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 我国自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以来,随着履行入世承诺,签订《曼谷协定》、CEPA、《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经济日益开放。开放经济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明显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发现和创造本企业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和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迈克尔·波特的定义是: “竞争优势,就其根本而言,来源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买主提供的价值,这个价值高于企业为之付出的成本。相对于对手而言,卓越的价值在于为顾客提供同等效用的同时价格低廉,或者为顾客提供独特的效用而顾客愿意为之付出高昂的价格”(见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第2页). ,充分利用企业的独特能力,力争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本章介绍国际贸易理论: 首先介绍了以固定的国家要素,即以相对要素成本和生产率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主要解决哪些国家应以什么产品向另一些国家出口的问题;接着介绍了动态的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识到了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对贸易格局形成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比较优势的理论来源(一) “比较优势”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曾受到数学家斯坦尼斯劳·乌拉姆的挑战。乌拉姆请萨缪尔森“在所有社会科学中找出一个既能成立(true)而又有意义的(non-trival)命题”。萨缪尔森花了几年时间才找到答案,即比较优势。“它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不需在数学家面前争论;但它有意义这一点,成千上万的重要和智慧人士都进行过验证,这些人自己从未能掌握这一学说,或是在将这一学说解释给他们听后都不相信”(见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1999,第8-9页). 原则是指,各国获得繁荣首先是通过利用其可利用的资源,集中生产所能生产的最佳产品,然后通过将这些产品与其他国家所能生产的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第2版)最佳产品做交易。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理解,请阅读《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A-D)第558-562页。本节探讨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Eil Filip Heckscher, 1879-1952) -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的要素禀赋说所揭示的比较优势来源。 案例1-1 从贸易中获益--加纳和韩国的贸易状况1970年加纳和韩国的生活水平基本上相当。加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250美元,而韩国是260美元。到1998年情况有了巨大的变化。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是8600美元,是世界第12大经济大国;而加纳只有390美元,这反映了经济增长率的巨大差别。在1968-1998年间,加纳GNP年均增长率不到1.5%。形成鲜明对比的韩国在1968-1998年间GNP平均增长8%. 为什么加纳和韩国在近时代的经济史上有差异?答案很复杂,但两国对待国际贸易的不同态度也许能解释部分原因。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韩国政府履行一系列政策鼓励韩国公司参与国际贸易,但加纳政府的行为则阻碍国内生产商参与国际贸易。结果,1980年加纳的贸易量占其GNP的18%,而韩国的贸易量则占其GNP的74%. 加纳1957年成为英国在西非殖民地上第一个独立国家,第一任总统克瓦姆·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执行反贸易政策,对进口商品征高额关税。替代进口的政策的目的是强化加纳在某些产品上的自给自足能力。这项政策的实行阻碍了加纳企业进口商品的行为。结果导致巨大的损失,把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变成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为了说明加纳反贸易政策是如何毁坏了国家的经济,我们来看一看政府对可可贸易的干涉。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和四通八达的运输路线给加纳提供了在可可生产方面的绝对优势和条件。加纳被视为世界上最适宜种植可可的地方。1957年,加纳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紧接着,新独立的国家政府建立了一个国家控制下的可可销售商会。商会有权制定可可价格,且被指定是全国可可惟一买家。商会压价付给种植可可的农民,而转手在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价销售可可。从农民手中买可可是以每磅25美分买进,而在国际市场却以每磅50美分售出。商会通过压低付给种可可的农民的费用,把差价划归到政府国库,从而获得出口利益。 加纳农民转而种植粮食作物,粮食作物允许在加纳国内销售。7年间,该国生产和出口可可量骤减了1/3。同时加纳政府试图通过国营企业方式建立一个工业基地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加纳出口的不断下降,使全国进入经济衰退,导致该国外汇储备减少,严重制约了进口必需品的支付能力。 加纳政府以自我为中心的贸易政策,导致国家的资源从种植可可这一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转向了种植粮食作物和制造业,而这后两项并没有优势而言。国家资源无效率的滥用严重损害了加纳的经济,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 与之对照,韩国政府采取的贸易政策如何呢?世界银行认为韩国贸易政策非常有利于对外开放。该政策强调制造品(不是农产品)进口实行低关税,且鼓励韩国公司出口。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韩国政府逐渐把进口关税从平均60%的进口商品价格,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到20%,大多数非农产品的进口税被取消了。另外,进口商品的补贴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90%降低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0%。