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1
11通信与通信系统1
111通信的基本含义1
112通信系统模型2
113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3
12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6
121通信系统的分类6
122通信方式8
13信息及其度量10
14信道和噪声11
141信道分类11
142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11
143信道模型15
144恒参信道与变参信道特征17
145信道中的噪声18
146信道容量的概念19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23
151通信系统的有效性23
152通信系统的可靠性24
153频带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25
16通信发展简史26
17小结27
18思考题28
19习题28
第2章信号与噪声分析30
21信号表示法30
22信号频谱分析概述31
221傅里叶级数32
222傅里叶变换33
223卷积与相关35
224能量谱、功率谱及帕氏定理36
23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38
231随机变量38
232随机变量的统计特征39
233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41
234常用的随机变量类型42
24随机过程44
241随机过程的概念和定义44
242随机信号的统计特征45
243平稳随机过程47
244自相关函数性质和重要关系式48
245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50
25遍历性平稳随机过程51
26关于不相关、正交和统计独立的讨论52
261三种统计特征的概念52
262统计独立与不相关52
263不相关与正交以及不独立的关系53
27平稳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53
271响应信号的均值53
272响应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及功率谱54
28高斯型随机过程55
281信道干扰与噪声55
282高斯型白噪声55
283热噪声56
284限带高斯白噪声57
29窄带高斯噪声58
291窄带高斯噪声的统计特征58
292高频载波加窄带高斯噪声60
293高斯过程与高斯白噪声特征的描述61
210小结62
211思考题62
212习题63
213仿真实验题——随机过程仿真68
第3章连续波调制系统70
31调制的功能和分类70
311调制的功能71
312调制的分类71
32幅度调制(线性调制)72
321调幅(AM)73
322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DSB)77
323单边带调幅(SSB)78
324残留边带调幅(VSB)81
33调幅信号的解调83
331调幅信号的相干解调83
332调幅信号的非相干解调84
34本地载波同步的方法86
35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88
351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88
352AM信号包络检波的抗噪声性能91
36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94
361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94
362窄带角度调制96
363宽带角调98
364角调波的产生和解调101
37角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06
371窄带角调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106
372宽带角调非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108
373调频(FM)的门限效应111
374调频中的预加重和去加重114
38频分复用(FDM)技术115
39小结117
310思考题119
311习题120
312仿真实验题——模拟调制仿真125
第4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128
41抽样定理128
411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128
412带通信号的抽样132
413模拟脉冲调制133
42脉冲编码调制(PCM)134
421脉码调制的基本原理135
422量化137
423压缩与扩张139
424编码144
425逐次比较型编译码原理146
426二进制PCM系统的抗噪声性能149
43差分脉码调制(DPCM)150
431预测编码的概念150
432DPCM基本原理151
433DPCM性能评价152
44增量调制(ΔM或DM)153
441ΔM基本特点153
442ΔM与PCM系统的比较156
45自适应差值脉码调制(ADPCM)158
46时分复用与复接159
461时分复用(TDM)原理159
*462准同步数字系列(PDH)162
*463同步数字系列(SDH)167
47小结170
48思考题171
49习题172
410仿真实验题——PCM系统计算机仿真175
第5章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179
51概述179
52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180
53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分析188
54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191
541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和码间串扰的概念191
542无码间串扰的条件——奈奎斯特第一准则192
55部分响应传输系统——奈奎斯特第二准则196
551第Ⅰ类部分响应波形197
552部分响应的一般形式199
56无码间串扰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01
57眼图203
58信道均衡204
581时域均衡原理205
582时域均衡器的实现206
59定时同步的基本方法208
591位同步208
592帧同步212
510小结213
511思考题214
512习题214
513仿真实验题——基带数字传输的仿真217
第6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220
61概述220
62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221
621二进制振幅键控(2ASK)221
622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223
623二进制相移键控(2PSK)228
624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230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32
631非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32
632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35
63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指标238
64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239
641概述239
642多进制振幅键控(MASK)240
643多进制频移键控(MFSK)242
644多进制相移键控(MPSK)243
