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无线通信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的扩散比历史上其他通信技术的扩散都要快一些,不过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却是如此不同。本章展现了对于全球、地区和特定国家无线通信发展的评估。我们将从最为流行的技术——移动电话开始,其后也会提供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涉及无线技术其他形态的数据。在列举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将试图根据各种研究和专家意见,分析导致这种不均衡扩散的主要因素。1 移动电话的全球扩散在过去大约十年期间,移动电话已从一种稍微有些特别的技术转变为一种基本的主流技术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主线数的比例由1∶34(1991)提高到1∶8(1995)的时候,移动电话的确开始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腾飞(图1.1)。2至2000年,该比例已经小于1∶2,到2003年,移动电话用户数首次超越固定电话用户数。虽然移动电话用户(2004年达17.48亿线)和固定电话用户(2004年达11.98亿线)都保持了持续增长,但是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增长保持了一个更快的速度,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约达固定电话的两倍之多。在很多国家,移动电话不再仅仅作为固定电话的替代用品而存在,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扮演了传统电话系统补充者的角色。然而,在一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移动电话还是仅仅作为固定电话的替代品而存在,在更大范围内,发达国家的一些特定群体也会因为经济原因而以移动电话替代固话进行使用。3 图1.1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的全球扩散情况 资料来源: ITU统计数据(www.itu.int)。 不过,移动电话的快速增长并未在世界各地一致出现。至2004年,在182个国家中,仅仅有31个国家的移动电话渗透率超过了80%,超过半数的比例都低于20%(图1.2)。相当一部分国家(32%)的移动电话渗透率都低于10%。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至2004年,移动电话每百位居民拥有量只有27.75,虽然这个比例依旧高于固定电话的数据(19.04)。 图1.2移动电话每百位居民拥有量: 每个区间的国家数量,2003 资料来源: ITU 统计数据(www.itu.int)。 移动电话的地区扩散移动电话在世界各地以极不相同的速度进行扩散。然而,为了得到一幅增长趋势的准确示意图,必须严格区分用户增加量(即用户数)和渗透率(移动电话每百人居民拥有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几乎所有地区或国家,用户数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渗透率却各有差别。2003年,仅从用户数的概念来考察,在地区层面,亚太地区拥有最多移动电话用户(7.3亿户);在市场层面,统一的欧盟市场拥有最大的用户数(3.21亿户);在国家层面,拥有大量人口的中国和美国拥有最高的用户数(分别为3.34亿户和1.81亿户)。在总体用户中,41%在亚太地区,32%在欧洲,4%在非洲,1%在大洋洲。然而,就移动电话渗透率而言,在2004年,欧洲领先(71.5%),北美(66%)和大洋洲(62.74%,图1.3)紧随其后。以上三个地区每2人中的移动电话用户均超过1人。它们后面远远跟随着的是美洲大陆的其他地区(30.2%),亚洲(18.94%),非洲(9%),所有这些地区的移动电话渗透率都低于最高地区的50%。 再研究一下图1.3的发展趋势,1992年时北美的渗透率最高,超越了其最近的竞争者大洋洲近两倍。然而至2001年,欧洲占据了领先位置,因为其在1997—2000年之间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正如我们在随后的部分所表明的那样,不管其表现对于移动电话的接受程度是迟缓还是加速,这种变化都归结为每个地区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图1.3每百位居民移动电话用户占比: 世界区域,1992—2004 注释: 北美=加拿大+美国。一些数据涉及更早年份。 资料来源: ITU 统计数据(www.itu.int)。 大多地区(除了欧洲和北美的部分)显示出一种多样化的渗透率水平,这表明移动电话的扩散,其发展不必然受到地理或地区边界的限制(TNS,2002b)。在任何一个地区,人们可以发现拥有很低移动电话扩散程度和相对较高的扩散比例的情况。4比如,在东南亚,新加坡在2004年移动电话渗透率达89%,而同时印度的只有4%。在拉丁美洲,智利的移动电话渗透率为62%,巴西为36%,而古巴只有0.7%。中东地区的巴林,其移动电话渗透率为88%,突尼斯为38%,叙利亚为13%。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非洲,移动电话渗透率分布于从低于1%(比如布隆迪)到60%(塞舌尔)之间。 上述数据表明了移动电话在不同地区扩散的多样性,Kauffman和Techatassanasoontorn(2005)从经验层面指出了一种“地区传染”效应(regional contagion effect),它导致在一个国家的移动电话用户增长非常明显地与其地理区域的用户增长变化保持一种相关性。根据这种假设,一个地区移动电话扩散的“传染”程度可能是高、中或低,这可能和这个国家层面跨境交流或移动电话公司之间跨境关系的程度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清晰的扩散鸿沟。发展中经济体在扩散程度和所使用的技术类型两方面都相对滞后(Kauffman & Techatassanasoontorn,2005)。非洲的大部分、亚太地区和南美洲依旧处于移动电话使用的早期阶段,其移动电话渗透率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1/10。就技术而言,西欧和亚太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运营3G网络。5北美则处于推广3G技术的早期阶段,而中东则正处于2G向3G过渡的阶段。