同一时期韩国逐渐减少了给韩国出口商品的补贴,从20世纪50年代补贴售价的80%到1965年补贴不到20%,直至1984年的零补贴。除农业部分(农场主强大的游说力量控制着农产品进口的态势),韩国逐渐向自由贸易发展。 韩国对外开放的姿态在经济上得到了回报,引起了显著的变化。起初韩国的资源从农业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尤其是纺织、布料和鞋类。丰富、廉价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韩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的相对优势。最近,因为劳动力成本提高,经济增长的空间发展到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特别是汽车、半导体、家用电器和高级设备等产品。发展使韩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77%的劳力从事农业产业工作,而现在这个数字已降到不足20%。在这同一期间,制造业占有率从当初不到10%的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30%占有率,而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超过9%. 资料来源: 转引自\查尔斯 W.L.希尔著. 曹海陵,刘萍译.当代全球商务(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第89-90页。 一、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处在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其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年出版,简称《国富论》)是一部奠定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绝对成本说。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依据绝对成本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可以使所有的参与者获取贸易利益。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也称为绝对利益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或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 .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能比其他国家更廉价地生产某种产品,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专业生产它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然后将其剩余产品出口,换取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能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见表1-1) . 在表1-1中,显然,英国、葡萄牙分别在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上具有绝对优势。所以,英国应将原来生产葡萄酒的劳动(120人年)转移至毛呢的生产上,从而用于生产毛呢的劳动由70人年增加到190人年(=70+120) ,相应地毛呢的产出也由1单位增加到2.7单位。同理,葡萄牙专业化生产葡萄酒,产出为2.375单位葡萄酒。和分工前相比较,两国的总投入未变,但毛呢和葡萄酒的总产出都增加了,这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接下来,英国和葡萄牙按照1单位葡萄酒交换1单位毛呢的比例进行交换,则与国际分工前相比较,英国多得0.7单位的毛呢,葡萄牙多得0.375单位的葡萄酒。此即这两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利益。 亚当·斯密的理论有以下前提: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劳动这一种要素投入; (3)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4)生产要素(劳动)供给是给定的,且要素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则完全不能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市场竞争; 表1-1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表解 过程 阶段国家葡萄酒产量 /单位投入劳动 /人年毛呢产量 /单位投入劳动 /人年英国 1120170分工前葡萄牙1801110合计 22英国 70+12070=2.7120+70=190分工后 葡萄牙80+11080=2.37580+110=190合计 2.3752.7 交换后英国 12.7-1=1.7葡萄牙2.375-1=1.3751 注: (1) 假定在一国内部劳动同质,即劳动跨行业移动无效率损失,如在英国,生产酒的工人转移到毛呢行业后,生产率和本来就生产毛呢的工人的效率一样为1/70;但劳动在国家之间异质。 (2) 假定没有贸易障碍,即自由贸易。 (3) x人年表示x人工作1年。 (4) 为了计算简单,假定酒和毛呢的交换比例为1∶1。关于交换比例的确定,请参考本章的附录1-2.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贸易平衡。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包括国际贸易分析)时,要先提出前提,即将许多不存在直接关系和不重要的变量假设为不变,并将许多不直接影响分析的其他条件尽可能地简化,以便简化分析。不过,除了明确的前提,有些是暗含的。在本书以后的阐述中,出于简洁和阐述连贯的需要,有时省略前提。但并不能因此说前提不重要。事实上,若前提发生变化,结论往往不能继续成立。 当代经济学家称绝对成本说为“内生比较利益说”。内生比较利益是指如果一个国家选择专业生产某种产品,它可以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比较和绝对优势。 案例1-2 蜡烛工的请愿有时讽刺与讥笑在影响公众舆论上比理论和逻辑更有效。例如,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保护主义蔓延,被激怒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底特(Frédéric Bastiat, 1801-1851) ,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压倒了保护主义者。巴斯底特在1845年虚构的法国蜡烛工人请愿的故事中,成功地打击了贸易保护主义。现摘录如下: 我们正在经受着无法容忍的外来竞争,他(外来竞争者)看来有一个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生产条件来生产光线,因此可以用一个荒谬的低价位占领我们整个国内市场。我们的顾客全部都涌向了他。当他出现时,贸易不再与我们有关,许多有无数分支机构的国内工业一下子停滞不前了。这个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就是太阳。 我们所请求的是,请你们通过一道法令,命令关上所有窗户、天窗、屋顶窗、帘子、百叶窗和船上的舷窗。一句话,所有使光线进入房屋的开口、边沿、裂缝和缝隙,都应当为了受损害的工厂而关掉。