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第1章 绪论 学习目的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当能够: ●理解国际贸易与一国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描述国际经济学的主要议题(贸易和货币) ●识别美国和全球当今所面临的主要国际经济挑战 1.1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当一个美国人购买一台佳能复印机或一台索尼电视机,一辆宝马汽车或者一瓶贝克啤酒,一个米其林轮胎或一瓶拿破仑干邑酒,一盒贝鲁加巧克力或一个芬迪手提包,一瓶珍宝苏格兰威士忌或一件巴宝莉雨衣时,他买的显然是外国货。美国消费者能够买到的在其他国家制造然后进口的众多产品中,上述商品仅仅是一小部分。我们通常并未意识到自己所用的产品,或使用的产品的零部件其实是由国外生产的。 例如,美国制造的西服用的是进口面料; 戴尔个人计算机的大部分零部件是在国外生产的(见案例研究1.1); 确认一辆真正的美国汽车甚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见案例研究1.2)。许多贴有美国商标的鞋完全是在国外生产的; 我们灯泡中所用的钨丝需要进口; 还有我们喝的咖啡、吃的香蕉等,都来自国外。 作为旅行者,我们需要把美元兑换为加拿大元、墨西哥比索、欧元(欧洲货币联盟12国的货币)、英镑、日元等外币以支付住宿、观光和购买纪念品的费用。我们的新闻节目和每天的报纸充斥着各种报道: 欧美之间的贸易争端; 要求保护美国的纺织品和钢铁工业,抵制进口; 害怕欧洲会随着完全的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逐步实现而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 抱怨日本和中国不允许美国产品在其市场上像其产品在美国市场上那样自由销售; 担心工业国家间不充分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导致萧条在国际间蔓延和不稳定的世界经济局势; 等等。 第1章绪论 国际经济学(第9版) 案例研究1.1 ■■■■■■■■■■■■■■■■■■■■■■■■■■■■■■■■■■ 在美国销售的戴尔及其他品牌的个人计算机 并不全是美国生产的 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朗德罗克的戴尔公司协调着遍及美洲、欧洲和亚洲34个国家的全球性生产网络。戴尔在美国销售的绝大部分计算机只有最后的组装是在国内完成的,而各个零部件、外设、印刷电路板和局部装配流水线则依靠国外的制造商提供。其原因是,大部分零部件在世界其他地方生产更便宜,因而使用进口货(见表1.1)。无论是价值很高的零件还是价值很低的零件(如电源或键盘)都不必在戴尔的组装厂附近生产。只有一些价值居中的部件(如主板和其他印刷电路板)会在当地生产,因为空运它们以满足随时变化的需求成本太高,保持大量库存又有很高的风险,但这些部件也并不总是产自当地。2004年,惠普个人计算机所采用的零部件中超过90%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生产的,而IBM则将个人计算机业务出售给了中国的联想公司。 表1.1为戴尔个人计算机提供零部件的地区和公司 零部件地区公司 显示器欧洲、亚洲飞利浦、诺基亚、三星、索尼、宏基 印刷电路板亚洲、苏格兰、东欧SCI、天宏(Celestica) 驱动器亚洲(主要是新加坡)希捷、迈拓(Maxtor)、西部数据 打印机欧洲(巴塞罗那)宏基 机箱亚洲、东欧鸿海(Hon Hai)/Foxteq 附件亚洲、爱尔兰鸿海/Foxteq 资料来源: J. Dedrick and K. L. Kraemer(2002): “Dell Computer: Organization of 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and“Globalization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Trends and Implications,”Working Paper, Irvine,CA: Center for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s(CRIT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2002; “Lenovo Buys IBMs PC Unit for $ 1.75 Billion,”Financial Times, December 9,2004,p. 16; and“The Laptop Trai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9,2005,p. 31. 案例研究1.2 ■■■■■■■■■■■■■■■■■■■■■■■■■■■■■■■■■■ 什么样的车算是“美国”汽车? 要回答什么样的车算是美国汽车并非易事,这听起来也许有些奇怪。一辆产自俄亥俄州的本田雅阁算是美国车吗?那么在加拿大生产的克莱斯勒小货车呢(特别是现在克莱斯勒已经成为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的一部分)?近40%的部件进口自日本的肯塔基丰田或马自达可以算是美国车吗?显然,要确定什么是真正的美国汽车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们的观点也大相径庭。 一些人认为,凡是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装的汽车都是美国车,因为它们用的是美国制造的零件。但是美国汽车业工人联合会认为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汽车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有些人认为由位于美国的日本工厂生产的汽车应视为美国车,因为它们为美国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日本“跨国工厂”生产的汽车应该算是国外的,理由是: (1)它们创造的工作岗位是从美国汽车制造者那里转移过来的; (2)它们使用的零部件有近40%是从日本进口的; (3)它们将利润转移回了日本。那么,如果这些工厂使用的部件75%甚至90%是美国生产的,又该怎样算呢?由马自达位于密歇根州的工厂为福特生产的福特Probe车,可以算是美国车吗? 要想准确认定一辆美国汽车的确有困难,即使1992年颁布的《美国汽车标签法》要求所有在美国出售的汽车均须标明其部件产自国内和国外的比例之后,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也许有人怀疑在当今日益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世界里,这样的问题是否还有意义。为了增强竞争力,汽车制造商必须从全球购买更便宜、质量更好的零部件,同时还要将汽车销往世界各地以取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福特在6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澳大利亚)设计它的汽车,在30个地区拥有生产设备(北美3个,南美3个,亚洲7个,欧洲17个),其员工中来自国外的人数比来自美国的还要多。