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导 论 人类关系中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危机。 ——[英]哈耶克 ? 了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特质; ? 透析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背景、方法及其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 把握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方法导向。 企业家(Entrepreneur)是谁?为什么是他们?在大大小小的经济人物榜上,不同的选择标准像筛子一样寻找、发现企业家这个群体。人们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描绘企业家,但是如不描绘,就难以发现他们拥有的洞察力和某种把握世界商业的全新坐标体系的能力。现在,媒体和公众需要的是一种本质的视角,透过表面庞杂、细节琐碎的事物,抓住那些被历史重新定义和重新定义产业、商业历史的人物,因为唯有“人”才能激发想象和创造。 自然,企业家是个性不同的人,他们率领的公司也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从本质的角度出发,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具有同一种气质;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位或头衔,其实质是一种精神;企业家是参与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的具有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人。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指出: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资本主义的兴起源于将工作视为天职(Calling)的新教伦理精神。根据韦伯的假设,企业中的工人同样需要一种“文化”化了的道德理念的支持。 当代中国企业家最缺的不是能力,而是精神。企业家精神在中国企业处于埋藏状况: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23家企业,很少有人知道其企业家是谁。由于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中国企业家的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提升,甚至导致阻碍与削弱。 中国需要一场彻底而广泛的企业家精神的洗礼。 精神特质 究竟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企业家精神是由英文Entrepreneurship一词翻译而来的。就像其他英文词汇的翻译,“企业家精神”一词的意义显得不是模糊不清,就是扭曲失义。国内许多的译法将其译成“创业精神”,但实际上,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远远大于创业精神。在笔者1看来,所谓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指企业家在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汰的无情压力下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的行为表现出来,体现在企业家的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而且是优秀企业家共同的基本特征。 在普遍的理解上,企业家常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的共性所在。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中工作非常普遍,政府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完善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而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群体独有的、显著的精神特征就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品质、胆魄和魅力,并以此为标尺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具有主体性、制度性、实践性及继承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主体性 何谓主体性?主体性是指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的因素的存在,即是说,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 企业家精神具有主体性,是企业家客观存在的一种动力源头,属高层次的文化范畴,也是形成企业精神的凝聚点,是影响企业性质、特点的关键。主体性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人的主体性是靠自己的完全实现建立起来的。人的完全实现就意味着对内是自律的,对外是创造的,即自我应成为一个“自律”的创造的生命个体。所谓自律就是个体性原则与主观性原则的确立。在鲁迅看来,对个体性的尊重就是对主观性的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原则也就是主观的真理性原则。从政治伦理角度看,这种“以自有之主观世界为至高之标准”的主观性原则超越了客观的善恶判断,因为“惟发挥个性,为至高之道德,而顾瞻他事,胥无益焉”2,任何外在的道德法则作为群体多数的产物与人的个体性原则与主观性原则在本质上都是不相容的。人在历史的进化趋势与规律面前不是被动的,“一点一滴地进化”归根到底是“人为”与“人功”的结果。这样,进化的快慢程度与其说决定于客观事物的规律不如说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主观性正是生命进于深邃的自由境界的内在动力。换言之,处于“主观与自觉”状态中的个体即自由意志被视为唯一真实的、有意义的存在。对企业家精神的激活来说,实现人的这种自律性就是首要的原则了。 主体性的建构需要自由意志的启蒙,从道德实践的意向上看,意味着激发一种积极进取的生命精神。激发起了生命精神,一个人就不能仅仅平安生存即知足,他还必须在他的生存愿望中,有些超越普通动物的打算,比饱食暖衣保全首领以至终老更多一点的贪心或幻想,方能把生命引到一个崇高理想上去。这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从根本上说,也正是人之能够实现自我的动力。 精神追求 真正的企业家赚钱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只是事业的保障,其精神世界里有一种一般企业家难以企及的境界——能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对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如宗教般坚定追求。 天福茶庄的老板、闽籍台商李瑞河,经营茶叶赚了不少钱。但他一心迷上茶文化,一心只想回报桑梓,不辞劳苦,终于在云南的深山老林里找到一种他梦寐以求的原始野茶树,证明了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而不是国际上有人说的茶叶产自印度。据说李瑞河当时对着这棵2 700年树龄的野茶树顶礼膜拜、老泪纵横,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李瑞河还在福建老家漳浦建造了全国最大的茶博物馆,面积达8 000多平方米。这个茶商的境界,已不是经营茶叶赚钱,在他的精神世界里,茶叶是他的一切,茶叶是神,是一种宗教。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年)终生都在研制、改进、生产、销售感光胶片,赚的钱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按理说他应该很满足了,但他觉得自己追求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感光胶片事业上的完美。到了晚年,当感到自己的事业再也无法突破时,他采取跳海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典型的企业家。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不过从中人们仍然可以窥探到一个真正企业家的内心世界,那种对心中理想如痴如狂的追求。 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有大勇气、大想法、大气魄、大智慧,能给人们带来信心的人。这些人当中,已经“修成正果”的冒险家是最先引人注目的一群,比如中国的张瑞敏、任正非、刘永好。他们起事于政策未见明朗时期,顽强生存下来之后,在企业制度、规范化运作等方面做了许多艰难探索。这一代企业家面临的是复杂莫测的制度环境,必须化解大量非市场因素的阻扰,在混沌的局面中把握方向、拓展生存空间,敢于创新、敢于冒险,这恰恰成就了他们的非凡之处。从他们对于企业发展规律的思辨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批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企业家——更像是政治家,以政治家的谋略和教父一般的号召力,走出了企业辉煌的成功之路。这些企业家有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执着于他们的企业、团队在精神上的教化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张瑞敏说,他就像一个布道的牧师。 人生哲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并受到这种哲学的主宰。无论一个人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事业成功的真正本质经常不在于其技术方面,而在于他所拥有的哲学思想。在企业家身上,这种哲学思想便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企业家不仅要在推动社会经济增长方面起到火车头的作用,还要以自己的精神为社会塑造一种气质。 企业家精神能使企业家的事业符合其所处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从而在根本上为企业家事业找到“积极的伦理认可”。每个社会都有其基本的价值系统,通过这个价值系统形成全社会基本的道德标准、行为模式以至政府的政策倾向和制度的构架等。企业家们要使自己的事业能得到政府和民间的广泛支持,要使社会制度的建设能够有利于经营的开展,首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哲学。企业家精神也有助于企业家去建立自己的企业哲学(Business Philosophy)。正是这种哲学成为企业家与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著名企业家、日本京陶集团创始人、日本盛和塾塾长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所体现的企业家是:“拥有更高水准的哲学,更高水准的人生观”。他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自己所特有的哲学支配着自己的经营,决定着自己的事业成败;如果想扩大公司,想使自己的职员幸福,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当人们将目光投向神奇的京陶公司时,所见的是1959年28名职员用300万日元、以制作精密陶瓷材料产品而起家的公司,创业40年已是多元化的集团公司,生产电子组件、半导体部件、手提电话、打印机、照相机,纳税前利润达到1 300亿日元。然而,稻盛先生却说:“我赤手空拳创业至今,仅仅40年的时间,就取得这样的发展,那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超群的才能,而是由于我始终忠实地信守了我所说的经营原则,才使我们的事业有了今天这样的空前发展,除此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解释这让人难以相信的成长和发展的事实。” 稻盛先生将企业家精神概括为:确定光明正大而又意义深远的视野;树立自始至终与员工共有的目标;让心中强烈的愿望渗透到意识之中;做不显眼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利润不是单纯追求得到的,而是努力的结果;决定商品的价值,既使顾客满意,又能使自己赚到钱;充满斗志;处事要有勇气;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和诚实的心;始终保持开朗,抱有理想和希望,以朴实之心从事经营。 这种真理也已被众多企业家活动的实践证明:一个缺乏积极企业家精神的人,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可能将其内在的潜能变为创造社会价值的实际能力;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利用其“才能”对企业、对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生负作用,甚至巨大的破坏作用。反之,一个具有忠诚、守信、责任感等精神素养的人,即使是力量弱小,天赋不强的人,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忧患意识是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剂。植根于忧患意识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最能使企业家警醒,对于陈旧观念的顽固堡垒最具摧毁力。长久农耕文化的囿制,使西部民众的种种观念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观念文化结构,这种结构的根基中最缺乏的是忧患意识。在西部,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表现出:(1)“贫困的贵族”现象。例如,这里的农民宁愿通宵闲聊而不参加政府工作人员召集的会议,要么就是支使作不了主的老人或小孩到会场应付充数。(2)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对政府宣传的新形势、新科技、新项目、新产业不相信、不认可、不趋同。(3)求稳怕乱。比较起来,东部浙江的农民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就百分之百地敢闯敢试,而西部的很多农民哪怕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都不敢尝试,排斥开拓,畏惧风险,回避挑战,不敢创新。大力导入忧患意识,以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烈性炸药”,进行“整体性定向爆破”,对于变革和开发西部民众尤其是企业家的观念,实施其观念文化的重构,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难以衡量 评价企业家精神考虑的方面众多,以下几方面因素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作用以及绩效都比较重要: (1)综合效益因素。综合效益因素是决定企业家价值的最主要因素。一般说来,获取利润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多,企业家精神所展现出来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因素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 (2)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因素表现在企业家以自己的创新精神、经营理念、自身形象和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影响全体员工和塑造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3)创新因素。创新因素表现在突破旧的经济循环机制,把握革新的主动权,使企业摆脱旧的组合方式,完成新的组合,不断破除旧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等。 (4)社会公共关系因素。社会公共关系因素表现在企业家不仅是行业专家、管理专家,还应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能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5)社会服务因素。把所付出的努力用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欲望,把各种生产要素变成适合需求的商品。主要是从企业产品的效用及企业产品的服务功能来分析。 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综合效益因素,因为企业家精神的外现需要一定的基础来支撑,而这个最好平台就是搭建在综合效益因素之上的,它不但惠及本组织内的成员,也通过其正向外部型过渡为社会造福。其他四个因素,创新因素是企业家精神塑造的原动力,社会公共关系因素和社会服务因素对综合效益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制度环境之下。而企业文化始于企业家精神,且一旦形成又对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就很难改变,它会作用于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始终,只在企业发生巨变的时候才会改变。图1.1展示了企业家精神五个衡量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据此可知,评价企业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评价企业家的价值,而企业家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企业家对未来企业现金流增量的贡献的折现来表示。当然,仅从这一点来衡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所领导的团队绩效,表现为企业家精神的扩大化;(2)所领导的团队对国家、人类社会的贡献,表现为企业家精神的外延化。因此,通过完整的评价企业家精神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从而将方方面面量化,要考虑的因素众多,每一个因素的度量和功效也较难以客观量化,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 实践中,内在并哲学化的企业家精神很难用上述指标来定义,所以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市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不能“买到”的。因此企业家的出现必然是一个“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即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按照这一思想,一个企业能不能搞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这是企业家的事情,也只有企业家自己才知道。企业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但是历史的经验至少应该能够证明,只有企业家自己去办企业,企业才可能有失败的概率。 图1.1 企业家精神的评价因素 风险最小 企业家精神的风险其实是最少而不是最多。