在拉丁美洲,2G技术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2.5G或3G。高速网络在发展中国家依旧极为缺乏。2001年,只有一个低收入经济体(印度尼西亚)投入运营了2.5G或更高的技术,而高收入国家中已经有53个做到了这一点(ITU,2002b)。6非洲的第一个3G网络于2004年10月在毛里求斯开始部署,该计划宣布启动3G网络,使用很少一些国家所采用的EDGE技术(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技术);比如,南非和加纳(Ajao,2005a)。 由于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发展鸿沟,因此每个地区的较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也同样存在发展鸿沟(表1.1)。在欧洲,欧盟的前15个国家和那些加入较晚的国家之间在发展水平上存在2~3年的差距。北美和南美地区在移动电话扩散水平方面也有此区别,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处于较高水平。与前面的情况相似,在非洲,大多数移动电话用户分布在南非,因此南非是非洲具有最高的移动电话渗透率的国家之一。最后,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方面处于领先位置。表1.12000、2004年,不同地区每百位居民拥有移动电话数量年份20002004欧洲欧盟56.9a85.8b欧盟以外的欧洲7.653.0整体欧洲36.671.5美洲美国及加拿大37.966.0美洲其他地区12.130.2整体美洲21.942.4大洋洲澳洲及新西兰44.181.8大洋洲其他地区2.24.6整体大洋洲33.962.7非洲南非19.143.1非洲其他地区0.987.1整体非洲2.09.0亚洲中国香港、日本及韩国55.274.4亚洲其他地区4.216.1整体亚洲6.818.9a于2000年,欧盟曾有15个加盟国。 b于2004年,欧盟曾有25个加盟国。 详文请浏览国际网路数据附文(第5~8附文),内容涵盖由1992年以来之递增趋势。 资料来源: ITU 数据(www.itu.int)。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据我们所观察,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无线通信的爆炸性发展,但是各地区发展的程度则有所不同。在下面的部分,我们将简要回顾一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移动话音及数据流量业务方面的发展情况。7 欧洲移动电话发展[*2]欧盟移动电话发展1992年,GSM系统刚发布不久后,只有七个欧洲国家(即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瑞士以及英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值2.44。不过,到了2003年,这个情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最后只有一个欧盟国家未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平均值(69.93)。这时,欧洲在这个科技上的渗透正处于世界领导者地位。8欧盟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普遍超过80%。这个递增可能与北欧某些国家将美国原先有的科技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化标准有关: 第一个统一化标准就是NMT(北欧移动电话),之后成为特别移动通信组GSM标准,而这一切都是在其境内完成的,同时完成的还包括欧盟推动欧盟内统一化的GSM标准(Gruber,1999;Huag,2002;Agar,2003)。为何这个标准得到如此大的发展,原因之一就是其时间适宜: 此时,第一代系统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此外,国际漫游的简易化,以及适宜的规模经济,使制造商和消费者降低了成本(Huag,2002)。欧盟同时通过规定GSM 900MHz宽带要有至少两个运营商,以及1800MHz宽带必须再增加一个运营商,营造了竞争氛围。 非欧盟欧洲地区的移动电话发展 与属于欧盟的欧洲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的渗透模式,基本上比较相似,不过发展略显迟缓。到了2003年,移动电话用户超过固话电话用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占比52.2%。不过,这里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在较为富裕的国家(特别是冰岛、挪威、瑞士),每个人估算有8部移动通信设备,移动电话普及率高达80%以上;而在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国家,如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及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其移动电话普及率不足20%(见网上第13附件)。大部分国家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不足40%;一些国家的移动用户高达全电话通信网的81.2%(如阿尔巴尼亚)。 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案例。相比欧洲总体来讲,俄罗斯的移动电话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3年,移动用户数量才接近固定电话用户数量。9移动电话从1999年开始,出现递增,2001年后尤为明显。曾经有预测提及,递增率将在高收入人口得到服务后出现递减(联合国,2002),但是这并未出现,而移动设备使用率则到2004年还继续递增。所以,1997—2002年的复合年度递增率高达105.1%,而到2000—2004年的数据则递增至118.5%。 2002年年初,移动通信覆盖了俄罗斯89个地区中的74个地区(联合国,2002);到2003年,只剩下Chechnya和Tuva两个地区无覆盖(Vershinskaya,2002)。尽管如此,移动通信服务依然以城市区域为主。作为案例,超过70%的移动用户都是来自莫斯科和圣彼得堡(Vershinskaya,2002)。莫斯科的移动电话渗透率从100人中的47.7部(2002年数据)递增到70部(2003年年末数据),据称到2005年则达到103部(Softpedia,2005)。移动通信运营商据说正在通过发布简化设备,进军发展中国家市场,如中国和印度(Softpedia,2005)。 