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篇 绪论: 市场和价格 第1篇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以及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研究工具。第1章将讲述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告诉我们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知识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另外,第1章还将介绍什么是市场,如何界定市场范围,以及我们如何度量市场价格。 第2章将探讨微观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供求分析理论。具体讲述竞争性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供求如何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同时,我们还将分析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如政府干预),如何用供求分析理论来研究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亚洲版) 微 观 经 济 学 (亚 洲 版) 第1章 引 言 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单个经济体的行为。我们研究的个体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和企业--事实上,是所有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个体和组织。前缀“micro”来自希腊语,意为“小的”。但我们将研究的许多个体经济单位,只是在相比美国经济或中国经济总量时,我们说它们是小的。微观经济学为我们解释了这些单个经济体怎样做出经济决策,为什么这么做。例如,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不断变化的价格和收入如何影响他们做出决策;企业如何决定雇用多少员工,员工如何选择就业单位和工作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是经济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更大的经济体--市场和行业。微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经济现象,例如,为什么中国的汽车行业会这样发展,在汽车市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汽车的销售价格是如何决定的,汽车生产公司如何决定每年投资建多少新厂房,生产多少辆汽车。通过研究单个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和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向我们展示了行业和市场是如何运作并演变的,为什么它们存在区别,政府的政策和全球经济条件又是如何影响行业和市场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它考察经济总体变量,如国民产出水平及其增长率、利率、失业和通货膨胀等。但近年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分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因为前者同样分析市场--例如,产品和服务、劳动、公司债券的总体市场。为了理解这些总体市场是怎样运作的,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它们的组成部分,即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所以,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总体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实际上,宏观经济学的很多研究是微观分析的扩展和延伸。 1.1 微观经济学的主题 微观经济学的许多内容都是关于约束的--消费者能够在商品和服务上花费的有限收入,企业生产产品时能够使用的有限的预算和技术诀窍,工人每周在劳动或闲暇之间分配的有限时间。微观经济学也研究这类约束的处理方式。更准确地说,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例如,微观经济学可以解释,面对各类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怎样才能最优使用其有限收入。它解释了工人在劳动和闲暇之间,或者不同工作之间如何分配时间才是最合理的。它同样可以解释企业在雇用新员工与购买新机器之间,或者生产不同产品方面,如何使用其有限的金融资源。 在古巴或苏联的计划经济体中,上述资源配置的决策大都是由政府做出的。企业只是被告知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工人在工作选择、工作时间乃至生活地点等方面的决策上,只有很少的自主性;消费者往往只有非常少的商品可供挑选。所以,在这些国家,微观经济学中的许多分析工具和概念无法派上用场。 微观经济学(亚洲版) 第1章 引言权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面临稀缺资源配置问题时,消费者、工人和企业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很多选择。微观经济学描述了它们面对的各种权衡,并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最好地做出这类权衡。 做出最优权衡这一想法,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主题--它在本书中将贯穿始终。下面我们将对此作详细的介绍。 消费者 消费者的收入有限,可用来购买各种商品或服务,或者存起来用于未来的消费。本书第3章至第5章将介绍消费者理论,分析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通过调整购买不同商品的数量来最大化自己的福利。我们还将讨论消费者如何决定自己的储蓄水平,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做出权衡。 工人 工人同样面临约束并做出权衡。首先,人们必须决定是否工作,何时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累积技能部分决定了他(她)能选择的工作,以及相应的工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在现在工作(赚取普通工资)和继续接受教育(希望未来有更高的收入)之间做出权衡。其次,工人在就业选择上也面临着权衡。比如,有些人选择了大公司,这类工作有保障,但升职的机会有限;有些人则选择了不甚稳定但有较大升职机会的小公司。最后,工人还需要在工作时间上做出选择,这是在劳动和闲暇之间做权衡。 企业 在决定生产何种产品,使用何种资源方面,企业也面临约束。比如,上海汽车集团非常擅长生产小轿车和货车,但它无法生产飞机、计算机或药品。在金融资源和当前生产能力方面,它同样受到限制。在这些约束条件下,上汽集团必须决定每种车型每年生产多少。如果它决定下一年或以后增加产量,它必须决定是否要雇用新员工,或者建立新工厂,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第6章、第7章我们将介绍企业理论,讨论面临这些权衡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最好。 价格和市场 价格的功能是微观经济学中第二个重要的主题。上面讨论的所有权衡,均以消费者、工人和企业面临的价格为基础。比如,当消费者在牛肉和鸡肉之间做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偏好,同时还要考虑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样,工人在劳动和闲暇之间权衡的时候,部分也基于他们劳动的“价格”--工资。企业决定是否雇用更多的工人,或者购买更多的机器,部分也基于工资率和机器的价格。 微观经济学还讨论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在中央计划经济下,政府制定价格。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工人和企业之间相互作用,价格也由此决定。这类相互作用在市场内发生--买卖双方合起来共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以中国的汽车市场为例,中国汽车制造商,如上汽、一汽、东风汽车和其他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以及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共同决定了汽车的价格。