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再 版 前 言
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创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生机勃勃,它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是支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许多学者都认为,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国最为重要的战略优势:创业推动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是社会变化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发动机(Schumpeter,1934);创业提供了一种使信息技术向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机制(Shane、Venkataraman,2000);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Van Praag&cramer,2001);创业是经济改革的来源、是商业部门迅速增长的发动机和社会部门迅速增长的推动力(Austin et a1.,2006);创业型经济形态是近代经济与社会史上所发生的最重要、最能给人希望的事件(Peter F. Drucker,1985)。
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管理是以大公司为主导的工业社会管理范式,管理的重点是稳定性、连续性和秩序性,强调计划和控制,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但是,传统管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企业既要创造满足社会需求的新方法,又要创造新的需求,这就必须进行传统管理转型。
创业管理属于企业管理活动的范畴,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企业管理。传统管理通常面对既有企业在运营中各方面的具体问题,致力于解决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取得组织绩效的最大化,是单一的、确定的、静态的管理;而创业管理则需要从创意开始,面临资源缺乏和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创造性地运用包括管理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分析和把握市场机会,整合各项资源,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因此,创业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性及动态性的管理,是一项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禀赋。近年来,“创业是可以被管理的”这一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德鲁克认为,创业并不只是一种天赋,它是可以组织的、并且需要组织的系统性的工作。创业活动是一种集中于机会而非资源的行为,是在不确定因素下企业家与环境互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复杂过程。如果能够透析这个过程,显然有助于把握创业规律,从而能更好地管理创业活动。
因此,近年来对于创业和创业管理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全球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创业教育业已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010年4月22日,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将在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推行。可以预言,新一轮创业热潮必将以更大的规模、更为磅礴的气势在我国广袤大地上蓬勃展开。
为了推进中国创业型经济与创新型国家的构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创业管理理论体系,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管理成功经验,我们团队在多年来的成功创业实践与高校“创业管理”教学实践基础上,主编结合多年使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创新与创业管理》的经验,注意吸纳团队近年来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借鉴和汲取了近年来本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对本书的第1版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
第2版主要特色:
一是突出创业过程主线。以创业机会为导向,以中国市场和中国国情为背景,以创业过程为主线,突出了主题。
二是紧密跟踪并及时汲取国内外创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取百家之长。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创业操作实战性和创业理论系统性的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案例丰富,突出针对性和启发性。全书兼收并蓄全球经典创业案例,精心选择各类创业案例一百多个,侧重剖析中国的成功创业案例,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寓意深刻。
本书适合社会各类创业者,尤其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师生创新创业教育使用。
本书由常建坤教授编写第三、四章部分内容,其余章节由李时椿教授撰写并重新修订。教材参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书后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限于水平和时间,文中仍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衷心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第1版的关心与厚爱,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对本书的指导和帮助。
殷切期待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与赐教。
作 者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