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第一章 文化的重写: 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第一节 贵族文人的榜样 --风流才子白居易 平安朝著名文人都良香(834-879)有一首《白乐天赞》,诗云: 有人于是,情窦虚深。 拖紫垂白,右书左琴。 仰饮茶茗,傍依林竹。 人间酒癖,天下诗淫。 龟儿养子,鹤老知音。 治安禅病,发菩提心。 为白为黑,非古非今。 集七十卷,尽是黄金①. ① 中村璋八、大冢雅司.『都氏文集全釈』.東京:汲古书院,1988.32.这首诗勾勒出一幅典型的平安朝文人心中的白居易画像: 情感丰富,热爱诗、书、酒、琴、茶,与鹤为伴,具有自由、超脱的精神世界,往来于佛教与世俗之间,不受传统或当世规范的束缚。 另外,还有一部平安朝的著名文人大江维时(888-963)编选的相当于唐诗荟萃的书籍--《千载佳句》,也是我们了解白居易在日本平安朝文人心中形象的重要典籍。该书共收1110联汉诗,作者149人,所选汉诗均以上下两句同时摘出的形式收录。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有535联,占所有入选佳句的48%,典型地反映了白居易文学在日本平安朝的地位和影响。一般来说,一本选集的诞生可以表明编者的思想或审美意识、艺术价值观,同时又往往是当时整个时代文艺思潮、思想意识的产物,《千载佳句》对白诗的取舍也应具有同样的意义。通过研究该书所选白居易作品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白居易在当时日本人心中的形象,并可以进一步探讨白居易诗在日本流行的原因。本节以《千载佳句》为例,拟通过分析该书选诗的标准及所收白居易诗的特点等问题,探讨白居易文学在日本平安朝的命运以及形成该命运的诸种文化上的原因。 00一、关于《千载佳句》 《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是大江音人之孙、大江千古之子。延喜十七年(917)文章得业生,历任文章博士、大学头、东宫学士、中纳言等职;又称为“江纳言”。维时博闻强记,与同族的大江朝纲并称为当时的两大文豪。维时本人的作品现在只流传下来句题诗五首与文辞六首,分别见于《天德三年斗诗行事略记》、《类聚句题抄》和《水户彰彦馆文集》。维时所编纂的书籍除《千载佳句》以外,还有《日观集》,但《日观集》今已散佚,《日观集序》载于《朝野群载》卷一。大江维时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的唐代文化传入日本后在日本最为兴盛的时期。文学领域则处于由“国风暗黑”、“汉风赞美时代”向“国风文学”转变的过渡期。白居易文学自9世纪30年代传入日本以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消化过程,正以方兴未艾的势头向日本文学的各个领域渗透,特别是《白氏文集》成为宫廷侍讲科目以后,上行下效,王朝贵族将能够熟练地吟诵白居易的诗句视为具有高雅的文学修养的象征,无论是作诗、吟咏和歌,还是谈论文学都离不开有关《白氏文集》的知识。 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第一章 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大江维时及其一族与白居易有着特殊的缘分。《江吏部集·帝德部》云: “近日蒙纶命,点文集七十卷。夫江家之为江家,白乐天之恩也。故何者、延喜圣代千古、维时父子共为文集之侍读,天历圣代,为侍、齐光父子共为文集之侍读……”江家持续百年左右在宫廷进讲《白氏文集》,官位为权中纳言从三位的大江维时也因侍读之功而升至从二位。可以说,江家的幸运也是白居易文学流行于平安朝的结果之一。 《千载佳句》分上、下两卷,包括“四时部”、“时节部”、“天象部”等15部,各部之下又细分为“立春”、“早春”、“春兴”、“春晓”等许多子项, 全书共有258个子项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氏认为,该书在当时是一本“文场必携的、权威性的选集”①,大江维时编纂该书的目的是想让当时的文人“以《千载佳句》的诗作为规矩和楷模去论诗或品评高低”. ① 金子彦二郎.『平安時代文学と白氏文集--句題和歌·千載佳句研究篇』第一冊.NC1AD倉: 芸林社,1944.425.早于《千载佳句》35年成书、由大江千里编纂的《句题和歌》(亦称《大江千里集》)现存的126首和歌中有74首是以白居易的诗句为题创作的,并且,其中有25句白诗亦见于《千载佳句》. 《千载佳句》所收的唐诗一方面反映了编者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学鉴赏准则,另一方面又使这些佳句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传播。成书晚于《千载佳句》84年而影响远远大于《千载佳句》的《和汉朗咏集》(编者藤原公任966-1041)所收作品中有140余首唐诗与《千载佳句》重复,而其后的《新选朗咏集》收录七言汉诗101联,其中亦有80联与《千载佳句》相同。可见,《千载佳句》一方面继承了大江千里《句题和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对后来的文学潮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句题和歌》开始,经过 《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到《新选朗咏集》,前后跨度有二百年左右,但是,每部诗(歌)集里白诗的数量都是独占鳌头。考查这些书籍所收录的白诗的特征,无疑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白居易文学流行于日本平安朝的具体情形。 