市场的核心作用是微观经济学中第三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将介绍市场的性质和运作。 理论和模型 和其他科学一样,经济学关注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比如,当原材料价格波动时,企业为何会雇用或解雇工人?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10%,企业或产业将多雇用或解雇多少工人? 经济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基于理论做出解释和预测。根据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假设,人们提出理论,用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例如,企业理论的前提是一个简单的假设--企业会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利用这一假设,该理论解释了企业如何选择生产中使用的劳动、资本、原材料,以及产量水平。它也解释了投入品如劳动、资本和原材料的价格,以及产出的价格对上述决策的影响。 经济理论也是做预测的基础。企业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工资水平上升,或者原材料价格下降,企业的产量水平会上升还是下降。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理论构建模型,帮助我们进行定量预测。模型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是关于企业、市场或其他实体的数理表示。例如,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关于某一企业的模型,预测由于原材料价格下跌10%,其产量会如何变化。 利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我们还可以衡量预测的准确性。比如,假设我们预测由于原材料价格下跌10%,产量会上升5%。我们是否确定,产量只会增加5%,或者是增加3%~7%?针对预测准确性的度量,应该和预测本身一样重要。 无论是经济学、物理学或者是其他科学,理论都不会完全正确。其有用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相关的现象。因此,理论将不断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验证。由于这类检验的存在,它们不断被修改或精练,甚至有时被舍弃。作为一门科学,检验和精练理论的过程对经济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评估一个理论时,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记住,任何理论都是不完美的。这在任何科学分支中都成立。以物理学为例,波义耳定律是关于气体体积、温度和气压的。罗伯特·波义耳(1627-1691)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他通过试验证明,气压(P) 、体积(V)和温度(T)满足下述关系: PV=RT,其中R是常数。后来,物理学家通过气体动力学理论得到这一关系,该理论描述了统计意义上气体分子的运动。该理论的基础假设是,气体单个分子的行为犹如微小的弹性小球。现在,物理学家知道,气体分子的行为有时并不像弹性小球那样,这也是为何在极端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波义耳定律并不成立的原因。但在许多情况下,当气体压力和体积变化时,该定律可以很好地预测气体温度的变化,因此它依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重要工具。 在经济学中,情况非常类似。例如,由于企业并不总是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在解释企业行为的某些方面,如资本投资决策的时机上,企业理论只有有限的解释能力。尽管如此,该理论仍然解释了企业和产业的行为、增长和演化等许多现象,因此它也成了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工具。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微观经济学既讨论实证问题,也研究规范问题。实证问题探讨解释和预测,规范问题则研究事情应该怎样。假设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解除了针对国外进口汽车的管制。这一政策的变动对中国汽车的价格、生产和销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对中国消费者有怎样的影响?对汽车产业里的工人又有何种影响?这类问题属于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领域--实证分析是描述因果关系的陈述。 实证分析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人们提出理论以解释现实,通过观察进行验证,并构建用以预测的模型。对企业管理者和公共政策来说,利用经济理论做预测非常重要。假设中国政府正考虑对汽油加税。这一变化对汽油价格、消费者对小型车和大型车的偏好、汽车行驶里程等均产生影响。为了制定合理的计划,石油公司、汽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旅游产业中的企业,都需要对这一影响做定量估计。同样,政府政策制定者也需要估计这一政策的定量影响。他们需要知道消费者增加的成本(消费者可能因为境况变差而受到影响);石油、汽车和旅游产业中的利润和就业受到的影响;以及政策实施后每年能够增加的税收。 有时,我们希望除了解释和预测之外,问一些诸如“什么是最好的”一类问题。这是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它对企业管理者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也非常重要。再次以向石油加征新税为例。一旦新税得以实施,汽车公司就要决定大型车和小型车的最优(利润最大化)产量组合。特别是为了使汽车的油耗更有效,公司应该进行多少投资?对政策制定者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是否与公共利益一致。能否通过不同类型的税收--如石油进口税--更好地实现同样的政策目标(例如,税收增加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减少). 规范分析不仅研究不同的政策选择,还涉及一项特殊政策的具体设计。比如,已经决定针对汽油加税后,权衡成本和收益,我们需要知道税收的最优规模是多少。 规范分析常会涉及价值判断。例如,通过对汽油税和石油进口关税进行比较,可能发现汽油税较容易管理,但它对低收入者的影响较大。在这一点上,衡量公平和经济效率,整个社会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当涉及价值判断时,微观经济学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优政策。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其中的权衡,分析有关的问题,并澄清争论。 1.2 什么是市场 根据功能不同,我们可以将个体经济单位分为两大类--买方和卖方。买方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前者购买商品和服务,后者购买劳动、资本和原材料用以生产商品和服务。卖方包括企业和工人,企业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工人则出卖自己的劳动;此外,资源拥有者也属于卖方,他们向企业出租土地,或出售矿产资源。大部分人和企业既是买方又是卖方,不过比较方便的处理方法是,当他们购买物品时,我们将其视为买方,当他们出售物品时,则将其视为卖方。 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市场。市场(market)由买方和卖方组成,通过实际或潜在的相互作用,确定某种产品或某些产品的价格。以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为例,商业企业、家庭和学生是买方;康柏、IBM、戴尔、Gateway,以及联想等其他企业是卖方。注意,市场的含义比产业要广。产业由企业构成,它们出售相同或比较相关的产品。实际上,产业是市场的供给一方。 经济学家通常会关注市场定义(market definition)问题--一个特定的市场应该包括哪些买方和卖方。在这个问题上,买卖双方潜在的相互作用跟实际相互作用同等重要。以黄金市场为例,一个上海人如果想买黄金,他(她)不大可能去新加坡买。大多数上海的黄金购买者只与当地的销售者打交道。但是,由于黄金的运输成本相对其价值来说很小,如果两地金价的差别很大,上海的购买者也可以去新加坡购买黄金。 同一种商品显著的价格差异,创造了可能的套利(arbitrage)机会: 在一个地方以低价买进,到其他地方以高价卖出。这一因素使上海和新加坡的金价不会有太大差别,并由此形成黄金的世界市场。 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经济学中许多有趣的问题都与市场的功能有关。