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插画艺术概述 插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当前,插画艺术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多媒体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章作为本书的基础部分,将主要介绍插画的概念、插画的作用、插画的发展过程等基础知识,目的是使读者对插画艺术有一个整体的和全面的认识,为学习插画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什么是插画 学习插画艺术,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插画,了解插画与纯艺术绘画之间的关系,本节就有关的知识进行介绍。 1.1.1 插画的概念 插画(illustration)是一种用图形语言进行信息传达的艺术形式,是为文字做的附图,主要用于解释,即对文字进行说明。 对插画来说,进行信息传达是其主要功能,但如果没有审美价值,缺少艺术内涵,也无法达到有效传达信息的目的。因此,一幅优秀的插画作品,不单纯是辅助文字进行信息传达的工具,它还是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的体现,其饱含着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例如: 美国插画大师诺尔曼·罗克威尔笔下的圣诞老人总是显得苍老而忧郁,诺尔曼·罗克威尔彷佛借着笔下的人物,来表露他心中的感怀,缅怀一个似乎要遗失的纯真年代……罗克威尔以细腻精致的笔法、柔和温暖的色调和源自生活的真实领悟,感染着观看他作品的人们,如图1-1所示。 1.1.2 插画与纯艺术绘画 从表象上看插画与纯艺术绘画都属于绘画作品,两者的创作都需要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感悟人文情怀,发挥艺术想象力。但是就艺术内涵和功能而言,两者是有区别的。纯艺术绘画的创作是完全自由的,主要是对创作者的感受进行表达,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鉴赏和欣赏上。而插画创作却有着明确的目的,插画创作必须依据所传达的主题、所承载的信息进行总体设计,如图1-2所示。 图1-1 诺尔曼·罗克威尔笔下的圣诞老人 图1-2 国外报纸插画 当然,如果将纯艺术绘画作品插附到适合的主题中,艺术绘画作品也可以成为插画作品。反过来,插画作品也可以作为纯艺术绘画作品供观者鉴赏。因而,插画与纯艺术绘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图1-3中列举了四幅著名画家凡·高的艺术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上述特性。以其中的《夜间咖啡屋》为例,当遇到一篇情景与其相符的文章时,将其附在文章的恰当位置上,《夜间咖啡屋》就从艺术绘画作品转换为了插画作用。 (a) 《收割中的田园风景》 (b) 《星夜》 (c) 《夜间咖啡屋》 (d) 《凡·高的卧室》 图1-3 画家凡·高的作品 1.2 插画的应用 插画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在商业、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观者,让观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体验到艺术欣赏的乐趣。插画包括招贴插画、产品包装插画、报纸插画、POP广告插画、绘本插画、小说插画、电子游戏插画、动画插画等多种形式,其遍布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多媒体等多个领域中。 1.2.1 插画的商业作用1. 信息传达 插画是通过形象语言来传达信息的。插画是通过图形的视觉张力来引导观者展开想象,使观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主题信息,从而起到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的作用,如图1-4所示。 2. 吸引视觉注意力 “吸引视觉注意力”是指利用图形、色彩等因素的刺激,快速地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只有当观者的目光停留在画面上,才能进而产生“交流”。插画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抓住消费者的目光,如图1-5所示。 图1-4 具有信息传达功能的报纸插画 图1-5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招贴插画 3. 装饰美化 插画具有装饰美化载体的作用,例如: 美化产品。插画不仅能够插入到书籍、报纸、杂志等常规媒体中,也可以应用到现代商品设计领域。图1-6所示的烟灰缸就是添加了插画元素的产品,插画为原本平淡的产品添加了一抹亮丽色彩,起到了很好的装饰美化作用,提升了产品的视觉吸引力。 图1-6 添加插画元素的烟灰缸 又如: 美化包装。对包装来说,如果没有插画就很难产生视觉美感。观者可以从精美的包装插画上领略到独特的视觉美感。图1-7和图1-8所示的是一种日用品包装,包装上的插画使整个包装的装饰美感、生动性及诙谐幽默感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图1-7 未采用插画元素的示意图 图1-8 应用插画元素的完整包装 1.2.2 插画应用于书籍的作用 在所有的传播载体中,插画与书籍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对书籍来说,用插画对文字进行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插画,可以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读书的内容。