这些值得称赞的工厂使我们以为它们已使我们的国家满意了。作为感激,我们的国家不应当将它们置于一个如此不平等的竞争之中……仅仅因为或部分因为进口的煤、钢铁、奶酪和外国的制成品的价格接近于零,你们对这些商品的进口就设置了很多限制,但为什么,当太阳的价格整天都处于零时,你们却不加任何限制,任它蔓延? 如果你们尽可能减少自然光,从而创造对人造光的需求,哪个法国蜡烛制造商会不欢欣鼓舞?如果有更多的牛脂被消耗,就将会有更多的牛和羊,相应地,我们会有多倍的人造草场、肉、毛、皮和作为植物生产基础的肥料。 资料来源: 转引自Dominick Salvatore著. 朱宝宪,吴洪等译. 国际经济学. 第5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28页。 二、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有局限性的,最重要的是不能解释以下现象: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里,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这两个国家是否还能或有必要参与国际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取贸易利益?因此,斯密的理论于1817年受到大卫·李嘉图以及他的比较利益学说事实上,在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一书的两年前(1815) ,罗勃特·托伦斯(Robert Torrens)在他的《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中就已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可见,托伦斯也是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但李嘉图则是第一个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这一原理的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戏谑地称李嘉图“棉布和葡萄酒贸易”一例中的数字为“四个有魔力的数字”。由于这四个数字,使得人们在讨论这一理论时只记住了李嘉图而不知道托伦斯。详见海闻等,2003,第56-57页。的挑战。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也称为比较成本理论)可以概括为: 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里,即使甲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乙国在两种商品的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乙国在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如果乙国“两害取轻”,利用这种相对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甲国“两利取重”,从事优势较大的商品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它们的产品进行国际交换,双方同样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获得利益(见表1-2) . 表1-2 比较利益说表解 过程 阶段国家葡萄酒产量 /单位投入劳动 /人年棉布产量 /单位投入劳动 /人年分工前 英国 11201100葡萄牙180190合计 22002190分工后 英国 100+120100=2.2220葡萄牙80+9080=2.125170合计 2.1251702.2220国际交换英国 12.2-1=1.2葡萄牙2.125-1=1.1251 比较优势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衡量: (1)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 (L代表劳动) (2) “相对成本”,是指1单位一种产品的要素投入与1单位另一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例,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α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αLB) (3)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产品A而必须放弃的产品B的数量,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机会成本=减少的产品B的产量(ΔQB) 增加的产品A的产量(ΔQA) 在表1-2中,根据“相对成本”,显然,英国在棉布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应专业化生产棉布;相应地,葡萄牙应专业化于葡萄酒生产。从“分工后”一行里可以看出,两国各自投入未变的情况下,棉布和葡萄酒的总产量都增加了,这表明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然后,两国按照1单位葡萄酒交换1单位棉布的比例进行交换,和国际分工前相比较,英国多得0.2单位的棉布,葡萄牙多得0.125单位的葡萄酒。此即这两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利益。 当代经济学家称比较成本说为“外生比较利益说”。外生比较利益是指天生条件的差别(生产技术或资源方面的差别)而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 专栏1-1 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由斯密创造并由李嘉图发展的古典贸易理论给人们的启示是,国家之间应进行自由贸易。如图1-1所示,没有规模经济、没有R&D和技术进步、没有交易成本、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进口国的关税会导致进口国的福利损失。要说明的是,这里考虑的是小国即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price-taker)的情况。 在图1-1中,横轴表示某种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价格(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也就是成本)。世界价格为OE,点E为世界价格和纵轴的交点。ED为国内征收的关税,点D为包含关税的国内价格与纵轴的交点。SD为国内供给曲线,也是国内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示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量增加,成本(或价格)亦增加。DD为国内对该产品的需求曲线,与纵轴交于点C,交国内价格线于点B,交世界价格线于点A. 对实施贸易保护(在此为征收关税)的分析,涉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个概念。 “消费者剩余” (consumer surplus)可以通俗地表述为消费者对产品愿意支付的高于实际价格的价格,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这一差额乘以那些愿意购买的单位个数就是总消费者剩余。在图形上表现为顶部由需求曲线、底部为市场价格围成的区域。在图1-1中,自由贸易条件下,消费者剩余为a+b+c+d+f (f为三角形BCD的面积)。