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才算是具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呢?显然只掌握面向对象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需要掌握UML、设计模式、软件框架、分布式对象技术才行。如果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语言是细胞,UML是血液,设计模式是神经,软件框架是骨架,分布式对象技术是器官和组织。也就是说,知识的理解应该彼此渗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扩充出了软件设计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对Java语言学习内容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从而形成了如下三个特点:
(1) 软件设计知识的彼此贯通: Java编程语言、UML、设计模式、软件框架、分布式对象技术5个方面通常会以5本教材的形式出现,这样很容易就割裂它们的内在联系。没有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作为基础,面向对象设计就没有根基; 而只有编程语言没有设计,则程序将会失去风景和艺术感染力。设计的知识基础是UML,设计模式那深邃的思想再也找不到比UML更好的表达形式了,而将设计模式用得炉火纯青之处正是框架和中间件,离了框架和中间件的支持,在业界应用广泛的分布式设计与编程则寸步难行。因此将它们集成在一本书中讲述,将会给读者关于软件设计的一个全景认识,因而本书适合作为大专院校的Java语言、UML、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用书。
(2) 软件设计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 集“全景认识”于有限篇幅,对设计知识就不得不进行浓缩,因而不要把本书当成手册来看待,如果进行深入的学习还需参考相关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本书在设计内涵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方面打了折扣。秉承第1版的一贯风格,本书第2版仍然采用图的方式来展现设计的深刻内涵。
(3) Java语言面向对象设计学习的深入性: 语言具有规则学习和规则运用两个层次,规则学习主要表现在本书的第1章~第16章,而规则运用则表现在第17章~第20章。现在多数Java程序设计教材都停留在规则学习阶段,对运用鲜有提及。因而选用本书作为有限学时的Java语言教学时,可留给教师和学生进一步的应用发展空间,而选用本书讲授软件设计时,前16章的Java语言部分以及后4章的设计案例又可作为坚实的支撑材料——将设计与实际编程紧密结合是本书编撰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同时照顾到一些学校先学C++后学Java的教学安排,书中在许多关键之处将Java和C++进行了对比,以防止两种语言差异性引起的混淆。
本书第2版得到多人的帮助才得以完成。长安大学安毅生老师负责了本书第8章~第14章的编撰工作,张少博老师指出了本书第1版中存在的一些不当和错误之处。另外,赵祥模老师、葛玮老师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给予了一如既往的支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2年3月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