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书中都存在部分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如果没有插画进行形象的说明和补充,读者就很难理解。另外,对文字内容的理解需要观者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利用插画可以引导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者,长时间阅读文字类书籍会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疲劳感,插画可以适当地调节观者的阅读节奏,缓解观者的疲劳。例如: 儿童书籍。因为儿童辨识文字的能力有限,并且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而言,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长时间的文字阅读,因而,在儿童书籍中插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9所示。 图1-9 国外儿童书籍插画 1.3 插画发展史略 插画历史悠久,风格和形式多样,流派众多。本节就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通过对插画发展过程的介绍使读者对插画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1.3.1 插画的起源 说到插画艺术的起源,就必然要提到原始人洞穴岩画。据考古证实,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画距今约有四万年之久。 1. 原始岩画 不论是亚洲还是欧洲,可以说,人类的绘画都产自史前旧石器时代,这在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珍贵岩画中可以得到证实。例如: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窑壁画中最精彩的部分《受伤的野牛》,作品描绘了一头因受伤而扑倒在地的野牛奋力挣扎的情景。野牛伤势严重,却怒视前方,好像正在用双角拼命抵御着迎面刺来的标枪。野牛原始的野性和巨大的力量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如图1-10所示。 图1-10 《受伤的野牛》 又如: 旧时器时代法国康纳克洞窑中的壁画《野山羊》。画面最精彩的部分是山羊的腿随着石头的结构很自然的凹凸,整幅画呈现出奇妙的浮雕效果,如图1-11所示。 图1-11 《野山羊》 中国属于世界上岩画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史籍上最早有岩画记载的国家。在中国,原始岩画是绘画艺术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及其他一些历史成因,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如图1-12(a)、(b)所示;西南岩画图案以人物为主,多采用涂饰手法,如图1-12(c)所示。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大多都是通过线条构成图形,以线成面,图案成阴面造型,整体散发着写实装饰之美。例如: 《舞蹈牧放战争图》(图1-12 (c) )。它是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内发现的一幅场面恢弘的大型岩画。整幅画面清晰地分为舞蹈、放牧和战争三段,上段描绘的是铿锵有力的盾牌舞,其场面错落有致;中段再现了先民放牧的情景,其形态前呼后应;下段展现了战争格斗的场面,情景紧张激烈,整体散发着浓厚的 (a) 阴山岩画 (b) 贺兰山岩画 图1-12 中国原始岩画(c) 沧源岩画《舞蹈牧放战争图》 图 1-12 (续) 写实装饰之美。 2. 原始插画 原始插画是通过图形或图形结合文字传述故事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例如: 中国敦煌洞窟的壁画。敦煌洞窟壁画是以彩色图形的形式来传述故事内容的典范,其所传述的内容以佛经故事为主,如图1-13所示。 (a) 《飞天》 (b) 《鹿王本生》 图1-13 敦煌壁画 又如: 古埃及时期的墓室壁画。古埃及时期的墓室壁画是以彩色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传述故事内容的,其所传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古老的故事,如图1-14所示。 图1-14 古埃及的壁画 3. 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如今插画广泛应用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以及多媒体等各个领域,插画的形式、题材、表现手法及制作材料多种多样,插画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书后续的章节里,将以现代插画为主,系统地对现代插画艺术进行介绍。 1.3.2 中国插画艺术的发展过程1. 唐代插画 唐代的插画大多是通过雕版印刷的方式完成的绘画作品的复制品,就其制作特征来讲属于版画,也称木刻画。在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促进了书籍的繁荣,而书籍的繁荣又推动了插画的发展。 唐代后期我国的雕版印刷插画艺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例如: 世界上可考证的最早的书籍《金刚经》就是我国唐代雕版印刷的,其展现了较为成熟的、完整的版画插画作品,如图1-15所示。 图1-15 《金刚经》 2. 