比如,为何在有些市场只有少数企业竞争,而有些市场则有大量企业竞争?如果存在很多企业,消费者必然受益吗?如果是,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只有少数企业的市场?为何有些市场中,价格的调整非常迅速,而有些市场价格就几乎不怎么变动?当一个企业家考虑开始其事业时,哪些市场会提供最好的机会? 竞争性市场与非竞争性市场 本书研究竞争性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的行为。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中存在着众多的买方和卖方,因此单个买方或者卖方对价格影响不大。大多数的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农民都种植小麦,同时全球数以万计的买方也在购买面粉和其他农产品。所以,单个农民和买家对小麦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 其他一些竞争性很强的市场也可被视为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国际铜市场中有几十家比较大的生产商,如果有一家退出市场,那么对价格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同样,像煤炭、铁、锡和木材等自然资源产品市场都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为了分析需要,一些生产商并不多的市场也被看做完全竞争市场。例如,亚洲的航空行业存在着数十家航空公司,但是大部分航线只是由少数几家航空公司来提供服务。尽管如此,由于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分析的需要,我们还是把它视为竞争性市场。有一些市场,尽管生产方很多,但仍然是非竞争性市场,因为单个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影响价格。国际石油市场就是一个例子,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就由OPEC卡特尔(生产商的联合体)来决定。 市场价格 市场提供了买方和卖方之间可能达成交易的平台。一种产品以具体的价格在市场中出售。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个唯一的价格--市场价格(market price)处于主导地位。泰国曼谷的米价和中国上海金价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它们的价格往往比较容易度量。比如,我们每天都可以在报纸的商业版中看到玉米、小麦和黄金的价格。 在非完全竞争性市场中,对于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标不同的价格。存在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企业总是会努力地与竞争者争夺客户;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使一些企业可以要高价。例如,同一家超市以不同的价格销售两种品牌的洗衣液;或者同一个区域的两家超市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品牌的洗衣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指的市场价格就是不同品牌的均价或者不同超市的均价。 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而相当一部分商品的价格,随时间变化得非常迅速,这种情况在竞争性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股票市场为例,每一支股票的买家和卖家都很多,因此它是一个高度竞争性市场。每一位投资过股票市场的人都知道,在一天当中,任何一种股票的价格,每分钟都在不断地变化。与此类似,像小麦、大豆、咖啡、石油、黄金、白银和木材这类商品的价格,在一天或者一周之内,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波动。 市场定义--市场的边界 市场定义,就是要确定一个给定的市场应该包括哪些买家和卖家。然而,要确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市场的边界(extent of a market)--也就是市场的范围。市场范围既包括地理上的,也包括产品范围。 例如,当提到汽油市场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其销售范围。它是在北京市区销售,还是在南方的广东或整个中国销售?此外,还要弄清楚产品的范围,比如说普通汽油和优质汽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或者汽油和柴油,它们应该属于同一市场吗? 有些商品只有在非常有限的地理范围内,讨论它的市场范围才有意义。房地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大多数在上海工作的人来说,买房子一般是要买在自己每天坐车能顺利往返的地方。他们不会把房子买在离自己200公里或300公里以外的地方,尽管那里的房价相对比较低。200公里以外的房子更不可能挪到离上海较近的地方,因此,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是独立的,也不同于北京、四川、海南或者是吉林的房地产市场。同样,虽然汽油零售市场受地理因素的限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考虑到长距离运输的成本问题,汽油市场还是有很强的地区性。所以,中国南方广东的汽油市场和北方河北的汽油市场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像前面提到的黄金,它是在国际市场上买进、卖出的,由于存在套利的可能性,一个地区的黄金价格不会和另一地区相差很大。 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市场中产品的范围问题。例如,市场需要35mm的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许多品牌的商家都在该市场中竞争。那数码相机和拍立得照相机属于这一市场吗?很可能不是,因为一般来说,使用它们的目的不同,因而相互之间不存在竞争。汽油市场也是这样,普通汽油和优质汽油之所以属于同一个市场,是因为消费者使用哪一种汽油都可以。但是,柴油就不属于这个市场,因为使用汽油的汽车不会同时也使用柴油,反之亦然。如何界定市场范围?由于市场是形成商品价格的地方,一种方法是看市场价格。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别)的产品,我们看其价格是否相近,或者同步变化。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在同一市场。见: George J. Stigler and Robert A. Sherwin,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7 (October 1985): 555-85. 市场界定很重要,主要有两个原因:  企业必须了解,在它现在所销售的产品市场,或未来可能销售的产品市场中,谁是真正的竞争对手,谁又是潜在的竞争对手?为了定价、做广告预算和资本投资的需要,企业还必须知道产品的范围和市场的地理范围。  市场界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是很重要的。政府应该允许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互相兼并或并购,还是不允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兼并或并购之后,会对未来的竞争和价格产生怎样的影响。只有分析市场的界限问题,我们才能对这种影响做出评估。 例1.1 处方药市场 制药公司开发一种新药,是非常昂贵的风险投资。首先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金,然后再进入实验室和临床试验阶段。如果这种新药最后通过了批准,就进入最后的营销、生产和销售阶段了。这个时候,企业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何给新药定价?定价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要建立在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需要、新药的药性以及同类药物的数量和药性的基础之上。因此,给新药定价就要求我们熟悉新药所处的市场。 制药行业的市场边界,有时很容易界定,有时又很难界定。通常是以药物的治疗类别(therapeutic class)来界定市场的范围。例如,抗溃疡药物的市场范围就容易界定。市场上的抗溃疡药物主要有四大竞争者,它们是泰胃美(Tagamet)、善胃得(Zantac)、爱希(Axid)和法莫替丁(Pepcid)。这几种药的治疗机理大同小异,都是抑制胃酸的产生,所不同的是产生的副作用以及病人交叉服用其他药物时的反应。因此,以上几种药物基本上可以互相替代。我们将在例10.1看到,最近奥美拉唑(Prilosec)和兰索拉唑(Prevacid)也相继进入市场,并且到1997年,奥美拉唑成了世界上销量最大的药品。