在征收关税以后,国内价格上涨,总消费者剩余减少了a+b+c+d,降至了f. “生产者剩余” (producer surplus)即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与生产者愿意得到的最低价格的差额,这一差额乘以那些愿意供给的产品单位个数就是总生产者剩余。在图形上表现为底部由供给曲线、顶部为市场价格围成的区域。在图1-1中,对国内生产者来说,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者剩余为e。征收关税后,生产者剩余由于国内价格提高和供给增加而增加了a. 图1-1 关税对进口小国福利的影响 另外,征收关税后,进口减少,政府得到了进口量与关税的乘积所决定的面积c. 综合来看,进口国净损失(b+d) . 所以,古典贸易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关税的影响是降低国民福利。古典经济学家们因此得出了两个关于关税影响方面尤其重要的结论。首先,关税通常减少世界财富;其次,关税通常降低有关国家的福利,包括那些征收关税的国家。但是,对第二个结论却有两种例外情况: 一种情况是当一国是某种产品的进口大国即具有一定程度的买主垄断地位,从而能够影响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时,可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征收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关税”。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作为一个整体能够使购买进口产品的边际成本小于任何个人或公司在没有关税的情况下单独购买所支付的价格。另一种例外情况涉及把关税视为一种消除国内经济中的欠缺或“扭曲”的有效方法的“次佳”争论。显然,这两种例外情况依赖于古典贸易理论前提的某些改变。 李嘉图以后的经济学家们通常接受比较优势的思想并把自由贸易视为有根据的。实际上,GATT/WTO这个规定国际贸易指南的国际组织在制定各项条款时也考虑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第2版)三、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尽管对李嘉图理论深信不疑,经济学家们还是不断地用放宽李嘉图理论中假设条件的方法来对李嘉图模式进行发展。对大卫·李嘉图模式最重要的发展是赫克歇尔和俄林。赫克歇尔和俄林均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俄林是赫克歇尔的学生。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的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里,提出了要素禀赋说的基本论点,他的学生俄林接受了这些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代表作《域际和国际贸易》,创立了要素禀赋说。由于他采用了老师赫克歇尔的主要观点,因此又叫做赫克歇尔-俄林原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 ,或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em) 。俄林曾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 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要素禀赋说的两块基石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比例不同(国家不同的要素充裕程度),以及生产不同产品所需要素比例不同(或产品具有可区别的要素密集度)。该理论假设所有国家都拥有相同的技术、生产函数相同,在不同国家间劳动同质,排除了规模经济,也不考虑各国对产品偏好的差异,完全竞争的市场、自由贸易、没有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在国家间完全不流动。在以上条件下,其理论的主要内容为: 1. 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把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都换算成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同。当不考虑运输费用(也不考虑其他交易成本)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国际贸易就能发生。还需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交易双方必须国内价格(成本)比例不同(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就是说,国际贸易必须符合比较成本优势的原则。 3.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所谓要素价格,是指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称为要素的报酬。俄林假设各国生产的物质条件是相同的,或者说各国生产函数(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是相同的,但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而各国商品价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乘以相同的生产函数,所以各国商品的价格比例是不同的。 4.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所谓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指要素的相对供给不同。也就是说,同要素需求相比,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是不同的。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供给丰裕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相反,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就昂贵。 (二) 要素禀赋说的主要结论 1. 在国际分工中,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此即要素禀赋说所确定的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称为H-O原理。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该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所谓要素密集型产品,是指根据产品里面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把产品分成不同的种类,即哪种生产要素在一种产品的投入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就把该产品叫做这种生产要素密集型产品。