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瑞士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在开幕式上发表特别致辞,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称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积极响应,教师们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与探索,学生们的社团活动、竞赛、讲座、报告等第二课堂内容也紧跟创新创业的主题。一时间,创新、创业成了教育界的热词,与之相关的教学产出、研究成果百家争鸣,盛况空前。
尽管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比较健全,但由于高校将创新创业作为专门的课程和主题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许多高校对创新教育意识、创新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够透彻,且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多拘泥于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创新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理论探讨。融合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活动内容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还不够健全,课堂教学和创新活动往往脱节。这些是许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指导学生时的切身体会,也是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改革和管理中切实面临的困境。如何提升高校创新教育理念?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政策环境?如何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层次和不同文化传统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创新训练方法、创新培养模式设计等工作?如何从整合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学生活动内容及学科专业知识为一体的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建立育人体系?这些问题既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挑战,也是高校对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展有益探索的机遇。
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对本地区双创人才培养、地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教育支出由地方财政承担,与国家部委所属高校相比,在地方资源禀赋、政府财力、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办学类型相似的高校之间,也因地域的差异,在领导层的认识理念、制度的顶层设计及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所在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高校,近年来结合国家和山东省出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山东师范大学于2016年成为全国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获得2016年、2017年及2020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产出了一批有学校师范教育特色的创新作品。此外,山东省其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例如,青岛大学先后培养出“状元水饺”常九矿、青岛市“创客形象大使”范旭、“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孙军波等100余位毕业生创业典型;山东大学在2021年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0项金奖的优异成绩。作者结合管理实践工作经验,以主持的山东省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课题为依托,梳理了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案例和实践材料,撰写了《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以期为地方高校构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等提供经验借鉴。
《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创新驱动、聚焦育人、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Z2016Z025)”的支持,受到了山东师范大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及团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大学生竞赛活动数据材料的整理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从2018年冬开始着手撰写,直到2022年年初出版,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撰稿人都对《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有着不可或缺的贡献。《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框架结构、内容安排由赵湘轶负责,前言执笔人为赵湘轶和马英红,第一章由张宗鑫编写,第二章由刘长玉编写,第三章由李海垒和路振勇编写,第四章由马英红和陈明泉编写,第五章由路振勇和陈会征编写,第六章由马英红和陈会征编写,第七章由马英红和刘伦编写,全书由马英红和刘伦统稿。此外,《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出版过程中,还受到山东师范大学教材建设专项支持,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王定主任提出的细致入微的修改建议为《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善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在此,作者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和高校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对《高校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修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