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第1部分互联网的作用
第1章人生若只如初见31.1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3
1.1.1基本概念3
1.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5
1.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6
1.2.1速率6
1.2.2带宽6
1.2.3时延6
1.2.4其他指标8
习题9
第2章微观观察结点——网络体系结构10
2.1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10
2.2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的引入11
2.3一堆的名词13
2.4主要的网络体系结构14
2.4.1ISO/OSI体系结构14
2.4.2TCP/IP体系结构16
2.4.3建议的五层体系结构17
2.5分层之后的工作17
习题19
第3章网络的宏观视角21
3.1网络的通信范围21
3.2拓扑结构22
3.3多种网络互联的示例253.4分组交换26
3.4.1什么是交换26
3.4.2为什么计算机网络不采用电路交换技术27
3.4.3为什么计算机网络不采用报文交换技术28
3.4.4分组交换技术29
3.5连接网络的神器——路由器30
3.5.1概述30
3.5.2路由器的基本结构32
习题35
目录〖3〗第2部分网络互联的实体——物理网络
第4章底层通信相关知识394.1物理层的主要工作39
4.1.1传输介质39
4.1.2通信模型42
4.1.3一些概念: 基带、宽带、码元、波特率44
4.1.4编码44
4.1.5调制46
4.1.6奈氏准则48
4.1.7香农定理49
4.2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工作50
4.2.1概述50
4.2.2成帧与透明传输51
4.3差错检测52
4.3.1概述52
4.3.2奇/偶校验法52
4.3.3双向奇/偶校验53
4.3.4循环冗余校验53
4.3.5互联网校验和54
4.3.6海明码54
习题56
第5章广域网及相关技术59
5.1信道复用59
5.1.1概述59
5.1.2信道复用技术60
5.1.3码分复用62
5.2SDH63
5.2.1概述63
5.2.2通信技术64
5.3PPP66
习题67
第6章有线局域网68
6.1媒体的访问控制68
6.1.1信道划分方式68
6.1.2动态媒体接入方式69
6.2局域网体系结构70
6.3以太网概述70
6.4传统以太网72
6.4.1工作方式72
6.4.2扩展以太网74
6.5交换式以太网76
6.5.1渊源76
6.5.2以太网交换机77
6.5.3以太网回路问题81
6.5.4广播域和冲突域82
6.6以太网的发展82
6.6.1带宽的不断提高82
6.6.2虚拟局域网83
6.6.3以太接入网86
6.7利用令牌控制介质访问的局域网87
6.7.1令牌环网87
6.7.2令牌总线网89
习题90
第7章无线网络93
7.1概述93
7.1.1无线网络概述93
7.1.2移动自组织网93
7.2隐蔽站和暴露站问题95
7.3无线局域网97
7.3.1IEEE 802.11概述97
7.3.2IEEE 802.11 CSMA/CA的工作100
7.3.3相关发展103
7.4无线广域网104
7.5无线个域网105
7.5.1蓝牙105
7.5.2ZigBee106
习题108
第3部分如何实现网络互联
第8章互联网上的地址1118.1IP地址的基本知识111
8.2分类的IP地址113
8.3划分子网114
8.4无分类编址方法117
习题119
第9章根据IP地址在网络上找路122
9.1概述122
9.1.1路由选择算法概述122
9.1.2自治系统124
9.2内部网关协议RIP125
9.2.1相关概念125
9.2.2RIP算法126
9.2.3RIP特性127
9.3内部网关协议OSPF129
9.3.1洪泛法129
9.3.2相关概念129
9.3.3OSPF算法131
9.4外部网关协议BGP132
9.4.1概述132
9.4.2路由交换133
9.4.3路由选择136
习题137
第10章分组在网络上的旅程140
10.1总体过程140
10.1.1分组交换的分类140
10.1.2分组的交付过程141
10.2路由器的存储转发142
10.2.1深挖路由表142
10.2.2相关概念143
10.2.3路由器分组转发算法144
10.2.4最长前缀匹配145
10.2.5使用二叉线索查找转发表145
10.3网络连接设备小结146
习题148
第11章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152
11.1IP隧道技术152
11.2专用网、虚拟专用网和网络地址转换153
11.2.1概述153
11.2.2专用网和虚拟专用网154
11.2.3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155
11.3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158
11.4拥塞控制161
11.4.1概述161
11.4.2进行拥塞控制162
11.4.3主动队列管理163
习题164
第12章IP的不断发展167
12.1IP多播167
12.2移动IP171
12.3IPv6172
12.3.1概述172
12.3.2IPv6的地址173
12.3.3从IPv4向IPv6过渡174
12.4软件定义网络175
习题179
第4部分IP和物理网络的结合
第13章地址相关问题18313.1硬件地址与IP地址183
13.1.1地址在传输过程中的转换183
13.1.2数据在路由器上的转换184
13.1.3IP地址和硬件地址在计算机中的位置184
13.2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ARP185
13.3借助多播MAC地址完成IP多播交付187
习题188
第14章IP分组的拆分190
14.1以太网帧格式190
14.2802.11无线局域网帧格式191
14.3IPv4分组格式193
14.4IPv6分组格式195
14.5分片问题的提出196
14.6IP分组的分片197
习题198
第5部分实现进程间通信与提供差异服务
第15章传输层概述20315.1概述203
15.2如何完成进程间的通信205
15.2.1端口205
15.2.2套接字Socket205
15.3用户数据报协议206
习题208
第16章可靠传输技术209
16.1概述209
16.2自动请求重传ARQ协议210
16.2.1算法思想210
16.2.2信道利用率212
16.3连续ARQ协议212
16.3.1算法思想212
16.3.2滑动窗口的引入213
16.3.3反馈消息的总结215
16.3.4信道利用率216
16.4选择重传ARQ协议216
16.4.1算法思想216
16.4.2窗口大小的限制217
习题218
第17章传输控制协议221
17.1概述221
17.2TCP首部222
17.2.1固定首部222
17.2.2选项字段224
17.2.3类比224
17.3TCP连接管理225
17.3.1连接的建立225
17.3.2连接的释放226
17.4TCP的可靠传输技术227
17.4.1面向字节流的窗口技术227
17.4.2选择确认SACK228
17.4.3窗口的通告机制229
17.4.4避免效率低下231
17.5TCP的拥塞控制机制232
17.5.1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232
17.5.2TCP拥塞控制的思路233
17.5.3涉及的算法和过程234
17.5.4TCP拥塞控制的示例235
习题236
第6部分如何使用互联网
第18章应用层概述24318.1应用层不是应用243
18.2客户/服务器模式与对等模式244
18.2.1客户/服务器模式244
18.2.2对等模式245
18.3网络应用的层次247
习题247
第19章基础服务和概念248
19.1域名系统DNS248
19.1.1DNS的作用248
19.1.2域名248
19.1.3域名系统的组成249
19.1.4DNS解析过程251
19.2动态主机配置协议253
19.3定位资源的机制——URL256
习题256
第20章面向用户的应用协议260
20.1文件传输协议260
20.2电子邮件262
20.2.1概述262
20.2.2发送邮件263
20.2.3接收邮件265
20.2.4MIME内容传送编码265
20.3万维网267
20.3.1概述267
20.3.2超文本传送协议268
20.3.3HTTP的请求和应答270
20.3.4代理服务器271
习题272
参考文献275
附录A考研大纲276
附录B部分习题参考答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