事实上,汽车和其他很多产业市场正在迅速发展为一系列真正全球化且独立的公司。 资料来源: “Honda’s Nationality Proves Troublesome for FreeTrade Pact,”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9,1992,p.1; “Want Is a U.S. Car? Read the Label,”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8,1994,Section 3,p.6; “Made in America? Not Exactly: Transplants Use Japanese Car Part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1,1995,p. A3B; “Hot Dogs,Apple Pie and Toyota,”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7,2002,p.1; and“Automakers Aim to Boost U. S. Market Share,”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anuary 1,2005,p. A1. ■■■■■■■■■■■■■■■■■■■■■■■■■■■■■■■■■■ 同样,我们经常对下列问题给予关注: 合法与非法的移民; 国际资本运动和多国合作行动; 苏联经济崩溃的风险和东欧经济改革的失败; 许多最贫穷国家的极度贫困和非洲重陷饥荒的危险; 高技术秘密的泄露以及武器与核装置的出口; 等等。 以上所介绍的以及更多的其他题目都直接或间接与国际经济学有关。要对当今世界有所认识,要成为有知识的消费者,必须具备一些国际经济学的知识。更确切地说,跨国公司,国际银行,政府机构如商业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有这些岗位上的工作都需要对国际经济学有所研究。 1.2国际贸易与一国的生活水平 美国横跨北美大陆,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能够相对高效率地生产本国需要的大部分产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小工业国,如瑞士和奥地利,它们仅拥有一些特殊资源,只能生产和出口非常少的产品,而进口其他大部分物资。甚至一些工业强国,如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对国际贸易也有很强的依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并可以挣到用于支付进口各种本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和尚未掌握的先进技术所必需的外汇。 国家间经济关系或称国家间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程度可以用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粗略地衡量。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生产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如图1.1所示,在小工业国及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要大大高于美国。因此,相对于美国而言,国际贸易对于其他大多数国家甚至更为重要。 图1.1各国2005年进出口占GDP的比重 相对于美国而言,国际贸易(进口与出口)对大部分小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重要。 资料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Washington,D. C.: July 2006). 即使美国对国际贸易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但美国的高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国际贸易。首先,有许多商品,如咖啡、香蕉,可可、茶叶、苏格兰威士忌、白兰地等,美国根本就不生产。其次,美国国内没有锡、钨、铬矿等的储藏,而它们对一些工业生产流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美国的石油、铜和其他许多矿产储量也日益减少。对一国的生活水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产品虽然可以在国内生产,但成本远高于在国外生产。我们后面将会讲到,以上这些解释了大部分的贸易收益。 然而,美国即使退出世界贸易,生活水平也不会有大幅度下降,但其他国家则难以做到这一点。例如,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更不必说瑞士和奥地利了。甚至俄罗斯和中国,过去由于政治和军事原因而高度自给,现在开始承认它们也需要进口高技术产品,需要引进国外资本,甚至需要进口谷物、大豆及其他农产品。同时,它们也能够出口大量的产品和劳务以支付进口所需的费用。 一般而言,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随时间而增强,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世界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见图1.2)。很明显,美国在过去40年中就是这种情况(见案例研究1.3)。各年度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都快于世界GDP的增长速度,唯一例外的是2001年,这一年世界的GDP只有略微增长,而世界贸易则下降了1%(这是自1982—198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美国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以及“9·11”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事件带来的对恐怖主义的恐惧所造成的。然而,2002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产出的增长这一趋势有所复苏。 图1.2世界生产与贸易的增长情况,1994—2004(每年变化的百分率) 1994—2004年,世界贸易的增长比世界生产的增长快得多,只有2001年是个例外,该年生产仅略微上升,而贸易则是下降的。 资料来源: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nnual Report(Geneva,2005),p.1. 