比如,生产纺织品劳动投入所占的比例最大,就叫它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小麦土地投入占的比例最大,就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另外,用X、Y表示两种产品,K、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若(KX/LX) < (KY/LY) ,则相对地称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论(KX/LX) 是否小于1. 2.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使生产要素收入趋同,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间接流动,从而弥补生产要素在国家间不能自由流动的缺陷。 (三)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以上所述的要素禀赋说是狭义的要素禀赋说,又称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它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而广义的要素禀赋说,除了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之外,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说。该学说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H-O模式对于要素收入(即要素价格)有三种主要的含义。一是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其内容是:自由贸易使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受益,使稀缺要素所有者受损。二是专业化要素模式,其含义是:某种要素越是专业化或越是集中用于出口生产,它便越能够从贸易中获益。相反地,一种要素越是集中用于可进口商品的生产,它便越容易从贸易中受损。三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见下文). 的反作用。 假定: (1)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即2×2×2模型); (2)竞争在所有市场存在; (3)各种要素供给是固定的,在一国内部门间自由流动,但在国家间不存在要素流动; (4)规模报酬不变; (5)无论有无贸易,各种要素在各国都被充分利用; (6)不存在运输费用; (7)无贸易壁垒; (8)国家间任一产业的生产函数是相同的,且是线性齐次的(投入、产出同比例变化); (9)无“要素密集度逆转”; (10)两个国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特定数量的两种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为: 在以上假定下,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两国间的各种要素价格均等化,以至于即便在要素不能在各国间流动的情况下,两国工人也将得到相同的工资,单位面积的土地将得到相同的地租收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首先是由俄林提出的,与此同时他也看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完全相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产业需求往往是对几种要素的“联合需要”,它们的结合比例不能任意改变,同时生产要素在国家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所以,俄林只是把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看成是一种趋势。1949年萨缪尔森发表了《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在此文中他用数学方法论证了在特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必然的,而不是一种趋势。由于萨缪尔森提出了国际要素价格必然均等的定理,所以,资源赋予论后来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即H-O-S模式). (四) 经济学家们对要素禀赋说的批评 首先是H-O原理的一些假设条件似乎并没有反映国际经济的现实。例如,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一国可能已决定坚持生产本国并没有比较优势的某一特殊产品,直到产量累积到足以体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规模经济收益大于放弃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损失,从而建立新的比较优势。相关的规模经济可能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外部规模经济,如某一产业的规模经济或相互依赖的某些产业的规模经济。又例如,该理论假定国家间拥有相同的技术,即在一个国家可能发生的经验与技术方面的发明创新在另一个国家也同样(同时)可能发生。但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和威尔士(Louis T. Wells)坚持认为发明创新在确定贸易格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某些产品的发明创新往往在一些国家发生而在另一些国家则不然,这些发明至少在短时间里为一些国家产生比较利益。 其次是认为这一理论是静态的,理由是该理论暗指生产资源是在当地被发现而不是被创造出来的。根据这一观点,一些国家如果坚持它们的“天然”优势,那么这些国家就会陷于次佳和二等的经济体。另外,该理论没有包括由于经济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调整。H-O原理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前抢先行动,并在即将出现的新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而实际上许多政府的产业政策正是瞄准了这些目标,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 对H-O原理最值得注意的挑战是以经验为依据的里昂惕夫(Vassily W. Liontief)之谜。里昂惕夫是美籍俄国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任哈佛大学教授并有重要的国内外兼职。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在经济学中的贡献,曾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 美国资本状况的再检验》这一篇具有重大影响的论文里表明,按照他的计算,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与H-O原理预料的结果正好相反,美国出口产品按平均值计算不如其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这一发现后来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它激励了许多经济学家对比较利益来源可选的理解方法进行研究。尽管如此,H-O原理到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大厦的基石。 专栏1-2 里昂惕夫之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更显得脱离实际。