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极度冒险的。确实,在微型计算机或生物遗传学等那些人所共见的革新领域内,失败率很高,而成功的机缘甚至于生存的机缘似乎很低。按照定义,企业家要把资源从低生产率和低产量的领域转移到高生产率和高产量的领域,当然会有失败的风险。但是,只要他们有哪怕是中等程度的成功,所得的报偿就可以大大超过可能有的任何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因而人们应当认为,企业家精神要比保守者的风险少得多。事实上,有很多企业家型的机构,它们的平均成功率很高,这足以证明关于企业家精神和革新是高风险的流转信念完全是虚构的3。 德鲁克举例说,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是贝尔电话系统(Bell Telephone System)公司的创新帮手。从1911年产生第一个自动交换台到1980年光缆的出现,包括晶体管和半导体的发明,加上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工作——贝尔实验室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创造。贝尔实验室的记录表明,即使在高科技领域,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也可以是低风险的。 IBM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高科技领域——计算机产业,与电力和电子的“老手”竞争,但迄今为止,尚未遭遇重大的挫败。在一个平庸的产业,也出现了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世界主要零售商——英国的马克士连锁百货商店。以品牌和包装著称的世界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厂商——宝洁公司,同样拥有近乎完美的成功创新记录。一家中等技术的公司——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3M公司,在过去的60年中建立了近100家新企业或新的主要产品生产线,而且在该企业所进行的5次创新中有4次均取得了成功。这只是企业家低风险创新的一些小例子。当然,也有许多低风险的企业家精神纯属侥幸或偶然,或者仅仅是一种机遇。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具有“风险”,主要是因为只有少数几个所谓的企业家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而大多数人缺乏方法,违反了基本的法则。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尤其如此。诚然,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相比较于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和市场结构、人口学,甚至根据虚幻的事物,如世界观——认知和态度上的创新更困难,风险更大。但是,即使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家精神也不一定是“高风险”的,如贝尔实验室和IBM所证实的。然而它的确需要系统化,需要有效管理。此外,它应该建立在有目的的创新基础上。 制度性 导致中国与西方企业家精神实践存在巨大差异的根本因素,不是管理思想,而是管理的制度环境。 制度供给 企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必须依赖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伊斯雷尔?克兹涅尔(Israel Kirtzner)认为,企业家才能只可以被开发或被压抑,它不会如自然资源一样在一些国家天生就丰富或在另一些地方则不足,创新实质上是人自由思想的结果,由此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须保证公民自由思考的权利和创业的自由,而承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每个人自由思想和探索提供了最大的激励。因而,承认企业家、承认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必须落实到社会经济制度上、法规上有相应的激励设置,鼓励创新者创新,鼓励冒险者冒险。经验表明,一个比较容忍制度企业家、保护制度企业家并习惯于将制度企业家的个别创新努力一般化的社会,能够更多地享受制度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于是,一个社会的企业家要能够诞生并脱颖而出,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安排就必须能够容忍和鼓励创新。美国这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所以能够率先迎来知识经济,是因为美国人很容易“接受自主、自我改造,乃至自我革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商业领域”。正是这种精神及与之相适应的规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种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的封闭,墨守成规、论资排辈、追求终点平等等,则明显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一个社会要想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就必须给那些少数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提供自下而上的最合适的条件和最小的代价。而所有的制度创新几乎都有利于和有助于对企业家精神的“甄别”及企业家能力的实现。以企业制度的创新为例,公司制的出现降低了企业家筹资的成本,从而促进了企业家的创业活动。降低企业家创业活动的社会成本是企业家成长的这个社会过程的重要特征。一旦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家就可以通过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来和其他人区别开来,这个区别的过程就是社会发现和遴选企业家精神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徽商的兴起与衰落突出地证明了制度供给对企业家精神的决定性影响。 徽商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改朝换代的强力、自然禀赋的优越都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发挥作用。北宋王安石变法后,政府对盐、酒、铁、茶的专卖管制有所松动,官府愿意让渡一部分利益弥补内盐有余、边关粮紧的赀货缺口。宋、明之际,“以粮换盐”等政策直接刺激了私人贸易的发展,商行、市场、经纪人极为活跃,纸币(时称“交子”)开始了全国性流通,实物税收越来越多地被货币税收代替。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唐宋以后,大城市不断形成,而科举取仕制度下,一致奉行地方官员异地委派制。官员们不得在祖籍或成长地方圆500里之内任职,因此,地区间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排外倾向不很明显。徽商、晋商俱是行商,异地拓展业务的地缘、人缘条件基本上公平透明。 制度短缺 企业家精神对一个社会来讲是非常稀缺宝贵的资源。如果说现在是一个商品过剩、企业家短缺的时代,其实更是精神短缺的时代。何以短缺?制度使然——企业家精神的稀缺性源于制度供给的不足。企业家的成长是一个在正规制度之外依赖自我发现的过程4。因此,不能说社会没有企业家,或者说社会缺乏企业家的精神,社会可能缺乏的是自我发现的制度环境。对具有创业精神和风险偏好的企业家才能的发现过程其实是一个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 从自身组织制度来看,徽商仍然属于封建商人的范畴。早期徽商是官僚、商人、族人三位一体的典型封建商帮。皇帝与州官相互利用,官府与商人相互利用。徽商奉行“朝里有人好发财”的亚西亚商业模式,商人们通过捐输、接驾等获得某种特殊地位及掠夺性利润。这种自身缺陷注定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商业怪胎。徽商长期实行的抓阄分家产不同于西方长子继承制,极不利于资本积累(胡开文两代除外),而且,宗法制排斥竞争、平等的商业观念;左儒右商,经济、教育,务商、求仕两张皮,人力资本投入与经济发展不配套;投资领域狭小,私权不保,消费与积累的比例无法正常化;思想保守,恪守清淡,对新事物反应麻木。近代扬州盐商还发生过聚众抵抗修铁路的怪事。 从整个制度背景上看,徽商的衰亡更是自然而然的5。按理说,自西汉桑弘羊《盐铁论》以来,统治者就已认识到工商业的重要性,但一致奉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铸钱控制等政策,兴办工商业只是为了充实国库。由于盐铁官营导致官员贪污、豪族霸占,使腐败的官商许可证制度实在无以为继,迫于无奈,集权纲绳才稍微放松。但始终只许官府“理财”,不许百姓“言利”,民间的发展权被剥夺殆尽,发展的底线是不危及统治制度的稳定。王权框架之内历朝历代的所谓改革都只是“假改革”,并没有有效地建立起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监督系统。在中国几千年集权社会里,民间工商力量屡兴屡衰,虽然有过徽商这样的硕果,但一旦政权稳定,一旦短暂的利用交换功能完成,官商一体的“蜜月”也就随之结束了,改革、发展的边界也就结束了,制度创新的步伐也就停滞了。皇权一统、等级秩序、官本位、牧民意识、权力集团等正式组织和正式制度对等价交换、家族经济、民间力量、个性自由这些制度、观念的创新从根本上无法相容。亚西亚式的全能主义国家所内生的保守、封闭始终将私商行会、对外贸易看作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异己力量,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让权于民、让利于民,“末业”、“末民”均需加以严格管束和抑制。 在这种制度下,商人们继续从事扩大再生产的冲动大大减弱。晋商、徽商等老式商帮做生意的路子只能是与某权力集团抱成一团,依附权贵,结成一个“黑箱式”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清楚,皇权至上,私权随时都有不虞之灾。大盐商江春说:“奴才即使有金山银山,只需皇上一声口谕,便可名正言顺地拿过来,无须屈身说是赏借。”因此,他们有了钱之后就搞些捐官买爵、兴建牌坊的事,养起了扬州八怪、扬州瘦马、昆曲艺人。财产权利和身家性命没有安全感,还搞什么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只好把钱用在一些畸形消费上。徽商的衰亡表明,即使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财产权利(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萌芽”也终究夭折。法律制度和宪政秩序上的落后,最终使得中国的商人资本未能转化为产业资本,商人未能转化为企业家,士人未能转化为知识分子,科技未能转化为生产力。中国传统社会的王权结构,容不下企业家和知识分子这样一些独立的社会阶层。也因此,每当改朝换代之时,商人、士人便烟消云散。 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家的激励和外部机制的建设还不完善,支撑许多成功企业家的更多的是他们自身敢于冒险、开拓创新是企业家的事业心,但缺乏物质方面的必要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家刘汉章认为,他之所以现在这样努力地工作,是因为他有一种奉献的愿望,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受他们那个时代的教育影响,讲的是报效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众多企业家就是凭着一股闯劲甚至带有某些偏差的意识行为站立于经济潮头的;在外部机制不健全、法制不规范的情况下,也曾出现企业家用自身特殊的能力及权力去侵吞国有资产、违法经营,出现个人专权、“59岁现象”等情况。而且反过来看,良好的外部机制与有效激励以及企业家群体的精神风貌对成长过程中的企业家素质、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实践性 长期以来,中国人关注企业家,更多的是关注其事业成功或巨额的个人财富的表象,而忽视了这种事业成功背后的企业家精神的底蕴。在表1.1所演绎的企业事业层级中,人们一般只看到了狭义的企业家主体,没有窥见过程中的准企业家阶层,更没有理解深层的、广泛的社会人所依托的企业家精神。 表1.1 企业家精神的意义 企业家事业 特 征 适 用 对 象 企业家财富 结果 资本家6 企业家创业 行为 企业家 企业家精神 依托 社会人 理性动机 企业家精神从本质上看,可以理解成企业家行为理性的实践过程,它包括企业家行为动机的理性化(通过为企业家行为寻求积极的伦理认可来达到)和企业家行为方式的理性化(通过规范企业家行为甚至生活习惯来达到),这种理性化的最终结果是诞生现代企业家的职业观念。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家精神本质性地决定了企业家战略、企业家过程与企业家结果,如图1.2所示。 美国一项对赢利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数百位企业家的调查7显示,创业成功与否,尽管与企业家选择的经营项目的商业前景有关,但是企业家本身是否具有“成功者的群体特性”才是头等重要的。 职业理念 企业家精神的产生对企业家行为有严格的规范和约束。西欧的新教伦理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一方面要求企业家必须勤勉地工作,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家过一种朴素、俭约的生活。在新教伦理中,只有勤勉的工作才表示自己已经预定地得到了上帝的恩宠,同样,只有处于全面系统的自我控制之中,才表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种禁欲主义的信念,对于曾备受传统社会指责的新型企业家来说,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们常常发现对他们最有效的诋毁就是将之描画为“暴发户”。按照韦伯8的观点,真正理性的企业家行为必须是节制有度、讲究信用、精明强干、全心全意地投身于事业之中并且固守严格的资产阶级观点和原则。而投机的行为或依靠种种特权轻松赚取暴利的行为绝对是非理性的,不能代表资本主义精神,因而也不能推动社会理性化的进程。 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行为理性化的结果是建立现代的“职业理念”。韦伯非常强调现代职业观念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韦伯所强调的“职业观”实际上具有理性地从事某项劳动的含义,这种职业观里含有对职业的献身精神(即视为天职)和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职业”概念的形成有着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一批优秀的职业工人。韦伯认为,要让工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不能单凭高工资的刺激,而只能是长期而艰苦(宗教)教育的结果,使工人们也把“劳动当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作一项天职来从事”。 一个出色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全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身体,强健的心理,卓越的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优秀的品质。企业家应该兼备以上几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综合表现在个体的企业家身上,就体现为某种精神面貌;我们看一个企业管理者是否具备成功企业家的潜在精神品质,就要从他的知识、能力、身体、心理等素质特征来具体调查和分析,并比较这些素质特征是否和外在的环境相符合。企业家个体成长中的精神、各方面素质因素与外部激励约束的机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关系构成,其中企业家精神处于核心地位,它对其他各因素起到指导、传接和凝聚的作用,如果拿掉了企业家精神这一核心因素,就无从探讨企业家的本质内涵和属性。企业家素质、能力及其成长必然地受到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并且在一些情形下,企业家精神直接决定了企业家把握企业创新和寻找潜在机遇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运用。正是因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有时候经济学家和大众谈论企业家的素质或能力时往往就当成企业家精神来说了。如图1.3所示。 造钟核心 柯林斯和波勒斯在《基业长青》9中提出: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所谓的造钟就是建立一个良好运作的机制,由这一机制不断地衍生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钟,而这一机制的钟能源源不断地报出准确的时,从而使报时成为必然的结果,而非某个偶然因素引出的结论。《基业长青》一书把核心理念的建立放在“造钟”的首要任务中,认为核心理念是由核心价值和目的组成。该书作者认为:核心价值是组织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不能为了财务利益而自毁立场。目的是公司除了赚钱之外存在的根本原因。公司要彻底地对员工灌输核心理念,创造出极其强而有力,几乎成为教义般环绕这种理念的文化;而且要谨慎地根据是否符合核心理念来培养和选择高级管理层。对于不认同核心理念却有高绩效的人,不能放弃,要说服他们。另外,核心理念应该具有长远性——在高瞻远瞩的公司中,核心理念是不能随外部市场状况而多变的。与传统的理论不一致,《基业长青》中发现大多数高瞻远瞩公司历史中,并未发现“尽量扩大股东的财富”或“尽量扩大利润”作为主要动力或首要目标,而是以一种超越经济因素的理想作为核心理念。 图1.3 企业家素质构成图示 核心理念是统一企业上下共同意志的文化基础,只有全体成员拥有并认同核心理念才能获得企业的成功。把核心理念分为核心价值与目的,可以使人们或员工更加直接、形象地认同,从而达到统一认识,变为人打工为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确实可以调动人们积极性。另外,正如《基业长青》中已阐述的: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是对很多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建立在利润之上的追求是比追求利润更高层次、更易激励人们从更加根本的层面得到认同。 西部大开发1 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无法实现现代化。多少年来,中国西部成了一个落后的代名词。即使在改革开放30余年、东部渐入改革与发展佳境的今天,西部却仍然在千百年来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化浓厚的封闭氛围中酣睡。企业家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主体。尽管我们坚信西部的企业家个人与自我同样具有无穷大的潜力,但在长期的农耕社会秩序和经济文化的压抑与麻醉下,其企业家精神被掩盖到了无意识的最底层,似乎连西部企业家自己都感觉不到了。在现实的中国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人太需要拥有这种能够给予他们足够自信和创造力的精神力量了。