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论概略》第一部00精读一: 《绪言》第一部 一、 文明: 日本的课题(其一) 精读一:《绪言》(一) 以“文明”为主题的文明论 福泽在《文明论概略》中,努力在传达一个讯息: 对于明治初年的日本而言,“文明”是最受瞩目、最广为议论的课题。他所谓的“文明”,亦即西方文明、近代化的文明。他认为最紧要的课题,是日本的“文明化”,也就是引进西方文明。福泽的“文明论”之论述重点是--“文明”作为当时日本最重要的主题与课题,究竟是如何被议论的。换句话说,福泽在《文明论概略》中所揭示的“文明”论,绝对不是关于文明的叙述或泛论,而是把议论的焦点集中在一点,即“文明”这个近代黎明期的日本所不得不面对的、刻不容缓的课题,究竟涵盖怎样的内容。 如果一番议论让人摸不着论点、也无法看清问题所在,那充其量只能称为聊天,而非议论。有意义的议论,应当是透过彼此的语言沟通,步步烘托出问题核心,并且各自运用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和陈述,来说服对方。这就是福泽在《文明论概略》第一章《确立议论的出发点》的主旨。福泽企图在其“文明论”里,阐述“文明”(意即西方近代文明)对日本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进一步体认此重要性。他在《绪言》的开头写道①: ① 丸山真男的《〈文明论之概略〉をNF9EEむ》 (《读〈文明论概略〉》) (东京,岩波书店, 1986年)一书,将福泽的《绪言》视为“答案”。丸山认为先阅读《绪言》,就像是解开方程式之前,先偷看答案一般,所以主 文明论是关于人类精神成长的议论。但其主旨不在讨论个人的精神,而是讨论天下苍生的精神。亦即将天下众人的精神汇为一体,针对其总体的精神成长进行议论。因此也可以将“文明论”视为众人之心理成长论。② (《文明论概略·绪言》, 9页) 续① 动把《绪言》挪移至其著作之末(《〈文明论之概略〉をNF9EEむ》下)。但是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绪言》代表著作者对著作的看法,例如作者对著作所怀的抱负等等;或者说《绪言》表达作者对读者的讯息,例如他期待读者如何阅读他的著作等等。因此,我们应先透过《绪言》的阅读,掌握福泽所试图向读者发出的讯息。《绪言》或《序论》,原本能刺激读者对论著本身的好奇,读者先由《绪言》或《序论》接收作者的讯息,于是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念头。阅读行为之所以发生,通常是受到作者所提示的问题所激发,甚而产生共鸣。丸山的《〈文明论之概略〉をNF9EEむ》竟然把如此重要的《绪言》挪移到最后,那么它究竟打算阅读什么内容呢?实在令人感到不解。 ② 本书引用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时,会在引用文字后括号注明章名及页数(页数均按照岩波文库的版本,松泽弘阳校注).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精读一: 《绪言》如同前述,福泽的文明论并不是与文明有关的泛论,而聚焦于日本首要课题--文明(即西方文明)--的论述。上列引文中,福泽以“天下众人的精神成长”立论,可知福泽认为“天下众人的精神”之成长是日本的首要课题,并试图从中寻找“文明”的源头。这里所谓“天下众人的精神”与福泽在后头所谓“一国人民的智德”是同样的意思。对福泽而言,凡是“文明”国家的背后,必受到“众人之精神”、“人民之智德”所支撑。换句话说,文明国家在成立之前,必须先让国民具备不断成长的气性,即以不断成长的“精神”与“智德”作为基础。从第二章的章名《以西方文明为目标》可以推知,福泽认为西方国家的国民都具备“智德”,这正是西方诸国之所以能晋于“文明”的原因。因此,福泽的文明论,是以先进的西方文明为典范,冀望于日本国民素质的提升,可说是一种以日本人之文明化为目标的议论。福泽主张国民的素质必须不断提升,这是国家文明的关键,也是日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说,福泽对西方国家的发现与认识,主要就是基于国民素质及文明化社会这两个要点。 (二) 与异文明的接触及文明化的渴望 “西方”在十九世纪后期忽焉进逼日本人跟前。日本与西方文化短兵相接的过程,让日本人意识到彼此间的差异,且对差异甚巨而大感惊讶。