宋、元时期的插画 在唐代的基础上,宋、元时期插画技术和水平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历书、医书、经书、子书、文集和占梦等典籍中经常出现。例如: 《三礼图》、《营造法式》等典籍中都有大量的插画。其中《三礼图》为古器物图录,《营造法式》为土木工程方面的书。这些典籍中的插画,大多采用图文并举的形式(即标注文字对图片进行说明),如图1-16和图1-17所示。元代的戏曲、小说题材丰富,进一步推动了插画的发展。 图1-16 《三礼图》插画 图1-17 《营造法式》插画 3. 明代插画 明代是版刻插画空前繁荣的时期,如图1-18所示。在这一时期,不论在技术上、形式上,还是风格上插画都有了全新的发展。就技术而言,这个时期出现了套版彩印插画;就形式而言,这个时期出现了双面连式、多面连式、月光式等诸多形式的插画;就风格而言,其运用散点透视、建筑剖面法来组织画面,打破了时空关系,可以把山前山后、门外门内、室外室内的景物与人的活动等情节拓开展现,可把不同的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场合发生的故事描写出来。例如: 在戏曲、小说中每章回前都会画出本回故事情节的“全图”, “全图”就是运用散点透视、建筑剖面法来组织画面的。 图1-18 《水浒传》插画 另外,在明代,还有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国特有的民间插画--“绣像”. “绣像”是指在小说卷首画出的小说人物的肖像。当时的“绣像”完整地描绘出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配件,并通过神态、动作的精心刻画,来表达人物的身份、性格及精神世界。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刻画出了许多个性鲜明,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成为戏曲人物亮相或塑造所依据的人物绣像。 图1-19 陈老莲《水浒叶子》明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画家,他们所创作的绣像作品不断被后人翻刻传颂,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陈老莲以画人物画而闻名,他画的《水浒叶子》刻工精巧、使笔锋利、人物栩栩如生,如图1-19所示。在明末清初,《水浒叶子》大概有四种刻本。 4. 清代插画 在清代,西方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由于石版印刷便捷省力,成本低廉,很快便取代了版刻印刷形式,石版印刷开始成为印制书籍和插画的主要方法。就艺术风格而言,结合民情风俗的民间套色木版年画在清代风行一时,其中以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四川绵竹的年画为代表。清代民间木版年画造型单纯明快,色彩绚丽,从人物造型到画面的色彩搭配,都展现着独特的民间艺术风韵,如图1-20~图1-23所示。 图1-20 苏州桃花坞年画 图1-21 天津杨柳青年画 5. 清末民初的插画 由于受到西方经济、西方插画技术及艺术风格的影响,从清末到民国初期,我国的插画在表现手法及内容等方面从本土化开始向西洋化发展,并具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月份牌广告画。月份牌广告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现代商品海报,其发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上海,最初是外国商人为了促销商品而引进的,之后一般的商家行号开始普遍运用,并作为商品赠品,直到四十年代以后,月份牌广告才逐渐没落、消失。月份牌广告大多以“洋装、美人”为视点,一般采用擦笔水彩、西洋技法和彩色印刷制作,画面精致甜美,如图1-24所示。 图1-22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图1-23 四川绵竹年画 图1-24 月份牌广告 1.3.3 外国插画艺术的发展过程1. 欧洲最早的插画 欧洲的插画最早出现在宗教读物中,如欧洲中世纪流传于传教士之间的经书中有大量的手绘插画。书中的插画不仅有关于宗教方面的故事性插画,还有用于装饰的装饰性插画,如鸟兽、花草、人物等。插画的运用使当时的书籍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极具感染力,能够很好地传播宗教教义。例如: 13世纪流行的泥金装饰手抄经书,它是手抄经书中最为精致华丽的一种(如图1-25所示)。泥金装饰手抄经书的特点是: 华丽的封面装饰; 边框风格为主的内页装饰;每一页的第一个字母都是特别装饰的大写体;使用相当多的颜色,并且这些颜色都是天然颜料做成的。 图1-25 13世纪流行的泥金装饰手抄本 2. 15世纪和16世纪的插画 15世纪,德国的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金属活字印刷机使印刷质量和速度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迅速地推动了书籍插画的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古登堡所印制的《古登堡圣经》版面和谐、图形流畅、印刷精美,成为印刷艺术宝库中一份难得的珍宝,如图1-26所示。 图1-26 《古登堡圣经》 欧洲插画在16世纪,由于受“文艺复兴” (14世纪初至16世纪末)思潮的影响,艺术风格以古典风格为主。德国著名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艺术风格而言,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他的版画作品讲究严谨的人体结构、对称和均衡的画面构成、细密的线条塑形,整体风格庄重典雅,如图1-27所示。 图1-27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作品 3. 