克莱因(Lawrence,R Kiein 1920—)10在谈到美国西部开发的成功经验时指出:“良好的基础设施、便利的通讯和水上运输是美国西部开发成功的重要客观因素,但客观条件的具备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人的因素比如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创造力至关重要。……因此,中国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注意金融信贷、企业家精神和技术知识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长期以来,我们在忽视企业家成长对中国西部大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严重忽视了对企业家创业内在精神的分析。激活中国西部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理论与政策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继承性 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家过程都是不可继承的,在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念与制度(如遗产税)下,企业家财富是不愿意也难以被继承的。但是,企业家精神是可以继承的。 企业家精神的继承性具有民族继承性、企业继承性与个体继承性。 民族继承性 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不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国人喜欢把企业家精神特征转化为个人冒险精神。与此恰成对比的是德国人的那种被称为“管理资本主义”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大体上基于德国人骨子里就有的科学传统。日本人把引以为荣的资本主义精神称为“人本资本主义”,根据日本一位社会学家的概括,那是基于儒家的“仁”传统的“延展性的家庭本位”。 一个人的成熟来自于自身的历史,包括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文化与涵养、理念与梦想。没有历史就没有成熟,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欧洲与美国等现代化国家的成熟不是仅仅表现在他们的现代性上,更大程度上还是表现在他们对历史的继承上。在这里,历史并不是由时间的长短(数量)来衡量的,而是由其时间的内涵(质量)来衡量的。 同在美洲,美国比拉丁美洲国家要富裕得多。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的发展一直是如日中天,而同时伴生所谓拉丁美洲现象,就是拉丁美洲被卡在一个无望的摆脱不了的陷阱里。为什么美国和拉美国家会有如此区别呢?因为拉丁美洲的开拓者就像我们深圳、海南的开拓者一样,起初只是看重眼前利益。其实当时中南美洲的条件比北美要好得多,北美连高级的印第安文明都没有,而中美和南美有辉煌的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但什么造就了北美的强大呢?今天人们都知道北美最早的移民是“五月花”号船上搭乘的103名清教徒,其实“五月花”号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名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3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号上的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 现在,在西方社会,企业家的才能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中。也就是说,企业家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在教育、艺术甚至政府领域也都在发挥作用。许多西方国家在进行政府改革时,会请一些非常有经验的企业家出主意,让他们按照企业家精神来改进政府服务。这时,企业家精神就变成一种很广义的东西,最终,企业家精神蕴涵在民众的生活中,蕴涵在专家们的睿智中,蕴涵在企业家的实践中,蕴涵在决策者的判断中。 美国芝加哥市场调查公司SPECTREM集团在2004年2月发表的调查报告中显示11,富裕的亚裔人士一个突出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他们所从事的往往是专业工作。在美国有很多人是通过创办小企业、买卖小企业致富的,但是亚裔人士多数是专业人士,大部分是会计师、医生和技术专家,企业家的人数非常少。调查显示,在富裕的亚裔美国人中,医生占13%,只有5%是小企业家;而在全体美国富人中,小企业家的比例高达17%,医生却只占2%。同时,亚裔人士担任企业高级主管和公司管理人员的比例也比较小,只有12%;而在全体美国富人中,这个比例是22%。同时,在亚裔投资者中,由男子单独作投资决定的比例非常高。在富裕的亚裔家庭中,男子单独作投资决定的比例高达64%。在全体美国富人中,这个比例只有44%。 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需要自己民族文化的支撑,晋商的文化、徽商的底蕴、闽商的精神,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正是今天中国企业的根,是企业家的精神家园。林左鸣、吴秀生12指出: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完成社会精神由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转型。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是民族精神。中国当代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应该具备历史传承下来的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因子,从而转化为“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崭新时代理念,并由此构建出今天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从根本上实现从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精神转型。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一直把中华精神文化的传承主体定位在“仕”这个群体上,中华精神文化贴上了“仕”的标签,是“士大夫”文化,也由“仕”向大众传输,商人或企业家并没有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的传承载体。要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仅靠“仕”(官员)而没有企业家这样一个无比重要的阶层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确实应该吸收企业家来继承中华文化的接力棒了。 企业继承性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本为依托,但更需要一定的无形资产作支撑,这种无形资产最核心的就是企业文化或企业精神。我国台湾地区IT教父施振荣曾经说过,虽然每个人的个性很难复制,但他做事情的方法却有高度的可模仿性,所以,他在几年前出版的《再造宏碁》一书中也反复强调了传承的理念。在创业之初,施振荣就与合伙人“约法三章”:创业初期由施振荣本人做主,在其领导力或财力不足时就找其他人来领导,而施振荣和太太的决策一旦遭到半数反对,就可以将其推翻……在施振荣看来,在公司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塑造尊重公司治理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宏碁成功的重要原因。 企业文化需要在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中积累起来,这种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塑造离不开企业家的人格素质、精神品质的主导作用。企业家精神本身也具备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同一内核,企业家不仅注重企业文化(商誉)的培育,也十分注重个人声誉的积累。从经济文化环境建设来看,企业家精神也应成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主导观念。 荣格的三条生存哲学13 1833年,约翰?鲁道夫?荣格在瑞士的乡村小镇索芬根办了一个印制官方文件和教科书的印刷作坊,现在,这个作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20多种报纸杂志、20多个电视节目、50多家网站和12家印刷厂的国际传媒集团——荣格集团。 “我曾经被无数次的问到过,家族生意成功并且延续经营175年的秘密是什么。”荣格家族的第五代传人麦克尔?荣格说。他的答案是三点:创新之源、忍耐之力与和谐之美。 创新之源 “只有那些对服务、产品保持创新的人,特别是用积极的态度来提升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求得长期的生存。”麦克尔?荣格提到,创始人约翰?鲁道夫?荣格早先建厂时就发明了一种新的字体和木制的压印,他的继承人则购买了约翰里斯堡快速印刷机,当时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投资。麦克尔?荣格的爷爷发明了一个凹雕印刷的机器,麦克尔?荣格的爸爸则致力于潜心研究小型报纸。在20年前,公司现今的这一代管理层和经营者勇于开拓亚洲和东欧的媒体市场。这种企业几代董事长亲自参加发明的行为在其他公司非常罕见。 忍耐之力 “任何人在不断面对新事物时,都必须回首过去。那些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人必须做好失败的准备。”荣格的一系列错误都让人铭记在心,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荣格,每个人都可以跌倒,但是是为了往好的方面发展的。希望他们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摔跤后马上站立起来是很重要的,因为下一块绊脚石就在不远处。 荣格在175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不少挫折,比如,20世纪50年代,公司购买德国当地画报,由于购买过程销量减少,买卖双方陷入争执,收购失败。当时,在德国的两次收购都失败了。但这并不影响这个公司所进行的不断尝试。 和谐之美 在荣格,员工不仅仅被视为是荣格的职员,更被视为荣格大家庭中的一员。麦克尔?荣格认为,员工的高度忠诚和对公司的信心刻画着公司的发展史。在庆祝公司175周年的时刻,麦克尔?荣格还特意提到了三位核心团队成员,他们在荣格已经工作20余年,他们包括执行董事、财务总监和首席负责新产品的一位高管。 美国管理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布瑞克(Hanbrick)和福克托玛(Fukutomi)近年来提出了企业总裁和高级主管的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1)企业总裁的领导经验的多少与企业业绩高低之间是一种抛物线的关系。在抛物线的顶点之前,企业业绩是上升趋势。过了顶点,是下降趋势。前期企业业绩与领导经验成正比,后期成反比。 (2)企业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激励机制,而是企业家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企业决策机制的问题。在抛物线的顶点之前,企业家的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及决策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顶点后则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3)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在每一个企业家身上都是一个逐步形成到不断刚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该企业家的整个管理生命周期。这一周期分为五个阶段:①受命上任;②探索改革;③形成风格;④全面强化;⑤僵化阻碍。 (4)在总裁管理生命周期的五个阶段中,总裁绩效始于上升,继而持平,最后下降的抛物线现象,大概有认知行为模式、职务知识、信息源质量、任职兴趣和权力五种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认知行为模式刚性”和“信息源的宽度和质量”。 (5)所谓认知行为模式刚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总裁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长期形成的信仰偏好,那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是企业家的领导方式,即与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一套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的工作方式、分析手段和办事方法”。这些思维和工作方式的差别,就形成了每一个总裁个人特殊的认知行为模式。 企业总裁的管理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家任职期间思维方式、领导方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提出了比较中肯客观的分析,所有成功的企业家皆可作为借鉴。 Adobe公司和Macromedia公司都靠面向专业人员出售编创软件赚取利润。它们的软件广泛使用于世界各地的PC机上,而且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就产品而言,它们更像是出生时就分开的双胞胎,而非竞争者。作为PDF先驱,Adobe公司主攻文件处理领域,而Macromedia公司在发展迅猛的网页设计和移动领域大显身手。 然而,就企业文化而言,这两家公司却风格迥异。Macromedia公司位于旧金山的总部毫不起眼,一些职员戏称其外观“看着像家银行”。Adobe公司则位于圣何塞的两栋大楼内。Macromedia公司崇尚创意,其狂热的工作节奏让许多职员不得不经常奋战到深夜。Adobe公司的高管们则相对宽松平和得多,这也使得他们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共进晚餐。 2005年12月3日,Adobe公司和Macromedia公司实现了合并。Adob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布鲁斯?奇曾(Bruce Chizen)在合并后首先采取的运作是将原Macromedia公司的职员放在一些关键职位上,其目的就是让新企业继续秉承Macromedia公司的优良传统。奇曾说:“我们希望能从Macromedia公司挖掘出那种伟大的创业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Adobe公司来。” 从延展性的家庭本位文化传统,日本企业养成了足以打败美国钢铁业和汽车业的“团队精神”。比较起来,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继承性不够强。 个体继承性 柯林斯和波勒斯在《基业长青》9一书中提出了造钟与报时的问题,拥有一个伟大的构想,或身为能力卓越的魅力型领袖,好比是“报时”;而建立一家公司,使公司在任何一位领袖身后很久,经历许多次产品生命周期仍然欣欣向荣,好比是“造钟”。与传统的观点不一致的是,作者发现要创造和建立高瞻远瞩的公司,绝对不需要伟大的构想,也不需要伟大的魅力型领袖,进而告诫读者,如果你在构建和管理一家公司,我们请你少从高明前瞻的产品观点来思考,少追求魅力型领袖的人格特点,而多从组织方面的前瞻眼光思考,多考虑构成高瞻远瞩公司的特质。这一观点,正好与美国的政治机制相对应,美国的建国先贤认为:重要的问题不是谁应该当总统,谁是最好的领袖,而是应该创建一种怎样的程序,使国家拥有很多优秀的总统,使国家能长治久安。 慧聪集团董事长郭凡生认为,企业家精神就像爱情一样,永远说不清楚,但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正是因为有了爱情,才有了今天所有的人,也正是因为有永远说不清楚的企业家精神,才让所有的人拼搏了一次又一次。20世纪80年代有个流传很广的笑话:北京王府井大街有个广告牌掉下来,砸到五个人,其中四个是总经理,还有一个是总经理助理。那是全民经商的年代,满街都是经理、厂长。然而几年之后,这些人里又有几个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呢?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家是厂长经理中少数出类拔萃的人物,不是所有的厂长经理都是企业家。对企业家们来说,传递价值观要比传递财富更为重要。价值观是衡量成功的基准。在一个变化迅速的经济环境中,金钱可能在一天内化为乌有;而内化在人心里的价值观,却将一生长存。 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14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精神教育 德鲁克指出过:“中国什么都能引进,就是不能引进管理者!”企业发起人、经理人和投资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家,但又不必然是企业家。如何进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呢? 创业可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两种15。机会型创业是指创业者拥有较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而自主创业是其经过理性思考以后的选择,这与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型创业有明显区别。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推行提高了机会型创业的数量;开设企业家精神这类创业教育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企业家精神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个性特征,不同的是有的人把这种特征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成为了卓越的企业家,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把这种特征发挥出来。企业家精神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来挖掘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学习挖掘出自身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 实践需求 企业家精神的热潮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一方面,从频繁的创业活动中提炼出来的企业家精神理论,需要通过教育这一载体去传播、验证和创新;另一方面,活跃的创业氛围、数量众多的创业群体又产生了对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巨大需求。 创业需求 从反映创业活动程度的指标——创业活动指数(TEA)来看,在被GEM监测的有关国家中,美国一直处于上游。2001年,美国的TEA是11.7%,在被监测的29个国家中处于第7位,仅次于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巴西、爱尔兰,而排名最后的新加坡、日本、比利时等国同期只是5%左右。 