福泽说: “我国人民始知西洋,得知彼我文明之巨大差异,一时耳目受惊,内心则仿佛遭遇骚乱。" (10页)按福泽的说法,面对初相遇的异国文明,却在人心产生莫大震撼,简直像是发生了“人心之骚动”一般。然而,类似的异文化冲击,日本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上古由支那传来儒佛之教”一事,是日本最早经验的异国文明。虽然如此,“儒佛之教”与日本同属于亚洲文明,具备类似的元素,震撼程度自然不能与西洋带来的冲击相提并论。福泽如此形容西方文明带来的惊奇与骚乱: 至于最近的外交,则与昔日截然迥异。由于地理环境截然不同、文明的元素截然不同,孕育文明元素的源头不同、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当吾国人民接触此处处迥异的西方文明,深入了解后,发现事事物物都十分珍奇。见之无不奇、闻之无不怪。譬如烈火与冰水相接一般,此东西相交一事在人心造成的波澜,仿佛由内心深入涌出大波澜,风起云涌、翻天盖地一般。 (10页) 日本与西方文明的接触,无论就文明之基本要素、文明之发展速度与程度而言,都截然不同。完全是两个迥异文明的相遇。正因为本质迥异,因此在初接触之际,对日本人精神所造成的撼动,仿佛铺天盖地、上下颠覆一般。福泽对西洋文明之殊异性的好奇,驱动着他提笔写作“文明论”。而我之所以提笔写作本书--《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则是希望以福泽对西洋的认识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福泽对日本社会之解构与重构所提出的方案,重新了解和认识福泽的意图,就是“精读”的最大目标与期待。 日本人受到西方文明的刺激和触动,所引起的精神骚乱,远远不是兵戎战火可以比拟。福泽谕吉曾说,“王政改新”所引发的兵马骚乱在数年后平息,表面上动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可是其实“人心之骚乱未息,且日益深刻”。他认为,日本社会的革新,根源于从不曾止绝的人心之“骚乱”。此“人心之骚乱”,成为促使日本迈向文明的最大动力。福泽以文字描述了西方文明引发的骚乱,以及民众内心对文明化、西化的向往,他的著作可以说是对近代日本人的文明化(西化)冲动所产生的奋发精神的社会心理学叙述。他形容道: 0 这一场骚乱也是全国人民奋力迈入文明的表现。那是一种再也无法满足自国文明, 渴望摄取西方文明的热切心情。既然尚未能与西方文明并驾齐驱,那么便当急起直追, 不可轻忽懈怠。况且西方文明并未停止进步,其进步有如日新月异,因此我国人民更需加紧脚步,齐头并进。嘉永年间美国舰队来航,仿佛在我国民内心点起火苗一般,一旦燃起便不轻易让它终熄。 (11页) (三) “一身二世”的经验与侥幸 福泽认为面对先进文明的国家,涌出“有为者亦若是”的进化渴望,是来自于“人心之骚乱”,并由此引发追求文明化的运动。对日本而言,西方文明是一种与自身本质迥异的文明,正因为本质迥异,所以引发人心的骚乱,并使人们产生急起直追的愿望,驱动自己奋力向上。但是追随异质文明而使自身文明化,这与接受中国文明而使日本文明化的努力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中国文明可以说是同种文明,吸收之后会造成自国文明程度的提升;但吸收西方文明则会使得“火变为水、无变为有”,其变化既突兀又迅速。福泽说: “这样的变化,使用‘改进’一词尚不足以形容,说是‘始造’也不为过。”他认为吸收西方文明的结果,几乎等于再创文明。 以西方为楷模,创新自国文明,需要付出莫大的努力。那么,在接触西方文明之前的那些文明化的努力,会不会因此而毫无意义了呢?比方说,原本埋首于汉学的文人,转而倾心于西学,或原本浸淫于日本传统文明的人士,转而致力于西方文明。这些人曾经的努力与工夫,在面对新文明的吸收与创造时,会不会导致负面影响呢?福泽以“一身二世”来述说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既有的文明之上得到知识的累积,进而在面对崭新的、陌生的新文明时,能运用旧有的知识基础,积极进行吸收,可以形容为“一身二世”的人生体验。在短暂的人生里,能经验新旧不同的两种文明,是何其幸运、何其难得的事情①。他说: ① 丸山认为文明论是日本学者因身在与西洋迥异的文化情境中,为了将不利情势扭转为有利条件,而编造出来的。他指出福泽把“几近于强词夺理的奇怪的辩证法,当作自己的理论根据”. (参见《〈文明NC2DB之概略〉をNF9EEむ》下,310页)。