它们也是治疗溃疡的药品,但药物生化机理不同。 另一种界定比较明晰的是降胆固醇药物市场。在美国此类产品主要有五种: 最有名的是默克公司(Merck)生产的美降脂(Mevacor),接下来依次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普拉固(Pravachol),默克公司的舒降之(Zocor),诺华公司(Novartis)的来适可(Lescol)和辉瑞公司(Pfizer)的立普妥(Lipitor)。这些药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疗效都很好,而且药物的作用机理也几乎相同,只是副作用和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的情况稍有不同,所以这几种药物可以互相替代。这样一来,当默克公司考虑为舒降之定价时,它们不仅要考虑病人愿不愿意花钱买它的药(还有保险公司是否愿意为其承保),还必须了解其他四种同类药物的价格和药性。同样,如果一家制药公司正在考虑是否要投资开发一种新的降胆固醇药,那么它要知道,它必须要和现有的五种药品竞争。该公司可以利用这个信息,估算一下新药的潜在收入以便于对投资做出评估。 然而,有时候药品市场的界限又是比较模糊的。以止痛药为例,它的种类很多,有阿司匹林、普拿疼(acetaminophen,以泰诺商标出售,但有时也以非专利药出售)、布洛芬(ibuprofen,通常以美林或雅维商标出售,但也会以非专利药出售)、拿百疼(naproxen,属于处方药,但在药店外也以Aleve商标出售)和扶他林(Voltaren,由诺华公司生产的疗效比较好的处方药)。止痛药的种类繁多,不同的药在治疗不同部位的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疼痛等)方面,疗效也不同,副作用也不同。有些止痛药,通常是针对某些特定的情况或病症使用的,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例如,选择止痛药要取决于疼痛的严重性和病人对疼痛的忍受程度。要治疗牙疼的话,上面列出的药品都可以。这种可替代性导致止痛药的市场范围很难界定。 例1.2 甜味剂市场 1990年,美国的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rcher-Daniels-Midland Company, ADM)收购了克林顿玉米加工公司(Clinton Corn Processing Company, CCP). 本案例基于: F.M. Scherer, "Archer-Daniels-Midland and Clinton Corn Processing," Case C16-92-1126,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1992.ADM是一家生产多种农产品的大型企业,其中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fructose corn syrup, HFCS)是它众多产品中的一种,而CCP在美国也是玉米糖浆的主要生产厂家。因此,美国司法部认为,并购将会导致ADM一家独大,进而垄断玉米糖浆市场,使玉米糖浆的价格高于有竞争情况下的价格。 ADM对司法部的裁决表示不服,于是又上诉到了法庭。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玉米糖浆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如果是的话,ADM和CCP就占了40%的市场份额,司法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然而,ADM认为正确的市场定义应该是更加宽泛的--甜味剂市场应包括糖和玉米糖浆。如果这么定义的话,ADM和CCP的市场份额就很小了,司法部就不用担心兼并会抬高价格了。 ADM坚持认为,大多数食品都可以使用糖或玉米糖浆作为甜味剂,例如软饮料、意大利面条酱和烤薄饼糖浆等,因此糖和玉米糖浆属于同一类市场。同时,ADM还指出,由于糖和玉米糖浆价格的波动,食品生产商可能会调整每一种甜味剂的使用量。在1990年10月,联邦法院的法官宣判ADM胜诉,并认为糖和玉米糖浆均属于广义的甜味剂市场。ADM的并购是合法的,可以通过。 1.3 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 我们通常会把一种商品目前的价格和它过去的价格或未来可能的价格做比较。为了使这种比较更有意义,我们需要度量整体价格水平。就绝对水平而言,现在12个鸡蛋的价格远高于50年前。但相对整体价格水平,现在的鸡蛋价格反而比50年前要便宜。因此,在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时,要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实际的标准而不是名义的标准来确定价格。 商品的名义价格(nominal price,有时也称作“现值美元”价格)是指它的绝对价格。例如,在新加坡一罐炼乳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售价分别是,0.5新元、093新元、1.13新元和1新元。商品的实际价格(real price,通常称作“定值美元”价格)是以整体的价格标准来衡量的,也就是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价格。 我们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来衡量整体价格水平。在新加坡,CPI由统计部来计算;在中国,由国家统计局来计算。CPI以某一年为基准,记录一个“典型”消费者在不同时期所购买商品成本的变化情况。CPI百分比的变动可以估算通货膨胀率. 因为市场篮子是固定的,不随时间变化,CPI可能会高估通货膨胀。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有些产品的价格上升很多,消费者可能转而购买其他涨价较少的产品。CPI没有考虑这一因素。我们将在第3章讨论这一问题。 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之后,我们还能发现2000年新加坡的炼乳价格比1970年贵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以1970年的新元来计算2000年炼乳的价格。1970年的CPI是37.3, 2000年约增长到104.56。以1970年的新元计算,新加坡炼乳的价格应该是: 37.3104.56×1=0.36(新元)因此,根据实际标准,2000年新加坡炼乳的价格实际上比1970年便宜。换言之,这些年来炼乳的名义价格增长了200%,而CPI却增长了280%。所以,就总体价格水平而言,炼乳的价格下降了。 由于消费者的选择包含了价格比较分析,因此本书的重点是研究实际价格,而不是名义价格。如果有一个统一的比较基础,就很容易估算相对价格。尽管书中以美元为单位,但是我们考察的是美元的实际购买力。 例1.3 新加坡鸡蛋和炼乳的价格 1970年,一盒内装10个的鸡蛋在新加坡的售价约为0.94新元。同年,一听397g炼乳的平均售价是0.5新元。而到了2000年,每盒鸡蛋的价格上涨到1.51新元,同样一听炼乳的价格上涨到1新元。按实际值计算的话,2000年的鸡蛋价格比1970年贵吗?炼乳的价格上涨了吗? 表1.1列出了鸡蛋的名义价格,炼乳的名义成本以及1970-2000年的CPI值。同时,表中还给出了按下面的计算方法得来的鸡蛋和炼乳的实际价格: 198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CPI1970CPI1980×1980年的名义价格 199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CPI1970CPI1990×1990年的名义价格 表1.1 鸡蛋和炼乳的实际价格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37.30270.51988.136104.56名义价格/新元 鸡蛋0.941.47 1.451.51炼乳0.500.931.131.00实际价格(1970年新元)鸡蛋0.940.7780.6140.539炼乳0.500.4920.4780.357 如表格所示,从1970年到200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下降了43%,炼乳的实际价格只下降了29%。那也就是说,2000年炼乳的价格,相对来说比鸡蛋高。其实对消费者做购买决策起作用的是这种相对变化,而不是看鸡蛋和炼乳现在和过去的名义价格高低。 表中是以1970年的新元为基准来计算的,我们也可以用其他年份来计算。例如,假设我们以1980年的新元为基准计算的话,公式如下: 199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CPI1980CPI1990×1990年的名义价格 200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CPI1980CPI2000×2000年的名义价格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以1980年的新元为基准,197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是1.78新元,1980年鸡蛋的实际价格是1.47新元,1990年和2000年的鸡蛋实际价格分别是1.16新元和1.02新元。你还会发现,不管以哪一年为基准,实际价格下降的百分比都是相同的。