在这种形式下,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这个转折点就是里昂惕夫悖论(The Liontief Paradox) ,或称里昂惕夫之谜。 按照H-O原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里昂惕夫对此确信不疑。基于以上的认识,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进行具体计算,目的是对H-O原理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中所包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其计算结果见表1-3. 表1-3 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项 目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年182.313170.004173.91167.81人均年资本量13991181841297713726 从表1-3可以看出,1947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相比是18184∶13991=1.30,即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比出口商品高出30%,而1951年的比率为1.06,即高出6%。尽管这两年的比率的具体数字不同,但结论基本相同,即这两个比率都说明美国出口商品与进口替代品相比,前者更为劳动密集。据此显然可以认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根据H-O原理推理的结论相反。正如里昂惕夫的结论所说: “美国之参加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里昂惕夫: “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 美国资本状况的再检验”, 《美国哲学学会会议录》, 1953年9月号,Economical International, 7 (1954) : 3~32) .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并掀起了一个验证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潮。 里昂惕夫之谜也称为里昂惕夫悖论。它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 根据H-O原理,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按照H-O原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3) 里昂惕夫对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了计算,目的是验证H-O原理,但是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理论推理结果正好相反; (4) 上述矛盾即为里昂惕夫之谜。 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理论来源(二)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阐明了一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即一国应该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但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人们对该理论的怀疑,导致了许多经济学家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去寻求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想不到的结论。本节将简要地介绍一些主要解释的内容,进而探讨以下问题: 国际贸易与生产格局如果不是由要素比例决定,那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一、 熟练劳动说 根据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他认为谜与H-O原理是一致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劳动生产率的3倍。在以劳动效率为单位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丰裕而资本稀缺的国家了。因此,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可以这样理解,即美国生产的进口替代品的K/L在国外实际为K/(3L), 因此美国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就具有劳动密集型了)。至于美国工人劳动生产率高的原因,他的解释是,由于美国企业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教育、优良的培训、可贵的进取精神等。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Krelnin)经过验证,认为美国工人的效率最多为欧洲工人的1.2~1.5倍。因此,他的这个论断通常不为人们所接受。 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 B. Keesing)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1960年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半熟练工人)。他根据这两大分类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资本较丰裕的国家往往也是熟练劳动较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往往也是熟练劳动稀缺而非熟练劳动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他解释说,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熟练劳动含量要多于进口替代品的熟练劳动含量。进口替代品是指美国国内生产的与进口产品直接竞争的产品。 凯南(P. B. Kenen)等人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为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的劳动效率的差异。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他的相关开支,即决定智力开支的投资。因此,高劳动效率和熟练程度归根到底是投资的一种结果,是资本支出的一种产物。所以,在计算国际贸易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投资于人的劳动技能的训练所花费的费用,包括政府投资、个人投资以及个人接受教育、训练的机会成本。但是,人力资本的量化是比较困难的。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计方法是把熟练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收入的部分资本化。他认为,在计算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不能仅考虑物质资本(即有形资本),也要考虑人力资本。