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电路理论基础(第4版)

前言

前言

本书第1版于2000年出版,第2版于2007年出版,第3版于2015年出版,此次是第4版。编写本书的主要目标是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本书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实现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工程意识强、创新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展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的成果。新版教材在保持重视电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扩展工程实践实验的内容,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适应专业课程前移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新的调整,使教材结构更顺畅更紧凑,突出“循序渐进、主线突出、脉络清晰、结构精练”的特色。补充了设计应用性的例题、习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加了电工先驱人物介绍,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拓展了学科前沿成果案例。更新了电路分析中的常用仿真软件,使学生更易上手,更能体会计算机技术在电路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与本书配套的《电路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电路实验与实践》也做了配套修订,以方便广大学生学习和教师参考。新版教材共有11章,另有一个附录。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呈“三级跳”模式。第一部分为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介绍电路元件及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电路的拓扑约束关系,两类约束关系为电路分析奠定理论基础,即为“助跑”。第二部分为直流电路分析,包括第2章等效法分析和第3章系统法分析,这些分析方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为“第一跳”。第三部分为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其中: 第4章一般正弦交流电路分析,强调相量的概念,理解阻抗和导纳的概念后,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就可直接应用了; 第5章特殊正弦交流电路(含互感、变压器、谐振、三相等),介绍这些电路中特有的概念,如反映阻抗、折合阻抗、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相电压(流)与线电压(流)的概念; 第6章非正弦交流电路也纳入这部分,此为“第二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统一为电路的稳态分析,为后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打基础。二端口网络是局部电路,其功能随激励源的性质而变,将其独成一章为第7章。单独设一章为第8章非线性电路的分析。第四部分为动态电路的分析,即电路过渡过程的分析,包括暂态和稳态,第9章动态电路时域分析(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和二阶电路不同响应模式)及状态方程,第10章动态电路复频域分析,此为“第三跳”。考虑学生前修课程的滞后,将动态元件(电容、电感)的伏安关系调整到正弦交流电路(第4章)中介绍。为满足电气工程专业“电机学”课程的需求,单设磁路和带铁芯线圈交流电路一章为第11章。附录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删除了专业性较强的Saber软件介绍(如有需要可参考第3版),增加了入门容易的Multisim软件的介绍,附录以电子版(扫描二维码)形式呈现,供需要学习软件的读者使用。

本书力求从平面转换到立体,全方位涵盖丰富的课程内容。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电气类、自动化类和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电路相关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本书参考学时为56~80学时(不含实验),书中加注“*”的章节内容为选学内容,可根据专业需求、学时要求和学生水平不同选择使用,个别章节如非线性电路、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及磁路部分内容略去不影响授课的连续性。本书的修订在潘双来指导下,由邢丽冬主持完成,参加修订的还有方天治、谢捷如、王芸、刘剑、刘巧珏等,计算机仿真部分内容由王芸和刘剑完成,视频动画由刘巧珏完成。本书也凝聚了前辈们的智慧和心血,特别是艾燃、龚余才、周璧玉老师,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对本书参考的所有教材和文献的作者,对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同志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虽为修订教材,但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意见请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邮编210016)或发电子邮件至tupwenyi@163.com。

编者

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2年12月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