本案例的相关数据来自Statistics Singapore Newsletter-Singapore Commodity Prices。可以从新加坡统计局、贸易与工业部的网站http://www.singstat.gov.sg下载。 例1.4 最低工资 中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为了适应1995年修订的劳动法,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管辖下的国有企业都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各省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同,城乡的划分标准也不同。例如,北京1995年的最低工资是240元,到1996年提高到270元。有关中国的材料基于http://www.china.org.cn上的一篇论文“Minimum Wage in China" 。要了解美国最低工资的相关情况,参考网站http://www.dol.gov/. 调整最低工资要考虑以下这些因素: 最低生活水平、当地平均工资、当地企业的生产力、失业率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出最低工资标准,要先提交省级政府批准,然后再由国务院来统筹安排,可能在一年之内就会做出调整。对城市居民来说,研究最低生活水平还应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条件,比如食物和住房补贴,医疗和教育以及当地的零售价格指数等因素。北京的最低生活标准是,每个家庭成员每月200元。 美国的最低工资标准最初是在1938年制定的,当时规定每小时最低工资是25美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个数字已经变动好几次了。例如,从1981年到1989年,每小时的最低工资 由3.35美元增长到4.25美元。国会在1996年通过表决,将每小时最低工资提高到4.7美元,随后,1997年又调高至5.15美元。图1.1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从1938年到2003年的最低工资变化情况,其中既有名义工资水平,也有以1996年为基准的实际工资水平。尽管美国国会通过立法不断调高最低工资水平,但是今天美国的实际工资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差别并不大。 图1.1 美国的最低工资 过去60多年,名义工资平稳增长,而2003年的实际工资水平却低于20世纪70年代的实际工资水平。 1996年再次调高最低工资水平,是一次艰难的抉择。尽管最低工资提高以后,会提高原来工资收入低于最低水平人群的生活水平,但是一些经济学家担心,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年轻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失业率,这种情况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存在的。提高最低工资的事情又向我们提出了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问题。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年轻人和非技术工人失业,其重要性是否会低于下面两个因素: (1)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直接受益的工人所获得的好处; (2)随着最低收入工人工资水平的增长,间接受益人群的工资可能会随之提高,他们所获得的好处。另一个重要的实证经济学问题是,在最低工资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又有多少高学历的工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第一项研究是David Neumark and William Wascher, "Employment Effects of Minimum and Subminimum Wages: Panel Data on State Minimum Wage Law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46 (October 1992): 55-81。在David Card and Alan Krueger, Myth and Measurement: The New Economics of the Minimum W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一书中有相关文献的综述。 1.4 为什么要学习微观经济学 读完本书,你会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广泛应用。事实上,我们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大家在现实的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微观经济学理论。下面我们就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微观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也希望你们通过例子能够对本书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企业决策制定: 在中国引入新车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Volkswagen)和上海汽车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VW-SAIC)生产的桑塔纳(Satana)汽车在中国市场上成为最畅销车型。在过去几年,VW-SAIC又接二连三地引入了其他车型,如高尔(Gol)和波罗(Polo Notchback)等都很成功,也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利润。继这些车型成功之后,公司想引入更多的车型。在这些汽车的设计和有效生产方面,不仅蕴涵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工程技术进步,同时还涉及许多经济学问题。 首先,VW-SAIC要认真研究公众会对新车的设计和性能有什么样的反应。了解刚上市的需求量会有多大,需求的增长会不会很快?公司对新车的定价如何影响市场的需求?所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选择,预测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不管是对VW-SAIC公司,还是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会在第3章至第5章中详细讲述消费者偏好和需求问题). 弄清楚上面的问题之后,接下来VW-SAIC还要考虑生产这些汽车的成本问题。生产成本控制在多少合适?每年生产的汽车量如何影响生产成本?提高工资以及钢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生产成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管理层和工人的熟练程度提高,会对成本下降有多大、多快的影响?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公司每年生产多少辆车比较合适?(我们会在第6章和第7章讨论生产和成本问题,在第8章具体介绍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选择问题). VW-SAIC还必须设计定价策略,并研究其竞争对手会对它们的定价有什么样的反应。例如,VW-SAIC是否应该给新版普通型Polo汽车定低价,而对一些个性化的选择(如真皮座位)制定高价呢?又或者是把这些个性化选择都变成汽车“标配”,制定一个统一的高价呢?对于VW-SAIC所选择的战略,它的竞争对手又会有什么反应?丰田(Toyota)和一汽的合资公司(Toyota-FAW)会为了与VW-SAIC竞争,而降低卡罗拉(Corolla)车型的价格吗?VW-SAIC降价后,其竞争对手如Toyota-FAW和东风汽车公司,会不会降价呢?(我们将在第10章和第11章讨论定价问题,在第12章和第13章讲述竞争策略问题。) 由于VW-SAIC需要大量资金投资于资本设备,用于新的生产线,因此,它必须考虑投资决策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有些风险是缘于未来油价的不确定性(高油价会降低市场对耗油大的汽车的需求),而有的风险则来自于工人工资的变化。如果国际油价涨2倍或3倍,或者中国政府对汽油征收重税,那么对汽车产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工人有多少谈判能力,他们希望工资处于多高的水平?VW-SAIC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这些不确定因素都考虑进去吗?(在第2章和第9章会具体谈到商品市场和税收政策的影响问题。第14章将讨论劳动力市场和工会的谈判能力。第5章和第15章讲述投资决策和不确定因素在做决策中发挥的作用。) 此外,VW-SAIC还要为公司内部的组织问题伤脑筋。