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儿童题材影视的发展趋势 在少年儿童经常接触的媒体中,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因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影视节目有了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截止到目前,我国共开办了30余家少儿频道和3家卡通频道,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观众之多,在世界上也属罕见。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许多影视编导和影视专家都在对我国儿童影视所存在的弊病进行着思考。 儿童影视片,顾名思义,就是为学龄前后的孩子们拍摄的电影或电视剧。它们描写儿童,并能为儿童理解和接受,使儿童从中得到教益和感染。儿童是历史的传承者,也是人类永恒的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儿童的成长问题越来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提供儿童成长充裕的精神文化食粮,为广大儿童创作更多能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每一个影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儿童影视片的创作只有在充分关照到它的特殊消费群体--儿童这一年龄特征及身体发育阶段的兴趣爱好和生理、心理、性别等多种特殊因素,以及他们对生活刚刚接触的浅显经验等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他们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及视听审美感受的节奏要求等客观现实,才能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令小观众,甚至成人观众感动并认可。 3.1 近年儿童题材影视创作缺失 影视艺术作为传媒形式和文化、信息等知识载体,对于儿童们来说,是十分乐于接受的,胜过读书、学习及其他娱乐样式。当今儿童,无论国内国外,电影电视,尤其是动画片几乎成为了孩子们的伙伴,无时无地不在,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的小观众大都被《鸡毛信》中的海娃深深地吸引过,小海娃的倔强、机智、勇敢感染过万千儿童。如今闻名影视界的著名导演陈家林曾是50年代引人瞩目的童星,1957年他在《罗小林的决心》中扮演的罗小林,惹人喜爱。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传唱至今,这首出自优秀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的电影插曲牵动过众多人的心弦。电影《红孩子》在50年代也极为轰动,令人瞩目的是那位扮演片中细妹子的小姑娘宁和,当年她在长影厂还幸福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使影迷们很是“眼热”,成为人生的理想。 现代影视艺术第 3 章 儿童题材影视的发展趋势但是如今的国内儿童电影电视的情况难以令人满意。2003年国产电影达140部,其中儿童电影只有区区10部。我国儿童占人口的近1/4,但是儿童电影比例却只有1/14,比起国外年年翻新的《小鬼当家》、《怪物史莱克》系列,国内类似《霹雳贝贝》、《背起爸爸上学》、《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优秀作品几年看不到一部。由于票房不佳,这些儿童电影要么没有院线愿意放映,要么上映没几天就被撤下,难以走进孩子们的视野。一些有“政策保护”的儿童电影,靠教委或者当地政府的指令性文件才能勉强收回成本,严重影响影视界的创作积极性。 儿童剧缺失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创作者的遗忘 中国的大牌导演很多,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和开拓精神,成为这一代导演的共同特点,但是如此众多的优秀电视导演中,导演儿童片的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题材选择的一个重大缺失。他们大多热衷于主旋律题材、文学改编题材和涉案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的创作,即使这些人的优秀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毫无问题,但是对未成年人来说,只能观看适合成年人欣赏的影视节目本身就是错误的,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为成人作品中的暴力镜头、古装片中的光怪陆离、言情剧中的亲热镜头等常令孩子们无所适从,甚至盲目模仿,误入歧途。 2. 海外市场的冲击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动画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超过国内同类作品几个数量级,国内动画片难以企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动画片成了当今未成年人的最爱。我国的儿童影视市场被外国市场冲击着而摇摇欲坠。即使不从动画片的角度出发而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国外经常有不同类型的儿童影片出现,内容不断地翻新,如《小鬼当家》、《超级奶爸》、《哈利·波特》,赢得中国儿童观众的欢迎。