但是,国家间的相互依存还有其他许多种重要方式,因而一国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政策将对其他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反过来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如果美国刺激本国的经济,那么美国公众对商品和劳动需求的增加就会带动进口。这又会刺激出口这些商品的国家的经济。另一方面,美国利率的上浮会吸引外国的基金(资本)流入。就像我们将在本书第4部分看到的那样,这种资金流入美国的现象会提升美元的国际价值,进而刺激美国的进口,减少美国的出口,引起贸易逆差,这最终会削弱美国国内经济的活力而有助于刺激国外的经济。 案例研究1.3 ■■■■■■■■■■■■■■■■■■■■■■■■■■■■■■■■■■ 国际贸易对美国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在20世纪60年代的多数年份,进出口占美国 GDP的比例仅为4%~5%,但是70年代起这个比例急剧上升。如图1.3所示,进口占美国GDP的比例从60年代后期的5%左右提升到1980年的接近11%,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高达16.2%。出口占美国GDP的比例从60年代后期的5%左右提升到1980年的10%以上,到2005年这个比例已高达10.4%。因此,在过去40年中,国际贸易对美国已变得更加重要(即美国更加依赖世界经济了)。图1.3还表明,自1976年以来,美国的进口份额超过了出口份额,在80年代前半期,这一差额急剧扩大,1996—2005年这一差额再次扩大。这导致了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以及美国工业和劳工组织持续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和工作岗位以对抗国外的竞争。 图1.31965—2005年美国进出口占GDP的比例 美国进出口占 GDP的比例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急剧上升,因此国际贸易对美国已变得越来越重要。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以及1996—2005年,美国的进口大大超过出口,导致了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 资料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Yearbook(Washington,D.C.: Various Issues). ■■■■■■■■■■■■■■■■■■■■■■■■■■■■■■■■■■ 最后应指出的是,国家间旨在消除贸易壁垒的贸易谈判可能带来美国高技术产品(如计算机)出口的增加及这些行业工人的就业机会和工资的增加。但也可能带来鞋类和纺织品进口的增加,从而减少这些行业工人的就业机会和工资。从中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是多么紧密,或者说,是相互依存的。政府针对纯国内问题的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 1.3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贸易引力模型 我们已经看到了国际贸易对于一国福利日益增加的重要性。那么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哪些?为什么是这几个国家?一般而言,我们会预期一国与较大的国家(即GDP较高的国家)的贸易额会高于较小的国家,与地理位置较近的国家的贸易额会高于地理位置较远的国家(因为与后者开展贸易,运输成本较高),与经济体制较为开放的国家的贸易额会高于经济体制较不开放的国家,与具有相似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贸易额会高于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差异较大的国家。 在最简单的形式上,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间的双边贸易与这两个国家的GDP的乘积是成比例的或至少是正相关的,同时,两国间距离越远,贸易额越低(就好像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也就是说,两国的GDP越高(彼此间规模越相近),距离越近,则预期两国间的贸易额越高。 根据贸易引力模型,我们预期相对于其他地理位置较远的同类国家而言,美国与其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有更多的贸易往来,此外,与中国、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大国的贸易往来要高于与经济小国的贸易往来。这也正是表1.2所反映的。即美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通常是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和/或GDP较高的。(本章的附录列出了国际贸易中商品与地理位置方面的详细数据,以及世界主要进出口国家的产品与劳务方面的数据; 案例研究13.1则介绍了美国主要商品的出口和进口情况。) 表1.22005年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亿美元) 国家或地区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 加拿大212229335055 墨西哥120317212924 中国41823452763 日本53313801913 德国3368461182 英国376505881 韩国271438709 中国台湾215348563 法国223338561 意大利112310412 资料来源: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Washington,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July 2006),pp.7374. 1.4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和金融的相互依存性。它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资金和货币的流动,旨在监控其流动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经济和金融的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这些因素。 