对不同部门的经理,如何论功行赏?汽车的发动机由其他部门生产,那么组装车间应该付给该部门多少钱呢?所有的零部件都从其上游部门购买,还是从其他公司采购一部分?(在第11章和第17章,我们将讨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定价和组织激励问题。) 最后,VW-SAIC还要认真研究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管理政策对它的影响。例如,VW-SAIC生产的所有汽车都必须符合政府规定的排放标准,其生产线的管理必须符合卫生安全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管理条例和标准会如何变化呢?它们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吗?(第18章将具体讨论政府在限制污染和促进卫生安全方面的作用。) 公共政策设计: 21世纪的汽车排放标准 1970年,美国制定了《联邦空气清洁法案》(Federal Clean Air Act),对新生产的汽车强制实行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而且,这些标准也越来越苛刻--经过多年的努力,截至1999年,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与1970年的水平相比,已经减少了90%。目前,随着马路上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政府必须考虑,怎样在未来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同样,中国也正在努力控制由汽车尾气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自2003年起,中国政府为了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实行了与欧洲标准II(European Standard II)平行的制度。2008年之前,一项与欧洲标准III类似的法案也会付诸实施。政府还对车辆的报废和测试标准实行了更严格的管理;鼓励公共汽车和出租车使用气体燃料。截至2007年,90%的公共汽车和70%的出租车都使用了清洁燃料。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如开发电动汽车等。 在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设计限制污染的政策,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汽车尾气对生态和健康产生的影响。同时,这还涉及一系列的经济学问题。首先,政府必须评估政策给消费者带来的经济压力,因为排放标准不仅会影响汽车的购买成本(加入了催化式排气净化器,增加了汽车的成本),还会增加消费者的养车负担(汽车的油耗虽然降低了,但排气净化器需要维护和保养)。最终的压力大部分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有没有受到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时候,就需要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例如,消费者会选择尽量少开车而把他们大部分的收入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的生活水平会因此而提高吗?(第3章和第4章将讨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政府必须知道新标准对汽车的生产成本会有怎样的影响。汽车生产商会为了使成本最小化,而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吗?(这些问题将在第6章和第7章生产和成本中讲到。)那么,政府就需要知道生产成本的变化如何影响汽车的产量和价格。新增加的成本是汽车生产商承担了,还是以更高的售价转嫁到了消费者的身上?(第8章讨论产出决策,第10章至第13章讨论定价。) 最后,政府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却解决不了和空气污染相关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空气污染的成本与企业无关。如果企业觉得处理汽车排放问题对自己没有什么益处,它何必卖力地去做呢?激励企业投身环保的最佳方式又是什么呢?我们是应该制定一些排放标准,还是强制征收空气污染费,哪一种方法比较经济呢?在洁净空气没有明确市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决定公众应该为净化环境支付多少呢?政治手段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最终的问题是,控制汽车排放政策以成本收益为基础是否合理?洁净空气给我们带来的审美、健康以及其他方面的好处,与汽车的高成本相比,哪一个更重要?(我们将在第18章中讨论这些问题。) 以上两个例子只是微观经济学在个体决策和公共决策领域中的应用。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大量关于微观经济学在现实中应用的例子。 本 章 小 结 1.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工人、投资者、资源所有者和企业是如何做出决策的;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构成市场和产业。 2.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应用理论来解释经济体的行为,并预测他们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有关理论的数学模型,会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 3.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有关的实证性问题。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在规范分析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做规范分析时,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企业或者整个社会来说,哪一种选择才是最优的?规范分析往往和个人的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因为这其中不仅涉及经济效益问题,还有公平、公正的问题。 4. 市场是指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的集合,以及由这种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购买和出售。微观经济学同时研究完全竞争市场和非竞争性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买家和卖家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在非竞争性市场中,个别的经济实体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5. 买者和卖者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市场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一个单一的价格占主导地位;而在非完全竞争性市场中,不同的卖家可能会卖不同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指的是通行价格的平均数。 6. 研究一个市场,首先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它的地理限制和产品范围。有些市场(如房地产市场)是高度区域化的,还有些市场(如黄金市场),其特点决定了它是全球性的。 7.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实际价格(或定值美元)而不是名义价格(或现值美元)来分析问题。计算实际价格,我们采用总物价指数(如CPI)来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复 习 题 1. 我们常说,好理论的标志,是它应该能够被以数据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所检验。请解释,为什么一个不能在实证上加以检验的理论,就不是一个好理论? 2. 下面两段话,哪个是实证经济分析,哪个是规范经济分析?两种分析方式有什么不同? (1) 汽油配给制(规定每人每年最多可购买的汽油量)不是好的社会政策,因为它干扰了竞争市场体制的运转。 (2) 实行汽油配给制政策,情况变差的人比变好的人多。 3. 假设新加坡每加仑无铅普通汽油的价格比马来西亚吉隆坡高20美分,你认为是否存在套利机会(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吉隆坡买入汽油,然后在新加坡市场上销售)?认为是或不是,请说明理由。 4. 在例1.3中,为什么鸡蛋的实际价格比炼乳的实际价格下降得要多?