以上是对已创企业而言,事实上美国青年人的创业热情也是持续高涨的,而创业热情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业的后续资源,对保持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有利。盖洛普公司(Gallup)和美国创业领导中心1994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调查显示,美国近70%的高中学生打算在未来创办自己的公司。美国的中学生不再把父母在大公司一辈子辛苦而相对安稳的生活看作一种榜样,新技术时代涌现的精英如盖茨、戴尔等,开始成为样板,再加上美国大企业重组和网络经济泡沫破灭所导致的裁员浪潮,这些综合因素使得美国近几年年轻人的创业活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大约30%左右的新创企业家是30岁左右或更小。 但仅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没有认真细致的创业规划和创业知识,只会增大创业失败的概率。盖洛普公司的调查还显示,只有44%左右的高中生能够正确地回答出与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为这些想创业但创业知识不足的未来创业者提供必要而恰当的企业家精神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正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者也会遇到各种难题,除了从实践中摸索外,去有关企业家精神研究和传播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等学习深造,也构成了对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另一类巨大需求。 其实,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并不限于商学院的学生,为其他专业如理工类学生开设的此类选修课也很受欢迎。事实证明,美国各界对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需求非常旺盛,且远未满足。 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次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但在随后的20多年中,企业家精神教育并没有流行起来,甚至在哈佛商学院也没有得到强化和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1985年,在245家高等教育机构的253个学院开设了企业家精神课程。迄今为止,在美国的1 600个学院和大学开设了2 200多门相关课程,设立了100多个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16。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 500所4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而且可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侧重于企业家精神方向研究的大学仍在持续增加17。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其根植于异常活跃的中小企业创业热潮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已取得一定成效,还将继续发展。 企业家精神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流行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大企业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主流。进入70年代,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以技术变革为契机,美国涌现了大量基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中小企业,并造就了当今无数的卓越企业,如微软、戴尔。在随后的20年它们极大地推动美国经济,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创业神话改变了美国以大企业为主流的游戏规则,创业机会大量涌现,盖茨、戴尔等企业家成为美国中青年的样板,掀起了美国的创业经济热潮。创业实践的繁荣引发了对创业技能、理论的高度需求,理论界也开始重新关注小企业创业中所蕴涵的企业家精神,着重研究基于创业活动中的创新、冒险精神,逐步识别出创业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并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企业家精神教育也随之在美国流行起来。 创新需求 企业家精神教育热潮兴起的原因并不单纯是创业和中小企业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后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它在改变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的生存法则,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竞争优势的生成重点由效率、质量和价格向变革与创新转变,竞争优势的生成途径由重组再造向打破市场均衡、改变竞争规则转变,并且大量创新性小企业蚕食现有大企业市场、改变产业竞争格局的事实反过来加剧了这一变化趋势;其次,动态复杂环境、竞争加剧是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导致管理者面临的是与以往可预见的复杂环境特征完全不同的新形势,这要求管理者用创新性眼光审视环境、用创造性方式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强调如何在动态复杂环境中增强识别机会、把握机会的能力,强调理性的冒险而不是如何规避风险。这些时代变迁向实践界提出的转变,正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创新与冒险精神)相契合。并且,顺应这一趋势,理论界也从基于商业领域内小企业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出发,不断丰富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基于公司型创业的公司企业家精神(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和基于社会非营利组织创新的社会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分别关注大企业组织创新、新事业开拓途径和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创新问题,旨在建设企业家型企业和创立企业家型政府,甚至是企业家型社会。由此可见,这些事实在丰富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兴起,表明了社会转型期理论界与实践界强调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共识。 今天的管理学硕士教育正在经历一些专家曾经预测的革命性变化。公司面临的新竞争需要和日益全球化,要求明天的企业领袖富有弹性。MBA教育正向差异化发展并且重新定义自己。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订新的教学大纲(New Programs)。不管各个商学院如何制定它们的课程顺序和具体科目,它们都非常强调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道德(Ethics)、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信息技术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和领导艺术的发展(Leadership Development)这些课程。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的PL+S(Preparing Leaders and Stewards)教学提供附加的课程项目、社区服务机会、自我评价和为公司作项目咨询的自我导向型群体来作为发展领导技术的途径。哈佛商学院则将基础课(Foundations)教学重点放在职业计划(Career Planning)、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团队工作(Working in Group)和商业道德(Business Ethics)上。道德教育在加州的佩珀代因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中得到了不断的强调。Stanley K.Mann教授说,“我们正在‘教’经理们负起责任和义务,别把美元放在任何东西之上。”将新的重点放在企业家精神上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大部分的MBA毕业生将不到《财富》评出的500家最大企业中去工作”,AACSB的Hickman先生说:“因为一直以来他们缩减得最大。”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求职和职业发展技能。 华尔街日报与市场调研机构哈瑞斯互动公司(Harris Interactive)从2005年12月13日至2006年3月16日,在网络上调查4 125家曾经进行招聘的企业,调查结果反映他们较注重研究生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团队精神、工作伦理与正直的价值观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调查还显示,密西根大学再度从达特茅斯学院手中拿下2006年全美企业管理硕士(MBA)排名第一,区域榜首则是亚利桑那州的雷鸟大学,西班牙ESADE 则位居MBA国际企业研究所榜首。密西根大学所以再度拿下冠军,主要是毕业生能结合理论与实务;至于Thunderbird及ESADE两所大学国际管理研究所则透过彼此交叉承诺双学位以及重视国际企业经营而得名。此外,上述三所列名各类榜首学校也都十分注重企业伦理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其中,密西根大学强调开发中国家族企业经营的研究,ESADE重视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雷鸟大学则强调企业道德行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重视理论的学院派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未能受到招聘企业青睐而名列前茅之故。 精神需求 最关键的发展因素经常是一种无形的或者形而上学的因素。一个发展中国家,真正缺乏的并不是GDP的经济实绩,而是精神——有物质而无精神是一切传统社会的通病。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也是其精神、艺术与品质性。 根据笔者对复旦大学MBA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125份调查问卷中,有76%的人认为课堂上接触到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很少”,17%的人认为课堂提供了“一些”企业家精神,只有7%的人认为课堂提供了“相当多”的企业家精神。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部分学生将来的理想是到一家大型企业就职,却只有少部分人有创业意愿。 伦理需求 接受MBA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确定一个今后个人(企业)发展的志向。借用儒家《大学》中的古训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接受MBA教育的同学主要来源于企业。在目前这个商业社会中,将来当其走出学校以后,很有可能将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MBA的行为很有可能成为社会其他人效仿的对象。因此,作为一个今后可能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人,在追求自己私利的同时,首先需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即MBA毕业生应该明白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白企业的本质,明白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载体所应该具有的行为规范。因此,在MBA学科中提倡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实属必要18。作为接受特殊职业能力教育的MBA学生,就必须经受此方面的熏陶。可见,MBA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了功利性的经济学课程、管理学课程以外,还应该增加社会学、文化学以及伦理学的课程,应该在道德规范、法治、文化、心理、宗教历史等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企业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在采取行动或决策时,能考虑是否符合法制、是否有悖人伦、是否遵循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个人行为、企业行为不背离其本身的大道,从而获得真正的声誉。 企业家的个人行为、企业的行为应该遵循怎样的大道呢?对于这一点,可以对照着看一下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他不是MBA,也从没有接受过工商管理的教育,但却是“京瓷”和“日本第二电信电话”两个世界500强公司的缔造者。在经营理念上,稻盛和夫这个“企业界的思想家”恪守的是“敬天爱人”(敬天,按事物的本性做事;爱人,就是利他、利客户)的哲学态度,即: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他看来:追求利润本身,并不就是坏事,但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这些利润如何利用;获取利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以及为了人,首先是应该为了从业人员和股东,同时照顾顾客的利益,如果还有剩余就应该为文化、社会作贡献。在这里,可以看到稻盛氏的企业经营的大道,就是:包括顾客、员工、股东、社会等各相关利益方在内的,对公司经营利益的和谐分享。 但是要取得如此的认识,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经营者。用稻盛氏的原话,就是“经营首先是由人来经营的,因此经营者的人性、人格至关重要。经营者必须要有高尚品德,如果没有高尚品德,他就不可能展开很好的经营。经营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就要提高自己的心性,提高了心性,他的经营才能有所拓展。因此我经常说,经营的秘诀就是提高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首倡MBA教育的美国,在很多高校都加强了伦理道德和社会人文类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在面临决策是否合理、合法以及合情上的思考和训练。借用某个美国商学院院长的话就是:“经济伦理学首先必须努力面对的问题,是作为(未来的)雇员和经理人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才能‘认识世界’。”可见,“经济学如果离开其他学科,尤其是有关人类行为问题科学的帮助,把人情、伦理统统疏忽,囿于自身的经济天地,或仅仅借助于数学逻辑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经济’,它将被事实证实是最不经济的”。 然而,国内的MBA课程很少开设伦理学之类课程,就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把普通班的商业伦理作为选修课程。国内的MBA逐渐蜕变为“唯利益最上”化的典型的“经济人”,并且通过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商业、经济及管理岗位中承担的角色,把这种“经济人”行为传染到整个社会,以致整个国民越来越“经济人”化了。可见,从“明明德”这一大学教育的本源来讲,接受中西方商业文化伦理的熏陶,应当成为MBA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学定位 企业家精神本质是一门智慧科学,也是一门有关“道”的科学。而智慧性和“道”的精神培养在中国高等学校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是十分缺乏的——即使在管理学院(包括MBA、EMBA)的培养体系中也是如此。 “智”的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 指出:“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企业家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他是在何种程度上系统地阐述问题的。一个合格的企业家总是将他的潜在市场描述成多元的:有顾客找麻烦的、有在购前寻求建议的、有准备为解决方法付钱的。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人数呈金字塔形分布,愿为解决方法付费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位于金字塔顶部,更多的只愿为咨询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要面对的问题付费,这些人位于金字塔底部(见图1.4)。教育的任务就是把人的素质从金字塔底部的平面型结构向金字塔顶部的立体型结构进行推动。 图1.4 个人素质金字塔 David Birch19认为,传统的企业家科班教育只能教会人如何为企业家打工,却无法塑造健全的企业家人格,从而培育出真正自己创业的企业家人才。如今中国的诸多商学院以及商学进修课程也都开出了市场营销等科目,表面上做到了David Birch提出的培养要求。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商学院潜在的培养目标与学生们的就业目标往往局限在成为大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然后步步高升,向中级管理层辛苦前行,向高级管理层艰难迈进,最终到达CEO的位置。这种趋向性带来的问题是明显的。 “道”的教育 所谓道者,企业之神也。一家企业的品质如何,都体现在这个“道”上,御之以道,再以御人,按照现在管理的看法来说,道就是一家企业内在的企业文化,企业性格以及企业内涵,这些刚开始是企业首任创业者、管理者、经营者所赋予的,之后,不断历练、修正,完善“企业人格”,以后,无论是新进员工,还是生意往来的客户朋友,都将被这个企业所独特的性格魅力所吸引。为什么人们喜欢去世界500强工作?有时在500强里工作,工资虽然不多,但是有种感觉相当好,好就好在这个“道”上了。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做人的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在于做人的失败。做人有做人的法则和技巧,做事有做事的规律和窍门。作为一个现代人,在商业社会里打拼,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法则、规律、技巧和窍门,才能步入成功者的行列。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以术,以道而不以谋,以礼而不以权。