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自序

  一本书写完了,总会有些感想。《自然的美育》与2019年出版的《寻找天性》一样,虽然写的是幼儿美术方向,但不是写怎么教孩子画画,而是想通过幼儿美术这个视角,从生物学概念和进化论观念说美育、谈幼教。书中说得最多的是孩子怎么在美育的滋润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讲美术知识和技法。

  幼儿拿笔就画、无师自通的能力是生物学本能,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力量。幼儿的画不是“学来”的,是“画来”的;是生物性,不是技术性;是感性,不是理性;是本能,不是技能。孩子不学就会画的能力与蜜蜂筑巢、蚂蚁雇佣、猴子使用工具是一个道理。比如,昆虫天生会伪装,食虫植物“猪笼草”会捕虫,向日葵花会跟随太阳转,蜂鸟能像直升机那样悬停或倒飞,切叶蜂啃食的弧线像圆规画的一样圆。这些“技巧”既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是“天赐”给动植物的生存本能。

  人的生命“根系”就是生物性,有“根”才有生命。人的“根”不在理性,而在人的灵魂中;而人的灵魂“根系”又深植于人的生性中。孩子天生就会画的“本事”就是灵魂“根系”的再现。所以,幼儿的画是“心里出”,是从孩子心底流淌出来的,不是教的。书中列举的所有动植物本能的事例,都为孩子画画是本能而不是技能的观点找到了依据,找到了源头。

  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一些幼教新概念,比如“转换式”成长、“保质期”说、“幼态延迟”说等新说法。这些新概念的形成是我学习与探索幼教美育体会的点点滴滴,不成系统,不成理论,只是我的感想。

  实践证明,6岁前的婴幼儿处于无意识的“睡眠期”,理性还没苏醒,所以,不能受教。其道理就像1岁前的婴儿有腿却不能走路是因为腿上的骨骼、肌肉还没长成。孩子在6~9岁处于心理成长的迟缓期,是“蜗牛式”的成长期。孩子在6岁前是一天一个样;6~9岁时心理的成长松松拉拉,不紧不慢,疲疲沓沓;9岁后突飞猛进。6岁儿童画不出事物的前后、遮挡,9岁前照样;

  6岁儿童画不出物体的空间、透视,9岁前照样;6岁儿童画的事物只有一排,没有第二排,不立体,9岁前照样。就绘画来说,儿童要想达到一个在造型上的飞跃,要在9岁以后。也就是说,孩子真正理性苏醒的年龄是9岁,说六七岁是“理论上”的,是很保守的说法,事实并非如此。

  “转换式”成长是说孩子的成长是“转换式”的,是从感性转换成理性、本能转换成智能的成长过程。7岁前,儿童完成了身体的转换,比如,幼儿换牙就是生理性转换标志。9岁前,儿童完成了精神和心理的转换,比如,有心眼了,遇事会逻辑分析了。

  我在书中用大量的生物学事实证明了我的观点,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据此,我提出了中国孩子受教的年龄,也就是上小学的年龄,应是9岁,不应是六七岁的观点。这就是“幼态延迟”说。“幼态延迟”说在表面上是消极的,实际上起到的是积极作用。表面上是孩子什么都没学,玩的时间很长,而实际上,孩子玩是为长大后的自己积蓄能量、储存智慧、滋养心灵。

  人类的幼稚期越长,成熟得就越晚,活得就越久,干的事就越多。民国时期的结婚年龄是十四五岁,1949年是十八九岁,现在是二十八九或三十多岁,这就是幼态在延迟。这说明一个问题:直到现在人类仍在不断地成长和进化。现在的孩子“懂事晚”,幼稚期长,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提了个醒,让人按“天理”行事,不要按“多少年就是这样做的”经验行事。

  除了一些幼教新概念之外,我还对幼教中存在的好多问题作了“对比性”阐述。比如,教育与保育的关系,本能审美与意识审美的区分,自然教育与人为教育的不同,纯粹教育与功利教育属性不一样,发育与发展的意义不能同比,有意义不等于有意思,还有感性与理性、本能与智能、无意识与有意识、性智与心智、知识与智慧等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这些概念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区分和认识,那么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在儿童读物和科普书中给自然界中的生物下了“这是益鸟、那是害虫”的定论,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是生物链的一环,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大自然很公平地赋予这些小生命独有的生活技巧。凭什么人家就是“害虫”?凭什么是不是“害虫”要以人为中心,而不以生物“做的事”对“大自然”有没有益来判定?人与动物都是生命体,彼此理应是朋友,是同伴,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又分享着这个世界,应彼此尊重。

  我们需要站在大自然的角度,重新了解自然,“阅读”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利用自然走向顺应自然,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一味地想“征服自然”。毕竟,有爱才有一切!和孩子相处,就如同与大自然相处。我对幼儿美术的认识灵感不来自美术,也不来自教育,而来自大自然。动植物有趣的生活和天生的生存本领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让我总有一种想接近自然、探求自然、与自然对话的冲动。

  在家里,我养了好多虫子,我天天看着它们劳作和休息,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快成虫子了。遇见被人踩烂的蜗牛,我会很伤心;看见长得绿油油的青草被人拦腰割断,我很心疼。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可我就这样!

  “慢教育”思想,就是我从竹子的生长特性中受到了启发,由此才想到“慢”与教育的关系。为了进一步了解动植物,我反复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植物的运动本领》《食虫植物》《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这5本书后,才进一步明确了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认识前提下,我自然地找到了人在6岁前和动物一样,只凭感觉和本能做事的依据,作出了孩子画画是本能而不是技巧的判断。

  孩子画画的路是“天路”,不是成人走的路,也不是成人给孩子设定好的路。成人是引路人,不是同路人。孩子的路究竟怎么走,还得由他自己决定,就像一朵花究竟想怎么开,那就看“花怎么想了”。

  错误的教育有好多种,好教育只有一种。凡是与大自然有联系的,尊重自然的,敬畏自然的,与大自然“同呼吸”的,就是好教育。

  大自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是我们最好的导师,教会我们怎么想、怎么做。我觉得不单是幼儿美术和幼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能从大自然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