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画说庄子
作者:于莲
定价:12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39008
出版日期:2023.07.01
印刷日期:2023.07.21
《画说庄子》美哉庄子 浪漫庄子 乐哉庄子 自在庄子 集结了文学艺术家于莲研读《庄子》过程中创作的绝美油画作品与解读文字,并附有《庄子》原文选读,带你从创新的美学视角认识庄子,体会庄子的浪漫美学魅力。于莲的绘画色彩丰富,细节深刻,妙趣横生,构图与手法上中西结合,充分再现庄子的逍遥世界。在赏画的同时,品读于莲清心恬淡的文字,在纷纷扰扰当下,让庄子精神治愈当代人焦虑不安的内心。如此美妙的画作和文字,打动8位艺术家历史学者经典教育专家热诚推荐解读&绝美画作 是当下帮助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停止内耗,打败焦虑难得一见的优美文图。
more >为自我探路,为时代寻光 ——读于莲《画说庄子》有感 读了于莲老师的《画说庄子》,第一个职业病就犯了:这是什么性质的书?要是摆到书店,该放到哪一类书架上?要是挂到网店,又是归到哪一个栏目? 中国哲学还是西方艺术?哲理散文还是经典解读?大众读物还是学术普及?文学经典解读还是艺术创作赏析?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是! 思索,皱眉,再思索,再皱眉,思之再三,觉得这是“一个人”用“经典”关照人生,用“艺术”点亮世界,用“文字”传达哲思的经典艺术人生反思录。她在用庄子的智慧、西方的艺术形式加上她的一颗活泼泼追求内在自由的心,为自我探路,为时代寻光! 前人或许也这么作,但没有于莲老师做得这么彻底,这么放肆,这么率性。 直面人生,袒露心伤,自我疗愈。她在《自序》中说:“当我意识到在商业中的不断打拼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也没有让我体会到更多的生命价值,反而使我身心俱疲,我便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并决定做出改变!”她说:“我的经验是,当自己陷入焦虑时,不要强迫自己去对抗情绪,这时可以允许自己懒惰一会儿,允许自己发呆,允许自己蓬头垢面三两天,允许自己不想见人时就不见,允许自己晚睡晚起……这些允许都没什么大不了的,让自己放松下来,反而可以保持冷静,深度思考,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发现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让自己最开心的,做什么可以让自己更自在、自由,等等。”(P187) 于莲老师的艺术创作和经典解读,具有一种综合创新的文化传承发展力,将经典文本、艺术创作与人生阅历深度融合后,再创造,再发展,再活化。 第一,源于生活和生命困惑的深入叩问庄子,是于莲老师解读《庄子》之所以可能的唯一原因。她以诚实的感性、冷峻的理性和敏锐的觉性,整体体认庄子和《庄子》。她在《自序》中非常理性地说:“当然,庄子的思想也并非毫无瑕疵,也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然而她又很感性、很直觉认为:“究竟应该从心而为,寻求天性自由,还是应该束缚自己的天性,去争取社会最大的认同和满足自身的欲望呢?”(P43) 第二,于莲老师以人生之烟火去解读庄子,将一个大文学家解读为一为当下生活的文化指导师。这一点,我非常敬佩于老师的直接利落和率性解读。作者感触到:“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庄子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大师!”(P80)是的,庄子是位会讲故事、会写文章而又感情充沛的文学大师,然而,庄子不止于此,他更是一位有道之人,对生命、生活和生产有着深沉而厚重思考的哲人。于莲老师直接引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庄子》里的很多内容也就自然成了老师送到心中的解惑之语。对于相濡以沫的故事,她说:“我们称颂相濡以沫的情谊,同时也要看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苦;我们要享受相忘于江湖的自在,前提是要具备独立自主、超然一切束缚的能力。”(P4-5)“请记住:子非我,子非鱼。我们拥有心灵感受能力的同时,也要认同并尊重彼此的差异,这是大千世界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P9)对于朝三暮四的典故,她说:“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只有那七升橡子,早得晚得都是一样的,少年得志不必洋洋得意,也许晚景凄凉;少年悲苦也不必失落,也许大器晚成。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境遇都有所不同,但体验的痛苦、福祉的总量是一样的,实在不必计较眼前的得失,更不必觉得老天不公平。我们毫不费力得到的,可能是别人孜孜以求的;我们艳羡不已的,可能是别人嗤之以鼻的。”(P16-17)对于爱马的故事,她说:“无论是何种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要做到完全了解对方的需求是很难的,即使我们付出了百分之百的爱,也不一定是对方乐意接受的。