.1.3相对熵的数学特性
5.1.4最大相对熵定理
5.1.5熵功率与信息变差
5.1.6相对熵的变换
5.2单维连续信道
5.2.1连续信道与平均交互信息量
5.2.2平均交互信息量的不变性
5.2.3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
5.2.4高斯加性信道的信道容量
第6章多维连续信源与信道
6.1多维连续信源
6.1.1随机过程的离散化
6.1.2多维连续信源的相对熵
6.1.3最大多维相对熵定理
6.1.4多维相对熵的变换
6.2多维连续信道
6.2.1无记忆信道的平均交互信息量
6.2.2高斯白噪声加性信道的信道容量
6.2.3香农公式讨论
第二部分编码理论基础
第7章无失真信源编码
7.1信源编码器概述
7.1.1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
7.1.2信源编码的分类
7.1.3唯一可译码和即时码
7.1.4编码效率
7.2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7.2.1无失真定长信源编码定理
7.2.2无失真变长信源编码定理
7.3常见的无失真信源编码方法
7.3.1香农编码
7.3.2霍夫曼编码
7.3.3费诺编码
7.4实用编码方法
7.4.1游程编码
7.4.2数字传真编码
7.4.3算术编码
7.4.4字典码
第8章有噪信道编码
8.1错误概率和译码规则
8.1.1错误概率与编码方法
8.1.2错误概率和译码规则
8.2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8.2.1香农第二定理
8.2.2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8.3线性分组码
8.3.1向量空间
8.3.2向量子空间
8.3.3(6,3)线性分组码举例
8.3.4生成矩阵
8.3.5系统线性分组码
8.3.6监督矩阵
8.3.7伴随式检验
8.3.8纠错
8.3.9译码器的实现
8.4检错和纠错能力
8.4.1二进制向量的重量和距离
8.4.2线性码的最小距离
8.4.3检错和纠错
8.4.46元组空间的视图
8.5标准阵的用途
8.5.1估码能力
8.5.2(n,k)码的一个例子
8.5.3(8,2)码的设计
8.5.4检错和纠错的权衡
8.5.5标准阵列的进一步说明
8.6信道编码的基本数学知识
8.6.1群、环和域的基本概念
8.6.2有限域上的多项式
8.6.3多项式同余类环
8.6.4有限域的结构
8.6.5线性空间
8.7循环码
8.7.1循环码的代数结构
8.7.2二进制循环码的特性
8.7.3系统形式的编码
8.7.4多项式除法电路
8.7.5(n-k)级移位寄存器的系统编码
8.7.6(n-k)级移位寄存器检错
8.8BCH码和RS码
8.8.1二元BCH码
8.8.2多元BCH码和RS码
8.9卷积码
8.9.1卷积码的一般性描述
8.9.2卷积编码器表示
8.9.3卷积译码公式
8.9.4卷积码的特性
8.10交织码
8.11级联码
8.12Turbo码
8.12.1Turbo编码
8.12.2Turbo译码
第9章限失真信源编码
9.1失真测度
9.2信息率失真函数
9.2.1保真度准则下的信源压缩举例
9.2.2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域
9.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香农第三定理)
9.4R(D)函数的计算
9.5数据压缩的一般概念
9.6现代静态图像编码技术
9.6.1编码原理
9.6.2编码效率
9.6.3一般框架
9.6.4EZW算法
9.6.5SPIHT算法
9.6.6图像压缩国际标准JPEG 2000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企业新闻
产品中心
图书
期刊
书目下载
分社导航
直属事业部
联系我们
+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访问量:
422684897
友情连接
版权所有(C)2022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24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