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 言
身在一线的教师都希望能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无疑是最好的入门软件。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不用掌握高深的编程技术,只需将展示的教学内容添加到一张张幻灯片上,然后设置好这些内容的动画显示效果,以及幻灯片的放映控制等属性,就可以制作出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课件。
PowerPoint 2007是微软公司Office 2007办公软件中的一款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它秉承了PowerPoint容易掌握、效果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又在外观设计、动画效果、幻灯片切换效果等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功能设计出精美的课件内容和幻灯片转场效果。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按钮超链接、文字超链接、图片超链接设计出具有很强交互性的PowerPoint课件。
关于改版
本书是《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的修订升级版。《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自2007年出版以来共重印15次,累计发行近5万册。由于教材内容新颖、实用,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的欢迎,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师范院校选择该书作为正式的CAI教材,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都使用了该书作为CAI培训教材。随着PowerPoint软件新版本的发布以及教材使用经验、读者反馈信息的不断积累,教材的修订迫在眉睫。
本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采用PowerPoint 2007简体中文版本对图书内容重新进行了创作。在软件版本的选择上,既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又兼顾到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2)对部分课件范例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术的实用性。
(3)对教材结构进行了修改,由8章改为9章,使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具层次感。
(4)对全书的文字叙述进行了优化,使知识叙述得更科学、更清晰。
(5)开发了更加专业的视频多媒体教程(SWF格式),涵盖图书全部内容,语音同步讲解,超大容量。
本书特点
1.以课件实例为中心,图书结构合理
目前市场上有关PowerPoint的书很多,但真正以课件制作为中心的书却很少。本书突破了同类图书局限于软件技术的介绍,不是按照软件本身技术的知识结构来编写图书,而是从一个完整的课件实例出发,围绕课程的需要,重新对软件技术知识点进行了设计和架构。这样,图书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使读者在课件实例的制作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制作课件的技术知识和方法。本书结构设计层次分明,内容叙述条理清楚,课件实例的选择难易结合,知识架构循序渐进,将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课件的制作思路、方法、技巧等紧密地结合起来。
2.配套多媒体教学光盘,让教学更加轻松
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掌握PowerPoint课件制作技术,作者精心制作了配套视频多媒体教学光盘。视频教程完全和图书内容同步,共十多小时超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全程语音讲解,真实操作演示,让读者一学就会!
为了方便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视频教程开发成可随意分拆、组合的SWF文件。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教程或者在上机练习时指导学生自学视频教程的内容。
3.光盘资源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的配套光盘中,提供了本教材用到的课件范例源文件及相应的素材。所有课件实例的制作集专业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身,非常适合中小学各科教师学习使用,可以将这些课件直接应用到教学中,或者以这些课件实例为模板稍做修改,加以举一反三,制作出更多更实用的课件。
本书作者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大多都是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资深教师和从事多媒体课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件制作经验。他们的课件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其中缪亮老师还多次担任全国NOC多媒体课件大赛裁判长。
本书主编为缪亮(负责编写第1章、第2章),副主编为隋春荣(负责编写第3章)、孙利娟(负责编写第4章、第5章)。本书编委有徐蕾(负责编写第6章、第7章)、程英梁(负责编写第8章)、贾燕玲(负责编写第9章)。
许美玲、时召龙、李捷、赵崇慧、李泽如、张爱文、李敏、朱桂红、郭刚等参与了创作和编写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另外,感谢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邢台学院、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临沂市沂南县职业教育学校对本书的创作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相关网站
立体出版计划,为读者建构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最先进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建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学习环境中有真情实境、有协商和对话、有共享资源的支持,才能高效率地学习,并且学有所成。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环境,以图书为基础,为读者专设一个图书服务网站——课件吧。
网站提供相关图书资讯,以及相关资料下载和读者俱乐部。在这里读者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共享资源。还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
??
??
2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用教程(第2版)
前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