二、《千载佳句》所收白居易诗的创作年代 《千载佳句》所收录的白居易诗句绝大多数出自《白氏文集》卷十三至卷三十六,从《白氏文集》的分类来看大致都属于“律诗”类。但是,《白氏文集》的分类本身并不是很合理,现在我们一般所使用的白居易集前十二卷的分类是根据诗的内容而分的,即分为“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自卷十三起则无论诗与文均按体裁分类,因而,即使在“律诗”或“杂体格诗”、“歌行”等分类里也应该有讽谕、闲适、感伤等内容的诗存在。那么, 《千载佳句》所收的白诗几乎均出于“律诗”类,仅此一点并不能表明这些作品的性质。为此,以下拟从入选白诗的创作时代入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的特征及其在白居易一生中所处的位置。 以朱金城氏的《白居易集笺校》为据,笔者作了一个统计,发现见于《千载佳句》的白诗主要是白氏44岁以后的作品,具体数字如下: 43岁以前的作品45联,44~57岁之间的作品 225联,58~71岁之间的作品213联,无年代可考者31联。 图 1 综观白居易的一生,44岁与58岁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两个较大的转折点。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即白居易44岁时,他遭受了第一次大的挫折,从左拾遗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思想与人生观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此时的白居易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为唐王朝而尽职尽责,著名的讽谕诗即创作于左拾遗时代。元和十年被贬以后,白居易对道家思想及佛教显示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反省自己以往的处世态度,最后确立了一种妥协于现实、保全自身的处世哲学。作于元和十四年(819)的《江州赴忠州至江陵以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则清楚地道出了他受挫以后的思想变化: "……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经营……但在前非悟,期无后患婴。多知非景福,少语是元亨。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兵。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鸟以能言缮,龟缘入梦烹。知之一何晚,犹足保余生。”白居易的人生中另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即是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赴任河南洛阳一事。自此,白居易永久地离开了朝廷,离开了荣辱瞬息万变的是非之地--长安。这时,白居易58岁。 如果说“兼济之志”曾经是44岁以前的白居易最高的人生目的,那么,“独善其身”、“知足保和”则是他44岁以后人生的根本准则。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重返朝廷以后,官越做越大,或许与他处世方针的改变不无关系。从上面的统计结果来看,《千载佳句》所收的白诗85%为白居易44岁以后的作品,也就是说,比起胸怀“兼济之志”的白居易,编者大江维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独善其身”、“知足保和”的白居易。 三、《千载佳句》所收白居易诗与平安朝的“美意识” “美意识”是日语中的一个词汇,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美意识”不限于文学或艺术领域,它的范围可以伸展到人生观、哲学等整个思想意识形态,当然,它所表明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是一种贵族的、都会性质的、女性气质浓厚的王朝文化。建立于王朝政治与贵族经济基盘上的这种王朝文化的最高的“美意识”即是“雅”(みやび)。这里的“雅”与中文的“淡雅”、“素雅”、“雅致”的“雅”意义不同,而是贵族式的、都会式的、艳丽的、怀有女性般敏感内心的……. 《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是平安朝贵族阶层一员,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学理念也是基于“雅”的准则而建立的,从《千载佳句》所收如下白居易诗句中可以窥见日本平安朝文人对白居易文学关注的目光所在①. ① 本书所引《千载佳句》诗句均根据金子彦二郎《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句题和歌·千载佳句研究篇--》所附文本。诗句后的数字是该句在《千载佳句》中的序号。春酒冷尝三数盏,晓琴闲弄十余声。(759) 一部清商聊送老,白鬓萧飒管弦秋。(779) 闲徽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818) 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806) 应将笔砚随诗主,定有笙歌伴酒仙。(807) 这些诗句典型地表现了王朝贵族文人的生活情趣。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767) 此是世间肠段曲,莫教不得意人听。