以K、K′、L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应为 (K+K′) /L. 经过这样的处理,美国出口商品就相对具有资本密集性了,里昂惕夫之谜就消失了。这种解释的困难在于现实中还存在着受教育程度和所得报酬之间的不对应现象。据新华网(2003-10-30 13:55:35,稿件来源:文汇报)报道,复旦大学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对2003年就业的2003届2400多名毕业生所做调查结果发现,硕士毕业生的薪酬最高,实际薪酬为3871元,比上年增加459元,博士毕业生的实际薪酬为3347元,比去年增加543元。见“专业比性别差异更明显,复旦毕业生平均薪酬增加”(2008年9月30日进入). 二、 自然资源产业说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些国家的贸易中出现里昂惕夫之谜是因为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禀赋这个因素。自然资源与资本要素具有互补的性质: 如果某些自然资源不足,要生产一定的该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要素。比如,香蕉等热带水果在热带地区的国家是土地密集型产品,但若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生产,就必须投资建立昂贵的温室,从而成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美国的一些进口产品,正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因为生产这些产品所要求的自然资源在美国相对不足,所以这些产品作为进口替代品在美国生产,就必须以较高的资本投入来弥补,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美国进口实际上是以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其贸易格局是节约稀少资源的。由于里昂惕夫考察的是美国生产的进口替代品,因而这些产品在国外生产所需的较密集地使用的自然资源要素,在美国就由较密集地使用的资本要素替代了。这种解释已经包含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思想。所谓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 ,是这样一种情形:某一特定商品,在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可以劳动密集的方式生产,即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可以资本密集的方式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小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却是资本密集型的。H-O原理假定,无论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实际如何,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方式生产。显然,这种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有要素密集度逆转这一现象存在。根据这种解释,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以资本密集型方式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会造成进口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错觉。不过,经济学家们的分析表明,要素密集度逆转现象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仅存在于一些特殊行业或产品。瓦耐克(J. Vanek)在1959年发现,总体上说,美国进口产品中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是出口产品中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两倍。里昂惕夫再次审查他的原始数据发现,如果从他的分析中把自然资源产业排除在外,“里昂惕夫之谜”就消失了。 三、 需求偏好相似说 按照H-O原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来自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相对比例不同和生产不同产品所需要素比例不同。因此,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发生贸易的机会越大,可能的贸易量越大,大量的国际贸易应是工业发达、资本存量丰富的国家和土地或劳动丰裕的非工业国家之间以工业品交换初级产品的贸易。但现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主要是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工业品与工业品的交换。针对这一矛盾,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Linder)提出了偏好相似论从需求方面论述国际贸易的另一种观点是需求偏向说。这种观点认为,各国由于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就美国而言,美国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大于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由此导致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主要内容如下。 1. 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林德尔对制成品断言,可出口产品的范围是由国内需求决定的。一种产品在国内被消费(或投资), 对于这种产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在这里,国内需求必须是一国需求的“代表”,即一国首先应该专业化于国内大多数人所需求的产品的生产。如在美国,这些产品是指那些迎合中产阶级和中上层社会收入的人们所需求的产品;而在中东国家,尽管有些人拥有林肯牌等名贵小轿车,但这种车并不包括在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中。这一观点暗含着这样一个结论,即一国企业家将生产他们所最了解的、代表国内需求的产品,对发明创造的开发利用被首先用来迎合国内市场需求。当本地的市场潜力不足,企业家们意识到可以从国外获利时,他们开始出口产品,出口到那些与本国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因此,两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 2. 决定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的是该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其需求结构是不同的。因此,两国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方式越相近,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量也就越多,越会成为特别牢固的贸易伙伴。 