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 记者马克思

前言

导师序言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前一天,星期六,是我与研究生两周一聚的“沙龙”。其间,黄斐博士提到,她的博士论文《记者马克思》已经纳入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需要导师写篇序言。

黄斐,2011年入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二时的作业,发表在《青年记者》杂志,后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毕业。读书期间的其他荣誉还包括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全国“挑战杯”一等奖、首都“挑战杯”特等奖等。

确定读博时,她曾问我,入学前需要做些什么功课。我说,读读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吧。于是,她潜心数月,啃下四千来页的大部头。然后,发来长长邮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说读书多年,第一次遇到如此深刻而通透的思想,名副其实“醍醐灌顶”。

也因此,后来考虑博士论文选题时,她欣然接受赵月枝教授的建议,研究记者马克思。论文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答辩通过,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为了研究记者马克思,2019年黄斐作为全球50名青年之一,获得“德国联邦总理奖学金”,赴德访学一年。她访学期间,一边突击德语,一边踏访伟人行止,请教各路方家,寻觅大小图书馆、档案室,搜集一手资料与文献,对记者马克思做了一次系统考察。

关于马克思与新闻,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新闻思想,以及《莱茵报》《新莱茵报》等办报活动,而几乎不把马克思视为记者,即使偶或谈及,相对其学术生涯与革命生涯也仿佛微不足道。确实,就千年第一思想家而言,记者马克思可以略而不计。而对马克思的一生,以及开天辟地的唯物史观新闻观而言,记者马克思就如串起珍珠项链的丝绳了。在他六十五年的人生中,记者是唯一并一生从事的职业,他的所思所想都离不开记者工作。有似毛泽东一生钟情于两个职业,一是记者,一是教员。

通过黄斐的研究可以看到,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为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全世界劳苦大众的自由解放以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千年梦想到具体实现有了可行路径,而且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见地、非凡的才情,成为世人难以企及的大记者。在贯穿一生的新闻生涯中,马克思不仅留下一整套社会主义的办报经验和新闻思想,而且写下一大批非同凡响的新闻力作。

今天,我们从记者马克思汲取的营养同马克思主义精髓一脉相承,用列宁的精辟概括来说,记者马克思同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体现在记者马克思对新闻的把握上,即唯物史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依据事实描写事实而非依据想象描写事实(如编造人名、地名并美其名曰保护当事人)、在事物的有机运动中揭示真相与本质而非胶柱鼓瑟于孤零零现象以及一个个要素如新闻价值、热情维护人民自由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革命性体现在记者马克思为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共产党宣言》),而同资本主义旧世界及其新闻业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中。

应该指出,时下有种现象俨然背离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仅仅专注于、着意于科学性一面,忽略甚至回避革命性一面。触目所见的各路文章、著述、论坛、报告等,空谈义理,坐而论道,而对显而易见的矛盾、问题及乱象,或视而不见,或作壁上观,特别是面对着甚嚣尘上的“美新观”,如专业主义、建设性新闻等,不敢、不愿或不善开展伟大斗争。至于“顺着说、围着转、绕着走”的开明绅士两面人,更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两个结合中国化的新闻教育新闻学陷入空转,宛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三个务必”也把伟大斗争提到战略高度。当此时,黄斐的博士论文出版,既对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有所启发,也对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以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又一学术利器。

李彬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2023年9月4日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