他甚至批评福泽的态度道: “这是多么不可靠的‘赌注’啊!”然而,福泽应不是如丸山所言,预备进行“不可靠的”议论,反而是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把“前身前世”的经验转化成为“今身今世”有利的条件,并为此感到侥幸的吧! 观之方今洋学者流,往昔无一不是汉学者、神道家、佛学者。论其身份,非士族即为民众。仿佛以一身经二世,以一人具两身。二世相比、两身相较,以前世前身对照今世今生,有如新旧文明形影互照,将映现怎样的景象呢?其议论未必不能得其真实。 (12页) 福泽认为,在西方文明圈外,或者说西方近代社会形成之前的世界里,当有人“以自身经验映照西方文明”时,他对自己的了解认识,比起处在西方文明圈内之人的对外认识,必然来得更精准实在。那么由西方文明之典范中,如何确立自国文明的蓝图呢?福泽指出关键在于“一身二世”的人生体验。他将“前身前世”视为吸收西方文明最确实有效的基础,对非西方文明圈的经验赋予正面的评价。 在福泽的文明论里,“前身前世”之原有的人生经验受到肯定,可见他的文明论绝非一般泛泛地直接套入西方文明论的或直接转译西方文明的论述。这是以“前身前世”来接受异质文明的冲击,解构“前生前世”已经形成的传统文明观、政治观及历史观等等,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新的文明论。众所周知,福泽的《文明论概略》深受基佐 (Fran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的《欧洲文明史》 (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civilisation en Europe: depuis la chute de l’empire romain jusqu’à la Révolution franaise)与巴克尔 (Henry Thomas Buckle)的《英国文明史》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所影响,但并非单纯的翻版。这是一部穿透福泽的个人体验--亦即具备相当文明程度的日本人的视点--去把握西方文明史的文明论著作。这种吸收外来文明的过程,仿佛人类摄取食物之后进行消化的过程。将西方文明史论述中的养分,嚼碎并吸收营养,化为一己的身内之物。福泽说: “好比饮食消化一般。食物本为外物,一旦为我所食,便自然成为身内之物。" (13页) 我这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是针对福泽经过消化所构造出来的“文明论”来进行阅读,至于消化的过程如何,就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了。精读二: 第一章《确立议论的出发点》 二、 文明: 日本的课题(其二) 精读二: 第一章《确立议论 的出发点》(一) 为何“议论”成为议题? 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第一章是《确立议论的出发点》,他探讨“议论”的本质问题。为什么“议论”被当作议题呢?“议论”这个词汇,在当时并不算新奇,甚且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例如近世朱子学派中,山崎闇斋学派的代表之一浅见斋 (1652-1711)指出赤穗义士为主君复仇之举“其实是期待回报的卑鄙主张”①,他甚至将之形容为“极其卑鄙固陋的议论”。显然在这里的“议论”,意指由某种立场出发的主张或言论。同样地,也有“盲目相信某人的议论”的说法。那么“议论”究竟具备怎样的本质和形态?这个原本不被当作议题的话题,却被福泽视为重点来进行讨论。他在展开文明论之前,先以“议论”作为开场白。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疑惑,他的用意到底在哪里?是否“议论”的意义发生改变,不同于往常? ① 引自浅见斋: 《札录》之《四十六士论》. 福泽认为封建社会之中的大名与家臣,以及在江户城内任职者和出城的工作者之间,“议论时常落于龃龉,同藩的家臣却如仇人般”,如此而逐渐落于交恶状态。不过他也指出,只在乎对方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交相侮辱攻击,这种人际关系中的弊害,会随着人类见识的增广、世界的进步而逐渐改善。