(785) 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733) 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苕菷鬓如云。(734) 飘颻舞袖双飞蝶,婉转歌声一索珠。(746) 歌睑有情凝睇久,舞腰无力转裾迟。(747) 香醅浅酌浮如蚁,云鬓新梳薄似蝉。(815) 这些诗均为集中描写女性与歌舞的作品。 三秋别恨攒心里,一夜欢情似梦中。(904) 林间纵有残花在,留到明朝不是春。(116) 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276)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464) 天上欢华春有限,世间漂泊海无边。(514) 往事渺茫都似梦,旧游零落半归泉。(517) 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518) 这类作品则深深地慨叹自然与人生的短暂、无常与空幻。翻开《千载佳句》,此类诗句俯拾即是,无须刻意搜罗。另外,《千载佳句》还很注重摘录含有描述色彩的词汇的诗句。以四时部为例,共收作品239联,不仅其中114联是白居易诗,而且,白诗之中有19例以对仗的形式使用描述色彩的语言。如: 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38)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45) 白粉墙头花半出,绯纱烛下水平流。(84) 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228) 其他在单句里使用的例子也很多,如: 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115) 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199)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201) 大江维时的这种录取标准也是注重艳丽的王朝“美意识”的反映。阅读《千载佳句》所收的诗句,不难发现其内容与艺术风格充分反映了王朝贵族的爱好。大江维时所辑录并重新组合起来的白居易的形象与中国古代所说的“广大教化主”、现代所评价的具有人民性的“大众诗人”白居易都毫无缘分,而是一个优雅、潇洒、感情丰富细腻、充满王朝风流气息的诗人。 关于日本平安朝的文人为何如此钟爱白居易而不是中国其他诗人,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中日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①: ① 参见岡田正之.『日本漢文学史』.東京:共立社,1954. 283~286;金子彦二郎.『平安時代文学と白氏文集--句題和歌·千載佳句研究篇第一冊--』序.NC1AD倉: 芸林社,1944;太田次男.『「千載佳句」から「和漢朗NDAB4集」へ』.见和漢比較文学会.『和漢比較文学叢書四 中古文学と漢文学2』.東京:汲古書院,1987.217~240. ② 严绍: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 194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 白居易诗较之中国其他诗人的作品更为平易、流畅。如冈田正之说。 (2) 白居易诗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平安时代极为相似。如金子彦二郎说。 (3) 白居易的地位、身份与平安时代的文人颇为相似。如金子彦二郎说。 (4) 中唐时代出现的诗、文、传奇等各个领域的新倾向都在《白氏文集》中有所反映,对日本人来说有新鲜感。如太田次男说。 (5) 白居易基于佛教信仰的人生观被日本人视为通达、聪明的人生态度。如太田次男说。 针对以上日本学者的观点,我国中日比较文学界的著名学者严绍先生又作了重要的补充: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中古时代的广泛传播,首先是由于艺术欣赏方面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日本古代知识界的文学理念,特别涉及到古代日本人对诗歌的审美旨趣。" ②严绍先生还进一步指出日本古代文艺理念中“幽玄”的审美基准是白居易在日本流行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严绍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一个一直被日本人所忽略、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在严绍先生的启发下,笔者也开始注意思考日本平安时代的美意识与白居易文学流行的关系,并且提出以下两点看法: (1) 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是一种贵族的、都会的、女性气质浓厚的王朝文化,其最高美意识--雅(みやび)即是王朝文化的核心概念,而王朝文人们所辑录的白居易诗--如大江维时编纂的《千载佳句》正是基于这一“雅”的标准而选择的,这些诗句反映出的白居易形象是一个优雅、潇洒、感情丰富细腻、洋溢着王朝风流气息的诗人。