而中国儿童影视从受众定位和观众接受的效果上来看是很糟糕的,无法同国外市场上的儿童影视片竞争。 3. 儿童作品被忽视 国内的儿童影视作品,无疑是最不被人重视的。目前国产的儿童影视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难以满足未成年人旺盛的文化需求。以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动画片为例,全国现有电视频道20余个,国产动画片年有效播出需求约为6万分钟。但2008年全国共生产动画片700余部,总产量是3万分钟,其中只有1万分钟在各电视台播出。而且国产动画片的故事情节比较陈旧,说教味浓,缺乏娱乐性,在收视率上难以与引进的动画片较量。再加上从最近几届“金鸡”、“百花”奖评选,儿童片大奖屡屡落空便可见一斑,电视台也实在难为无米之炊。这使我们很怀念20世纪60年代,那时,“小萝卜头”一度是方舒的代称,60年代中期她女扮男装出演了《烈火中永生》,戏虽不多,“小萝卜头”的形象令人怜爱,过目难忘。方舒一度成为60年代中期小童星的代表人物。60年代,大导演崔嵬执导了深受赞誉的儿童片《小兵张嘎》,正因为他慧眼识星选中土家族男孩安吉斯扮演嘎子,神貌俱佳的表演赢得了小观众们的喝彩和厚爱,嘎子成为儿童电影画廊中熠熠生辉的形象,至今令人难忘。 4. 题材定位不准确 追溯国产儿童影视剧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央视播出的《鸡毛信》算起已有50多年了。“文革”前的儿童作品,题材范围狭窄,说教味太浓。真正的创作顶峰期是从1978年开始,其数量和总体质量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如《好爸爸,坏爸爸》、《我有一片辽阔的蓝天》、《爸爸我一定回来》等。进入80年代后,中国电影中出现了众多的童星,他们璀璨耀眼,各放异彩,构成电影新时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晓晴、茅为蕙、方超、张磊、杨通、沈洁、姬晨牧、沈畅……数不胜数。另外,还有《啊!摇篮》中的吴湘竹,《第十个弹孔》中的鲁小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时过境迁,中国的儿童题材影视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突出的矛盾是儿童影视剧题材创作的发展速度赶不上儿童观众欣赏兴趣和风格的多样变化。对比之下,中国的动画片的处境也不乐观。4亿儿童,这意味着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改革开放后的动画产业发展本身却不平衡。有人曾经比喻“中国的动画产业就像一条鱼,肚子大,两头小”. “儿童不等于弱智”--内容过于低幼化是许多儿童动画片的弊病,很多制作动画片的人都不了解儿童在想什么,喜欢看什么,最终导致儿童剧市场化的失败。我国的强势是绘画与制作,缺乏的是创新与故事。很多作品不是显得过于成熟就是显得过于幼稚,难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2 理论困惑与思考 电视媒体最核心的社会影响是从根本上消除了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阻隔,而这种空间的跨越便直接导致了受众的心理变化。媒体问题专家巴塔巴博士就此写道,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必经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儿童有他独特的一面: 喜欢标新立异,模仿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反叛精神。儿童的精神和身体在这一时期都是脆弱的,如何引导儿童成为儿童教育专家时刻关注的问题,也是摆在影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1. 暴力美学 实际上,就像任何人或事物的成长壮大有其过程一样,儿童应该是逐渐用自己的语言了解生活和社会中的暴力与不健康行为,以便知道这些行为是丑陋的,并与之进行斗争。媒体应向儿童讲述健康正确的儿童故事,让儿童逐步认识暴力和暴力导致的恶果。文艺美学家认为,电视的特征是向所有的人传递着一个信息,至于如何看待信息,则是影视接受之维的范畴。他们认为,既然对影视节目意义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有权利看到影视中播放的所有节目,至于收视的后果,各负其责。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往往都“过于快速”地进入儿童生活的娱乐世界,腐蚀着无辜的儿童,就像美国电影《不一样的童年》里,“爸爸”对教唆其“儿子”加入黑社会的桑尼说的一句话: “你让我儿子长大得太快了。”儿童们吸收了很多其年龄段不需要的经验,这些散碎的、不加选择就吸收来的内容,很可能是经过夸张、歪曲或浓缩的,并不符合社会现实。然而这一时期的儿童尚不能完全区别开现实与虚构,便难免误以为真,形成错觉或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儿童心智早熟,甚至畸形。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影视节目(特别是电视剧)中充溢着一些暴力行为(往往以匡扶正义、除暴安良为背景)和对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往往以小资情调和都市情绪做幌子)的默许和提倡,吸引观众的眼球。这些作品由于终极目的的价值取向似乎是积极的,往往可以在审片的时候打“擦边球”通过。