他强调这个弊害之所以得以解决的关键,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他说: 0 无论是谈生意、做学问,甚至游艺、酒宴,或公事诉讼、争战,人与人之间只要能让心中的意见坦然流露,就可以让彼此的感情得到抒发,彼此能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相待。有识之士之所以注重民间的会议、社友的演说、交通的来往、出版的自由,就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人际交流。(第一章《确立议论的出发点》: 21~22页) 福泽所谓“人与人的交流”、“民间交流”或“世间交流”,都意识到“society”这个概念。当时“社会”一词尚未通行,福泽使用了“人与人的交流”之具有动感、活泼感的言辞,去表现由交通、交涉、交际等因素所构成的近代社会概念。引文中他以“游艺、酒宴,或是公事诉讼、争战”来描述“社会”的某些场面,强调“议论”必须发生在双方得以抒发意见、彼此互解互谅的基础上。可以说,福泽把“议论”视为在人和人的交流之上成立的、近代化社会的言论。他认为近代化的文明社会,往往能够保障人的自由发言与进行议论的权利,原因在于议论支撑着社会的文明性,而文明社会也必须建立在言论自由、议论开放的风气上,才得以成立。因此他指出: “有识之士之所以注重民间的会议、社友的演说、交通的来往、出版的自由,就是因为它们有助于人与人的交流。" 由此可知,福泽认为“议论”是近代社会得以成立,甚至决定文明存亡的重要形态,是一种可以形成社会性议论,即社会公论的论述。因此“议论”会成为《文明论概略》第一章的主题①. ① 丸山认为福泽在第一章《确立议论的出发点》的言论,是出于当时已崩坏的旧秩序,人民与社会都陷入“混沌”的社会背景。丸山整理福泽立论的理由为二,即“其一是为了整理交错的论述,其二是为了排挤异端、统一天下的议论”. (《〈文明NC2DB之概略〉をNF9EEむ》上,65页)。但是我以为丸山这种读解方式,没能掌握到福泽把该言论摆在著作之首的原因。《文明论概略》的“文明论”,原意是由“文明”出发的讨论,因此福泽开宗明义,阐明“文明”为本位的议论为何重要,也强调议论(公论)在文明社会中的重要性。(二) 以“文明”为本位的议论 那么怎样的议论是必要的呢?所谓“怎样的”,不只涉及议论的形式、样态,也是对议论的实质内容的追问。《概略》第一章标题《确立议论的出发点》里的“议论”, 也兼有两层含意: 即所谓议论,应该是真正想要表达的,具有明确“出发点”的议论;所谓现在最为紧迫的议论,则是要明确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不必待言,福泽在《文明论概略》中所欲展开的是以“文明论”为出发点的议论。既然如此,那么他的“文明论”意味着,当时社会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由西方文明出发的问题,而且这个讨论对当时社会与人民很重要。换句话说,《文明论概略》所展开的议论,是以“文明”为其出发点的议论。福泽在第一章之末,表示了他对此议论的期待: 确立议论的出发点、寻求达成议论的方法、让满天下人完全认同我的见解,这固然不是我所企望的。我其实是想借问天下之人,事到如今,我们该往前跨一步,还是往后退缩?要前进而追赶文明,还是后退而返回野蛮?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不进则退。要是世人不愿意往前进,也就没有必要阅读我下面的议论了。 (25页) 以“文明”为出发点的议论,自然应该具备文明性。什么是具备文明性的论说呢?那就是与福泽以“惑溺”(译按: 后文将译为耽溺,可参见精读四之第七节的说明)一词形容的言论相反的议论。所谓“惑溺”的言论,意指偏重于一方、坚持己见且找不到出口的言论,或者是极端的、一味地否定对方的言论。福泽认为文明性的论说恰好与这些独断的、充满成见的议论相反,透过文明的论说,将可以形成公论的平台。何谓公论呢?那是人人可以共有的议论,既可以成为社会的言论基础,又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是一种开放的议论。在此,福泽以在当时政界实际存在的新旧势力的抗争为例,说明道: “议论一旦涉及利害关系,双方的立场往往一开始就决裂,而不能真正交换意见。”表示极端偏激的议论将招致弊害。他说: 方今有人主张人民同权的新思想,保守派立刻视之为主张合众政治之论,忧虑日本国体的未来,仿佛日本即将陷入无君王无政府的乱世一般。