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之道

前言

自  序

我在机关工作近20年,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磨刀的通常不砍柴,砍

柴的一般不磨刀。

说直白一点就是,懂理论的一般不写材料,写材料的往往缺乏理论;会讲

的大多不会写,会写的大多不会讲;好听的不好用,好用的不好听。搞研究的人

热衷于“阳春白雪”的殿堂理论,实际写材料的人大多满足于屡试不爽的“独门

绝技”,只要工作过得去,不管出拳是否符合“套路”。所以,在公文写作这片

星辰大海中,理论和实践总差着“最后一公里”,二者如同牛郎与织女,难以相会。

所以,讲好公文写作课的关键,就在于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难题,把理

论引向实战,从实践中升华理论,因为公文写作是应用写作,以“用”为主,

不接地气的理论如同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虚幻无用。

如何促成理论和实践的浪漫“约会”?

方法无非两种,要么让理论走向实践,要么让实践走向理论。对前一种而

言,把懂理论的专家请来写材料最直接,但行不通,因为几乎没有哪位功成名

就的专家还有必要或有意愿找这份工作。于是只有第二种可选,即让写材料的

人懂理论,把实战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变成可复制的东西,变“野路子”为“家

路子”。

问题是,第二种方法有个前提:需要一群有实战经验的人来干这事儿,既

舍得分享自己的“独门绝技”,还能研究理论,让理论与实践发生“化合反应”。

谁愿意干这件难事呢?可喜的是,早有同行担起了这个使命,出版了不少优秀

书籍,我为这种精神所感动和鼓舞。作为一个在机关写作近20年的人,既是前

III

自 序

采用 “课”的形式,针对写作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靶向式“挠

痒痒”,语言上大胆使用网络热词、新颖观点,保持思维“在线”,可以说是有料、

有趣、有味。另外,每讲(课)前都摘录名家观点,复盘构思过程,以便读者

把握创作“机理”,解锁创意“密码”。两书虽是公文写作书,却不限于公文

写作,也不限于党政机关,但凡搞文字工作的都可使用,还可当作思维训练书。

本书与《公文写作32讲:从思维构思到笔法语言》是姊妹篇,探讨如何认

识公文写作、积累写作素材修改打磨文章、涵养职业道德和经验复盘,建议两

本一起读更好。全书36堂课,分为4篇。第1篇从写作观点、本质规律、写作

的难处和好处、写作习惯等讲写作认知;第2篇从收集、管理、运用素材,学

习文件、阅读书籍,借鉴模仿等讲学习积累;第3篇从修改意识和方法,错误

辨识和处理,文稿瘦身等讲修改方法;第4篇从笔杆子成长的方法、意志、情怀、

路径、灵感、态度、实例和经验复盘等谈职业道德修养。

一路走来,真心感觉:写材料难,写书更难。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

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在不惑之

年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毫无疑问,我应该感到幸运。为此,

五年来,为了写书,我忍受了无数的清苦、寂寞,很多人不解,认为这样不值得,

但我选择了坚持,因为我知道我要做什么,正如王鼎钧先生《作文四书》里写

的:“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

己的生活经验,发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

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作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

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

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边赤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

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写了近20年

的材料,我也不啻于“赤脚走路”的人,我因而特别希望把文字路上的“荆棘”“陷

阱”标出来,把规律找出来,把“甘泉”引出来,让路上的同行好走一些,让

愿意走这条路的人多一些,更热闹一些。

当然,文字工作是场漫长的“马拉松”,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每一步

都是学习力、思维力、意志力、创造力、道德力的综合修炼,千万急不得,因

此我最担心初学的朋友急于求成,耐不住性子,吃不了这种苦。格拉德威尔在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