美洲移动电话发展[*2]美国移动电话发展1976年,美国曾有44000名移动电话用户(Lasen,2002b)。随着移动电话的进一步推出,这个数据到1990年,递增到了500万户(2%渗透率,Paetsch,1993)。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竞争引发的价格递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2000)。大约2/3(6430万)的美国家庭目前最少拥有一部无线电话(FCC,2002a),12岁及以上的美国人中有58%以内国有一部无线电话(Genwireless,2001)。2004年时移动电话普及率为60.97%,当时固定电话普及率为59.91%。 蜂窝电话是在美国发明的,现在是美国最具有竞争力的系统之一。一些地方的市场则有高达七个不同的移动设备运营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当中最具备对消费者有利价格的国家(OECD,2000;Beaubrun and Pierre,2001;Alden,2002)。虽然有这些很明显的优势,不过美国对移动通信方面出现了发展走低的现象,尤其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Lynch,2000;Felto,2001;TNS,2001a;The Economist,2002;Revolution,2003;TWICE,2004)。这主要是由于移动电话频谱分配方面的延迟,以及涉及如何建构市场的其他政策和产业决策等问题而引发的(Gruber,1999;King and West,2002;Lyytinen and Fomin,2002)。 美国第一个商用移动电话系统,于1946年建成。这是一个“前蜂窝电话”移动通信系统,并提供一种有限的服务(这是受架构服务局限所限;Paetsch,1993: 23)。由于联邦通信委员会重视电视发展,而不重视移动电话发展,移动系统直到1983年才得到发展(Paetsch,1993: 150;Lasen,2002b: 32;Steinbock,2003)。一旦系统投入使用之后,移动电话价格便出现了下降,但是服务费用则是保持居高不下的态势,正是这一点阻碍了移动电话消费者市场的发展。 AT&T Bell系统的发展也影响了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AT&T的拆分与移动通信在美国的推广,几乎同时发生;这件事情可能影响了公司的体制性发展方向(King and West,2002;Lyytinen and Fomin,2002)。此外,虽然 AT&T具有发展并部署一个大规模移动通信系统能力,它依然主要关注其基于固定电话普通服务义务,而移动电话则仅向商业组织提供(King and West,2002)。因此,面向大众市场的移动通信发展的重任则甩给了私营企业家。 与欧洲不同,美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几种相互不相容的标准(如CDMA、TDMA及GSM)(Gruber,1999)。这除了使竞争更加激烈,还使跨网络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直到最后,服务提供商才开始改进异网用户之间的通信服务水平。 加拿大移动电话发展 加拿大的移动电话服务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投入商用。由于提供了“无合约”、“统一资费”、“按秒计费”等措施,并且价格始终递减,这一切导致加拿大移动电话用户越来越多。不过,加拿大依然是一个固定电话用户(2000万)多于移动电话用户(1400万)的国家。2004年的移动电话电话普及率为47.21%,而固定电话的数据则为63.21%。尽管如此,固定电话运营商正在经历随着移动通信不断递增导致的固定电话收入占比的下降。2003年,只有无线通信行业出现了收入方面的增长(Strategis,2005)。固定电话家庭用户的电话线路出现了递减: 1994年,全部固定电话使用者当中,60%是家庭用户,而到2003年,这一数据则递减为40%。商用线路也出现了递减(同一时期由28%递减至22%)。与此同时出现的是移动电话用户方面的递增(1994年: 10%,2003年: 40%)。虽然移动电话用户占比在该国不断递增,一些城市的用户则更为多一些,比如2000年,艾伯塔省用户最多(家庭用户中的60%),魁北克的则为最低(35%)。寻呼机依然还有较多用户: 家庭用户中有20%使用该设备(Choma and Robinson,2000)。 拉丁美洲移动电话发展 在该地区,移动电话用户渗透率非常不均衡,2004年数据显示,有一些低到不足1%,但是在一些地方则高达52%。2003年,移动电话用户与固定电话用户数目相同。但其分布很不均衡,大部分用户则是居住在大城市里(Hilbert and Katz,2003)。10虽然拉美出现了经济衰退(NECG,2004),但是用户依然不断增加。这里出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因素来解释。由于固定电话方面经常被贪污、效率低下、服务受理时间过长等问题(长达几个月)所困扰,移动电话的到来令许多使用者第一次能使用到电话。不过,这里的例外是阿根廷: 在发生金融危机后,移动电话用户在2001—2002年之间出现了6.8%的递减,而这是该地区所发生的最大规模的递减。不过,与此同时,固定电话使用率也出现了递减(这里只出现了1.2%的递减),电话用户总数出现了3.8%的递减。11尽管如此,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之下,“在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消费者依旧坚持使用移动电话(即使他们很少使用),此时电话用户总数只出现了临时性的递减”(MacDermot,2005: 16)。虽然有了这个乐观的看法,但是2001年危机后,直到2004年,电话用户总数增长才有所恢复。12 呼叫方付费(CPP,Call Party Pays)及预付费系统也成为移动电话系统在该地区的重要发展因素(NECG,2004)。到1999年,预付费移动通信几乎遍及该地区所有国家(Arlas and Pando,2004);至2003年,此类服务已略略超过拉丁美洲用户总数的80%,13并在个别国家(如墨西哥、巴拿马、委内瑞拉)高达90%。 最后,在所有市场都出现了关于第三个、甚至第四个移动运营商即将进入的消息,这刺激了用户规模的扩张。在只有两个运营商的国家,其增长率则低于平均增长率。不过,尽管如此,根据很多观察者的观点,竞争作为发展驱动器的作用面临很大威胁,因为该地区的两家运营商——西班牙的Telefonica Moviles以及墨西哥的America Movil已拥有拉美地区80%的用户。 巴西移动电话发展 巴西是世界上六个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之一,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移动电话市场。