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都是不把自己的真正实力暴露出来的人。 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将在于:探讨企业家精神的真谛,同时,修炼企业家精神,以企业家作为主体(Subject)去研究成为企业家的条件,即如何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具体企业家教育的层次与标的如表1.2所示。 表1.2 企业家教育的层次与标的 教 育 内 涵 教 育 对 象 培 养 特 质 精神 企业家 领导 能力 经理人 管理 知识 专业人员 技术 如果将企业家能力喻为“术”,则企业家精神应是“道”。道不通,则术不行。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价值长期被掩埋,常常由“术”湮灭了“道”。 “能”的教育 个性与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研究初期的一个重要方向。综合多个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创造与创新、勇于冒险、善于把握机会、超前思维等。熊彼特、德鲁克等就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但创新的同时就有风险,实践往往是失败的案例多,而成功的案例少,美国各级企业家精神教育就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鼓励创新而容忍失败,把失败作为经验,把失败视为成功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Leadership)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定义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犹豫的事情,提高其机会感知、风险承受、资源整合等增强开创新企业、强化新创企业管理所必需的能力。 “德”的教育 2008年4月,以案例讨论之盛名闻名于世的哈佛商学院出现了令人激动的一幕,3 000名师生同时讨论一个案例:哈佛商学院要在未来100年中扮演何种角色? “改变心灵和头脑”、“在一片不确定性中引领时代”、“用企业塑造未来”等,都是校友们讨论出的答案20。 在当今社会中,任何有远见的企业都应该树立当合格的企业公民的理念,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企业公民是指,企业就像城邦中的一个公民一样,与所存在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契约关系。企业应该具备一个六边形的商业经营模式。即对股东、客户、员工、供应商、自然、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要负责,要能够合理地平衡这六方面的利益,这样,企业本身也才能平衡、和谐地发展,整个社会也才能平衡、和谐地进步。 当代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有道德资本,这是走上国际化舞台的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德商修养;道德资本不易捕捉和观察,但是却有重大的影响力,决定了企业的根基和长期发展前景。德商是企业家的道德能力,包括规范能力和责任能力。也就是内在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对各方面的反应保持一种敏感,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企业家的德商是企业家的“内功”,也是其内在蕴含的力量,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品质和内在竞争力。 以道德为基础的企业家精神是社会文明进化杠杆的动力源泉(见图1.5)。 图1.5 企业家精神的杠杆效应 教育设计 企业家精神应该如何教育?这可是一个回答起来相当困难的问题。 教育层级 与其他企业家管理的课程相比,企业家精神课程的特质在于:它是寻求“愿景”(Vision)和“整合”(Integrity)的。而其他课程比较注重“现实”与“差异”。由于它的本质性,在企业家管理的课程设置中,也就居于最高地位,也是最困难的地位。如图1.6所示。 图1.6 企业家管理教程体系 教育体系 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迅猛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迅速增加的学生注册人数、急剧涌现的企业家研究中心、大学之间创业计划的竞争、企业家精神课程和项目的不断创新等。高等院校提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从单门课程发展到综合性的包括市场管理、金融学、竞争分析、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等的专业课程。许多院校还把此类课程延伸到非工商管理专业之外,诸如创业型的教育学、创业型的政府管理等。 Shane21对在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美国高等院校进行了排名,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卡罗莱那大学、百森商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等名列前茅。根据Shane的研究结论,通过对以上院校的课程设置、类型和其他方面进行对比、归纳,有如下特点: (1)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甚至扩展到了中学教育,构成了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哈佛商学院不但建立了企业家精神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还开设了创业型管理者(Entrepreneurial Manager)的本科专业;不但开设了创业型金融、创业型市场营销等基础课程,还开设了巨变环境中的创业管理、教育变革中的企业家精神、创造管理等研究方向或研讨课程。 (2)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整体效应。许多大学都建立了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建立了资助学生创业的各种基金与项目。例如,哈佛商学院就在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硅谷建立了加利福尼亚研究中心,使得学生可以做到“学中干”与“干中学”的结合,也有利于缩短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时间。 (3)产生了一批致力于企业家精神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Shane(1997)的研究结果列出了1987-1994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学者,包括Covi、Bygrave、Regnolds、Shane、MacMillan、Birley、Slevin、Zahra等。他们对企业家精神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4)出版了一批较好的企业家精神教材。这些教材建立在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重视创业的整个过程,重视案例的可学和可借鉴性,重视实战思考,把创新、发现机会放到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首位。 教育实践 目前,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是结合创业和新创建企业管理问题展开,训练学员在新企业创立、管理过程中的撰写商业计划书、融资能力、谈判技巧等显性知识,核心是教授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并且,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实践对大企业生存问题的关注,以强调基于创新冒险等隐性知识为核心,企业家精神教育逐渐扩大已有范畴,将企业家精神与大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相融合,形成企业家型战略(Entrepreneurial Strategy)、企业家型领导(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企业家型营销(Entrepreneurial Marketing)等课程,旨在培养富于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使新时期的人力资源掌握企业家技能,并逐步脱离创业导向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并结合新创企业特性与已有企业特性,形成基于创业导向和基于公司型创业的具体课程内容,在实现培育学员识别把握机会、创新变革等企业家能力的同时,教授学员应付不同实践需要的方法与技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是成功运用该模式的商学院之一,该学院在强调基于创业导向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同时,逐步涉足基于公司型创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对美国和欧洲的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教授公司企业家精神的院校,其客户包括西门子公司(Simence)、光技术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和康柏公司(Compaq)等许多大公司。 从课程内容侧重点看,可分为理论导向型课程与实践导向型课程两类,服务于不同的目标:理论导向型课程旨在培养企业家精神方向的研究者;实践导向型课程旨在培养学员对新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实践能力。两者均强调深化学员对企业家精神本质的认识,而不同点仅表现为用途和侧重点。理论导向课程更强调传递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理论知识,培养企业家精神方向的研究人才;实践导向课程更强调联系现实创业活动,并试图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和与已创业者的互动等方式使学员获得逼真的创业经验,转化为学员在实践中的机会把握能力、创新能力与应对不确定性能力。此外,理论导向课程以讲授理论为主,实践导向课程以案例研究、团队项目计划、嘉宾演讲等现实模拟内容为主。 教育评估 对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对于其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美国许多大学和机构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但由于创业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证观察,以及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以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小范围、小样本的实证研究。有的从较易统计的指标进行分析,如学生注册数的变化、学生毕业率的增长(McMullan,Long,1987);有的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进行评估,如企业家精神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在雇用员工数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毕业学生对职业的满意度等(Block,Stumpf,1992)。有的研究还表明,美国各界对企业家精神教育项目的捐款每年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企业家精神教育成效的肯定。 下面以亚利桑那大学一项比较综合性的企业家精神教育项目调查结论来说明。这次研究对象是亚利桑那大学1985-1999年间毕业的学生,共收到511个有效样本,其中406个是亚利桑那大学非创业教育项目的工商管理毕业生,105个是亚利桑那大学伯格创业教育项目(Berger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的毕业生。这项研究分别从年均收入、拥有资产、是否自我雇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下几个结论值得关注: (1)有明显的数据支持,在创办风险企业数目上,创业教育项目学生是非创业教育学生的3倍。 (2)有关数据显示,在自我雇用倾向(Propensity of Self-Employed)上,创业教育项目学生是非创业教育项目学生的3倍。 (3)企业家精神教育对毕业生收入和资产也有明显的影响。创业教育项目学生在年均收入上平均比非创业教育项目学生高27%,在拥有资产上高62%。 (4)企业家精神教育对企业的成长特别是对小企业的成长有较大贡献。从雇用创业教育项目学生的小企业来看,在销售收入和雇用人数增长上都大大高于雇用非创业教育项目学生的小企业。 (5)企业家精神教育促进了技术从大学向私营部门的转移,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型企业的创建。一般来说,受创业教育项目的学生更乐于到高技术企业就业。在实现自我雇用的创业教育项目学生中,将近23%的人拥有自己的高技术企业,而非创业教育项目学生只有15%。 但是,正像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的发展不断引起争议一样,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发展同样面临如此问题,如企业家精神教育对培育创业能产生多大的作用,美国持续的创业热潮在多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底蕴,多大程度上是源于教育的功劳,已有的教师体系如何迎接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挑战,企业家精神教育对传统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等,都是值得持续关注的问题。 自我修炼 应特别提出的是,“卓越”的企业中企业家的出现和成长,除了外在的社会环境以外,关键还在于企业家自身内在修炼、自觉学习和在实践中的“成长”。确实如德鲁克所说,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而是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自觉“培养”出来的。 摆正心态 企业家精神的学习本质是为了增强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因此,在比较分析与反省研究中,特别需要学员在反思、反省、明晰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多分析、借鉴与学习比较对象的各种优秀特质。也就是说,对待自己,要多看缺点;对待别人,要多看优点。这才是一个优秀企业家成长所必需的学习视角。 基于这种学习视角,企业家还应该摆正自己的学习心态:平和、谦虚、求实、求变、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只有以一种诚恳、虚心的态度,才能向优秀的企业包括优秀企业家在内的精英学到真东西。 注重实证 企业家精神学习的基础在于实证,这种实证在于优秀企业家的思想、观念与思维,优秀企业的行为与管理、制度与实践。实证的参照是学习的依据。 强调内省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一般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部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力量。但愿经过系统的内在修炼,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家都能成为打造“卓越”企业的非“魅力型”领导人,其特点如下: ? 他们专注于企业的长治久安,而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 ? 他们能够激发广大员工的群体创造精神,而不是人人盼望他早些离职。 ? 他们不愿抛头露面,不擅长在记者和公众面前作秀。 ? 他们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专注于企业的长项,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为了民众的利益和企业的稳定与成功能够牺牲自我、勇往直前,而不是急功近利、利欲熏心地将目光游移于所有能够赚钱的事情上。 ? 他们能够像华为的任正非那样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制定“基本法”,而不是只做一时守夜的报时人,将企业与自身“血肉相连”。 这样的企业家队伍在中国形成之日,就是“企业家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成之时。 用“心”塑造企业家22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自觉而觉他。而当今的中国企业的精英们离这一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具体地说,企业家首先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第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第二,要有承担社会公益、道德、理念的回归社会的精神,既不片面追求社会效益,也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第三,要具备相当于现代MBA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知识;第四,要拥有全方位的健康身体,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比如,前一段时间很流行的59岁犯罪现象以及一些“大款”挣了钱就去吃喝玩乐的现象都说明他们心态上有问题,这是一种非健康状态。另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企业家也必须是能够自觉觉他、己达达人的,具备带动社区、全社会全赢的理念。 “心”其实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即内在的素质、精神,“外”即外在的行为。中国要发展,要走向世界,首先要立足本土,先定魂,然后才是全球化。也就是说,对内要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传承。一旦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智慧和品德,人们就可以毫无拘束,轻装上阵于国际的起跑线上。没有包袱,有的只是开放、公正,自由的竞争、发展。只要自信、自重、自尊,进而向西方先进文明、商业规则学习,一个精蕴的中华文明重新屹立在21世纪中,绝非虚言。而谁能完成这一责任呢?应该说,WTO的加入,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潜在的机遇和挑战,它可以使人们从体制的制约中获得彻底的解放,并从企业的改革中完全获得自救。所以,笔者认为当代能够完成“内圣外王之道”的,首先应该是中国的企业家——中华民族智慧与德业,承担与行愿的继承者。只有当“知本”与“资本”两者结为一体时,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社会才能真正焕发出最大的能量和光芒。这是中国未来企业家的使命,也是中国未来社会兴衰的契机。 企业家要提倡零项修炼,即心态归零,做到心平气和。