如果我们误解了对方的需求,或者把我们自认为的“爱”强加给对方,都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一旦喷薄欲出的情绪涌上心头,即使知道对方是爱自己的,也很难完全控制。因此,庄子才会说‘可不慎邪’,怎么能不慎重处之呢?”(P26)对于藏舟于山,她说:“因为被欲望驱使,我们总是试图把我们喜爱的一切事物占为己有;因为害怕失去,我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去“藏”。但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我们越想抓紧不放的,失去得越快;我们越想小心掩藏的,越是天下皆知。就像庄子描绘的那样,以为把船藏进山里,把山放在水中央,就万无一失了,结果却被‘大力士’半夜背走了。”(P38)对于螳螂挡车,她说:“当个人力量如蝼蚁、螳螂般,应该如何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如何面对可能遭遇的强权?难道因为自身渺小就应该放弃挣扎,任人碾压吗?”(P62)“庄子用这些故事警示世人:一定要认清你是谁,你能做什么,以及你能做好什么。”(P186)对于“安之若命”,作者的感受是“并不是是非不分,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知道这件事根本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是真的做不到”(P187)。“要拥有这样豁达的处世心态,一方面要做到接纳和允许,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允许自己有局限,允许自己焦虑,也允许自己无力;另一方面,接纳自己的情绪之后,要看看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P187) 第三,最让我惊喜的是,于连老师除了用油画的西方艺术形式再现对庄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她跳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而是从思维自由的解读深入理解庄子。她说:“大多数普通人从小到大都被家庭、社会驯化,很多思维模式被固化下来,慢慢变成了习惯、风俗和文化,代代相传,很少有人去质疑或打破它们。”(P20)她读庄子而提出大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一个逍遥于江湖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按照庄子的意思,脑子里“长草”了,思路堵塞了,很难转动头脑了,只能按惯性思维考虑事情,而不懂得变通,更不会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就像看到葫芦只会想到做成瓢来舀水,看到不皲手药方只会想到漂洗之用。(P34)然而作者对思维自由的重视和赞美是由衷的。“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正因如此,人类才创造出今天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但同时,人类又常常被自己的创造所局限,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承扼杀了多少本可以更加自由开放的想象力!”(P34-35)“看到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人类自从进入农耕社会,就被绑在了土地上,再也做不了自己的主了。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人类不得不一再提高生产力,先后进入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而今,每天生活在楼房里的我们,早已不愁吃喝,好像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然而,我们真正能主宰的东西有多少呢?科技越发达,生活越便利,我们也似乎变得越“低能”了:没有手机,可能无法出门;没有外卖,可能无法吃饭;没有工作,可能很难生存……”(P42)她对庄子的理解就是:“我认为只是从是否有担当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故事是有偏颇的。庄子从始至终都是强调我们不要刻意给自己增加那么多束缚,尤其不要为了虚名而越俎代庖,结果可能是耽误了别人,又束缚了自己,为名利所累而徒增烦恼,这样又怎能逍遥快活呢?”(P55) 于莲老师对庄子的理解是既古典又当代,既理想又现实,既悲观又乐观。“只是活着还不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争取活得久一些;接下来,不光要活得久,还要活得逍遥自在,要努力超越自我,超然物外,与道合一!”(P68-69)于莲老师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魅力,取得如此的体悟,用评论家的话:“于莲成为艺术家的经历与大多数人不同,她与艺术的相交缘起于她的焦虑。”(P199)因为生命需要反思,因为生活需要提升,现实压力的焦虑比较好理解,而一旦进入精神压力的焦虑,其实我们就可以思接千古,与古圣先贤自由而通畅地交流,无论是文字,还是艺术,或者是其他,都无法阻挡人类永不停息的薪火相传。 ——祝安顺 编审、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