为什么“一国的新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本国的需求,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满足外国的需求”?该理论的解释如下。 1. 出口是市场扩大的结果。根据林德尔的理论,出口是在一条典型的市场扩展小路的尽头,而不是这条小路的开端。因为企业家对国外市场不可能像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不可能想到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一个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后,感到本地市场狭小,开始扩大销售范围,才会想到出口赚取国外利润。当然,如果获得国外的需求信息很容易,满足需求的发明不需依靠创造性的努力,很少或完全不需要开发工作,那么,这条“典型的小路”可能会改变。 2. 产品发明来自于国内市场需求。一项发明很可能是解决发明者本身所处环境中遇到的切身问题而产生的。一国本身的需求才是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推动力。如果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发明者所处的环境的一部分,那么,发现和解决这个问题都是困难的。 3. 出口的工业品必须先有一个国内市场,才能获得相对优势。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键性信息容易沟通。当某种产品进入开发与改进阶段时,这种信息实际上对任何产品的推出都是必要的。企业家不大可能想到去满足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即使看到了国外的需求,也很难想象出满足这种需求的合适产品;即使设想出基本合适的产品,但不花费高昂的代价,也不可能生产出适合于本国企业家所不熟悉的外国市场情况的产品。因为要使一种新产品最终适合市场需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必须反复地交流信息,如果消费者和市场在国外,取得信息的成本将是高昂的。 如何用偏好相似理论解释以下贸易格局: 就消费品而言,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林德尔的回答是,在一国内不平均的收入分配会扩大两国之间进出口物资的范围,增加两国之间需求的一致程度,因为贫穷国家的高收入者和富有国家的较低收入者可能需求同一产品。如富康、捷达等中低档小轿车在中国和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程度的需求。 四、 技术差距说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各国技术革新的进展情况很不一致。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发展出一种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流程时,这项技术国外尚未掌握,因而产生了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技术革新领先的国家就有可能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但是,其他国家迟早会掌握这种技术,从而消灭了(这项技术的)技术差距。新技术发明应用到别国掌握该项技术这段时间叫模仿滞后。在这个时期内,由于创新国家垄断了这种新产品的生产,该产品自然具有出口优势。 模仿滞后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段时间,前者指发明国投产到别国开始生产这段时间,后者指别国开始生产到完全掌握这项技术不再进口这段时间。从发明国开始生产到别国进口这段时间为需求滞后(见图1-2) . 图1-2 技术差距 图1-2中,纵轴Q上方表示创新国A生产和出口(B国进口)数量,下方表示模仿国B国生产和出口数量(B在t3以后表示出口,QB表示生产数量,Q′B表示出口数量). t0表示A国开始生产,t1表示A国开始出口和B国开始进口,t2表示B国开始生产,t3表示B国开始出口。t0~t3为模仿滞后,t0~t1为需求滞后,t0~t2为反应滞后,t2~t3为掌握滞后。 五、 产品生命周期说 技术差距论被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 Vernon)和威尔士(Wells)进一步发展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时期、成熟时期、标准化时期三个阶段。威尔士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美国(先驱国)高人均收入、高劳动力成本和相对充裕的资本促进了美国对省工产品和奢侈品的投资、创新、研究与开发。美国进行技术创新推出的新产品,首先满足国内的需求,并处于垄断地位。随着其他国家如欧洲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美国的产品被销售到欧洲,并且美国公司在开始时拥有巨大的优势(见图1-3中的t0~t2) . 第二阶段: 美国有关加工方法的知识或产品的知识趋向贬值并被传播开来。外国厂商(往往是先驱国的子公司)开始生产并部分取代该产品进口阶段(美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t2~t3) . 第三阶段: 美国以外的国家(欧洲)参与新产品出口市场的竞争阶段 (t3~t4) . 第四阶段: 外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产品竞争阶段(t4以后)。此时,美国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或半年),对某一商品往往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如果该商品的出口数量大于进口数量,其差额即为净出口;反之,即为净进口。另外,从“技术差距说”和该理论可以看出,始于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新产品,发展中国家在经过一段期间后,也能够掌握并获得比较优势。但是,由于掌握的“先”“后”的区别,发展中国家的盈利能力要弱得多。如美国在二战后不久推出的一种创新产品叫“原子笔”(即圆珠笔),售价高达1美元但仍然畅销。考虑到当时美元的购买力(35美元/盎司黄金,1金衡盎司=31.1028g)以及现在圆珠笔的售价,可见单位产品的利润差距。低利润率必然影响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下一轮创新投入。国。但是,随着美国对这些产品的优势日渐消失,美国的新产品、新部门以及新产业又涌现出来取代它们。 图1-3中,t0点表示美国开始生产某种新产品;t1点表示美国开始出口,欧洲开始进口该产品;t2表示美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欧洲开始生产;t3表示欧洲国家开始出口该产品;t4表示美国开始成为净进口国;t5表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t6表示欧洲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还是在图1-3中,在t1~t2阶段,美国出口到欧洲;在t2~t3阶段,欧洲仿造新产品,进口减少,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在t3~t4阶段,欧洲和美国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