移动电信对于巴西电信主线普及率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失业和经济不景气而进一步恶化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巴西固定电话增长和维持的重要障碍(Lobato,2004)。固定电话的高成本(平均每月为33雷亚尔,即14.36美元)导致了对贫困人群的社会排斥。14不过,随着预付费移动电话的采用,至少拥有一部移动电话的家庭数量从2001年的23.2%提高到了27.4%,与此同时,固定电话总线数降低了一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总线数则从31%增加到38.6%(IBGE,2003)。至2003年,移动电话数量超过了固定电话数量(ITU,2004)。据称,固定电话运营商平均每天流失约2200个用户(Lobato,2004),自2001年以来,仅仅拥有一部移动电话的家庭数量正在持续增加(2003年为11.2%; IBGE,2003)。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单独依赖移动电话(该比例为12.1%,相比之下,高收入家庭则仅占3.1%),而高收入家庭却可以具有更好的条件来同时接入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系统(高收入家庭在此方面占89.8%,相比之下,低收入家庭同时接入两个电话系统的比例仅占19.8%; IBGE,2003)。正如Lobato (2004)观察,“在大部分案例中,由于用户不能继续使用固定电话,而改用预付费移动电话,尽管事实上固定电话是家庭经济生存的重要基础”。 巴西2004年全国的移动电话渗透率为36.32%。在1994—2004年这十年间,这意味着通信增长了80倍(ANATEL,2004)。15在其他发展中地区,移动电话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城市化现象。比如,几乎所有的首都(巴西利亚)居民都使用移动电话(移动电话渗透率为93.51%)。诸如里约热内卢(51.04%)和圣保罗(40.23%)等其他主要城市的移动电话渗透率也高于平均值。 正如预付费用户所表明的趋势,采用预付费方式的巴西用户一般而言使用移动电话的语音业务(每月平均超过50分钟)比后付费用户(约为每月200分钟)要少,这是他们所必须花费在满足通信需求方面的资源有限的一个表现。16预付费的重要性体现在下面的变化之中;在2003年7月巴西政府要求全国的预付费移动终端必须强制注册,以避免对移动电话号码未经授权的“克隆”(或复制)。 墨西哥移动电话发展 移动电话在墨西哥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2000年早期,其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和预付费用户数均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至2004年,移动电话渗透率大约为37%,其中90%是预付费用户。但是依旧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2002年,在新莱昂(Nuevo Leon),每两个人中就拥有超过一部的移动终端,而同时在恰帕斯州(Chiapas),移动电话渗透率却只有4%(数据来自COFETEL,摘引自Mariscal,2004)。 亚洲移动电话发展 过去十年见证了亚洲所有国家在无线通信方面的大发展。2004年,亚洲移动电话用户数为710528100,几乎是2000年该数据的三倍(240624400)。亚洲移动电话渗透率为18.94%(2001年时该数据为9.46%),移动电话用户在所有电话用户中的占比超过了50%(56.9%)。 日本移动电话发展 日本移动电话渗透率从1993年的21.3%(Japan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2005)上升到2004年的71.5%。该增长是在固定电话用户数停止增长或下滑的同时取得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日本固定电话服务费用相对较贵的缘故(Ito,2004)。然而,移动服务在移动电话和个人无线电话系统(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s,一种便宜但是具有局限性的移动电话服务)两个方面的增长都开始放缓。这一点体现在移动电话渗透率一年又一年的变化上,1997年增长了51%,1997年放缓至23.1%,然后2002年为9.5%。 在PHS市场上,其增长率很快从1995年的0.3%上升到1998年的13.1%,不过2001年又回落到9.1%。与此同时,PHS的用户总数从1997年670万户下降至2002年的550万户。17 韩国移动电话发展 韩国在无线通信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还是世界第一个进行CDMA服务商用的国家。自从1996年1月以来,韩国在移动终端研发、制造和新移动通信服务推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韩国政府“uKorea”(无所不在的韩国)项目启动的成果之一,新型无线技术在韩国得到迅速发展(SJ. Yang,2003)。2003年10月,15岁以上的韩国人中有78%使用了移动电话服务 (KISDI Report,2003: 24)。根据韩国国家统计厅统计,至2003年年底,韩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3320万人。 尽管推行市场自由化,但是韩国政府在移动通信产业中还是保持着一个核心的角色。为了确立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韩国政府选择了移动通信作为国家系统化内部能力构建的一个关键战略产业,而这一点为韩国未来的出口及其在全球IT市场的竞争力的提高带来积极贡献(Yang et al.,2003)。从那时开始,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范围涵盖从移动终端补贴到优先管制的特殊产业政策(参见 Lee et al.,2000; DY. Kim,2002; HJ. Kim et al.,2004)。1994年12月,韩国邮电部(MPT)扩大了其规模和管理职能从而演变为韩国信息通信部(MIC)。从那时起,在国家的支持下,韩国移动服务提供商在世界范围内扮演了领先者的角色,其在新服务的推出、各种标准的测试(比如,wCDMA和CDMA2000; MIC Report,2003: 20)和3G服务的试验(比如,IMT2000; Park and Chang,2004)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变化大部分都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之间或之后,这些变化加快了韩国经济的重建进程,进一步强化了韩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地位(Chang,2003)。 