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计算机局域网(第三版)

目录

第1章引论1

11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1

111历史的回顾1

112推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两大动力3

113局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4

12资源共享5

121资源分配和共享5

122资源共享定理6

13计算机网络分类7

14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内容7

15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9

第2章数据传输14

21数据通信模型14

22传输概念15

221时域概念15

222频域概念16

223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18

23模拟数据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19

24数据调制与编码21

241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22

242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23

243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24

244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25

25多路复用26

251多路复用技术26

252频分多路复用28

253时分多路复用31

254统计时分多路复用34

255波分多路复用35

26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36

27传输介质37

271双绞线38

272同轴电缆39

273光导纤维电缆40

274无线介质44

275传输介质的选择44

276传输损耗45

28物理层接口及协议46

281物理层的特性46

282数据通信设备48

283RS232C接口48

284其他标准接口53

第3章数据交换56

31线路交换技术56

311空分交换56

312时分交换58

32分组交换技术63

321分组交换的原理63

322分组交换的技术64

323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67

33帧中继交换68

331帧中继原理68

332帧中继的应用69

34信元交换技术69

341异步转移模式基本原理69

342ATM交换和控制72

第4章数据链路控制76

41流控技术76

411停等流控76

412滑动窗口流控77

42差错检测79

421奇偶校验80

422循环冗余检错80

43差错控制82

431停等ARQ82

432GoBack\|N ARQ82

433Selective\|Reject ARQ83

44高级数据链路控制84

441基本特征85

442帧结构85

443HDLC操作87

45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90

451LAP B90

452LAP D91

453逻辑链路控制91

454帧中继91

455异步转移模式92

第5章传统局域网93

51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93

52拓扑结构93

521星形拓扑94

522总线拓扑95

523环形拓扑96

524树形拓扑97

525星形环拓扑97

53环形网98

54总线/树形网络100

541基带系统101

542宽带系统102

543基带系统和宽带系统的比较104

55光纤局域网104

551无源星形结构105

552有源星形结构105

553光纤环网结构106

554光纤总线网结构106

56介质访问控制108

57争用协议109

571载波监听多路访问109

572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110

573退避算法111

574争用协议的比较112

58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113

581标记环操作原理113

582优先级策略114

59标记总线访问控制116

510ANS X3T95介质访问控制117

第6章局域网协议120

61LAN参考模型120

62逻辑链路控制协议124

621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125

622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127

623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127

624LLC协议的型和类128

625LLC协议的元素128

63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32

631MAC服务规范133

632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134

63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135

634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136

635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137

64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40

641MAC服务规范140

642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141

643介质访问控制方法143

644MAC有限状态机144

65标记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协议144

651MAC帧格式145

65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146

653MAC层内部结构149

654访问控制机的状态151

66局域网协议标准152

第7章网络性能评价156

71模型和性能评价156

711目的156

712两种基本方法156

713局域网特性156

714单服务器队列157

715排队网络模型157

716基本结果158

72LAN的性能评价161

721基本参量161

722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162

723吞吐率特性163

724最大数据率的计算165

725延迟特性168

726延迟吞吐率特性168

第8章高速局域网技术174

81FDDI网174

811FDDI原理174

812FDDI系列176

813FDDI协议177

82快速以太网181

821快速以太网类型181

822快速以太网的应用182

823快速以太网协议187

83千兆位以太网190

831以太网的进展190

832千兆位以太网标准和参考模型192

833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195

84交换式局域网199

841交换式局域网的基本模块199

842LAN交换器的特点200

843两种交换方式201

844第三层交换器202

85ATM网204

851ATM协议参考模型204

852ATM局域网208

853ATM LAN仿真211

86无线局域网212

861IEEE 80211体系结构212

862物理介质规范212

863介质访问控制213

864分布协调功能213

865点协调功能215

第9章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216

91体系结构及协议216

911协议和体系结构216

912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217

913LAN协议结构219

92OSI传输层服务及协议220

921传输层服务220

922传输层协议机制222

93ISO传输层标准229

931传送服务230

932协议格式230

933协议机制232

94OSI会话层服务及协议233

941会话服务233

942会话层协议235

95OSI表示层服务及协议237

951表示层功能237

952表示服务238

953表示协议239

954抽象语法表示法及其编码规则240

96OSI应用层服务及协议242

961应用层模型242

962公共应用服务元素243

963特定应用服务元素244

97TCP/IP的分层248

971TCP/IP分层模型248

972TCP/IP分层工作原理248

973TCP/IP模型的分界线249

974复用和分解250

98IP协议251

981Internet体系结构251

982IP数据报251

983IP数据报选项253

99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254

991IP数据报的直接传送和间接传送254

992IP路由选择表与算法254

910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256

9101ICMP机制256

9102ICMP报文格式256

91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258

9111UDP协议功能258

9112UDP报文格式258

9113UDP的协议分层与封装259

9114UDP的复用、分解与端口259

912可靠的数据流传输261

9121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特性261

9122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的实现261