人只有在心平气和时才易平衡,否则就容易失去平衡、善念,有所偏执。所以一定要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随时归零。“心”的回归来源于中国的禅文化,它超越了宗教的排他性。禅文化不提倡信仰,而是提倡自信、诚实,打破僵化,提倡向外学习即使是向仇人学习,对内不应妄自菲薄。 精神研究 在西方学者看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平衡性和意义性并不感兴趣,而更执迷于对物质的索取,不懂得“精神灵性”、“自由信仰”以及“心智健康”这样的概念,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处在极其肤浅的层次。他们认为,尽管中国开始模仿西方的经济模式,但没有精神理性基础的模仿一定会遭遇困难。 学术界该如何回答这种现象呢? 研究领域 当代的企业家精神研究源于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0年熊彼特在归纳理查德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约1730年)、琼?巴普蒂斯特(Jean Baptiste Say,约1810年)和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约1890年)等研究者有关企业家的论述之后,明确地提出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发现、推动新生产要素组合的本质,企业家精神是创造社会经济的主要要素。熊彼特论证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企业家,他们通过开发新产品、新的生产方式以及其他创新活动来激发经济活力,将企业家精神描述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不断替换或破坏已有的产品或生产方式23。 此后,企业家精神一直获得学术界的关注。Cunningham与Lischeron24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已经分为六大学派: (1)心理特质学派(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chool)认为企业家精神是驱动企业家所特有的独特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具体表现。 (2)大人物学派(“Great Person” School)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一种直觉能力,具有第六感的特征,是企业家与生俱来的本能。 (3)古典学派(Classical School)认为企业家精神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的行为。 (4)管理学派(Management School)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所具有的组织、拥有、管理以及假设风险等素质。 (5)领导能力学派(Leadership School)认为企业家是领导者;他们有能力去调整他们的风格以因应人们之需求。 (6)内部创业学派(Intra Entrepreneurship School)认为企业家精神技能在复杂的组织中具有极大的作用;组织间的企业家精神是发展独立的单位去建立市场,以及扩展服务。 下面主要阐述企业家精神的特质、行为、量表及培养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特质研究 Gartner25提出定义企业家精神的八大因素,即企业家个性特点、创新、创立组织、创造价值、盈利和非盈利、成长、独特性以及业主——管理者。他认为,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较明显的派别,一批学者研究的焦点是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特征,另一批学者则关注企业家精神的结果。其中,认为应通过对特征的描述来定义企业家精神的学者占大多数,这些学者试图通过一、两个特征来定义企业家精神。其中,个性特征着重于测量企业家的个性特点或动机倾向,特质研究始于McClelland等人26,27。之后众多学者28,29前赴后继,试图寻找企业家特有的个性特点。 企业家精神特质研究代表性的学者有: (1)Miller。Miller30认为,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应具备三种特性:产品或制程的创新(Innovation),企业的关键决策者应具备风险承受(Risk-Taking)能力,敏锐察觉环境变化而能采取事前因应策略(Proactiveness)的能力。 (2)Covin and Slevin。Covin and Slevin31认为,企业家精神之价值和行为(Values And Behaviors)包含三个构面:创新性(Innovativeness)、风险性(Risk-Taking)和预警性(Proactiveness)。 (3)Morris。Morris32将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细分为创新(Innovativeness)、冒险(Risk-Taking)、主动(Proactiveness)等三个构面。 (4)Lumpkin 与 Dess。Lumpkin与Dess33则更进一步地将企业家精神再区分成五个指标:自治能力(Autonomy)、创新能力(Innovativeness)、风险承受能力(Risk-Taking)、事前因应能力(Proactiveness)、积极竞争能力(Competitive Aggressiveness)。 自Joseph Schumpeter之后,尽管大多数研究者仍沿用Miller和Friesen34所提的构面变数或其修正版本作为组织层次的企业家精神的衡量,但是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偏好,他们会加入不同的构面变数,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也得到不断拓展。目前较成熟的企业家精神特质定义是,在组织内外包含的各种创造、更新、创新的活动。企业家精神特质可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公司和个人两个层面。Zahra等35认为,研究者对公司层级的企业家精神“firm-level entrepreneurship”无法统一,而使用不同的名词,包括:Entrepreneurship、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tra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Postur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而个人层面的“Entrepreneurship”,可译为“企业家精神”或“创业精神”。 行为研究 由于企业家精神往往被理解为内在于人的一种素质,加上企业家精神是从创业者发展而来,所以企业家精神往往被界定于企业家的共通人格倾向,如风险承受(Risk- Taking)、决断性(Dogmatism)、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内外控制(Internal/External Control)等。之后,在企业家精神的领导学派发展后,学者则将研究重心从企业家所拥有的人格特质转移到企业家的行为上,并视冒险与创新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要素。 许多研究者36,37,38认为,创业者往往具有某些相同的个性特征,比如成就欲强、愿意承担风险、高度自信等。但许多学者对此也提出质疑,认为企业家精神应从一个动态的创业过程去把握才更有意义。创业者所具有的成就欲强等个性特征不仅是先天形成的,也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的。从实践上看,由创业意识到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服务)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模仿以至最终具有某些创新的品质。就拿企业家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创造与创新来看,创造思维是可学的,创新方法是可以模仿的。哈佛大学的Levitt39区分了创造与创新的不同:创造(Creativity)重在思维的过程,体现为对问题和机会的辨识,善于发现新想法、新思路;而创新(Innovation)则重在行动,体现为利用新想法或新思路去解决已有问题,以及利用崭新机会的能力。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孵化园区等较成功地促进了企业家精神由创造思维变为现实生产力。而霍伍德?H.斯蒂文森等40的企业家精神观点是:“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一种管理方式,追求机会而不顾手中现有的资源。”企业家是处在发起人(Promoter)与受托人(Trustee,即行政管理者)连续谱上的一种管理行为现象,如表1.3所示。 表1.3 企业家是处在发起人与受托人连续谱上的一种管理行为 使管理者更趋向于企业家的因素 使管理者更趋向于行政管理者的因素 机会导向的管理方式 资源和效率导向的管理方式 原有生意机会的枯竭 增长的市场、较高的市场份额 市场环境迅速变化 市场环境相对稳定 抢先进入市场的竞争压力 内部的舆论压力 决策时间紧迫 决策时间从容 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 手中拥有少量的资源 企业拥有大量的资源 资源贬值的风险 充分利用资源的压力 扁平的、灵活的组织结构 多层的、僵化的组织结构 基于增长率的绩效考核体系 基于投资报酬率的绩效考核体系 与成果挂钩的报酬哲学 与职务和责任挂钩的报酬哲学 经营单位的规模较小 经营单位的规模很大 崇尚创新和鼓励尝试的企业文化 从众的和不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 Anderson41认为,企业家精神的行动标准应当包括:①有能力去看到新的组合;②愿意行动及发展这些新的组合;③行动的观点,乃依据自己的远见,而非理性的评估;④有能力说服其他人去投资创新的计划;⑤可掌握适当的时机。Covin and Slevin认为,企业家精神应该视为公司行为。31 Drucker3认为,企业家精神为创造新的满足与新的需求,故创新为创业精神的特殊工具。借助创新,把改变视为开创另一事业或服务的大好机会。所以创新是可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作的。Lumpkin and Dess33认为,“新进入的行为”可以用来解释“企业家精神”的组成(静态),“创业导向”可视为“企业家精神”表现的过程。Miller and Friesen34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特征、个人风险的承担,以企图在新的投资中达到成功。Moon42从三个构面来诠释企业家精神:①产品观点(Product-Base);②过程观点(Process-Base);③行为观点(Behavior-Base):指承担风险的倾向。Pitt and Kannemeyer43从三个构面来诠释企业家精神:①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Intolerance Of Ambiguity);②内外控(Locus Of Control);③承担风险的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Smart44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导向过程;企业家精神包括了个人特质与行为关系技能。Stevenson45认为企业家精神可使组织愿意去鼓励创意以及支持风险。Williamson46认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可分为以下不同的概念:个人的心理特征;社会地位的表征;一种社会角色或相似性行为之集合;一种社会过程。Collins和Moore还提出企业家的逆反模式,认为未来的企业家往往是对他早期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和环境的要求的逆反;企业家的个性特征既是它成功的原因,也是他失败的原因(见图1.7)。 对于企业家精神是否会影响组织的绩效,大部分学者均是持肯定的态度。过去在创新与组织绩效的研究中发现:创新对于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5,47,48,49,50;Hamel和Prahald51指出企业家精神有助于企业成功发展产品和寻找新市场,这可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优越的企业绩效。在Luo52的研究结果中,也显示出企业家精神可以提高企业绩效。 研究量表 在Robinson等人53开发出EAO(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Orientation)之前,学者们通常采用个性特征或人口统计信息来描述企业家精神。采用人口统计信息来识别企业家的假设是:拥有相似背景的人会有相似的稳定特征。人口统计信息包括家庭背景和经历,如家中排行、婚姻状况、年龄、父母和自己的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以往的工作经历和工作习惯等,通过各种测量指标可以对群体中的企业家做出预测54,55,56。 企业家精神特质的量表研究有如下弊端:①这种基于个性的研究方法和量表并不是专为企业家精神研究而开发的,而是借鉴于心理学领域,应用于企业家精神领域的研究,有时候并不合适和有效,对于各种企业家精神结果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或只是边际显著。②测量同一概念的不同量表间的相关性差,即缺乏收敛效度。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互矛盾,无法预测企业家精神。③心理学是用来测量各种情境下的普遍倾向的,当这种普遍情境专用于某一领域,如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时,就会不适用,如用空间立体感和色彩搭配感等艺术特质来测量企业家精神的商业创造性就显得不合适。如该方法的假设是人类行为由各种人口特征决定,或受其强烈影响,如性别、种族、家中排行等,但实际上,行为更多的是对周遭环境的反应。④有的学者把人口特征作为个性特征的代名词,给不同人群赋予特定的个性,因此,他们实际上是用个性特征来衡量企业家精神,而非用人口特征来衡量。而个性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未考虑人类行为和周围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从态度的角度研究企业家精神的衡量。 态度是对某一对象的喜好或不喜好的总体反应。由于态度没有个性特征那么稳定,容易受时间和情境因素的影响,也被视为个体和态度对象间的互动结果,因此,从态度的角度来研究,也能较好地反映行为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对象可以是某个特定的人、地方、东西、事件、行为、精神概念、认知倾向和生活方式,也可以是以上的组合。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发特定的态度量表。有的学者认为态度是单一维度的,是一种情感反应,而有的学者认为,态度包括情感(Affect)、认知(Cognition)和动向(Conation)三个维度57,58,59。情感指对某物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认知指对某物的信念和看法;动向则指可能采取的行动和行为方式。基于以上不足,Robinson等人53根据态度理论三维度模型开发出EAO。EAO采用的是这种三维度结构。以往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显示,企业家在以下四方面区别于非企业家:成就需要、控制力、自尊和创新。因此,EAO包括四个子量表:业务成就(Achievement in business),指企业的实际运作绩效和增长率;业务创新(Innovation in business),指用新颖的、独特的方式开展业务,或对业务有独特的认识;对结果的个人控制感知(Perceived personal control of business outcomes),指企业家感知到的自己个人对其业务的控制力;感知的职场自尊(Perceived self-esteem in business),指处理业务时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每个子量表也包含情感、认知和动向三个维度。 学者们对Robinson等人53的企业家精神导向量表的有效性在不同国家进行了验证。Stimpson、Heufner、Narayanan和Shanthakumar60用EAO量表对印度的97名企业家和101名白领做的调查显示,双方只在个人控制上体现出显著差异。仍然是这一研究,对美国151名企业家和47名经理的调查则显示,有三个子量表表现出显著差异:创新、成就感和个人控制。 精神培养 相关研究认为,一方面,企业家精神是人人具有的个性特征,教育的作用正是挖掘和强化这种潜力与品质。研究者考察了创业者的各种人文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收入、受教育程度、技术专长、经验等,从这些方面考察企业家精神,发现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即与从事其他工作人群的分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同时也说明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如创新、冒险等。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专家坚持不但要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企业家精神教育,而且要在理工院校开展企业家精神培养;不但要在大学开设,而且要把企业家精神教育向后延伸到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中。GEM在2002年的相关报告中就建议,早期的创业意识能够在年轻人心中扎根,使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61。 另一方面,个体企业家精神离不开整个社会企业家精神氛围的营造。个体企业家精神、团队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家精神分别是从个体、团队与整个社会三个不同层面,来研究企业家精神的本质、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影响要素等。虽然研究对象的角度不同,但三者应是一个整体,个体和团队企业家精神应根植于整个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肥沃土壤中。企业家普遍表现出了执着的心态,敢于冒险但不是盲目而是理性地冒险,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不是抱怨而是认为孕育着机会,有能力把多维、发散性的创造思维转换为创业过程。这些企业家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数量只占很小的部分。Kourilsky62,63发现美国的幼儿园大约有25%的孩子表现出了这种企业家的才能和品质,而同样才能品质的学生在毕业的高中生中只占到3%左右。在度过了初创期之后,为了把创业顺利地推向下一个阶段,企业家就需要发展创业团队来继续他们的创业。创业团队会在创业初期更多地体现出企业家的创业意图。无论企业家还是创业团队都需要金字塔底层的支持,这一底层就是由创业意愿、创业价值、创业决心所组成的企业家制度体系64。这些底层的人不会亲自去实践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创业团队的企业家行为,但他们是持续发展的企业家精神的利益共同体,他们赞赏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行为,可以说是坚定的支持者。