关于平安时代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和汉朗咏集》,宋再新氏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 “从《和汉朗咏集》所收的白居易的诗文佳句中就可以知道,平安时代的日本文人所喜爱的是白居易那些描写自然风景、伤感情调、士大夫的闲适和华贵风情的诗文。" ① ① 宋再新:《和汉朗咏集文化论》, 85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 (2) 日本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艺理念--“感物动情”(もののあわれ,或译为“物哀”),在平安时代臻于成熟,而白居易诗中那些对自然、人事的细腻的感受以及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深深的慨叹则引起平安朝文人的强烈共鸣。如《千载佳句》所收的白居易诗句: “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天上欢华春有限,世间漂泊海无边”、“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又如《大江千里集》的句题“不明不暗胧胧月”、“浮生短于梦”等等。 四、“闲”的发现 在考察《千载佳句》及其所收白诗的性质、特征时,“闲”字的存在十分引人注目。首先,“闲”频繁地出现于《千载佳句》分类项目的名称里,表现了编者对于“闲”的重视。其次,在查阅所引白诗的出处时发现“闲”字同样也频繁地出现在《白氏文集》里,亦为白氏的爱用语。也就是说,在大江维时、《千载佳句》、《白氏文集》、白居易这四者之间,“闲”似乎起着某种重要的连接性的作用。从具体表象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千载佳句》有“闲夜”、“闲居”、“闲意”、“闲放”、“闲适”、“闲兴”、“闲游”、“闲官”、“闲散”9个带有“闲”字的项目,当然,这意味着这些项目之下的诗句内容也都应与“闲”相关。从数量上看,这9个子项之下共有50联七言诗,其中,仅白诗就有38联,占压倒性多数。并且,“闲意”、“闲适”、“闲官”、“闲散”所收的作品均为白居易一人的诗作。 第二,在入选《千载佳句》的诗句里,“闲”字共出现了74次,其中见于诗题或注的有29例,见于诗句正文的有45例,并且,其中的27例为白诗。另外,这些含“闲”字的诗句并不限于有关“闲”的项目,而散见于《千载佳句》全书。详见下表。《千载佳句》与“闲” 合计诗题与注白 诗其他作家无 名白诗其他闲项目他项目闲项目他项目闲项目他项目742632772017116101 第三,有时见于《千载佳句》的白诗本身未含“闲”字,但是,在该对句的原诗里仍可见到“闲”。也就是说,原诗本身仍与“闲”有关。例如,卷上人事部“闲适”类收白诗对句“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原诗《对镜》(《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七)云: 三分鬓发两分丝,晓镜秋容相对时。 去作忙官应太老,退为闲叟未全迟。 静中得味何须道,稳处安身更莫疑。 若使至今黄琦在, 闻吾此语亦分司。 又如卷上四时部“送春”分类收白诗“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原诗《闲居春尽》(《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十三)云: 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馆出客来稀。 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 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 冬袭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 在这首诗里诗人将自己恬淡闲静的田园般的生活与惜春之情、时光易逝之感慨同时作为歌咏的主题,两者相互衬托,有机而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被《千载佳句》摘出的两句虽然编在“送春”的项目之下,似乎只是一首惜春诗,但实际上,原诗仍与“闲”意相关。大江维时编撰《千载佳句》的主要意图在于汇集唐诗丰富的语汇及诗人们对于生活现象、生活体验所采取的艺术提炼方式,以资当时文人的创作与品评。因而,从结果上看,有时会产生被摘出的句子在意义上与原诗断裂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在分析《千载佳句》的性质、客观影响以及该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等问题时,仍然需要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到入选作品原诗的整体意义乃至入选作者的整体情况。白居易44岁以前的作品入选者寥寥无几,另外,入选之作与“闲”意又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这些现象至少表明了编者对于《白氏文集》的兴趣所在。 《千载佳句》收录的与“闲”字有关的白居易诗句所具体表达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吟玩情性”. 例如人事部“咏兴”所引: 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闲吟》, 《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六) 宴喜部“琴酒”所引: 春酒冷尝三数盏,晓琴闲弄十余声。