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致辞
企业简介
组织机构
海外合作
企业荣誉
社务委员会
纸质书
电子书
在线课程
计算机与信息分社
理工分社
经管人文分社
外语分社
音像电子与数字出版分社
职业教育分社
生命科学与医学分社
基础教育分社
学术出版中心
第五事业部
第八事业部
读者服务
欢迎投稿
院系/图书馆服务
经销商服务
版权贸易
人才招聘
授权书查询
目录
第1章绪论
1.1信息论的形成和发展
1.2信息理论研究的内容
1.3通信系统的模型
1.4信息论的应用
习题
第2章信源与信息熵
2.1信源的分类及数学模型
2.1.1无记忆信源
2.1.2有记忆信源
2.2离散信源熵和互信息
2.2.1自信息量
2.2.2离散信源熵
2.2.3互信息
2.2.4数据处理中信息的变化
2.2.5相对熵
2.2.6熵的性质
2.3离散序列信源的熵
2.3.1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序列熵
2.3.2离散有记忆信源的序列熵
2.4连续信源的熵和互信息
2.4.1幅度连续的单个符号信源熵
2.4.2波形信源的熵
2.4.3最大熵定理
2.5信源的冗余度
本章小结
第3章信道与信道容量
3.1信道的基本概念
3.1.1信道的分类
3.1.2信道的数学模型
3.1.3信道容量的定义
3.2离散单个符号信道及其容量
3.2.1无干扰离散信道
3.2.2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
3.2.3准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
3.2.4一般离散无记忆信道
3.3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3.4连续信道及其容量
3.4.1连续单符号加性信道
3.4.2多维无记忆加性连续信道
3.4.3限时限频限功率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
3.5多输入多输出信道及其容量
3.5.1MIMO信道模型
3.5.2MIMO信道容量
3.6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第4章信息率失真函数
4.1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4.1.1失真函数和平均失真
4.1.2信息率失真函数R(D)
4.1.3信息率失真函数的性质
4.1.4信息率失真函数与信道容量
4.2离散信源和连续信源的R(D)计算
第5章信源编码
5.1编码的概念
5.2无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5.2.1定长编码
5.2.2变长编码
5.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5.4常用信源编码方法简介
5.4.1哈夫曼编码
5.4.2算术编码
5.4.3矢量量化编码
5.4.4预测编码
5.4.5变换编码
第6章信道编码
6.1有扰离散信道的编码定理
6.1.1差错和差错控制系统分类
6.1.2矢量空间与码空间
6.1.3随机编码
6.1.4信道编码定理
6.1.5联合信源信道编码定理
6.2纠错编译码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6.2.1纠错编码的基本思路
6.2.2译码方法——最优译码与最大似然译码
6.3线性分组码
6.3.1线性分组码的生成矩阵和校验矩阵
6.3.2伴随式与标准阵列译码
6.3.3码距、纠错能力、MDC码及重量谱
6.3.4完备码
6.3.5循环码
6.4卷积码
6.4.1卷积码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
6.4.2卷积码的最大似然译码——维特比算法
第7章加密编码
7.1加密编码的基础知识
7.1.1加密编码中的基本概念
7.1.2加密编码中的熵概念
7.2数据加密标准DES
7.2.1换位和替代密码
7.2.2DES密码算法
7.2.3DES密码的安全性
7.3公开密钥加密法
7.3.1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7.3.2RSA密码体制
7.3.3公开密码体制的优缺点
7.4量子密码
7.4.1量子密码的物理基础
7.4.2量子密码的应用
第8章网络信息理论简介
8.1概论
8.2网络信道的分类
8.3网络信道的信道容量域
8.3.1离散多址接入信道
8.3.2高斯多址接入信道
8.3.3广播信道
8.4网络中相关信源的信源编码
8.4.1相关信源编码
8.4.2具有边信息的信源编码
附录本书所用主要符号及含义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企业新闻
产品中心
图书
期刊
书目下载
分社导航
直属事业部
联系我们
+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访问量:
777413246
友情连接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