中国移动电话发展 随着1984年寻呼机的采用和1987年蜂窝电话的使用,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现代无线技术的进程。不过最初的发展比较缓慢,仅限于在高端用户的小圈子中使用,自从1990年之后其发展速度才开始令人嘱目。寻呼机用户在20世纪90年代飞速发展并于2000年达到高峰的4900万。随后它开始下滑,并逐渐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18 随着移动电话渗透率开始迅猛增长,以及短信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领域的变化开始显现。 移动电话发展的极度繁荣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中国联通成立之后,其出现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电信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垄断(Mueller and Tan,1997)。至2004年年底,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34亿户,成为目前为止世界上拥有最大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的国家。根据中国信息产业部(MII)披露的数据,移动电话在中国电话总数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虽然这种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但1990年中国全国电话普及率仅仅有1.1%,而相比之下,美国1899年的电话普及率已达1.3%(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1989;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1990)。1990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仅有2万人,相比之下,美国同期移动移动电话用户则有530万人(FCC,2002b;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2003)。不过,尽管有这样的增长速度,2.8亿用户也仅仅占中国人口总数的21.8%。很多用户在移动电话消费预算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一点反映在预付费电话卡备受消费者欢迎这件事上。在2004年1月,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预付费用户多于定期合约用户,预付费方案受到普遍欢迎,在新用户市场中具有更为强劲的号召力(Liu,2004: 19)。 移动通信快速的发展,使得那种认为移动通信服务在发展中国家经过市场化的进程会变得过于昂贵的传统想法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在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繁荣发展和下列条件所形成的强劲的市场需求有着某种联系: (1)电信基础设施方面的历史欠账; (2)每年GDP以7%~9%的速度所形成的持续的经济增长; (3)大规模的城镇化,导致在城市内部或城市之间频繁流动的劳动工人的大量涌现; (4)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市场的进程,全球资本不断涌来,随后形成对于即时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 菲律宾移动电话发展 21世纪之初开始移动电话在菲律宾得到快速发展。1996年时移动电话数量还不足50万人(Kaihla,2001)。2000年该数字越升至600万人(Friginal,2003),然后在2004年达到几乎3300万人。2001年时菲律宾全国大约有1100万移动电话用户(Toral,2003)。19 为了获得市场份额,服务和设备提供商不得不投身于惨烈的价格竞争。因此,在公开市场上,一部普通移动电话终端的成本已经下降到大约50美元,在二手市场上价格只有25美元左右(Rafael,2003: 402)。大多数(70%~90%) 用户使用预付费电话卡而非定期合约(Toral,2003: 1734),这种方式“允许那些没有信用历史、永久地址或稳定收入来源的人购买移动电话”(UyTioco,2003: 5)。 印度移动电话发展 印度移动电话增长发生在一场大范围的电信改革中。在这场改革中,一个更加开放的结构替代了电信部一贯的垄断。这些开放措施显著地降低了进入壁垒,很多新的进入者选择专心做好移动服务提供,这给移动电话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生机。鉴于人们一直批评MTNL和BSNL的国有公司未能在他们的普遍服务义务方面取得什么进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Dossani,2002)。 结果,现在印度的移动电话市场呈现出相对去中心化结构的特点。整个国家被分为23个电信“圈”(或“服务区”),每个“圈”或“区”最多有四张移动牌照被分配给公共公司和私营公司。截至2004年,共有78张牌照被授予给20家公司(电信部,20034)。相比于传统的全国性的许可模式,这种“地区性”结构在降低价格方面成效显著。比如,2001年,随着新电信政策的发布,移动电话每分钟话费由平均16.8卢比下降到2卢比,降幅约90%。移动电话价格也下降到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价格的1/10还低。2003年5月,“呼叫方付费”政策代替了原来的双向收费政策,这一重大政策改变并进一步加速了无线通信技术的扩散(McDowell & Lee,2003)。 随着这些改革,2004年11月,印度总的电话普及率从1996年3月的1.28(电信部,20034)快速增加到8.24,20这很大程度上是移动电话用户快速增长造成的结果。不到十年,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原来的约400倍(从1995年的7.67万增加到2004年3月的2161.5万),21这是全国755万无线本地环路(WLL)用户之外的数字(电信部,20034)。