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新思维英语写作

前言

前言

  新时代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的英语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更需要较强的逐辑思辨能力与过硬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外语界早已就培养英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达成共识,然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却一直求而未得。从语言,修辞与逐辑三大维度设计的MOOC“英语有效表达;语言、修辞与逻辑”直接对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打造批判性思维立体框架和实用的有效表达工具。该课程于2017年在中国大学幕课平台上线,目前已开课十一轮,选课人数超过十万人次。课程以其科学的内容体系,新颖的设计视角,于2019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证。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经过多轮的线上线下教学实践,课程团队不断改进课程内容体系,通过科学梳理英语写作表达体系,提炼批判性思维模式,基本完成了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线上架构并打通从读到写的线下系统。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萌发了编写这部线下课堂配套教材的想法,利用多模态的新媒体形式,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帮助他们成长为肩负未来国家发展重任的新型人才。

  

  教材特点

  内容新额、编排科学:与传统写作教材围绕写作技能进行内容编排的方式不同。本教材力求构建系统的写作表达体系,辅以话题输入,贯通英语写作,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夯实英语语言基础。领略英函修辞魅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练就过硬写作本领。

  线上线下,体系完备:教材各个板块相对触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有机统一,既适合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混合翻转,系统学习,层层进阶,又适合广大英研爱好者自主泛在、碎片化的学习,构建线上线下的循环学习共同体。

对标考试,全面提升:本数材的写作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话题储备的基础上形成新思维写作能力,提升写作应试能力。

教材内容

本教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效表达原则,共八个单元,完全对应相关MOOC章节。构建从字词句段到算章修辞与湿辑思辨的英语写作知识与能力体系;配套MOOC视频资源。真正做到多模态融会贯通。第二部分则为有效表达话题,涵盖八大实用写作话题:学习动机、社会关系、人类本性、性别问题、名人故事、商务世界,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每个话题设A和B两篇文章。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力。编者对A课文从语言、修辞和逻辑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讲解,将本教材提倡的有效表达原则加以运用演示,同时对标英语考试写作题型与能力要求设计互动写作环节,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提取,并针对其中的核心观点给出自己的见解。B课文从语言、修辞和逻辑三个维度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强化本教材提炼的写作原则并专设批判性思维写作习题,提升写作应试能力。本教材旨在通过全方位输入英语写作原则与话题,让学生具备新思维写作输出能力。

教材使用建议

使用方法一:

一,按照本教材顺序,先讲上算英语有效表达原则八个章节(直接配合MOOC先后顺序)。教学时间安排;八周。

二,再讲下篇英语有效表达话题八个章节,将上篇所讲原则通过文章分析和练习加以运用。教学时间安排;八周。

特点:先通过学习形成英语有效表达整体概念,然后在具体的文章中加以运用实践。通过学以致用,系统掌握有效表达原则,以全新思维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可利用高校课程展开混合式翻转教学;本教材也可以成为广大英语学习者自主泛在的学习资料。

使用方法二;

一、直接进入下篇英语有效表达话题八个章节,按话题安排教学进度。

二、在下篇章节的文章分析及练习部分涉及上篇的表达原则时,根据提示链接到上

篇相关内容及M00C进行学习。

三、建议两周一个话题,总共十六周。

  特点:直接从话题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茜到具体的写作现象实例时,再链接相关表达原则加以分析解释,更利于接受。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方式也更为自然。社会学习者也完全可以轻松驾驭。

  编者团队

  本教材编写团队中三名教师为建设配套MOOC的原班人马。新增一名博士,均有15年以上的高校英语教学经验。具体编写任务分工如下:廖敏负责全书的框架体例设计与统稿校对;第一、第二单元由目汀编写;第三、第四单元由田径编写;第五、第六单元由王既风编写,吴冰提供M00C底稿;第七、第八单元由廖敏编写。特别感谢电子科技大学规划教材项目(项目代码:Y030202062003001054)提供初期经费支持。衷心感谢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本教材编写的大力支持。李皓婷、蒋析彤、王岚、陈治州、刘子春等研究生参与了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在此深表谢意。教材内容大都来自多年的真实课堂实践,有些案例及教学内容参阅相关图书、课程、讲压、网页等资源,在此一并表示由衷感谢与真诚敬意。在参考文献中我们尽量罗列出资料亲源,但因日积月累,且内容广泛,难免挂一漏万,再加上精力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蒲,还望学界前辈,专家同仁及教材使用者不吝赐教,以便我们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

编者

2023年9月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