17世纪的插画 17世纪中叶,在亚洲的日本出现了独具地域风情的版画插画,又称浮世绘。“浮世”二字原来是宗教语汇,泛指佛教中的普世现象、社会百态。这种木刻版画艺术以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现象为主,将社会风情鲜活地呈现于世,如图1-28所示。 图1-28 浮世绘 4. 18世纪和19世纪的插画 18世纪初至19世纪,插画在欧洲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插画大师,其中最成功的插画家是古斯塔夫· 多雷。古斯塔夫· 多雷所领导的创作室在19世纪后半叶几乎影响了整个版画插画工业。多雷善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精神世界,善于描绘史诗般的圣经故事。古斯塔夫· 多雷为《圣经》绘制的230幅版画插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被公认为 “左图右史”的绝配之作,成为插画界难以逾越的巅峰。多雷的作品充实饱满、层次分明、质感强烈,观者都为他所营造的梦幻般的意境和波澜壮阔的气势所折服,如图1-29所示。 图1-29 古斯塔夫·多雷的插画作品 5. 19世纪和20世纪的美国插画 在美国,19世纪中后期阅读杂志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插画行业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1865-1965这100年间,插画艺术发展成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艺术门类,插画设计行业开始进入专业化运作模式,这一时期被称为“美国插画艺术的黄金时代”. 在美国插画艺术的黄金时代,杂志、书籍、海报和广告是公众交流和艺术传播的最重要的载体。插画艺术也随着杂志、书籍、海报和广告进入人们的生活,插画家的画笔成了社会大众最“锋利的喉舌”,插画家的画笔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倾向;可以大声呼喊时尚流行的口号;甚至可以发出价值评判的呼声。由哈伯兄弟倡导的以插画为主的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哈伯市场周刊》就颇具代表性,如图1-30所示。哈伯兄弟非常重视插画的质量,聘请了杰出的插画家为每一期刊物创作插画,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画家托马斯·纳斯特 (Thomas Nast)的创作个性尤其鲜明,其作品在当时的美国文化阵地上,如旗帜般飘扬,如图1-31所示。 图1-30 《哈伯市场周刊》 图1-31 托马斯·纳斯特的作品 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插画仍然处在“美国插画艺术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插画艺术大师,其中最为成功的当数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Maxfield Parrish, 1870-1966)。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的插画大多选择那些富有浪漫气息的书的内容作为创作主题,诸如诗歌中的少女和王子等。麦克斯菲尔德·派黎思通过纯熟流畅的技法,营造出纯真唯美的意境,如图1-32所示。 图1-32 派黎思的插画作品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插画业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改变,新的创作理念突破了原有写实主义的创作理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出现了反文化、反主流文化的运动,这些运动的主题都是强调创新,挑战权威文化,这些运动影响到了插画的创作。 20世纪7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使报纸杂志的发行和插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并不长,电视媒体发展始终不能取代印刷媒体,印刷媒体仍有存在优势和发展空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插画艺术进入了多元化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速,20世纪末,美国插画艺术领域中一个时期由一种风格一统天下的时代结束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中期,日本文化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插画在艺术思想和风格上受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东西方文化通过撞击磨合,逐步形成了日本现代插画的风貌。日本现代插画既传承了传统浮世绘的审美准则和构成特点,又汲取了西方现代设计的新技术和新风格,形成了具有东方风韵,又不失时代感的艺术风格,如图1-33所示。 图1-33 20世纪日本的招贴插画 图 1-33 (续) 思考题 1. 什么是插画? 2. 插画与纯艺术绘画有哪些异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 插画的商业用途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4. 书籍中的插画有何作用? 5. 我国明代插画有哪些基本特征? 6. 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机,这一发明对书籍插画发展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