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新坐标高等理工教材与教学资源体系创新与服务计划”的一个重要项目。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市场的拓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变化,这个变化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定位和教学要求中,也必然反映到对适用教材的要求。本项目是针对这种需求,为培养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提供系列教材。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面向全国教学研究型和教学主导型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教学,覆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体现培养知识面宽、知识结构新、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要。我们组编的本系列教材力求符合这个定位和教学要求,编写的基本指导思想可概括为:

1教材的类型、选题和大纲的确定尽可能符合教学需要,以提高适用性。教材类型初步确定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拟按电子信息大类编写,以体现宽口径;专业课包括本专业和非本专业两种,以利于兼顾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扩展知识面的需要。选题首先从目前没有或虽有但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教材开始,逐步扩大。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提炼与更新,反映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让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又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3重视工程性内容的引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能力。工程教育是多方面的,从教材的角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手段的发展,为学生建立工程概念、进行工程实验和设计训练提供条件。

4将分析和设计工具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

5教材的结构上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叙述上要易读易懂,适合自学。配合教材出版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习题集和习题解答、电子课件等。

本系列教材即将陆续出版了,希望能被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使用,并热忱地期望将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告诉我们,通过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必然会形成一批精品教材,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欢迎对编委会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新坐标大学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门类颇多、要对通信系统作深入的研究,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通信理论,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弄懂其内在的机理。“通信原理”是通信与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任务主要是讲述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其中心内容是讲解各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基本原理、基本性能以及如何可靠而有效地实现信息传输,以便为研究设计新的通信系统、掌握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技术奠定基础。该课程既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依据,又要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毕业后的继续学习、更新知识打好基础。

与前些年相比,现代通信技术已经取得许多新的重大发展,尤其在移动通信和接入网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调制、编码和信息传输方式,例如TCM、OFDM、CAP、多用户通信、扩频技术和Turbo编码等。本书对于近来出现的新技术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同时增加了计算机仿真内容,以便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较好的“能力”基础。

本书参考学时为48~90学时,为了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教学要求和在职读者的需要,本书在内容的选取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结合,简化了部分繁琐的理论推导,突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力求在概念和原理的讲述上严格、准确、精练、理论适中、循序渐进、便于阅读和自学。为了适应当前高校课时压缩的教学特点。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时数选授本书部分内容。

为了便于广大师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在编排结构上各章均对本章要点做了介绍,列出了该章的纲目要求,学习目标和重点,并附有小结、思考题、习题、仿真实验题和部分习题答案。使读者有的放矢,使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重点突出;小结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该章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结论;思考题协助读者复习该章内容,起到由读者自己对该章内容作小结的作用,同时读者自测对内容掌握的程度;习题则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该章内容,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于计算机仿真已成为普遍使用的系统设计和分析的有力工具。本书各章最后均给出了仿真例题和1或2道习题,以便读者通过仿真深入验证和理解有关内容。

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将陆续编写出版学习辅导教材、实验教材,电子教案等一系列配套资料,以供读者使用。

本书由王秉钧编写第1,3~7,9章,冯玉珉编写第2,8,11章,田宝玉编写第10章。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乐光新教授对本书的编写要求、内容安排进行了全面指导,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们也征求了20多所院校一线任课教师的意见,他们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支持,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和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