913传输控制协议(TCP)262

9131TCP功能262

9132TCP报文格式263

9133TCP的操作264

914基于套接字的进程之间通信266

9141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通信266

9142进程通信基本概念266

9143进程通信的系统调用和库程序268

第10章网络互连277

101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278

1011网络互连的要求278

1012结构方案279

102网桥280

1021局域网互连的需要280

1022网桥的工作原理281

1023路径选择算法283

1024性能评价285

103X75协议287

104网间协议(IP)289

1041IP操作289

1042网间协议292

105协议转换292

106IEEE 802互连网络规范294

1061单个局域网295

1062两个局域网互连295

1063局域网和远程网络互连296

1064两个局域网通过远程网互连297

107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297

108路由选择算法298

1081距离矢量路由选择298

1082链路状态路由选择299

109自治系统299

1010内部网关协议300

10101路由选择信息协议300

10102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302

1011外部网关协议304

10111外部网关协议304

10112边界网关协议307

第11章网络操作系统309

111操作系统概述及其发展309

112网络操作系统概述及其特点310

1121网络操作系统概述310

1122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311

113网络操作系统的结构312

1131Windows NT的系统结构312

1132UNIX的系统结构314

1133NetWare的系统结构315

114网络操作系统的内核316

1141Windows NT的内核316

1142UNIX的内核320

115网络操作系统的网络功能321

1151Windows NT的网络功能321

1152UNIX的网络功能323

1153NetWare的网络功能325

116Linux操作系统328

1161Linux的功能329

1162Linux的常用软件330

第12章网络计算模式332

121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332

1211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332

1212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332

1213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333

122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334

1221客户机的特点334

1222服务器的特点335

1223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335

123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优点337

124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338

1241中间件产生的背景338

1242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339

125客户机/服务器类型339

126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所要求的通信环境——一致通信环境340

1261一致通信环境简介340

1262跨平台的一致通信的重要性341

127一致通信环境的形式343

1271基于开放系统环境的一致通信343

1272路由器对一致通信环境的影响344

1273一致通信环境的发展趋势345

128分布式计算环境346

1281DCE的定义346

1282DCE的特征347

1283DCE提供的服务347

1284线程服务350

1285远程过程调用351

1286安全性353

129BWD模式的特点及优点355

第13章环球信息网357

131环球信息网的基本原理357

1311环球信息网的特点357

1312环球信息网的基本概念358

132超文本传输协议361

1321HTTP工作过程362

1322HTTP协议363

133超文本标记语言363

1331HTML的基本框架363

1332在HTML文件中建立链接367

1333在HTML文件中使用图像369

1334多窗口应用371

1335表单的应用373

134通用资源访问地址375

135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376

1351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376

1352动态文档的实现377

1353通用网关接口377

136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378

1361活动文档技术378

1362Java技术378

第14章网络管理技术380

141局域网管理技术381

1411传统局域网管理381

1412局域网管理工具385

142网络管理解决方案387

1421网络管理功能387

1422网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390

1423网络管理的标准393

14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395

1431SNMP网络管理模型395

1432抽象语法表示(ASN1)396

1433管理信息结构(SMI)406

1434常用管理信息库(MIB II)409

1435SNMP协议数据格式与工作模式410

144网络管理系统412

1441HP的OpenView412

1442IBM的NetView413

1443Sun的SunNet Manager414

1444Cabletron的SPECTRUM416

145网络管理和维护417

1451VLAN管理417

1452WAN接入管理419

1453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419

1454网络管理工具421

第15章网络与信息安全424

151密码学424

1511密码学的基本原理424

1512私钥密码技术425

1513公钥密码技术426

152鉴别426

1521鉴别的基本原理426

1522Kerberos鉴别429

1523公钥基础设施430

1524数字签名431

153访问控制431

1531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431

1532虚拟专网433

154防病毒434

155网络安全技术435

1551网络安全层次模型435

1552防火墙技术436

1553IP层安全性438

1554传输层的安全性439

1555应用层的安全性441

1556WWW应用安全技术443

156安全服务与安全机制446

1561安全服务446

1562安全机制447

157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框架449

158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450

1581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450

158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451

159评估增长的安全操作代价452

1510DCE安全技术453

15101DCE安全服务概述453

15102DCE安全模型455

15103DCE安全服务器组成455

15104凭据和身份认证标记456

15105安全RPC457

15106访问控制列表(ACL)459

1511基于DCE的WebST技术460

15111WebST的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型460

15112应用服务器461

15113WebST网关和代理服务器462

15114WebST RPC和防火墙466

第16章局域网的应用468

161网络服务器468

1611打印服务器469

1612终端服务器469

1613磁盘服务器470

162文件服务器472

1621文件服务器接口473

1622设计文件服务器的若干问题474

163局域网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479

1631多用户应用479

1632文字处理480

1633电子表格481

1634电子邮件481

164局域网在工厂自动化中的应用——MAP/TOP网485

165分布系统487

1651分布系统的构造方案488

1652分布操作系统的结构488

1653分布操作系统的若干问题489

166企业网络计算492

1661企业网络计算的背景和挑战492

1662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和特性493

1663开放系统494

1664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497

1665开放系统环境应用可移植框架500

1666向企业网络计算环境过渡501

167Intranet502

1671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502

1672Intranet的形成503

1673Intranet建立的两种模式504

1674建立Intranet506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