(《七言十二句赠驾部吴郎中七兄》, 《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九) 游放部“冬游”所引: 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醉吟》, 《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八) (二) “修禅养性”. 0例如,白居易的《咏怀寄皇甫朗之》(《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十四)云: 老大多情足往还,招僧侍客夜开关。 学调气后衰中健,不用心来闹处闲。 养病未能辞薄俸,忘名何必入深山。 与君别有相知分,同置身于木雁间。 此诗自颈联以下分别被《千载佳句》卷上人事部的“闲适”、“闲官”、“朋友”三个项目摘录,被当作表达各项主题的范句,但是贯串于这些诗句之间的原诗的主题乃是表达作者自己得以“闹处闲”的修身养性的生活。 卷上人事部“闲适”收录白诗“正如身后有何事,应向人间无所求”,原诗为《偶吟二首》之一(《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七): 眼下有衣兼有食,心中无喜亦无忧。 正如身后有何事,应向人间无所求。 静念道经深闭目,闲迎禅客小低头。 犹残少许云泉兴,一岁龙门数度游。 卷上人事部“闲意”收录白诗“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销尽是非心”,原诗为《咏怀》(《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六): 自从委顺任浮沉, 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销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这两首诗则更为明显地表达了“闲”与修禅养性的关联。 (三) “知足保和”. 例如,卷上人事部“闲散”收录白诗: 身闲当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池上即事》, 《白居易集笺校》卷二十七) 卷上人事部“闲居”收录白诗: “病停夜食闲如社,情拥朝袭暖似春。”原诗为《闲意》(《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七): 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情拥朝袭暖似春。 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 卷上人事部“感兴”收录白诗: “虫全性命缘无毒,木尽天年为不才”,此诗出于白居易《闲卧有所思二首》其二(《白居易集笺校》卷三十二): 权门要路是身灾,散地闲居少祸胎。 今日怜君岭南去,当时笑我洛中来。 虫全性命缘无毒,木尽天年为不才。 大底吉凶多自致,李斯一去二疏迥。 以上三例均可看出“无忧”、“不争荣耀”等心态乃是白居易所云“闲气味”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览《白氏文集》全书,“闲”字的出现频度是引人注目的。除去文的部分,仅就诗的统计便有 522次①,不能忽视的是白氏在为自己的集子分类时与“讽谕”(卷一至卷四)、“感伤”(卷九至卷十二)相并列,还设置了“闲适”(卷五至卷八)一类。《白氏文集》自第十三卷起改为按作品的体裁分类,因而“闲适诗”以外的“律诗”或“杂体格诗”、“歌行”等类里也应有“闲适”的内容,即广义的闲适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中是这样解释“闲适诗”的: “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若按这种定义去看的话,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代以后,特别是作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而回到洛阳以后的作品里,可谓之闲适诗者要远远多于卷五至卷八的“闲适诗”数量。也就是说,《千载佳句》的编者特别对白居易的闲适诗(广义的)更为关注,或者说对“闲”字所寄寓的诗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更为关注。 ① 据平岡武夫、今井清.『白氏文集詩歌索引』.京都:同朋舎,1989.关于《千载佳句》的分析,仅仅是关于白居易文学在日本的传播这一研究的开始,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对于白居易文学的受容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因而,对白居易文学在日本传播状况的追踪也将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第二节 乱世人生的楷模--隐士白居易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1998年10月20日曾举办一个特别展览会,主题是“王朝的佛画与仪礼--尽善尽美--" 。其中第79号展品是11世纪日本人的绘画“山水屏风”。该展览会的展品解说资料中写道: “这幅图画是描写贵公子拜访一位依山傍水而居的山中隐士,那位隐士似乎是当时很有人气的白乐天。" ①尽管这个解说词只是现代学者对古代艺术品的推测,并不是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但是,白居易在日本文化史上曾以一位智慧的隐者形象存在过,这一点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日本当代的著名历史学家家永三郎氏在《日本思想史之宗教自然观的展开》一书中论及日本人的隐逸思想时提到: “白居易有诗云‘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蠢落,要路多险艰。