何种经济规律可以解释这一现象?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物选择? 5. 假设日元对美元升值--也就是说,换取固定数量的日元要花更多的美元。试分析,为什么对美国消费者来说,日本汽车的实际价格也同时提高了;而对日本消费者来说,美国汽车的实际价格却下降了? 6. 假设从1996年到1999年,美国的长途电话费从每分钟40美分下降到22美分,下降了45%(18美分/40美分)。而这一期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加了10%,那么长途话费的实际价格如何变化? 练 习 题 1. 判断下面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解释原因。 (1) 像麦当劳、汉堡王(Burger King)和温迪快餐(Wendy’s)这样的连锁店,在马来西亚到处都是。那么是否可以说,快餐市场是一个全国性市场? (2) 人们一般在自己居住的城市购买衣物。所以,上海的服装市场和香港的服装市场是不同的。 (3) 有些消费者偏爱百事可乐,而也有些消费者钟情于可口可乐。所以,不存在单一的可乐市场。 2. 下表中列出了1980年到2001年间,美国黄油的平均零售价格和消费者价格指数。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CPI100130.58158.56184.95208.98214.93黄油零售价(咸味,AA级)/ (美元/磅)1.882.121.991.612.523.30 数据来源: 美国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1) 以1980年美元为基准,计算黄油的实际价格。1980年以来,黄油的实际价格是上涨了、下降了还是持平? (2) 从1980年到2001年,黄油实际价格(以1980年美元为基准)的变化百分比是多少? (3) 把1990年的CPI改为100,并以1990年美元为基准计算黄油的实际价格。 (4) 从1980年到2001年,黄油实际价格(以1990年美元为基准)的变化百分比是多少?请把你得出的答案与第(2)问做比较,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微 观 经 济 学 (亚 洲 版) 第2章 供给和需求概论 要了解经济学的实用性,最好的切入口就是研究供需原理。在解决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上,供需分析是一个基础而又有力的工具。例如以下这几类问题:  分析、预测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如何影响市场价格和生产。  评估政府在价格调控、最低工资、价格补贴和生产激励方面的影响。  分析税收、补贴、关税和进口配额是如何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供需曲线是如何描述市场机制的。如果没有政府干预(例如,通过强制实行价格调控或者其他的管制政策),供需会趋于均衡,并且决定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总量。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具体的供需情况。由于一些经济变量--如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和劳动力成本--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供给和需求又受这些经济变量的影响,所以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也在发生变化。 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供给和需求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的市场上为什么会不同。这样,我们就能够利用供需曲线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了。例如,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基本商品的价格下降平稳,而其他一些商品的价格波动剧烈。为什么某些市场会出现短缺的现象呢?为什么政府未来的经济政策规划,或对将来经济条件的预测,早在公布前很长一段时间就能够影响市场? 除了定性地研究市场价格和数量是如何决定、如何变化之外,学习定量分析也至关重要。我们将会学到,如何用粗略的办法来分析预测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变化及政府干预后,市场会如何应对。我们将争取通过简单的实例分析和课后练习,来加深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2.1 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模型是微观经济学领域经久不衰的研究工具。它有助于我们分析市场价格的变化及原因;了解政府干预经济时对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供需模型有两个重要的概念: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应当指出的是,准确地理解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含义是相当重要的。 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supply curve)是指在影响商品供给数量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给定价格,生产者愿意销售的商品数量。图2.1中的曲线S就是一条供给曲线,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P(美元/单位),这个价格是卖方在给定供给量下的卖价。横轴表示商品的供给量Q(单位是每一期的商品数量). 因此可以说,供给曲线表示市场中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等式来表示: QS=QS(P)也可以用图2.1来表示这种关系。 图2.1 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S显示了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向上倾斜: 价格越高,就会有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生产和销售的行列来。如果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就能以较低的价格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或者以同样的价格生产更多的商品。这时候,供给曲线就会向右边移动(从S到S′). 图2.1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此,价格提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生产和销售该类商品的行列。例如,商品的价格提高,企业就会通过雇用更多的工人,或者延长现有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扩大生产。从长远来看,企业也可能扩大现有厂房的规模,达到扩大生产的目的。商品价格提高会吸引大量新企业的加入,但由于它们缺乏生产此类商品的经验,进入的成本就比较高,所以除非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否则进入就是无利可图的事情。 微观经济学(亚洲版) 第2章 供给和需求概论其他影响供给的变量 除了价格之外,供给量还取决于其他变量。例如,生产者所愿意出售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售价,还受生产成本的制约,包括工人工资、利息支出和原材料成本等。图2.1中的供给曲线S,对应这类变量的特定取值。当一个或多个变量值变动时,供给曲线就会随之移动。下面我们看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图2.1中的供给曲线S表明,在价格P1处,产销量是Q1。现在我们假设原材料的成本下降了,这会对供给曲线有什么影响呢? 原材料成本较低,生产更加有利可图,就会使现有企业扩大生产,并刺激更多的新企业加入进来。如果市场价格保持在P1点不动,那么就会有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供应到市场上。图中从Q1到Q2,商品数量是增加的。因此,当生产成本降低时,如果价格不变,商品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如图所示供给曲线整体向右移动了,从S到S′.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原材料成本的影响,假设商品的数量保持在Q1不变,企业希望的售价是多少呢?因为原材料的成本较低,企业可能会接受一个较低的价格P2。这时候,图2.1中的曲线就向右移动了。我们已经看到,供应量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在图中表现出来的是沿着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然而,供应量随其他变量的反应是供给曲线的整体移动。