其实,议论才刚开始而已。这种人以未成形的议论,替日本预设悲观的未来,却不去了解什么是同权、更不去过问同权思想的内容,仅一味地反对、拒绝。反之,革新派也正因为平素视保守派如仇,亟欲动用歪理,推翻旧说。致使两派鸡同鸭讲,毫无交集。这样的弊害系出自于双方的各持己见。 (18~19页) 《文明论概略》因为福泽善用有趣的譬喻,而让人读来兴味盎然。这儿福泽在讲述偏激的议论反而会让两方无从沟通,适得其反时,举出了“酒鬼和不会喝酒的人”的譬喻。他说: “嗜酒贪杯的人讨厌饼,滴酒不沾的人讨厌酒。两者都努力说服对方放弃原本的嗜好,改为接受自己的嗜好。”他认为当两者各持己见,“势必冲突而终不得相近,招致人际不睦,此不睦势必发展成为对世间的大伤害”。固守自己狭隘偏颇的判断,这一类出自偏激立场的议论,往往只带来社会对立冲突,绝不是具备文明性的议论。那么,主张激进改革、扫除旧弊的言论,算不算是极端的见解呢?福泽的文明论,主张日本的激进文明化,不也是极端的议论吗?为何偏偏只有福泽自己的议论可免非议呢? (三) 激进主义文明论的成立条件 福泽认为一般被视为“异端妄说”的见解,实际上不过是时代的先驱者所提出的先见。世间许多人“介于智愚之间,随波逐流,无功无罪,互相雷同,终其一生”。这样的人被福泽称为“世间通常之人”,他们所构成的议论是“世论”,意思是“恰好反映当下世态,不曾回顾过往而后退,也不能瞻望未来而前进,不启不发,原地踏步”。当这群人看到与自己不同调的见解时,往往企图将之拉回同一线。他形容道: 而今,世间此等人占多数,声口喧哗,各持己见,以议天下。偶有言论越其界者,立即以“异端妄说”称之,务必强引之,令其返回所划定的界限内。如此将导致天下的议论被化约等同为一直线。他们做此举动,居心何在?世间之智者,将如何而能有为乎?唯有富远见者,才能启文明之端。若智者之先见无可发挥,何人能担当文明大任乎?识者需慎思矣。 (23页) 他述明即使自己的文明论被保守群众视为偏激,也不打算因而撤回。他希望大众回顾历史: “古来文明的进步皆出于‘异端妄说’" ; “亚当·斯密主张经济论时,世间人都以为妄说而排斥”; “伽利略主张地动论时,被视为异端者而遭罚”。因此即使世间众人都目之为激进,也不足以当作撤回言论的理由。那么进一步问,福泽虽然把自己急进的议论与那些无法发展出社会公论的、所谓偏激的议论作了区别,那么他应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议论不同于偏激的议论呢?他的根据为何?关于这些疑问,福泽举两点证明。第一点是,构成自己之先见之明的,是身为学者、知识分子面对社会责任的自觉。第二点是,自己并不会性急地期待或要求他人立即同意自己的见解①。因为强烈要求言论统一的态度,与坚持己见而无法采纳他人意见的态度,完全没有两样。且这种独断霸道的态度,势必让他的言论变质为一种以自己的利害为重心的私领域言论。因此,福泽执笔《文明论概略》,在展开以“文明”为本位的议论之际,其实对于前述的自觉和自戒是念兹在兹,不敢或忘的。 ① 福泽支持先进的议论。他说: “学者不应害怕众口喧哗或异端妄说之讥,应勇敢为自己的见解发声。”他认为一己的见解要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必须等待时机,因此也警惕道: “不需要把他人的言论硬纳入自己的议论中,使天下的议论变得毫无差异。" (第一章《确立议论的出发点》: 24页)福泽这两段话,表达了让“文明论”发展成为社会公论不可或缺的基本观念。让我们在本章之末重新回顾前面引用的那一段。福泽说: 决定议论的出发点、寻求达成议论的方法、让满天下人完全认同我的见解,这固然不是我所企望的。我其实是想借问天下之人,事到如今,我们该往前跨一步,还是往后退缩?要前进而追赶文明,还是后退而返回野蛮?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不进则退。要是世人不愿意往前进,那么我底下的议论,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了。 (25页) 由字里行间应可窥知,福泽并不期待或要求人们立即认同他的言论。虽然如此,他依然高声地向读者呼吁,日本的文明化在当今社会如何重要,同时以文明为出发点的议论,对人们又是如何重要。可以说,这个举动清楚表白了福泽的文明化决心。当他充分表达文明化的决心后,在下一章,他的议论进一步发展出“日本的文明化应以西方文明为目标”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