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这正是白居易特别在我国受到人们欢迎的理由之一。" ② ① 《王朝的佛NFAB9と仪礼--尽善尽美--》,京都国立博物馆,1998. ② 家永三郎. 『日本思想史における宗教的自然観の展開』. 横浜:斎藤書店,1944. 61. 本节以日本平安朝至中世初期受白居易文学影响极大的三部重要作品《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文集百首》中分类为“闲居”的内容为例,拟从纵的方向考察从平安朝至镰仓初期日本文人对“闲居”寄予的理想及其与白居易文学的联系,并进一步具体分析镰仓初期的《文集百首》对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吸收和取舍选择状况,从而对白居易在日本历史上的隐者形象略作钩沉和叙述。 一、“闲居”的变化:从《千载佳句》到《文集百首》 《千载佳句》卷上“人事部”中有“闲居”一项分类,收七言律诗12联,其中白居易诗有5联: 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452) 闭阁只听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453) 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故人。(454) 水竹花前谋活计,琴诗酒里到家乡。(455)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456) “闲居”分类中的12联诗总的来看主要歌咏了与“花前”、“月明”、“深竹”、“琴”、“酒”、“诗”、“书”有密切联系的悠闲生活,可以说,这正是平安时代的贵族们理想中的闲居生活,也是他们所理解的白居易。本章第一节还提到《千载佳句》的编者大江维时对“闲”的概念,特别是对白居易在“闲”字中所寄寓的处世哲学、生活方式十分关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被收入《千载佳句》“闲官”的白居易诗“莫遣是非分作界,须教吏隐合为心”中已出现“吏隐”一词。该诗出自白居易《郡西亭偶咏》,诗的全部内容如下: 常爱西亭面北林, 公私尘事不能侵。 共闲作伴无如鹤, 与老相宜只有琴。 莫遣是非分作界, 须教吏隐合为心。 可怜此道人皆见, 但要修行功用深。 同一首诗中的另外两句“共闲作伴无如鹤,与老相宜只有琴”被收进《千载佳句》“闲放”分类里。可以看出,编者大江维时对白居易的人生智慧,与鹤、琴相伴的超脱潇洒的姿态十分欣赏,这一点与前一节介绍的都良香《白乐天赞》所描绘的白居易像基本一致。 《和汉朗咏集》两卷,藤原公任撰,成书于1012年,较《千载佳句》晚84年。该书收录了588联汉诗、216首和歌,其中卷下“闲居”部收和、汉作品11首①: ① 川口NBEC3雄校注. 『和漢朗NDAB4集』.東京:岩波書店,1970. 加点的四联汉诗为白居易作品。 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 亦令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613) 宫车一去,楼台之十二空长; 隙驷难追,绮罗之三千暗老。(614) 幽思不穷,深巷无人之处; 愁肠欲断,闲窗有月之时。(615) 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故人。(616) 人间荣耀因缘浅,林下幽闲气味深。(617) 官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618) 蕙带萝衣,抽簪于北山之北; 兰桂楫,鼓舷于东海之东。(619) 都府楼才看瓦色,观音寺只听钟声。(620) 晦迹未抛苔径月,避喧犹卧竹窗风。(621) 陶门绝迹春朝雨,燕寝色衰秋夜霜。(622) わが宿はみちもなきまで荒れにけり つれなき人をまつとせしまに 总的来看,《千载佳句》时代的贵族式优雅气氛和悠闲生活气息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深巷无人”、“迹绝”、 "わが宿はみちもなきまで荒れにけり”的闲居,“愁肠”、“色衰”、“暗老”的心境,流露出与“闲居”的选择和“官途”、“世事”、“人间荣耀”问题之间的瓜葛,开始出现“蕙带萝衣”、“鼓舷于东海”、“晦迹”、“避喧”之类表达隐遁倾向的内容。上述现象既是《和汉朗咏集》编者对闲居生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平安朝贵族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和他们的不安。自《千载佳句》以来,经过八十余年的历史行程,社会各种力量的消长有了很大的变化,平安朝渐渐开始步入后期。与此相关,表现贵族内心苦恼与寻求精神解脱的内容也渐渐成为以后日本文学作品的一个主旋律。另外,所引白居易作品的后两首与《千载佳句》的基调也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和汉朗咏集》流行时代贵族阶层的心理。 日本中世初期问世的句题和歌集《文集百首》是当时无论在宗教界还是文学界都具有很高地位的文人慈圆策划的作品。因百首和歌的句题都出自白氏文集,故名曰《文集百首》。百首句题均由慈圆选定,并且,慈圆还约请歌坛泰斗藤原定家以及僧人寂身分别用基本相同的句题各自吟咏了和歌百首,所以,慈圆、定家、寂身的作品集中都有《文集百首》. 《文集百首》的“闲居”部共有10首作品,全部出自白居易诗,为了便于叙述,下面将这10首句题重新排列成两组: A 但有双松当砌下,更无一事到心中。 (66) 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 (69)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 (70) 深闭竹间扉,静扫松下地。 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 (72) 看雪寻花玩风月,洛阳城里七年闲。 (75) 颓然环堵客,萝蕙为巾带。 (73) B 山林太寂寞,朝阙苦喧烦。 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 (67)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68) 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 (71)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 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 (74) A组的句题大体描绘闲居的心情或闲居生活的状态。“无一事到心中”、“洗我心”、“中心本无系”、“何人知此意”等语都表达一种内心平静、安然、和谐的状态。A组的后两首句题虽然未直接叙述心情,但是亦可传达出诗人自得其乐的气氛。B组的句题说理性较强,其“理”即是从“不必在山林”、“何必居高位”、“嚣静得中间”等句所表达的中隐思想。此10首句题与《千载佳句》或《和汉朗咏集》的“闲居”部所收白诗没有重复之作,但“萝蕙为巾带”一句与《和汉朗咏集》“闲居”部的“蕙带萝衣抽簪于北山之北”用语、用义都很相似。但是,《和汉朗咏集》“闲居”部所透露的与“官途”、“世事”、“人间荣耀”、“心长别”、“晦迹”、“避喧”之志与《文集百首》“闲居”的意向有很大的差别。也许,这便是二百余年的历史时差带给《文集百首》编者的认识和选择。 通过《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文集百首》三部作品“闲居”部的比较,我们看到了随着时代的迁移日本人对“闲居”所寄予的目的、理念也有相应的变化。与此相关,各个时期所着眼的白居易文学也有不同的特点。在平安朝尚处于兴盛阶段时,贵族阶层过着悠游文雅的生活,对白居易诗中表达此类生活情趣的内容更为亲近。当贵族社会进入每况愈下、日薄西山的时期以后,“闲居”成为解脱现实苦恼的手段和幻想中的理想国。自然,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文学中探讨如何到达“闲适”境界、获得身心安宁的理论更适合当时日本贵族文人的要求。《文集百首》产生于日本社会变化和动荡最为激烈的13世纪初期,其“闲居”部的句题较《和汉朗咏集》更为明确地表达了对安宁、闲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中隐的倾斜,这一采句倾向既是中世日本文人对白居易文学的一种取舍,也反映了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时的一个基本特点,即根据时代的不同和受容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决定了对中国文化着眼点与摄取角度的不同。 二、慈圆《文集百首》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 白居易在58岁的时候写了一首题为《中隐》的五言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 白居易认为,真正的彻底醒悟的隐者无论身处朝廷还是闹市,其隐者的精神境界都是一样的,只有那些尚未彻底醒悟的人才会遁入深山。不过,深山里实在太寂寞,而朝廷与闹市又未免太喧嚣,若处于两者之间--亦官亦隐、似出似处,才是最佳的选择。“中隐”是“吏隐”的一种形式,如前所述,日本平安朝中叶成书的《千载佳句》所收录的白居易诗句里就已经见到了“吏隐”一词,在本书第六章第二节“论《草堂记》、《池亭记》、《方丈记》的思想特征”部分还将具体分析平安朝中期文人庆滋保胤曾受到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影响,并曾力图付诸实践,不过,在思想上受到最为深刻影响的应该说是慈圆的《文集百首》. 在日本文学对白居易文学的受容史上,由慈圆首次选出的白居易诗句较为集中地表达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可称为日本中世文学受容白居易文学的特征之一。例如以下句题①: ① 本书所引《文集百首》均根据久保田淳. 『NFCF8注 藤原定家全歌集』. 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6. 后文不再注明。山林太寂寞,朝阙苦喧烦。 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 (67,出典《郡亭》)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68,出典《玩新庭树因咏所怀》)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 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 (74,出典《闲居》) 将三个句题的核心思想归纳起来--“不必在山林”、“何必居高位”、“嚣静得中间”,显然就是前面引用的白居易《中隐》诗的主张。 白居易主张的“中隐”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中间的位置,既不在朝廷、亦不在山中的非忙非闲的官职;二是隐者的心态。