为了区别这两种变化,经济学家把供给曲线的改变叫做供给的改变(change in supply);把供给曲线上的变化叫做供给量的改变(change in the quantity supplied).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表示随着单位价格的改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QD=QD(P) 图2.2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中D代表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如果商品的价格比较低,消费者会购买很多。例如,低价能够激励消费者购买很多自己已经买过的商品;同时,也能刺激那些本来没有能力消费此类商品的消费者去购买。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不仅取决于价格,收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消费者收入很高,那么他们可以买任何自己想买的东西。当然,也有些消费者不愿意在所有的商品上都那么大手大脚地花钱。 图2.2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表示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商品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假设其他变量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购买的就越多。当然,需求量还取决于其他变量,如收入、天气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等因素。大多数商品的需求量都会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较高的收入水平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D到D′). 需求曲线的变化 让我们来看一下,收入水平提高会对需求曲线有什么影响。如图2.2所示,如果市场价格保持在P1点不变,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提高了,需求量就会从Q1点移动到Q2点。结果是需求曲线整体向右移动了,图中是用从D到D′的变化来表示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问,消费者愿意出什么样的价钱来买商品量Q1呢?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愿意以价格P2来购买,这时候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与分析供给曲线一样,我们用需求的改变来表示曲线的整体移动,以需求量的改变表示需求曲线上的变化。从数学的角度讲,需求曲线可以表示成 QD=D(P,I) 这里I表示可支配收入,在需求曲线中I一般是定值。 替代品和互补品 一些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需求。如果一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上升,我们就说这两种商品是替代品(substitutes)。例如,在工业领域,铜和铝经常可以互相替代。如果铝价上涨,那么市场对铜的需求会随之增长。与此类似的还有牛肉和鸡肉,当其中一种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可能会转而消费另一种。 如果一种商品价格提高,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下降,我们就说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品(complements)。例如,汽车和汽油是一对互补品。由于它们必须放在一起使用,汽油价格下降会刺激汽车需求量的增加。同样,比如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过去十年计算机的价格一跌再跌,这不仅刺激了计算机的销售,也带动了软件行业的销售。 图2.2只是说明了需求曲线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向右移动的情况。不仅如此,替代品价格的提高或者是互补品价格的下降,也都会促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其他一些变量,如天气也可以影响需求曲线。例如,某地区如果普降大雪,滑雪橇和滑雪板的需求就会增加,需求曲线也会向右移动。 2.2 市场机制 学完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下一步我们把两种曲线放在一起来研究。如图2.3所示,纵轴表示商品价格P(美元/单位), P代表在既定商品供应量的条件下,卖方和买方都能承受的价格。横轴Q表示总供需量(单位是每一期的商品数量). 图2.3 供给和需求 在价格为P0、数量为Q0时市场出清。如果价格较高,比如在P1,就出现了供大于求,价格会下降;如果价格是较低的P2,因为存在短缺,价格会上升。 均衡 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或市场出清价格(market-clearing price)及均衡数量。在此价格(图2.3中的P0)水平下,需求量刚好等于供给量(都等于Q0).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sm)是指自由市场中价格调整以出清市场--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趋势。在这一点上,既不会出现过度供给,也不会出现过度需求,所以价格不会发生变化。供需不可能总保持在平衡状态,对有些市场来说,市场条件突然变化,市场不会很快出清。但总体的趋势还是在向市场出清方向发展。 为了理解为什么市场会趋于出清,我们先假设初始价格P1(图2.3)高于出清价格,此时生产者愿意供给的数量就大于消费者所需,导致过剩(surplus)--供大于求的情况。为了把过剩的商品卖掉,或者至少不增加现有商品的数量,生产者会选择降价出售。最后,随着价格的下降,需求量会相应上升。在出现均衡价格P0之前,供给量也会不断地减少。 如果初始价格低于P0,比如说是P2,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因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短缺(shortage)就产生了,此时消费者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所有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商品价格上涨。因为价格上升,生产者也会增加产量。最终价格会再次回到均衡位置P0.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使用供需模型 在供需模型中,我们一般假设给定价格,生产者会生产和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然而,这种情况只有在竞争性市场中讨论才有意义。这里所谓的竞争性是指卖方和买方几乎没有市场势力--换言之,也就是指个体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与此相反,我们假设某个生产者(垄断者)控制着某种商品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商品价格和供给量就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了,为什么?因为垄断者的行为取决于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如果需求曲线发生了某种变化,对垄断者来说,它可能会保持数量不变,调整价格,或者保持价格不变,调整自己的产量。(我们将在第10章中讨论这些内容。)所以,当我们用供需曲线分析问题时,前提是市场是竞争性的。 2.3 市场均衡的变动 我们已经知道,供需曲线是如何随着一些变量(如工资率、资本成本和收入)的变化而改变的。也了解了市场机制能导致均衡,也就是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情况。现在,我们进一步学习均衡的变动。 首先,我们改变供给曲线。如图2.4所示,可能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下跌,供给曲线从S移到S′(情况和图2.1类似)。结果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从P1降到P3),而总生产量则增长了(从Q1提高到Q3)。这和我们想象的图2.4 需求变动后的新均衡 当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市场在价格等于P3、数量为Q3处出清,此时价格较低而数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