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

前言

前  言

移动互联后台系统的运营与管理有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方法——完成移动互联软件产品各项业务任务和技术任务的运营与管理方法。

工具——为管理方法的运用提供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支撑环境。

过程——为获得高质量的运营与管理系统,所需要规划的流程、逻辑、管理、推广的运营步骤。

人总会经历生、老、病、死,互联网系统也会经历生、老、病、死过程。一个互联网系统的产生,仅仅是0到1的过程,此时只能说企业能够运营。如果系统运营与管理1~5年后,不能为企业赚取利润,不能累积大量用户,那么再好的互联网产品也没有价值和意义。运营与管理5~10年后,整个系统可能都没有多少用户了,此时系统产品处于“病”的状态,只能通过融资的方法,使系统再次运作或重造。N年后,更好的软件产品出现,人们很快忘记老旧的系统产品,那么整个旧产品结束运营与管理。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英文简称)这三个互联网企业中,B企业是技术驱动型企业,A企业是运营驱动型企业,T企业是产品驱动型企业。

技术驱动型企业——技术人员做好一个软件系统产品,产品、设计、运营人员按照技术人员做好的系统执行。技术驱动型企业的优势是底层技术做得很到位,系统安全、稳定、可扩展性高。

运营驱动型企业——运营人员规划好一个软件系统产品,产品、技术、设计人员按照运营人员的规划执行和开发。运营驱动型企业的优势是接近市场,便于企业运营,经常变更流程和逻辑,导致无法修改系统底层。

产品驱动型企业——产品经理规划好一个软件系统产品,技术、设计、运营人员按照产品人员规划好的系统产品执行和开发。产品驱动型企业的优势是交互性强,系统流畅稳定,功能齐全,后台管理灵活变更和切换;劣势是开发时间长。

不管是技术、运营、产品哪个驱动软件系统,各有优劣。正如一个老板天天黑着脸,一个老板天天笑着,作为员工,你喜欢哪个老板?有的员工喜欢黑着脸的老板,这样才可以严肃认真地工作;有的员工喜欢天天笑的老板,这样才可以轻松工作、快速思考。

为什么互联网这么热门呢?因为先手制变、后手应变、活子求变、逢紧拆变、人事变、局势跟着变,所以系统运营与管理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变”字。大家都在求变,互联网整个行业是变化最快、最成功的,它告诉我们变最缺的是行动,行动才能成功。

本书介绍了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的大量实例,希望读者阅读完本书后,有所收获。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希望读者有所行动,能够懂得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规划出比本书更优秀的PC端和App端前台与后台系统,制定出更优秀的系统逻辑规则,使企业的系统运营与管理变得更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本书共16章。第1章讲解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的工具;第2~11章讲解实际的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第12章讲解个人站长运营电商平台系统的全过程;第13章讲解互联网平台运营的文档;第14章讲解Linux常用命令;第15章讲解电商平台系统后台框架规划;第16章浅谈系统运营相关的内容。

本书配备了PPT电子课件,老师可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可用于把握知识要点、深度学习,其他读者可用于与实体书籍配合阅读,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读者可扫描如下二维码下载相关资源。

内容提要 

作者曾经使用开源系统,运营与管理过的系统包括个人博客、社区、项目管理、摄影图库站、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MS(Content Mauagement System,内容管理系统)、OA(Office Automation ,办公自动化)系统、HR (Human Resource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社交系统、互联网金融系统、POS机代收代付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搜索引擎系统、Wiki 知识库系统等。

本书内容涉及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实用知识,涵盖运营与管理工具、实际系统运营与管理案例、运营底层逻辑、运营文档的相关内容。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让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管理人员能明白和理解移动互联后台系统运营与管理,进而做出更灵活、更优秀的PC端和App端软件系统产品,使移动互联后台系统的运营与管理行业能够快速发展。

本书讲解了大量移动互联后台系统的运营与管理实例,适合互联网产业链的相关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

读者对象 

◆ 软件项目管理。

◆ 产品经理。

◆ 需求分析师。

◆ 设计师。

◆ 开发工程师。

◆ 测试工程师。

◆ 运维工程师。

◆ 运营人员。

◆ 企业管理人员。

◆ 互联网风险投资人员。

◆ IT审计师。

◆ 互联网爱好者。

◆ 互联网相关培训机构。 

勘误与联系方式 

在本书的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工作做了重大贡献。如果读者发现本书的不足或有好的建议,欢迎您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com.cn)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