国际经济学特别关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外汇市场以及国际收支和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考察贸易限制的原因和效果;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测度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 而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s)是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最后,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在出现不均衡(赤字或盈余)时国际收支的调节(adjustment in balance of payments)机制。更重要的是,国际经济学分析一国经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互相依存性和相互关系。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microeconomic)部分,因为它们把单个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收支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以及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的调整政策及其他经济政策,因而它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经济(macroeconomic)部分。这些内容常被称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openeconomy macroeconomics)或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 国际经济关系不同于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例如,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因此,需要一些不同的分析工具,进而必须把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来看待。也就是说,国家通常会对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施加某些限制,而一般不对其在国内各地区间的流动进行限制。此外,国际间的流动也因语言、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不同而受到某些限制; 国际间商品、劳务及资源的流动会带来外汇收入及支出,从而引起外汇价格的变动。 国际经济学在过去两个世纪获得了长久、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这得益于世界最著名的一些经济学家,其中包括: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保罗·萨缪尔逊。我们将在以后的各章中验证这些经济学家以及其他伟大经济学家们的贡献。其他经济学分支没有国际经济学发展的时间久,因此尚未提出一个著名的贡献者及发展史的明确清单。 1.5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目的 经济理论的目的一般在于预测和解释,也就是说,经济理论是具体经济事件与活动的抽象概括,它常常从纷繁的事物中找出少量的对预测和解释经济事件至关重要的变量和关系。顺着这条思路,国际经济理论经常假设模型是两国、两商品、两要素的世界,并进一步假设初始时没有贸易限制,存在充分的国内要素流动而无国际流动,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无运输成本。 这些假设看起来可能过于保守。然而,大多数结论的获得取决于这些假设。甚至当我们放宽条件,处理多于两国、两商品和两要素的世界时,处理要素间的某些国际流动、不完全竞争、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限制的情况时,这些假设仍是我们分析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的分析仍然能得出有益的结论。 从这些基本假设入手,国际经济理论论证贸易的基础与所得,贸易限制的原因和影响,直接约束国际收付流动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一国福利的影响及对其他经济的福利的影响。国际经济理论还考察在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安排或货币体系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大部分国际经济学应用宏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时,其本身也获得了许多理论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又推动了一般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发展,例如“次优理论”(将在10.4A小节讨论)就说明了这一点。福利经济学和增长理论,以及其他许多理论从国际经济学的研究中获益颇多,国际经济学的这些贡献证明了它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典型分支具有很强的活力和重要性。 1.6当前的国际经济问题 本节简要分析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经济问题。研究国际经济理论和政策将有助于理解这些问题并对各种解决方案的建议进行评价。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国际贸易问题是发达国家日益上升的贸易保护主义; 最严重的国际货币问题是过于频繁变动的汇率,以及旷日持久的严重的汇率失调或非均衡状态。 其他严重的国际经济问题包括来自中国的日益增加的国际竞争,以及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因此而产生的对丧失就业机会的忧虑; 欧洲居高不下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和缓慢的经济增长,以及日本对于重组的需求;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 转型经济所面临的重组挑战,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1.6A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在有关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中(第2章至第7章),我们将看到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最好的政策是自由贸易,这样每个国家可以专业化生产它能以最高效率生产的商品,通过出口这种商品,每个国家都能换取数量多于在国内生产的其他商品。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大多数国家对贸易自由施加了某些限制。