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计算机控制概论1
1.1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2
1.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9
1.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13
131控制对象16
132执行器17
133测量环节18
134数字调节器及输入、输出通道19
1.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及其指标27
14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27
14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28
143动态指标28
144稳态指标29
145综合指标30
1.5对象特性对控制性能的影响31
151对象放大系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32
152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32
153对象的纯滞后时间对控制性能的影响32
1.6计算机控制研究的课题32
1.7计算机控制的发展方向34
1.8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前景35
1.9练习题37
第2章线性离散系统的Z变换分析法38
2.1概述38
211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和分析方法38
212差分方程的解法40
2.2Z变换41
221Z变换的定义41
222Z变换的性质和定理43
2.3Z 反变换46
231部分分式法46
232长除法47
233留数计算法48
2.4用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49
2.5Z传递函数50
251Z传递函数的定义50
252连续环节(或系统)的离散化51
253Z传递函数的性质55
254用Z传递函数来分析离散系统的过渡过程特性61
255用Z传递函数来分析离散系统的误差特性62
2.6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65
261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65
262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域66
263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67
2.7线性离散系统的性能分析72
2.8线性离散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74
281根轨迹分析法74
282开环零点、极点的分布对根轨迹的影响79
283Z平面上的等阻尼比线及其应用79
2.9线性离散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法81
291极坐标法81
292对数频率特性法83
2.10练习题85
第3章线性离散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分析法90
3.1概述90
3.2线性离散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90
321由差分方程导出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91
322由Z传递函数建立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95
3.3线性离散系统离散状态方程的求解105
3.4线性离散系统的Z传递矩阵107
3.5线性离散系统的Z特征方程109
3.6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表达式110
3.7用离散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114
3.8练习题115
第4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化设计118
4.1有限拍设计概述118
4.2有限拍调节器的设计123
4.3采样频率的选择125
4.4有限拍无纹波设计127
4.5有限拍设计的改进132
4.6扰动系统的有限拍设计137
4.7有限拍设计的小结 139
4.8W变换设计法140
4.9根轨迹设计法143
4.10练习题144
第5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模拟化设计147
5.1概述147
5.2对数频率特性法校正148
5.3数字PID控制150
5.4数字PID控制的改进155
541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156
542不完全微分PID算法157
543微分先行PID算法159
544带死区的PID控制160
5.5数字PID调节器参数的整定161
551PID调节器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161
552采样周期T的选择164
553扩充临界比例度法选择PID参数165
554扩充响应曲线法选择PID参数166
555PID归一参数的整定法166
556变参数的PID控制167
5.6数字PID调节器参数的自寻最优控制168
561性能指标的选择168
562寻优方法169
563自寻最优数字调节器的设计170
5.7练习题171
第6章模糊控制173
6.1概述173
6.2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173
6.3模糊逻辑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75
6.4模糊控制器的动态特性177
6.5用于机械手的混合模糊控制系统181
6.6模糊控制器的优化方法187
6.7基于行为分类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方法192
6.8小结198
6.9 练习题198
第7章离散状态空间设计法199
7.1概述199
7.2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199
721离散系统的能控性200
722离散系统的能观测性202
7.3离散状态空间设计法205
7.4最小能量控制系统的设计215
7.5离散二次型指标的最优控制219
7.6离散系统的最大值原理223
7.7离散时间线性调节器224
7.8几个矩阵运算的结果226
7.9 练习题226
第8章复杂规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228
8.1串级控制228
811串级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28
812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230
813串级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233
814计算机串级控制系统235
815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237
816串级主控和副控调节器的选择237
817副控回路微分先行串级控制系统239
818多回路串级控制系统241
8.2前馈控制242
821前馈控制的工作原理242
822前馈控制的类型244
823计算机前馈控制250
824多变量前馈控制253
825前馈控制的设计原则256
826前馈调节器参数的整定257
8.3纯滞后对象的控制259
831大林算法259
832纯滞后补偿控制263
8.4多变量解耦控制273
841解耦控制原理273
842多变量解耦控制的综合方法275
843计算机多变量解耦控制278
844计算机多变量解耦控制举例282
8.5其他复杂规律控制系统的简介289
851比值控制289
852均匀控制291
853分程控制292
854自动选择性控制293
8.6练习题295
第9章集散型控制系统297
9.1 概述297
911典型的集散型控制系统297
912集散型控制系统的特点309
913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311
9.2典型的集散型控制系统简介313
921山武霍尼威尔的TDCS2000系统313
922美国贝利控制公司的NETWORK90322
923德国西门子公司TELEPERM M集散型控制系统332
924新型的集散型信息管理控制系统TDCS3000338
9.3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可靠性340
931可靠性指标340
932加强硬件质量管理提高系统的利用率341
933由系统的结构提高系统的利用率344
934系统的利用率346
9.4集散型控制系统数据通信概要349
941概述349
942局域网络通信协议简介352
943工业控制局域网络的选型356
9.5集散型控制系统的应用357
951TDCS2000在蒸馏塔最优化系统中的应用357
952TDCS2000在钢铁燃烧炉上的应用358
953TDCS2000用于锅炉控制363
9.6练习题368
第10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369
10.1总体设计概述369
10.2体系结构设计、系统总线选择和计算机机型选择370
10.3输入、输出通道设计概要375
1031模拟量输入模板THIPC7401376
1032模拟量输出模板THIPC7410382
1033数字量输入模板THIPC7601383
1034数字量输出模板THIPC7600384
1035信号调理模板THIPC7431384
1036继电器输出模板THIPC7620386
10.4工业控制机提高可靠性的措施386
1041系统的结构设计386
1042元器件的选择,老化筛选388
1043信号、电源、接地的抗干扰措施389
1044感性负载回路的抗干扰措施390
1045多重化结构技术390
1046信号隔离技术393
1047看门狗(Watchdog)及电源掉电检测技术404
1048软件设计的可靠性措施405
10.5数字调节器的计算机实现406
1051直接实现法406
1052直接实现的正则形式Ⅰ407
1053直接实现的正则形式Ⅱ407
1054串接实现法409
1055并接实现法409
1056数字调节器实现方法小结410
10.6数学模型的转换411
1061传递函数与Z传递函数间的相互转换412
1062微分方程转换为差分方程——差分变换法419
1063连续与离散状态方程的相互转换420
10.7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和数字仿真423
1071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423
1072计算机的辅助计算430
1073控制系统的数字仿真433
10.8计算机控制程序设计概要443
1081程序设计的功能要求443
1082结构程序设计443
10.9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445
1091农药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445
1092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456
10.10练习题459
附录A拉氏变换及Z变换表461
参考文献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