在这一时期,固定电话的总数(不包括无线本地环路)也从1997年的1454万增加到2004年的4284万。这一速度令人瞩目,但和移动电话相比,增长速度仍显稍慢(电信部,20034: 92)。从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固定电话的年增长率是2.9%,而移动电话是159.6%。22GSM标准占据主导地位(总用户的78%和新用户的近80%,《商业线》,2004)。总用户的70%使用预付费服务,这些用户一般分布在不太富裕的小城镇区域(McDowell & Lee,2003)。 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只看官方统计数据的表面,因为一些分析者认为数字经常被高估了。比如,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GSM运营商正在采取不同的截止期以核实已有的预付费卡用户是否停用他们的服务”(Rambabu,2004)。一些运营商在充值的到期日之后对账户最长保留30天,有些则是60天。这种情况对那些试图维持其较高估值的小运营商来说尤为常见(Rambabu,2004)。 结果,截至2004年10月,虽然移动电话用户群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量,但这只是23个电信圈中的10个的真实情况(Thomas,2004)。移动扩散最集中的是四个大城市: 新德里、孟买、钦奈和加尔各答。截至2001年12月,这四大城市的无线用户几乎占了全国的2/5(McDowell & Lee,2003)。这些城市中心的主导份额在继续(O’Neill,2003: 86)。在新德里和孟买,移动电话用户大约是固网用户的两倍,比如,在新德里,有490万移动电话用户和200万固定用户(Thomas,2004)。 中东和北非的移动电话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中东和北非包括以下国家: 阿尔及利亚、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耳他、摩洛哥、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突尼斯、阿联酋、约旦河西岸和加沙、也门。正如这一地区其他原来由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为提供电信服务的新运营商颁发的新许可证在增长。比如,在以色列,现在有三家主要的移动通信运营商: Cellcom、Pelephone和Partner。这些运营商和其他移动电话提供商占据了电信市场的最大份额(包括用户线和收入,Gandal,2002: 7)。 然而,对于来自私营和外资的竞争,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电信市场仍然相对封闭,管理制度不支持公平竞争(Varoudakis和Rossotto,2004: 59)。比如,沙特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电信业的私营化,然而,沙特的管理者——通信和信息技术委员会(CTTC)最近决定给在该国GSM网络的运营发布只有25年期限的许可证(《国家监测》,2004)。 在大多数国家,过去十年里,移动电话用户出现了惊人增长,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2002年,中东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6.59%,年均增长率30%(Ford,2003)。然而,在海湾国家和其他地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Dutta和Coury,2003)。比如,在以色列、阿联酋和科威特这些国家,移动电话普及水平正接近饱和(2004年分别为104.74%、84.71%和77.07%),运营商已经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简单的语音和短信转向数据和多媒体服务(Ford,2003;AME Info,2004)。而在另外一些国家,比如伊朗和利比亚,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率相当低(分别只有6.16%和2.3%)。 非洲移动电话发展 在非洲,由于固定电话提供商无法满足电话线的需求,以及电信政策的改变允许非洲大陆增加私人电话公司,移动电话网络最近正在发展起来。1987年,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开始出现最早的移动电话用户。随后,1989年,南非也出现了移动电话用户。1990年,毛里求斯和阿尔及利亚也出现了移动电话用户。1998年,整个非洲大陆有4156900个移动电话用户;到2004年,这一数字为75891900。这表示过去五年,增长率超过1800%。 大多数(74.6%)电话用户是移动电话用户。在大多数国家,60%电话用户使用移动电话。刚果民主共和国使用移动电话的用户比例最高(94.2%),几内亚比绍使用移动电话的用户最低(10.8%)。2000—2004年,移动电话用户增长率在17.3%(塞舌尔)到364.2%(吉布提)之间。同一时期固定电话增长缓慢,增长率在0.1%(喀麦隆)到28%(苏丹)之间,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下降了(刚果、科特迪瓦、加蓬、几内亚比绍、摩洛哥、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232001年,移动电话用户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在非洲,移动电话被人们称作是对提高电信接入的回应,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Kelly et al.,2002)。 1999年,乌干达是第一个移动电话超过固定电话的国家(《非洲商业》,2004),这主要是由于第二次全国电信运营商决定专注于移动电话技术(McKemey et al.,2003;Panos,2004)。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乌干达的固定电话增长率为非洲大陆最低的国家之一。然而,大多数移动电话用户在南非(1950万户或将近非洲所有7590万户的1/4),塞舌尔岛社区则拥有最高的移动电话普及率(60.78%)。 尽管非洲移动电话用户水平较高,但电信服务的渗透较低。24非洲每100位居民只有9部移动电话,而且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别。2004年,只有7个国家每100位居民拥有超过20部移动电话,17个国家移动电话普及率在6%和20%之间,其他国家移动电话普及率低于6%。