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草图大师SketchUp效果图设计基础与案例教程

前言

前    言

1997年,笔者还在大学读书,有一次帮助老师用AutoCAD R12(DOS平台)建一个室内模型,由于场景太复杂,使用了100多个UCS(用户坐标系),而笔者的任务就是记录UCS编号,在老师需要的时候准确上报相应的UCS编号。

1999年,笔者做毕业设计,当时使用AutoCAD R14(Windows平台)建一个小区的完整模型,为了观看整个小区的光影效果,花了数小时等待Render命令的运行结果。

到2005年,这些复杂、烦琐和低效的操作笔者都不需要再做了,因为当时接触了SketchUp软件。它是一款面向设计过程的三维设计软件,其简洁的界面、高效的操作和所见即所得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笔者。使用SketchUp数小时就能建好一个室内模型,一天就可以建完一个小区的模型。更具优势的是,使用SketchUp可以边建模型边与业主沟通,效率之高是原来的设计软件无法比拟的。为了和广大同行分享这个好工具,笔者在工作之余编写了《建筑草图大师SketchUP效果图设计流程详解》一书,并于2006年9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本中文版的SketchUp图书,一出版就受到大量读者的好评,后来又历经两次改版,累计25次印刷(截至2020年12月)。

2006年,@Last Software公司将SketchUp出售给Google(谷歌)公司。Google为其开发了导入Google Earth(谷歌地球)的接口,设计师可以使用SketchUp建房子的模型,然后将其导入Google Earth中。传言Google收购SketchUp的目的就是丰富Google Earth上的建筑模型,正是看中了SketchUp建模容易上手这个优点。

2012年,Trimble(天宝)公司收购了SketchUp。如果说Google收购SketchUp是为了“人人”,将软件面向非专业人士,那么Trimble收购SketchUp,则是为了将软件面向专业人士。

2015年,Trimble公司推出了第一个运行于64位Windows平台上的SketchUp版本,即SketchUp 2015。由于64位的Windows支持大于4GB的内存,并支持多CPU和双显卡,因此之前SketchUp软件存在的卡顿、闪退和蓝屏的情况在新平台上大大减少,而且可以用该软件创造出更大的场景文件。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笔者对SketchUp的认识在变,教学方法也在变,而且SketchUp软件的功能也在变,之前的老版本图书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读者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需求。因此笔者决定重新编写一本书,将SketchUP软件的新功能和新理念展现出来,以适应当前读者学习和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

SketchUp软件的特点

1.操作界面很简洁

很多读者都使用过3ds Max软件,该软件一启动就是四个视口: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和透视图。从建模的角度看,四视口更为方便。设计者一般是在一个视口中建模,在另三个视口中观察模型的形状、位置和大小。但是采用四视口显示,会加重计算机显示系统的负担,需要计算机有较高的性能才行,这无形中会增加学习、交流和使用的门槛。

SketchUp则不一样,它不仅只有一个视口,而且操作界面简洁,分区合理,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找到相应的命令。

2.应用领域很广阔

SketchUp广泛地应用于规划、建筑、园林、景观、室内、环艺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笔者有一次在施工场地做BIM咨询服务,那里的工程师就是用SketchUp将整个场地布置做出来进行交流的,他说真正的场地布置软件还没有SketchUp用起来方便和直观。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

3.推拉功能很方便

SketchUp中的Up是指垂直于面的上拉和下推功能,是该软件中的关键功能和操作,虽然简单,但是可以很方便地生成三维几何形体。只要在一个平面中进行线的封闭就可以生成面,并在这个面上画线封闭形成新的面,对其推拉就可以生成三维形体,这是SketchUp独有的建模方法。

4.日照效果很精确

SketchUp可以通过经纬度的设置来指定项目涉及的所有位置,通过软件可以实时进行阴影与日照分析,甚至还能生成阴影动画。

5.共享组件很丰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SketchUp在全球拥有海量的用户,因此不断有人或团队为其开发了大量的组件,设计人员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组件进行建模。

6.三维剖切很快捷

从图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看不到建筑物的内部,因为内部被外墙挡住了。但是建筑专业与室内专业的设计人员却需要看到建筑物的内部。SketchUp的剖切功能比较方便、快捷,设计人员可以在任意位置进行虚拟剖切,从而生成三维剖视图,快速还原被剖切的对象,这样就可以看到建筑物的内部。

7.中间软件很灵活

SketchUp的SKP文件可以导入AutoCAD、Revit、3ds Max、Piranesi、Artlantis和Cinema 4D等软件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同样,AutoCAD、Revit、3ds Max、ArchiCAD和Rhino等软件的相应文件也可以导入SketchUp中进行处理。