从乐于风险投资的投资家到提供家庭支持的家庭成员,从努力营造创业环境的区域政府到热衷于企业家精神研究的专家学者等都属于这一层次。没有他们,企业家和创业团队也就失去了企业家精神的雄厚基石。因此,企业家精神支持的金字塔模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这也是进行多方面、多系列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的内在禀赋,是一种善于发现、创新和整合的能力,并能把这种能力付之于企业运行当中的行动,这种行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追求绩效,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随着心理学与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不断交流,企业家精神的特质研究内涵正在不断拓展,企业家精神的行为研究越来越与企业成长耦合,企业家精神的量表研究正从人口统计为主的特质量表向以态度为主的导向量表演进,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的本质,也需要全社会环境的营造。当代企业家精神学术研究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在,中国学者也越来越关注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但至今,一些学者对于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仍然很笼统。林左鸣和吴秀生12提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民族精神。何树贵65定义企业家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节制精神、合作精神、人才意识和远见卓识。一些学者仍然着重于测量企业家的个性特点或动机倾向66,67,也有一些学者基于教育背景68等人口统计变量来识别企业家,而对态度视角未有充分涉及。在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方面,研究成果更嫌不足。 研究方法 如何进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本书后续分析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如下: 系统研究 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思想发展来看,的确很少看到对企业家精神的大量研究成果和思想的系统发展。正如张军在《话说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和制度创新》4的第4章谈到的那样:“从总体上来说,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企业家精神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尽管经济学家对企业的研究已经十分的深入。即使对企业家精神有赞美之词的经济学家,也没有去回答社会和经济制度对企业家的成长方式的影响。所以,在大量的文献中看到的其实还只是一个‘厂商理论’,而不是企业家的理论。后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有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捡起一个古典的问题: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对厂商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个问题被提出来就等于已经把企业家精神的问题给浮出水面了。而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也要面临‘谁应该是企业家’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看来,资本与劳动谁应该当老板这件事是我们走向企业家精神问题的重要一步。” 本书在如下的思路基础上,建构起了系统的企业家精神分析框架,如图1.8所示。 图1.8 企业家精神生成机制 普遍抽象 管理学传统的研究思路局限在案例研究。但是如果这样“案例”下去,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如果想要回到纯粹的“概念”,试图定义“企业家精神”,还需模仿克兹涅尔的方法,从案例的观察上升到普遍的抽象。 普遍的研究涉及的问题还有:①如何识别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精神的识别方法研究。②如何评价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精神的评价维度研究或评价方法研究。③如何增强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精神的增强机制研究,或从相关角度研究对企业家精神如何增强。有关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方法方面,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尽量实现研究的模型化与定量化。 在国外,熊彼特等众多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特征产生了较多维度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如今迅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以静态研究为主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和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分析,已经无法跟上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为企业家的成长和传承提供支持。在动态环境下,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如何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企业家精神,探索动态环境下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变革,把握企业家精神变化的规律,通过与企业内部的其他因素整合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了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许多学者专家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但他们对企业家精神现状的评述主要聚焦在动态的特征分析,缺少对企业家精神动态发展与传承的论述和相关理论,在解释中国特有的民营企业中的企业家精神时,缺乏动态的指导价值。 实证分析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分析涉及很多环境与制度的因素。实际上,就中国企业家“内在性格”形成的宏观“基因”来看,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精英天下的传统文化积淀,是造成中国企业家普遍性格特征的长期社会历史根源的重要因素。目前,转型期的“特别”之处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制度环境层面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就谈不上健康的企业家创新行为!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企业历史,类似于美国19世纪末财富快速累积的企业历史69。首先都是新的商业秩序建立的过程,游戏规则改变了,所以会有那么多财富爆棚。再一个,这里的后半段,体现的是一个经济秩序的变革,以美国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传统产业发展工业信息的模式被彻底颠覆。到了2009年,发生在中国的变革并未结束,还在很剧烈的变革中,这其中互联网是巨大的变量。中国产业模块处于此起彼伏地生长的过程中。19世纪末期的那批美国企业家,他们都有焦虑:从穷人家的孩子,到有一天成为首富。到了这个阶段一定会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跟钱有什么关系,二是我跟社会有什么关系,能不能用这些钱为社会做点实事?商业社会需要有商业社会的信仰。笔者以为,用企业家精神塑造民族精神,是现时中国的大亟!而培养企业家精神决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能够完成的事业,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关键因素,社会的每一个组织都有重大责任。 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并且至少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能认可的道德标准,它能够成为人们的精神路标。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中国的媒体、政府和企业要问一下自己,我要塑造的中国文化认同是什么?也就是自我的形象是什么。《娱乐至死》70一书的作者曾警告过: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如果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认为:西方的危机既是现代性的危机,更是政治哲学的危机,即“现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正义的或者好的或者最好的社会秩序”71。西方的危机同样也是东方的危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是由于我们的精神观念一直都没有改造过。改革需要从表层的日常生活、中间层的制度、深层的精神观念一起进行操作。其联结点可能还是产权和道德问题。我们喜欢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带来的物质享受,但是我们没有体会到他为什么要提倡“道德”。我们紧抱着《国富论》,却抛开了《道德情操论》。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宗教! 本章概要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共同品质。本章从主体性、制度性、实践性和继承性四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的性质,介绍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背景与教学设计,阐述了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历史、学派与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从而为后续的企业家精神分析与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思考练习 1.什么是精神?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如何看待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企业家过程、企业家资源等概念的本质区别?它们相互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2.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价值何在?企业家精神的价值是如何体现与实现的?人们为什么要分析和学习“企业家精神分析”这门课程?又该如何学习好“企业家精神分析”这门课程? 3.如何分析企业家精神?有人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灵魂”,“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两个观点? 4.为什么是哲学思想而不是纯功利的动机成为了伟大企业家事业的驱动力? 5.在教授“企业家精神与领导力”时,有学员提问:“本课经常展示成功者的思想和做法,这显然是成王败寇的做法。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不会产生误区吗?”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6.企业家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将对企业文化形成怎样的影响?是否应该尽力避免某个人在企业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7.对于企业和各类组织的中高层领导者,企业家精神是否比管理知识和能力更重要? 8.有人指出:中国与世界最重要的差距,在于基本的价值观念上,而不在经济甚至制度上;也正是价值观念的差距,才引致了制度与经济的落后。你如何看待这种观念?请加以分析。 9.如何看待好多辍学的人成为了著名企业家? 10.请对下表进行填写 : 表1.4 企业家精神课程调查 你希望在这门学科的如下方面了解哪些内容: 理论方面 实证方面 程序方面 方法方面 工具方面 案例方面 你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1. 2. 3. 4. 5. 延伸阅读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曾文正公全集》((清)李瀚章编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曾国藩便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比如说,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他以病弱之躯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许多的事情,留下许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头领,他白手起家创建了一支体制外的团队,在千难万险中将这支团队带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为一位父兄,一生给子弟写信数以千计,即便在军情险恶、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之际,仍对子弟不忘殷殷关注、谆谆教诲。他的这种非同寻常的爱心源于何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他的这种识见从何产生?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细琢磨的课题。看透曾氏,最主要的方法是读他的文字。这部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功名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坦露。读懂这样一部书,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 《西西弗斯的神话——论荒谬》([法]加缪.杜小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按照加缪的说法,西西弗斯是一个“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的”英雄,在某种程度上,加缪是对的。西西弗斯为什么被惩罚不是我们关注的要点,我们关心的是他受惩罚的方式。在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中,西西弗斯一步步的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由于重力的作用很快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这既无效亦无望的劳动。 《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美]麦格劳.赵文书,肖锁章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何谓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如何演化的?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大公司和某些国家能够使资本主义为自己服务而有的则不能?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了这些问题。《现代资本主义》一书包含了熊彼特所主张的三大要素,但它首先是一部史书。书中有四章综述了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其他章节则是名人传略,介绍了乔塞亚?韦奇伍德、奥古斯特?蒂森、亨利?福特以及丰田佐吉等人;书中还有一些驰名公司的发家史,这些公司包括劳斯-莱斯、德意志银行、IBM以及日本七十一连锁店等。所有这些关于国家、公司和个人的历史都有很多戏剧性成分,令人过目难忘,有助于我们了解在不断的变化中取得经济成功的真谛。 《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在本书中,韦伯所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韦伯以较大的篇幅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又重点研究了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中国正统文化——儒教伦理,同时还顺便考察了被视为异端的道教。韦伯将儒教与西方的清教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家族企业继任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研究》(朱素英.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本书是关于研究“家族企业继任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问题的专著,全书以企业家精神理论为基础,构建家族企业继任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过程动态模型,具体分析影响企业家精神传承的主要因素,传承过程的主要特征以及对于传承结果的影响,深入研究家族企业继任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书对家族企业继任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研究的初步结论是:①家族企业继任过程中的企业家精神传承,影响继任后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②企业家精神传承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是前任与继任者的角色互动过程,尤其以继任者的继任能力和继任意愿的培养过程为主。③前任和继任者的人际信任关系、传承共识程度,显著影响企业家精神传承过程。其中,人际信任与前任在继任后的作用评价显著正相关,与继任者的继任能力评价显著正相关;传承共识与继任者的继任意愿评价显著正相关。④企业家精神传承过程,显著影响传承结果。其中,继任者的继任能力、继任者的继任意愿,直接与企业家精神传承满意度显著正相关。⑤继任企业的背景特征、继任特征、前任与继任者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显著影响企业家精神传承过程和传承结果。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德]默恩.沈锡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贝塔斯曼集团能够晋升为世界性康采恩,归根到底要归功于前总裁莱因哈德?