同样一个事实是,如同发生在所有案例中的增长一样,在2001年井喷式的增长之后,非洲的移动电话年均增长率开始下降,从2001年的64%下降到2002年的47%,再到2003年的36%(ITU,2004a)。 大洋洲移动电话发展 大洋洲国家里,198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早接入移动电话。2004年,这两个国家拥有最多用户和最高的普及率(分别为82.6%和77.5%)。直到1994年,其他大洋洲国家才开始采用移动电话。萨摩亚是最后一个使用移动电话的国家(1997年)。2004年,澳大利亚的移动电话服务用户数为16449000,与2000年相比,同比平均增长17.7%。合约服务(57%)构成了澳大利亚移动电话服务市场的最大部分,预付费占有43%的市场份额(Snapshots国际有限公司,2005)。 移动数据传播趋势移动数据传播的评估在很多方面是有问题的,它们大多与移动数据使用在采集、定义和测量方面的全球变化有关。25在本部分,我们介绍一些国家和地区移动数据使用的水平指标,要记住,这些数据可能不总是通过直接比较得来的。 短信 短信(SMS)已经成为移动通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任何给定的通话时间里通过扩展大量交互可能性来增加重要价值。这个移动电话使用的趋势主要反映了移动电话的趋势,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国家在移动电话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并有不均衡区域化渗透的迹象。262001年,A. T. Kearney的一项调查发现欧洲72%的受访者、日本12%的受访者、美国39%的受访者使用短信。根据索福瑞集团的研究,加拿大和美国居于使用移动电话接收短信的移动电话拥有者五等分位的底部,而韩国、土耳其、捷克共和国、匈牙利、芬兰位于五等分位的顶部(TNS,2002b)。 在欧洲,特别是西欧,用户都热衷于使用短信: 2002年在西欧有1860亿条短信27被发送(Cellular Online,2004),其中168亿条来自英国(Mobile Data Association,2005)。2004年仅英国就发送了262亿条短信,2005年5月平均每天发送8500万条短信(Mobile Data Association,2005)。尽管如此,短信并不是在所有的西欧国家都受欢迎,比如在法国采用率就非常低(Gartner,2003)。2003年,在中欧和东欧大约有4500万短信用户,在斯洛文尼亚和捷克共和国短信的使用比较普遍,在波兰和罗马尼亚则比较少见(IDC Spain,2004)。28 短信在亚洲也是主要的移动电话应用。据报道,菲律宾是世界上短信发送量最高的国家,用户平均每年发送超过2000条短信。新加坡、韩国和日本每用户每月发送短信的统计数据特别高(分别为184条、167条、111条短信;Minges,2005)。292003年,中国有22000万条短信被发送(Adelman,2004)。在亚洲,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资费套餐,有时包含数百条免费短信,促进了短信的发展。 另外,在北美短信的使用相对有限(但正在稳步上升中)(Harter n.d.; Revolution,2003)。虽然现在短信是领先的移动数据服务(据InStat/MDR,2004b),但直到2004年,新媒体时代声称普通的美国移动电话用户几乎不知道短信是什么。2003年,美国从2002年的1800万短信用户上升至2700万(eMarketer,2003),据Greenspan (2004b),超过1/3的美国无线电话的拥有者使用短信。短信流量也在增加2001年6月美国无线电话的拥用者发送了3000万条短信,2002年6月他们发送了近10亿条短信(Trujillo,2003),直到2004年中期,他们每月发送约25亿条短信(IT Facts,2005)。在加拿大,商业组织自1997年以来就一直使用短信,促进在加拿大和美国两国运营的单位和员工之间的跨境交流(Lahey,2003)。在普通人群中,加拿大短信的使用率稍微低于美国: 这些数字已从2003年的1.74亿条消息上升至2003年的3.52亿条,再到2004年的7.1亿条。加拿大人现在每天发送超过340万条消息(CWTA,2005b)。在这两个国家,主要运营商接口技术之间不兼容一直是一个巨大障碍,这个情况终于在2002年左右得到了解决(Communication Today,2001; CWTA,2005a; Fitchard,2005)。 无线互联网 尽管有各种方式来无线访问网络(比如移动电话、寻呼机、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通过移动电话访问网络的方式在研究团体中受到最多关注,可能因为它是无线上网普及的国家使用的主要方式。在具有上网功能的移动电话扩散方面,亚洲和欧洲国家再次超过其他大多数国家,在区域内则有所差异。日本,就其本身而言,移动电话上网的水平一直超过南美和所有欧洲国家(A. T. Kearney,2002,2004)。日本还有相对总的移动电话用户来说比例最高的移动网络用户(Srivastava,2004a; Minges,2005)。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具有相对高水平的移动电话上网功能外,在同一地区的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泰国)上网水平低(TNS,2002b; Minges,2005)。 来自选定的欧洲国家的数据表明,使用移动电话上网的网络用户的比例非常低: 比如,2001年,德国的比例低于18%,保加利亚刚刚超过2%(Eurescom,2004)。此外,2002年,使用水平普遍停滞(比如,英国保持在12%左右,保加利亚保持在2%左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下降(挪威从约10%下降至不到8%,德国从不到18%下降至12%左右)。这种模式的主要原因是高服务成本,尽管低数据传输能力可能也是一个因素。 移动电话上网的比例在美国同样很低(Harter n.d.; DeJong,2001; ITU,2002a)。一些调查报告了美国无线网络的低感知度和使用率。比如,在2001年的一项调查中89%的受访者说他们“不知道”或“不了解”无线网络技术(Felto,2001),在另一项调查中,在知道用他们的无线设备上网的受访者中只有30%的人说使用过这个功能(Genwireless,2001)。虽然28%的美国人处于“无线预备”状态(也就是说他们拥有可以用来上网的无线设备),但只有17%的人真正进入了无线网络(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2004a)。对美国居民来说,有线的个人电脑(PC)仍然是为了信息和交往目的而上网的主要方式(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02),掌上电脑、黑莓移动电话(特别是在企业界)和笔记本电脑是最流行的移动上网设备。