本书特色

1.配备大量的高品质教学视频,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便于读者更加高效地学习本书内容,笔者专门为本书录制了大量的高品质教学视频(MP4格式)。这些视频和本书涉及的素材文件等资料一起收录于本书配套资源中。读者可以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百度网盘或腾讯微云,然后在“本书MP4教学视频”文件夹下直接用手机端观看教学视频。读者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或智能电视中进行观看与学习。

手机端在线观看视频有两个优点:一是不用下载视频文件,在线就可以观看;二是可以边用手机看视频,边用计算机操作软件,不用来回切换视窗,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手机端在线看视频也有缺点:一是视频不太清晰;二是声音比较小。

   

百度网盘 腾讯微云

2.以“面”为核心的建模理念

如果说AutoCAD的绘图是依靠一根一根的线组成的,那么SketchUp的建模则是由一块一块的面组成的。在SketchUp中可以快速统计出场景中的面的数量,从而预估工作量的大小。但不是面数越多越好,要避免出现冗面,因为冗面会占用一定的计算机资源。

3. 选用经典案例进行教学

本书详细介绍橱柜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三个案例,这些案例是从笔者积累的SketchUp教学案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其特点是短小精悍,适合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自学实践,读者通过学习这些案例,可以综合应用SketchUp的相关知识点。

4. 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本书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QQ群(796463995或48469816),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加群获得帮助。

5. 使用快捷键提高工作效率

本书完全按照专业建模的要求介绍相关的操作步骤,不仅准确,而且高效,能用快捷键操作的步骤尽量用快捷键操作。本书的附录A介绍了SketchUp常见快捷键的用法。

本书内容

第1篇  操作方法(第1~6章)

第1章介绍SketchUp的操作界面、绘图环境的设置方法、模型的显示模式、物体的选择方式及阴影的设置方法等。

第2章介绍二维图形的绘制、辅助定位工具的使用方法、尺寸标注与文本标注、对象变换的方法及在场景中进行统计的方法。

第3章介绍以“面”为核心的建模方法、生成三维模型的主要工具、群组与组件的概念和区别、材质与贴图、模型交错与实体工具两种布尔运算方法。

第4章介绍在SketchUp中设置相机生成三维相机视图的方法、在软件中漫游的方法、使用页面创建动画的方法,以及图层、漫游和阴影三种动画实例的实现方法。

第5章介绍SketchUp中常用的第三方插件集SUAPP的安装与使用方法,以及软件自带的沙箱工具集的启动与使用方法。

第6章介绍透视的分类、在SketchUp中进行透视操作的方法,以及建筑照片与室内设计照片的匹配方法。

第2篇  设计案例(第7~9章)

第7章介绍在SketchUp中建立一个橱柜模型的完整过程,即首先根据已有的橱柜图纸做出大体框架,然后拉出柜体,最后完善细节。

第8章介绍在SketchUp中建立一个室内设计模型的完整过程,即首先拉出一层主体与门窗,然后进行房间立面的建模,再设计相应的灯具,最后布置家具。

第9章介绍在SketchUp中建立一个建筑模型的完整过程,即首先根据已有的建筑设计图纸拉出一层主体,然后设计外墙的门与窗,接着建立台阶,再生成二层主体,最后绘制建筑的屋顶部分。

附录A介绍SketchUp常用快捷键的用法。

附录B提供与第7章配套的图纸。

本书配套资源

为了方便读者高效学习,本书特意提供以下学习资料:

? 同步教学视频;

? 本书教学课件(教学PPT);

? 本书中使用的材质文件和贴图文件;

? 本书涉及的组件文件;

? 本书案例的SKP文件。

这些学习资料需要读者自行下载,请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com.cn,搜索到本书,然后在本书页面上的“资源下载”模块即可下载。读者也可以扫描前文给出的二维码进行获取。

本书读者对象

? 城乡规划设计从业人员;

? 建筑设计从业人员;

? 室内设计从业人员;

? 橱柜设计从业人员;

? 园林景观设计从业人员;

? SketchUp二次开发人员;

? 房地产开发从业人员;

? 室内外效果图设计人员;

? 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和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 相关培训机构的学员。

本书作者

本书由卫老师环艺教学实验室创始人卫涛以及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的徐亚琪、张城芳和刘雄编写。

本书的编写承蒙卫老师环艺教学实验室其他同仁的支持与关怀,在此表示感谢!另外还要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在本书的策划、编写与统稿中所给予的帮助。

虽然我们对书中所讲内容都尽量核实,并多次进行文字校对,但因时间所限,书中可能还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卫涛

于武汉光谷

版权所有(C)2022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248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