尽管这些贸易限制总是被证明有助于国家福利,但通常只有一小部分生产者拥护贸易限制政策,并且以牺牲大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使这小部分生产者获利。随着世界日益分裂为三大贸易集团——北美集团(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欧洲贸易集团以及更宽泛意义上的更松散的亚洲贸易集团,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本书的第2部分(第8章至第12章)我们将研究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处理这一问题。 1.6B汇率的剧烈波动与严重失衡 在第3部分(第13章至第15章)的国际金融研究中,我们将看到汇率频繁变动及旷日持久的严重失衡现象。这种现象破坏了国际贸易模式及专业化分工,并造成了全球范围的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这种汇率的剧烈波动与严重失衡导致人们重新呼吁对目前的国际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对主要的工业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更多的协调。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及解决的建议将在本书的第4部分(第16章至第21章)加以论述。 1.6C来自中国的日益增加的国际竞争以及美国和其他发达 国家因此而产生的对丧失就业机会的忧虑 飞速的技术变革以及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制成品出口所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竞争,让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开始广泛地担忧就业机会的大量流失。中国有广大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因此今后很多年内,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仍将维持较低的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大量流入,中国能够以相当低的成本生产越来越多原本由富裕国家生产的产品。发达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维持自己的竞争力、避免严重的就业机会流失的同时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我们将在第7章、第9章和第21章探讨发达国家可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1.6D欧洲的高结构性失业、缓慢的经济增长以及 日本对 重组的需求 过去10年西欧国家劳动力的失业率平均高达10%以上,而美国则低于5%。更糟糕的是,欧洲的失业工人几乎有一半已有一年以上无工作,而美国的数字为11%。虽然21世纪初开始情况有所好转,但问题仍然存在。人们认为问题是由于经济体制,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和不灵活造成的。然而,任何寻求增强灵活性的尝试都遭到了劳工的强烈抵制。过度管制问题也导致欧洲经济的萧条。日本的经济虽然有所起色,但对于重组的需求仍然存在。欧洲的缓慢增长与日本结构重整的匮乏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抑制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在我们相互依赖的世界中,国家与地区性的问题将很快成为全球经济问题。国家或地区性的问题很快成为全球贸易问题。在本书的第4部分(介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我们将论述这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6E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威胁着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1994—1995年,墨西哥面临金融和经济崩溃; 1997年,一场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在东南亚国家爆发(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1998年夏天,俄罗斯遭受了金融、经济和政治瓦解的冲击; 1999年1月,巴西也陷入危机。21世纪初以来,土耳其和阿根廷陷入了困境,巴西也有加入其中的危险。尽管这些危机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都是由于大规模迅速提取短期流动资金造成的,而这些资金是在过去10年间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自由化才大量流入的。目前一些改革措施已经被采纳,还会有更多的措施被采纳,以避免今后再发生这类危机,至少是尽量减弱它们的危害程度以及波及其他国家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将在第21章讨论。 1.6F转型经济国家面临的重组问题 虽然转型国家(中/东欧和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在重组和建立市场经济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一转型过程还远未完成。2004年中/东欧的10个转型国家加入欧盟,其他国家也在准备加入。这给它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挑战。国际经济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的性质并正确评价现行的解决问题的建议。 1.6G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深度贫困 虽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但许多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国家,正在面临深度贫困、棘手的国际债务、经济停滞和生活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今天,超过10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6)每天的生活费还不到1美元。一个有成千上万人处于饥饿中的世界不仅从道德观念上来讲是不可取的,而且不可能有和平与安宁。本书第8章和第11章将论证为什么世界上的富国与最穷的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差距如此之大,并且仍在日益扩大,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