默恩倡导的一些简单而富有效果的管理理念:企业目标应该有益于社会;让所有从业者对企业行为认同;责任的广泛转让;伙伴式的、注重绩效的领导方式。默恩以此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摒弃了等级观念和独裁式管理结构,倡导企业职员的认同性、主动性和独创性。默恩提出了国民社会的概念,只有每一个国民主动地为整个社会积极工作,才能调动社会的巨大潜力。 《洛克菲勒》([美]罗恩?切尔诺.王鹏译.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一个多世纪,没有人能看透他,他的生活细节都被掩藏在私邸的围墙和办公室的磨砂玻璃门后面,所以,他的形象总是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直至美国著名作家罗恩?切尔诺用锋利的笔挑开了他神秘的面纱:他从小就亵渎神灵,通晓财道;他信奉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恪守尔虞我诈的商战奸术;他并非多才多艺,但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他从不当出头的椽子,而是像狼一样静等时机,然后从他人手中强夺果实,消灭对手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他无情无义,吝啬无比,当他已成为亿万富翁后,还要向在他别墅住了一天的朋友要10美元的住宿费。但就是这位吝啬的人对于慈善事业却异常大方,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和慈善家。本书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罗恩?切尔诺的代表作,被誉为“最权威的洛克菲勒传记读本”。至今仍无人能够超越。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三十八封信》([美]洛克菲勒.严硕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本书真实记录了洛克菲勒创造财富神话的种种业绩。从书中人们不仅仅可以看到洛克菲勒优良的品德、卓越的经商才能,还可窥见一代巨富创造财富的谋略与秘密。 《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丁栋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家的成长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管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在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家成长的严重不足也已引起经济与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书的主导观点是:以异质型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有效率的制度变迁是企业家成长的关键。围绕主题,作者设立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和政治理论资本这一对理论概念,基于这一对概念在制度变迁各个阶段中占据地位的演变而衍生的各种企业家类型和成长模式,建立了一整套逻辑严谨的理论框架,并提供了具有历史和国际比较背景的实证耦合分析。这种理论创新、研究模式及其与实证的耦合分析,在国内外经济与管理学界关于企业家和人力资本的研究中属于首创。 参考文献 1. 丁栋虹.西部大开发中企业家精神激活的路径分析.学术界,2005,(5):48-54 2. 鲁迅.鲁迅全集(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 张军.话说企业家精神、金融制度与制度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 新望.徽商哪里去了?.决策咨询,2001,(4):10-12 6. 丁栋虹.企业的起源——企业分析四维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7. 邱文晓.名商是如何炼成的——新一代美国名商调查.商界,2006,(4) 8.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 9. [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拉斯.基业长青.真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美]克莱因.诺奖经济学得主谈中国西部开发的潜力.羊城晚报,2001-02-22 11.新华社.亚裔美国人财富迅速增加.经济参考报,2004-04-14 12.林左鸣,吴秀生.中国企业家精神特质及其构建条件分析.云梦学刊,2005,26(5):52-58 13.康健.175年传媒企业荣格的三条生存哲学.第一财经日报,2008-03-14(C6) 14.百悦.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读者,2005,(3) 15.丁栋虹.创业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6.Brush,C.G.,Duhaime,I.M.,Bartner,W.B.,A.,S.,Katz,J.A.,et al.Doctor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3):309-331 17.Zacharakis,A.,Neck,H.,Bygrave,W.,Cox,L.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ssessment.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 Executive Report.2004-03-17 18.何深奇.MBA应当开设的商业道德伦理课程.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2006秋6班.2008 19.Birch,D.Education Matters-but Do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 Interview with David Birch.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2004,(Sep 2004) 20.穆一凡.百年哈佛商学院:MBA改变心灵和头脑.第一财经日报,2008-04-18(C5) 21.Shane,S.A.Who Is Publish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23(1):83-95 22.王绍璠.用心塑造企业家.中国改革报,2002-06 2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易家详,张军扩,胡和立,叶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4.Cunningham,J.B.,Lischeron,J.Defining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1,29(1):45-61 25.Gartner,W.B.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0,5(1):15-28 26.McClelland,D.C.,W.,A.J.,A.,C.R.,L.,L.The Achievement Motive.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53 27.McClelland,D.C.The Achieving Society.New York:Van Nostrand,1961 28.Brockhaus,R.H.,Horwitz,P.S.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D.L.Sexton,R.W.Smilor.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Cambridge,MA:Ballinger,1986:25-48 29.Brockhaus,R.H.I-E Locus of Control Scores as Predictor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1975,35:433-435 30.Miller,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Management Science,1983,29(7):770-791 31.Covin,J.G.,Slevin,D.P.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75-87 32.Moreland,P.W.Corpor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Structure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5,10(2):443-464 33.Lumpkin,G.T.,Dess,G.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135-172 34.Miller,D.,Friesen,P.H.Innovation in Conser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Two Models of Strategic Momentu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1):1-25 35.Zahra,S.A.,Jennings,D.F.,Kuratko,D.F.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Firm-Level Entrepreneurship:The State of the Field.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9,24(2):45-65 36.McClelland,D.C.Assessing Human Motivation.NewYork:General Learning Press,1971 37.McClelland,D.C.Human Motiv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8.Davidsson,P.Entrepreneurship–and After?A Study of Growth Willingness in Small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4(3):211-226 39.Levitt,T.Creativity Is Not Enough.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3,41(May-June):72-83 40.Stevenson,H.H.,Jarillo,J.C.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0,11(4):17-27 41.Anderson,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 from an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2000,30(1):63-92 42.Moon,M.J.The Pursuit of Managerial Entrepreneurship:Does Organization Matter?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9,59(1):33-43 43.Pitt,L.F.,Kannemeyer,R.The Role of Adaptation in Micro-Enterprise Development:A Marketing Perspective.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0,5(2):137-155 44.Smart,D.T.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Distinctive Marketing Competenci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1994,10(3):28-38 45.Stevenson,H.H.,Roberts,M.J.,Grousbeck,H.I.New Business Ventures and the Entrepreneur. McGraw-Hill/Irwin,1998 46.Williamson,O.E.Organization Form,Residual Claimants,and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2):351-336 47.Atkinson,J.,Storey,D.Employment,the Small Firm and the Labour Market Intl Thomson Business Pr,1994 48.Dess,G.G.,Lumpkin,G.T.,Covin,J.G.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s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ly Model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77-695 49.Knight,G.Entrepreneurship and Marketing Strategy:The Sme under Globaliz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0,8(2):12-32 50.Zahra,S.A.,Pearce,J.A.Boards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A Review and Integrated Model.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15(2):291-334 51.Hamel ,G.,Prahald,C.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52.Luo,Y.Environment-Strategy-Performance Relations in Small Business in China:A Case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Southern China.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9,37(1):37-52 53.Robinson,P.B.,Stimpson,D.V.,Huefner,J.C.,Hunt,H.K.An Attitude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Summer):13-31 54.Brockhaus,R.H.The Psychology of the Cintrepreneur.C.A.Kent,D.L.Sexton,K.H.Vesper.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2:39-71 55.Hisrich,R.D.The Woman Entrepreneur:Characteristics,Skills,Problems and Prescriptions for Success.D.L.Sexton,R.W.Smilor.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Cambridge,MA:Ballinger,1986:61-81 56.Jacobowitz,A.,Vidler,D.C.Characteristics of Entrepreneurs:Implications for Vocational Guidance.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1982,30:252-257 57.Allport,G.W.Attitudes.C.Murchison.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Worcester,MA:Clark University,1935:798-884 58.Breckler,S.J.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Behavior,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7:1191-1205 59.Chaiken,S.,Stangor,C.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7,38:575-630 60.Stimpson,V.S.,Huefner,J.C.,Narayanan,S.,Shanthakumar,D.Attitudi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and Female Entrepreneu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Psychological Studies,1993,38(2):64-68 61.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02 Executive Report. Babson College,London Business School,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2002 62.Kourilsky,M.L.The Kinder-Economy:A Case Study of Kindergarten Pupils’ Acquisitionof Economic Concept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77,77(3):182-191 63.Kourilsky,M.L.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and Behavior:What Role the Classroom?C.A.K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urrent Developments,Future Directions.Westport,CN:Quorum Books,1990:137-152 64.Slaughter,M.P.Key Elements That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hip.Internal memorandum.Kansas City,MO: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1995. 65.何树贵.浅论企业家精神.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66.王坤,荣兆梓.小企业向大公司演化的机理.华东经济管理,2005,19(10):50-54 67.苏方国.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2):9-11 68.肖建忠,易杏花,Smallbone,D.企业家精神与绩效:制度研究视角.科研管理,2005,26(6):42-48 69.吴晓波.企业家永远都是赌徒加工程师.第一财经日报,2008-01-23(C8) 7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1.[美]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刘小枫.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