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阶

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

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论

语》作为反映早期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

观念、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的言行主张,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课标推荐的文化经

典著作之一,值得同学们认真研读。

“论语”的“论”是编纂、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语。《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也就是说,《论语》中的“言语”

应该包含了三种内容:一是弟子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的话;二是当时社会上的人询问孔子

一些问题,孔子应答的话;三是弟子在互相交流中直接或间接反映孔子言语的话。这些言语,

当时的弟子各有记述,孔子逝世后,孔门弟子把这些记述的内容编纂到一起,就把这本书叫

作《论语》。

《论语》共20篇,每篇若干章(则),全书约500章,15000余字。它的体裁为语录体,

每一段语录就是一则,记录一段话或一件事,长的有300多字,如“侍坐”;短的却只有几

个字,如“子曰:‘君子不器。’”。这些篇章的排列没有明显的意义关联,因此在阅读的时候

往往会发现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相同话题的探讨又会出现不同的内容和观点,这都和它成

于多人之手有关。因此在阅读《论语》时,只有注意梳理各章,厘清条目,才能从整体上把

握孔门思想,进而深入认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论语》,本书第一辑尝试按照一定的标准从内容上对《论语》中

的重要篇章进行编排,从孔子的为人、为学、论“仁”、论“孝”、论道德修养、论士与君子、

论“诗礼乐”、论教育、论政治和论古今人物及孔门弟子等方面,相对精要地解读孔子及其

弟子的思想主张、行为表现。这些类别虽然不足以构成完整性、逻辑性较强的学说系统,但

也力求在反映《论语》原貌和孔门思想体系之间寻求平衡。同学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究某

清华附中高中语文精研课堂——《论语》

IV

些篇章之间的其他关联,进一步丰富对儒家思想内涵的认识。

第一辑的每个专题主要分为内容精要解读和针对性练习两个部分。内容精要解读部分选

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提供了译文和解读,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学思

想特点。针对性练习部分则由原文的记诵与理解、相关文章的阅读与理解、相关话题的表达

与写作等构成,希望能将《论语》的阅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与《论

语》相关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水平。

第二辑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的研讨性学习和写作练习。研讨性学习部分强调“古为今用”,

阐发《论语》对同学们当下学习生活的借鉴意义,让同学们体会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现实

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写作练习部分主要选取“以友辅仁”和“论

孝”两个作文题目,并各给出3篇清华附中学生优秀作文,辅以点评,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论

语》中相关观点的理解,并用于写作中。

第三辑收录了近年来以高考语文北京卷及相应模拟测试为代表的《论语》典型例题,帮

助同学们做好整本书阅读的备考复习,以练促读。

 编者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