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慈圆以这些诗句为题所作的和歌会发现,慈圆并没有全面地吸收白居易的“中隐”思想,而是有所取舍和选择。例如慈圆《文集百首·闲居·68》: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 柴のいほ にすみて後ぞ 思ひしる いづくもおなじ ゆふ暮の空 (和歌大意: 身居草庵而后知,天边暮色处处同。) 在这里慈圆主要吸收了句题中“不必在山林”的内容。又如慈圆《文集百首·闲居·74》: 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 谷かげや 心のにほひ 袖にみちぬ たかねの花の 色もよしなし (和歌大意: 位居山谷,心足自有芳馨。花开山颠,颜色未必艳丽。) 慈圆的这首和歌对句题中强调心态重要的部分和未必要身居高位的内容都有所吸取。那么,再来看慈圆《文集百首·闲居·67》: 山林太寂寞,朝阙苦喧烦。唯兹郡阁内,嚣静得中间。 いづくにも 心やゆかず なりぬらむ ただ我がやどを わがやどにして (和歌大意: 我的心不再去任何地方,我的家就是我的安居之地。) 这首和歌的句题明确地表达了“中隐”思想里“中”的要素: 选择位于“山林”和“朝阙”之间的“郡阁”(地方官)是最理想的。但是,慈圆的和歌可以说并未表现出对“中”的思考和吸收,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安宁的心态。可以说以上慈圆的三首和歌都积极接受了“心”隐这个要素,但是,对于 “中”的要素则明显没有给予回应。慈圆借用白居易诗句要表达的思想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出世性质的隐居,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世界,在精神的层面获得平和与安宁的愿望,见于《文集百首》“闲居”分类中的另外两首句题也与这一宗旨一致: 但有双松当砌下,更无一事到心中。(闲居·66) 更无俗物当人眼, 但有泉声洗我心。(闲居·69) 这两首句题的着眼点应该主要在于“更无一事到心中”和“洗我心”这样对澄澈心境的向往。 此外,慈圆在策划《文集百首》时,对于隐者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有所思考的。《文集百首》的句题中强调“不厌不恋”、“无喜无忧”、“无生无灭”精神境界的诗句以及其他一些内容与其类似的诗句也是十分醒目的。例如: 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71,出典《赠杓直》) 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76,出典《适意》) 此身何足恋,万劫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100,出典《逍遥咏》) 尽日坐复卧,不离一室中。 中心本无系,亦与出门同。(70,出典《夏日》) 颓然环堵客,萝蕙为巾带。 自得此道来,身穷心甚泰. (73,出典《遣怀》)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82,出典《咏意》) 在这些诗句里,白居易反复歌咏着一种不为任何事物所累、安宁、自由的心境。我们检视慈圆以这些诗句为句题而咏作的和歌可以看到,慈圆和歌的旨趣与句题思想基本相同。例如,慈圆《文集百首·闲居·73》: 颓然环堵客,萝蕙为巾带。自得此道来,身穷心甚泰. こけのおびに あきの山もと 夕まぐれ 中中いまは 物もおもはず (和歌大意: 郁郁秋山,霭霭晚霞。悠哉怡哉,心无牵挂。) 这里的“物もおもはず”可以看做句题“心甚泰”的和歌语言。又如,慈圆《文集百首·闲居·76》几乎完全忠实地表达了句题的原意。 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うしつらしと 思ひしことの うせ行くや この世のほかの 心なるらん (和歌大意: 无喜无忧,置心世外。) 总之,从慈圆《文集百首》的和歌内容来看,他舍弃了白居易“中隐”思想之“中”的要素,而吸收了心隐部分以及白居易提倡的“无喜无忧”、“不厌不恋”、“无生无灭”的心态。 多贺宗隼氏在《慈圆》一书中谈到: “慈圆曾厌离尘世,渴慕隐居山中。以此逃离俗谛的污染而追求真谛的清净。但是,这种主张唯有隐居才能获得真谛的青年时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变化,试图在尘世之中、在俗谛之中寻求真实的道。" ①山本一氏也认为“与脱离社会而隐居这种具体行为相比(慈圆)更重视在精神的层面脱离世俗”,并指出慈圆的和歌 深き山になるる心のしるべより市の中にも道のありける(《拾玉集》4548) 与“大隐隐朝市”(出自《文选·反招隐诗》,见《文选》卷二十一)和“大隐住朝市”(见《白居易集·中隐》)表达了同样的见解②. 日本学者石川一先生也曾针对慈圆的另一部百首和歌--《贺茂百首》(作于《文集百首》之后)中的一首和歌 ① 多賀宗隼. 『慈円』. 东京:吉川弘文馆,1959.138. ② 山本一. 『慈円の和歌と思想』. 大阪:和泉书院,1999.286. ③ 石川一. 『慈円和歌論考』. 東京:笠間書院,1998. 460. 町下り よろぼひ行て 世を見れば 物のことわり 皆知られけり (和歌大意: 往来市井中,细看人世间。事物有真谛,由此尽可知。) 指出: “对此歌应注意的是,无须遁入深山幽谷,可在俗世中寻求真理。" ③也就是说,慈圆策划《文集百首》的咏歌活动与他的思想发展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三、藤原定家的《文集百首》与白居易的中隐思想 上文曾提及藤原定家受慈圆之约也以大致相同的句题吟咏了百首和歌,下面我们来看定家的《文集百首》对白居易的“中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