2002年,据ComScore Media Metrix报告,尽管网络用户拥有移动电话的比拥有掌上电脑的多,但拥有掌上电脑的人比拥有移动电话的人更多地使用他们的设备来上网(Reuters,2002)。不过,使用移动数据应用的人正在不断增长: 2000年有3400万用户,2001年有9500万用户,估计2002年有2340万用户(Reuters,2002)。InStat/MDR (2004a)的一项调查发现54%的受访者正在使用某种形式的无线数据服务,这在用户和非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人口统计上的差别,这表明无线数据的使用正在变得更加主流。 无线网络传送服务在加拿大相对不发达。在2000年早些的时候,供应商就开始推出这些服务,但在专用移动电话上大都连接速度低。现在一些供应商在一些城市提供高速固定的无线网络(主要是安大略省、魁北克马尼托省、萨斯喀彻温省、不列颠哥伦比亚),几家服务公司已经宣布实施高速无线数据系统的计划,比如EDGE和EVDO(Evolution Data Optimized; Strategis,2005)。线较少的数据服务通过移动电话、寻呼机或者掌上电脑即可使用。尽管如此,2002年只有2%的移动电话用户使用他们的移动电话上网(Strategis,2005)。 世界其他地方无线网络的使用也没有太多增长。正在发展的经济体尤其是这样,这种应用的出现往往局限于大型国家和跨国公司,甚至拨号上网和电缆也被得到广泛使用。澳大利亚(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2004; Paul Budde Communication,2004)和印度(Srivastava and Sinha,2001)已经观察到这种趋势了,比如,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一般无线数据和特殊无线网络也显示出相对低的使用率,主要是因为焦点仍然集中在促进语音和短信发展上。在任何情况下,这些地区一般用有限的带宽和有限的市场规模来支持数据应用的发展,尽管一些服务正针对国际商务社区来发展。 WiFi WiFi技术作为一种协调无线访问数字化数据的方式在多个国家正变得日益普及。在使网络进入贫困社区方面,它也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这种趋势与移动电话用户的发展趋势明显不同。欧洲引导了整个无线电话技术的采用,通过移动电话上无线网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了,WiFi系统的建立是基于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这似乎是北美最显著的方式,尤其是在美国(Sharma and Nakamura,2003)。截至2005年7月,世界各地至少有68643个WiFi位置,它们大部分分布在美国,其次是英国和德国(Intel,2005)。302003年,世界范围内有4200万WiFi用户,其中47%在美国,其次是欧洲,占到35%,以及亚洲太平洋地区,占到17%(Maddox,2003; Wired,2003)。 WiFi系统的设立提供免费访问数字化信息的可能性,无论在哪儿这样的访问都不会被蓄意封锁。比如,免费上网标记现象31说明如何尝试利用WiFi无线覆盖区的可用性绕过经济组织,加强免费信息获取。此外,在美国多个社区提供公共WiFi覆盖作为免费服务的计划正在进行。根据佐治亚大学的研究,整个美国有38个WiFi云和16个WiFi无线覆盖区,它们大部分被设立用来增强社区价值,而不是产生收益(New Media Institute,2004)32。 美国的WiFi用户居于领先地位并不奇怪,因为WiFi的使用主要是由笔记本电脑推动的,美国拥有最大的笔记本电脑渗透率。美国的热点地区一般位于机场、咖啡馆以及公园。在一些家庭,WiFi连接也存在于有限的范围内(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2004b)。然而,重要的是强调技术传播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些人能够发现它很有趣且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尽管如此,WiFi实际的使用范围比预期还要低。一些研究公司,比如InStat/MDR和Jupiter Research,它们的研究表明游客到各种热点位置使用WiFi服务的情况很少——低于每年6次(Biddlecombe,2003)。Jupiter研究发现,尽管很多人意识到了公共WiFi的可用性(70%的在线消费者),只有15%的人已经使用了它,且只有6%的人已经在公共场所这么做了(Vilano,2003)。只有约11%的游客到美国星巴克WiFi的位置使用这项服务(Biddlecombe,2003)。 影响无线通信技术渗透率差异的因素无线通信技术在各国扩散的不同,可以解释为许多因素的组合,这些因素打乱了其既有的进程。我们在这介绍一个由分析人士和研究者证明的因素总结,以及我们自己在全球无线通信技术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 移动电话的全世界扩散反映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传统的数字鸿沟,正如移动电话扩散范围小的大部分都是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中国家的电话分界没有互联网分界明显;Kelly et al.,2002)。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似乎在移动电话使用的速度和范围上有一些影响。33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用户属于高收入人群(ITU,2004b)。为了进一步地探索,我们看移动电话渗透率和GDP之间的关系(图1.4),它证实通常移动电话的渗透率会随着GDP增长而增长(尽管这些并不包含一个因果关系)。 图1.4移动电话渗透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 资料来源: ITU统计(www.itu.int)。 然而,单纯的GDP仅仅解释了移动电话渗透率变动的一部分原因(TNS,2002b)。但这些材料提出的一个国家最初的GDP影响其采用无线技术能力的观点必须被考虑。较贫穷的国家也许像之前所谈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其实在采用移动技术有更多的热情。比如,在拉丁美洲移动电话用户不断增长,即使该地区经济衰退(NECG,2004),此外非洲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增长率(ITU,2004a)。但是,在一个人口大国扩散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