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在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 (一)

前言

永续与共享

——2016年中国(新县)乡村复兴论坛述评

罗德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主席

2016年4月7日,经过四个月时间紧张筹备的第一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粮油博物馆隆重召开。来自山东、山西、河南等16个省份的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参加者包括多个县市级地方领导和住建局、规划局、旅游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多家设计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有来自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中国建设报》《中国旅游报》《中华遗产》杂志社、信阳电视台等60多家媒体。

中国乡村复兴论坛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牵头,联合北京绿十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深圳市爱乡村传媒有限公司执行承办的乡村盛事a。

在西河村举办的这一次论坛,首次成功实现了在乡村举办乡村的行业交

a 本篇序言写于2016年6月至8月。2016年11月,乡村复兴论坛又在贵州桐梓县中关村举办了一次分站活动。因为时间所限,本书只来得及整理收录入中关村会议的两篇演讲稿。它们是洪金聪的《乡建恨晚·贵州中关村的乡建实践》和吴海飞的《乡建恨早》。

流大会。到村里开大会,是组委会在选择会址之初就确定下的原则。这不但是为了创造出更地道、更极致的参会体验,也有利于给当地乃至全国的乡村事业注入更多的信心与活力。组委会和东道主紧密合作,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大会顺利召开并且圆满结束。原定450人的大会,尽管一再采取了限制措施,最终参会人数仍然多达630人。所有参会代表享受到了一次知识与思想的盛宴,又与西河村民们一同度过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围绕着“永续与共享”的主题,本次论坛也成功构建起一个多方参与、跨行业合作、以文化为引导同时又面向乡村实践的开放平台。乡村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乡村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系统综合的方法和理论。经组委会慎重考察和选择,本次论坛一共邀请到45位演讲嘉宾和主持嘉宾。他们来自六个国家,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并且大多数亲身参与过乡村实践项目,有的还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经验。通过本次论坛,这些成功的项目案例、方法经验和思想观念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也为酝酿和培育出更多、更有效的乡村实践案例和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为什么是“乡村复兴”?

论坛召开的大背景,正是“乡村建设”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论坛秘书长李永良在开幕式的开场发言中,也提出论坛致力于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缘何乡建,二是为何乡建,三是如何乡建,四是与谁乡建a。”

既然如此,本次论坛的名称为什么是“乡村复兴”,而不是当下更为流行的“乡村建设”呢?论坛的两位组织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和美国特拉华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许冠儿(Vimalin  Rujivacharakul)在开幕式致辞中给出了回答:“论坛的名称包含了三个关键词——复兴、中国、乡村,第一个关键词——复兴,明确了行动的必要;第二关键词——中国,表明了

a 这句话源于2015年12月12-1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新建筑论坛(秋季)”,该论坛主题为“乡建是一种转移?”,其导言则提出了“为何乡建、乡建为谁、谁在乡建、怎样乡建”的一组问题。

文化的认同;第三个关键词——乡村,明确了一个由空间造就的人的聚落。也就是说,中国乡村复兴暗示了文化的复兴和城市发展回归乡村生活的需要。”

相比于乡村建设,乡村复兴或许是一个更有文化内涵的词汇。自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等前辈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以来,乡村建设就一直有比较明显的社会学意味。近年来投身乡村建设的主力,也以非政府组织居多,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绿十字、地球村,等等。学术圈里参与乡村建设的机构也很多,但仍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状态,目前影响力较大的要数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2012年的乡村建设中心。该中心的负责人为温铁军教授,尽管温教授的专业是经济学,但他在公众面前更多是以“三农”问题专家的形象出现。

复兴和建设的差别还在于,前者表明以前曾经辉煌过,后者则容易给人从零开始的暗示。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大国,中国的乡村毫无疑问是曾经辉煌过的,而且是很长时间的辉煌。这种辉煌不仅是产业上的发达,还包括文化上的厚重。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和发展,农业文明在生产效率上大为落后,才导致乡村的凋敝。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乡村的价值会重新被人们发现,这是全球范围内的共同趋势。在中国,这一趋势更是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华文明,乡村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国人对乡村有着天然的文化心理认同感。北京城建院王汉军总经理在论坛致辞中引用了宋人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乡愁,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不管是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复兴,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共同的。正如时任新县县长吕旅在论坛演讲中所说:“正所谓‘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会种地。”“世外桃源式、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只能是记忆中的乡愁,而绝不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中国古村落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安蒙女士也说道:“乡村建设和乡村复兴是一个令人亢奋的职业,也是一个生动的职业,但是在我心里它又有沉重的使命。我们感受到农耕时期留下的种种辉煌,也眼见它们在匆匆流失。”

2016中国(新县)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