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上篇:初识边缘计算
第 1 章 边缘计算安全概述 3
1.1 什么是边缘计算 3
1.2 边缘计算产生的背景 4
1.3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 5
1.4 边缘计算场景下面临的安全挑战 6
1.5 边缘计算安全的研究现状 9
思考题 11
第 2 章 边缘计算架构 12
2.1 边缘计算的理论基础 12
2.1.1 分布式计算 12
2.1.2 CAP 理论 13
2.1.3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13
2.2 边缘计算的层次结构 14
2.2.1 经典的三级层次结构 14
2.2.2 代表性边缘计算架构 15
2.2.3 移动边缘计算架构实例 17
2.2.4 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18
2.3 边缘计算的编程模型 19
2.3.1 烟花模型 20
2.3.2 内容交付网络 21
2.4 新型计算模式面临的挑战 26
2.4.1 异构边缘设备 26
2.4.2 长距离网络的瓶颈 26
2.4.3 新型网络应用和服务的需求 27
2.5 边缘计算架构的新机遇 28
思考题 29
第 3 章 边缘计算实例开发应用 30
3.1 边缘计算平台 30
3.2 开源项目案例 31
3.2.1 开源框架 EdgeX Foundry 32
3.2.2 边缘计算开源项目 CORD 33
3.2.3 亚马逊边缘计算平台 AWS IoT Greengrass 34
3.2.4 微软边缘计算平台 Azure IoT Edge 36
3.2.5 阿里云边缘计算平台 Link Edge 38
3.2.6 华为开源边缘计算平台 KubeEdge 39
3.2.7 百度边缘计算平台 Baetyl 41
3.2.8 阿里巴巴边缘计算云原生项目 OpenYurt 43
3.3 开发应用实例 44
3.3.1 虚拟机开发环境 44
3.3.2 KubeEdge 搭建与实例开发 44
3.3.3 Azure IoT Edge 搭建与实例开发 55
思考题 63
中篇:边缘设备安全
第 4 章 边缘设备安全体系架构 67
4.1 可信执行环境 68
4.2 ARM TrustZone 隔离机制 70
4.2.1 ARM 处理器架构 71
4.2.2 ARM Cortex-A TrustZone 架构 74
4.2.3 ARM Cortex-M TrustZone 架构 81
4.2.4 ARM TrustZone 中的安全威胁 82
4.2.5 ARM TrustZone 典型应用 89
4.2.6 ARM TrustZone 的发展现状 91
4.3 Intel SGX 处理器安全环境 91
4.3.1 Intel SGX 架构 91
4.3.2 SGX 开发相关的软件支持 102
4.3.3 Intel SGX 的研究现状 103
思考题 106
第 5 章 边缘设备新型架构下的安全技术 107
5.1 RISC-V 处理器架构 108
5.1.1 基于 Chisel 的 Rocket Core 和 BOOM 108
5.1.2 轻量级低功耗的 RISC-V 硬核 112
5.1.3 基于 FPGA 的 RISC-V 软核 115
5.1.4 HLS 与 RISC-V 处理器设计 115
5.2 RISC-V 安全机制 116
5.2.1 Sanctum 118
5.2.2 TIMBER-V 128
5.2.3 Keystone 132
5.2.4 MultiZone 135
5.3 RISC-V 在边缘计算中的应用案例 138
思考题 141
第 6 章 边缘设备内核安全技术 142
6.1 内核安全启动机制 143
6.1.1 安全启动机制 143
6.1.2 安全启动中的威胁 150
6.1.3 安全启动增强方案 151
6.1.4 安全启动的发展趋势 153
6.2 内核安全验证技术 154
6.2.1 内核安全验证的挑战 154
6.2.2 基于模型检测的验证技术 155
6.2.3 基于定理证明的验证技术 156
6.2.4 基于抽象解释的验证技术 159
6.3 内核运行时安全 161
6.3.1 内核代码注入攻击及防护 161
6.3.2 内核控制数据攻击及防护 163
6.3.3 内核非控制数据攻击及防护 167
思考题 168
下篇:边缘计算系统攻防
第 7 章 边缘计算系统威胁建模 171
7.1 威胁的基本概念 172
7.2 边缘计算系统的安全威胁 172
7.3 系统攻击技术 175
7.3.1 拒绝服务攻击 175
7.3.2 任意代码执行攻击 176
7.3.3 恶意代码攻击 178
7.3.4 侧信道攻击 179
7.4 威胁建模与评估 182
7.4.1 威胁建模方法 182
7.4.2 威胁评估系统 185
思考题 185
第 8 章 边缘计算系统安全分析 187
8.1 安全分析概述 188
8.1.1 安全分析的概念 188
8.1.2 安全分析的一般过程 188
8.2 固件分析技术 190
8.2.1 固件分析的基本流程 190
8.2.2 固件获取 191
8.2.3 固件解析 194
8.2.4 固件代码调试 197
8.2.5 固件安全性分析要点 199
8.3 软件分析技术 200
8.3.1 软件分析的一般流程 200
8.3.2 基本信息识别与获取 201
8.3.3 代码分析 202
8.3.4 模糊测试漏洞挖掘 204
8.3.5 软件安全性分析要点 207
8.4 网络数据与协议分析 207
8.4.1 网络数据获取 207
8.4.2 网络数据分析 208
8.4.3 网络协议形式化分析 209
8.4.4 网络数据与协议分析的要点 211
8.5 侧信道分析 211
8.5.1 功耗分析 212
8.5.2 电磁分析 212
8.5.3 光子发射分析 212
8.5.4 故障攻击 213
思考题 213
第 9 章 边缘数据安全保护 214
9.1 隐私保护技术 215
9.1.1 K 匿名技术 215
9.1.2 差分隐私技术 216
9.1.3 数据脱敏技术 216
9.1.4 安全多方计算技术 217
9.1.5 同态加密技术 220
9.2 访问控制机制 221
9.2.1 访问控制的基本原理 221
9.2.2 访问控制基础模型 221
9.2.3 访问控制发展方向 228
9.3 身份认证机制 228
9.3.1 口令认证 228
9.3.2 智能卡认证 231
9.3.3 生物特征识别 233
9.3.4 多因素认证 243
思考题 246
第 10 章 边缘网络安全防护 247
10.1 网络域隔离技术 248
10.1.1 部署隔离措施的层级 248
10.1.2 隔离执行的粒度 252
10.1.3 隔离策略的制定 253
10.1.4 策略可配置性 254
10.1.5 隔离策略的生命周期 255
10.1.6 网络域隔离的实现 256
10.2 入侵检测技术 257
10.2.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257
10.2.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258
10.2.3 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系统 260
10.2.4 基于签名的入侵检测系统 262
10.3 5G 新型网络架构 266
10.4 5G 与移动边缘计算 269
10.5 5G 和 MEC 的安全需求 271
10.5.1 5G 网络架构的安全需求 271
10.5.2 MEC 的安全威胁及对策 272
思考题 274
参考文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