645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MDPSK)248
646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50
65小结251
66思考题252
67习题253
68仿真实验题——多元数字调制系统性能仿真254
第7章现代数字调制技术258
71正交调幅(QAM)258
711多进制正交调幅(MQAM)259
712无载波振幅/相位调制(CAP)261
72改进型QPSK263
721交错正交相移键控(OQPSK)264
722π/4差分正交相移键控(π/4DQPSK)265
73最小频移键控(MSK)267
74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269
75正交频分复用(OFDM)271
751概述271
752OFDM系统的优缺点272
753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273
754OFDM系统的应用276
76扩频调制277
761概述277
762直接序列扩频282
763跳频扩频284
764扩频码序列286
765扩频码的同步291
77数字调制应用举例——调制解调器292
78小结295
79思考题295
710习题296
711仿真实验题——幅相调制仿真297
第8章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300
81最佳接收准则300
811最大输出信噪比准则301
812最小均方误差准则301
813最大后验概率或最大似然判决准则301
82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302
821匹配滤波器的设计302
822匹配滤波器输出信号分析304
823匹配滤波器的实现305
*824匹配滤波器接收误码性能分析307
83数字信号载波传输的最佳接收308
831未知相位信号的最佳接收309
832相关接收311
84理想接收机模型314
841理想接收机数学模型分析314
842与相关接收的等效性分析315
85最佳接收误码率统计分析316
851几种最佳接收的统一性及条件316
*852误比特率分析计算317
853各种调制方式的系统误比特率319
*854最佳接收与相干接收的比较321
86小结321
87思考题322
88习题323
89仿真实验题——数字信号最佳接收仿真326
第9章多用户通信328
91多用户信道的分类328
911多址接入信道329
912广播信道329
913中继信道330
914干扰信道331
915多用户通信网331
916具有反馈的信道331
92多址技术332
921概述332
922几种基本多址方式的原理和特点333
923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技术336
924蜂窝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技术343
925局域网中的多址技术345
926光纤接入网中的多址技术347
93无线接入信道中的衰落与多径传播350
931概述350
932多径衰落351
933多径时延和时延扩展353
934相关带宽355
935多普勒频移和相关时间356
94分集技术与RAKE接收357
941分集接收的基本概念与分类357
942分集合并技术359
943RAKE接收技术359
95智能天线技术360
96小结362
97思考题363
98习题364
99仿真实验题——伪随机码的产生与分析仿真365
第10章信息论基础369
101信息的度量369
1011信息的含义与特征369
1012离散事件的自信息370
1013离散事件之间的互信息371
1014离散信源的熵372
1015离散集合之间的平均互信息374
1016连续信息的度量374
102无失真信源编码377
1021概述378
1022分组码379
1023变长码信源编码定理380
1024二元Huffman编码382
103信道容量与有噪信道编码383
1031离散信道383
1032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385
1033有噪信道编码387
1034AWGN信道容量388
104限失真信源编码390
1041信息率失真函数390
1042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392
1043有损数据压缩技术简介394
105小结396
106思考题397
107习题398
108仿真实验题——信源编码仿真400
第11章信道编码403
111差错控制概述403
1111二元对称信道和错误式样403
1112差错控制分类404
1113常用检错码405
1114差错控制定理407
112线性分组码408
1121概念与思路408
1122(n,k)线性分组码的构成409
1123伴随式解码412
1124汉明界413
1125汉明码及其扩展414
1126完备码415
1127分组码的对偶码415
113(n,k)循环码416
1131码字的多项式表示及其运算416
1132(n,k)循环码的特点417
1133循环码编码步骤418
1134循环码的对偶码和缩短码419
1135伴随式纠错解码420
114三种重要的循环码421
1141CRC码421
1142BCH码422
1143RS码423
115卷积码423
1151卷积码特征423
1152卷积码数学描述424
1153卷积码图示表示法425
1154卷积码维特比解码428
116复合编码431
1161链接码431
1162交织码和乘积码433
1163Turbo码436
117网格编码调制437
1171TCM基本特点437
1172TCM抗干扰性能分析439
118小结439
119思考题441
1110习题441
1111仿真实验题——信道容量仿真444
附录A常用三角公式447
附录B贝塞尔函数表Jn(β)448
附录CQ函数和误差函数表449
英文缩略词英汉对照表452
部分习题答案457
参考文献465
一、符号
an常数,系数
A、A0振幅
bn常数,系数
B带宽
B字节
Bc相关带宽
c常数
cn常数,系数
C信道容量,电容,码组
d距离
dn常数,系数
e(t)误差信号
E能量,错误式样
Eb/n0比特能量与单边噪声功率谱密度之比
f频率
fm调制信号频率
f0载波频率
fs抽样频率
f(t)消息(调制)信号波形
F(ω)频谱密度
FX(x)X的概率分布函数(或以F(x)表示)
g(t)基带信号波形
g(x)生成多项式
Gp处理增益
H熵,平均信息量
H校验矩阵
h(t)线性网络的冲激响应
H(ω)传输函数
I信息量
j虚数-1
K常数
L电感
m均值
n(t)噪声波形,高斯型噪声
n0单边噪声功率谱密度
N噪声功率,整数
Ni输入噪声功率
No输出噪声功率
Nq量化噪声平均功率
P功率
Pb误比特率
Pe误码率
pX(x)X的概率密度(或用p(x)表示)
P(X≤x)X≤x的概率
P(X·Y)联合概率
P(X|Y)条件概率,转移概率
R信息速率,码率(编码)
Rb信息速率(比特率)
RB码元速率(符号速率)
R(τ)自相关函数
R12(τ)互相关函数
r功率信噪比
s秒
S信号平均功率
S(ω)功率谱密度
S/N(或SNR)信噪功率比
Sa(x)抽样函数
s(t)信号波形
T时间间隔,码元周期(间隔)
Tb比特周期
Ts抽样周期,码元周期(间隔)
v速度
v(t)输出波形
X(t)随机过程
y(t)输出信号波形
y(ω)输出信号频谱
α滚降系数,常数
β调制指数,常数
δ(t)冲激函数
Δ量化阶距,欧氏距离,多径时延扩展
Δf最大频偏,调制频移,频带宽度
Δt相关时间
Δθ最大相位偏移
Δω最大频偏(角频率)
η效率,频带利用率
θ(t)相位波形
θ0起始相位
λ波长
ρ相关系数
σ标准(偏)差
σ2方差
τ脉冲宽度,自相关函数的独立变量
φ(t)已调波波形
(x)概率积分函数
(ω)已调波频谱
ω角频率
ω0载波角频率
二、定义函数
I0(x)第一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Jn(·)第一类n阶贝塞尔函数
ln(·)自然对数
lg(·)以10为底的对数
lb(·)以2为底的对数
Q(x)高斯概率密度函数积分
erf(·)误差函数
erfc(·)互补误差函数
三、运算符
Im{·}虚部
Re{·}实部
E[·]统计平均
[·]*[·]卷积
[·]*复共轭
[·^]希尔伯特变换
[·]·[·]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