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网络工程师考试是软考最重要的考试之一,也是通过率较低的考试之一。作者在网络工程师考试辅导班担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师考试的书籍,逐渐萌发了编写一本网络工程师考试辅导教材的念头。
目前书店里关于网络工程师考试的书籍可谓琳琅满目,要写出一本让读者满意的书绝非易事。我写这本书前,曾经为书的定位再三犹豫。最后确定的思路是:
(1)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尽可能帮助读者掌握计算机网络各方面知识的总体架构。
(2)突出重点,在分析考试命题风格的基础上,针对考试的重点进行介绍。
(3)尽量用最简明清晰的方法帮助读者掌握知识。
我对计算机系统知识和系统开发与运行基础知识只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它们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不是网络考试的重点,试题的难度也不大。
在网络操作系统方面,我介绍得也不深,尤其是Windows方面的内容。在考试试题中,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范围非常广,任何书都不可能介绍得面面俱到。这方面的书籍很多,如果读者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应该去阅读对应的书籍。
在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基础、局域网与城域网、广域网与接入网、TCP/IP协议族、交换与路由、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设备的管理与配置等方面,我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它们进行详细介绍。这些知识有些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有些是考试的重点,读者应该投入主要精力进行学习。
一些陈旧或淘汰的知识,例如IEEE 802.4、IEEE 802.6、X.25等,我有意进行了弱化处理。这些知识基本上不会再考,只要做一些简单介绍即可,考生没有必要为此耗费太多的时间。
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薛阳老师,她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写这本书,也帮助我最终确定了这本书的编写思路。但她同时也为我定下了一个可怕的指标:100万字。按照既定的思路和目标,应该说这个指标是合理的。但实现目标却很不容易,其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一开始,我组织了7位老师和博士参与编写工作,每人编写两章。由于各位老师所能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有限,编写进展相当缓慢。几个月过后,他们陆续退出了编写工作。不得以,我只好将工作室的大多数成员都拉进了编写队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本书终于完成了。其中的辛苦,实在是难以描述。
第1章的作者有:陈俊斌、左亚尧;第2章的作者有:崔荣杰、周雅兰、林宗术;第3章的作者有:谢夏育;第4章的作者有:杨海龙、刘海、林宗术、蔡炯桐、钟键良;第5章的作者有:杨海龙、蔡炯桐、钟键良;第6章的作者有:黎智聪、陈俊斌、钟键良、李海滨;第7章的作者有:陈俊彬、谢夏育、崔荣杰、李海滨、邹林达;第8章的作者有:林宗术、王森;第9章的作者有:李雪明、韩雪敏;第10章的作者有:钟键良、谭永欣;第11章的作者有:刘海、崔荣杰、郑首帅;第12章的作者有:郑首帅、黎智聪;第13章的作者有:黄向农、黎智聪;第14章的作者有:郑晓丹、周雅兰、杜木挺;第15章的作者有:谢夏育、黄俊侯、徐芳。全书作者多达24人。
在此,我要向所有参与写作的成员表示谢意。在这几个月来,大家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项目压力和编写压力,放弃了周末、五一、暑假、十一和寒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他们的QQ签名上,常常出现“拼了”、“坚持”、“合理利用时间”、“奋斗”等字眼,每当看到这些,我心里总是对他们充满了愧疚。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断受到我的挑剔和质疑,反复将写成的书稿拿回去修改或重写。为了一段文字、一张图,甚至一个参数,他们常常被逼着去查大量的标准和资料……
团队的成绩令我欣慰,他们有些人得以硕博连读,有些人保送或考上硕士研究生,有些人通过了系统分析员考试,有些人通过了网络工程师考试,有些人在北方电讯、网易、汇丰、中国银行等公司获得了满意的工作。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由于我的能力有限,书中错漏难以避免。请读者访问我们的网站,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网站的地址是:http://home.sysu.edu.cn/wisdom/。
李 磊
2007年2月
于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