但是无辜的孩子们看了这些影片后,比成人更容易受影响,他们以为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对成人世界的情感纠葛、钩心斗角过早地模仿,最终,自己会对暴力活动和情感泛滥产生幻想与冲动,并有可能付诸实践,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危害家庭与社会,也坑害了自己。 2. 创作理念 儿童影视剧的创作应是“理念、形象、情感”三者的统一。这是新时期人们对创作儿童节目作出的结论。 (1) 所谓“理念”是文艺创作者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结果。少儿节目、少儿影视的基本理念是尊重、支持、引导、快乐。这是融入了当今国际的先进的儿童观,充分体现了“儿童为本”、“儿童优先”的原则。电影《小兵张嘎》取材于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作为儿童故事片是取得了极高艺术成就的,至今尚无超越之作,其关键在于故事及影片在充分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的基础上,展示了作为孩子小八路的嘎子的性格设计。 (2) 用形象丰富儿童故事的内涵。嘎子神里神气地给一大帮小孩子讲当今形势的影像,奶声奶气,却抑扬顿挫,仿佛身经百战,却又乳臭未干。他像大首长,旁若无人,台下是一片严肃而不无迷惑的听众--一群穿着花兜肚,扎着羊角辫的娃娃们。如此“首长”,如此“听众”,这是战争中成长的孩子们。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形象”是创作者对客观事物感受能力的心理反映,它要求创作者能充分运用形象思维,发挥想象力,对外界事物进行生动的概括。比如已经过去冷漠了的历史、抽象的东西或此时没有也许将来才会出现的事物等,通过电视电影传递出去,被孩子们接受。这是一个难点,但也是创作者们发挥其创造性的地方,也是儿童影视的魅力所在。 (3) 用情感感染可爱的小观众们。应该做到尊重儿童在影片中的主体地位,将感情附着于儿童视野中的具体形象,以真实生动的形象、丰富细腻的情感打动儿童。这不仅是影视方面的成熟,更是新世纪发展的新趋势。嘎子为报复“仇人”胖墩儿往他们家的烟囱里塞稻草的影像: 一个小家伙在房上窜来窜去,气鼓鼓地,踢踢这,踹踹那,不知要发泄什么……,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只见他咂咂小嘴,眼角挤出几丝调皮的笑纹,拍拍屁股站起来,猫腰爬到房檐边,捞了一把稻草,团巴团巴,使劲儿塞进烟囱,院里立即传来使劲儿咳嗽的声音,伴着小家伙的大笑声,报复性的恶作剧立竿见影。这就是那个在白洋淀里泡得像泥鳅的小嘎子。人们喜欢他,无论小观众还是大观众。他们喜欢“这一个”. “这一个”就是性格。黑格尔说: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情感”是创作者受事物触动而产生的自然的心理爆发。我们拍摄影片最终的目的就是感动观众,影响观众。要让小观众感动,首先就要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通过形象带动小观众的情感。今天的儿童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影响他们的生活的一切,不愿被大人所左右。 3. 影视本性回归 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我国的各种转型进入了新局面,儿童的发展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儿童影视曾经不是很活跃。后来由于中央的一些关注和重视,专门下发了《关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特别提出来要加强儿童影片的创作和生产,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路,我们的儿童电影就又出现了新的局面。在新世纪以前,国家规定每年生产12部儿童影片,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生产5部,其他各大影片厂分担7部。 新世纪以来跟过去的影片比较,我们的儿童影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校园题材仍然是一个热点。因为孩子在学校生活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它的内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宽。面对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艺术家关注这一改革的进程,在创作上加入了新教育的理念,就是塑造良好的新教育形象。 除了校园,家庭生活和课外活动更是少年儿童广阔的天地,在这广阔的天地里,除了存在的那些问题以外你怎么样正确地引导他们做一个好孩子呢?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做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但是有的孩子做不到,怎么办呢?这类影片可以讲述孩子们怎么样成长,怎么样健康成长,怎么样成为具有优秀品格的少年。这对很多家长有一定的启示。 面对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很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比如说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的例子很多。据报道,每年受伤害的少年达到4000万,有3000多万受到摧残,有7万死亡。所以,我们有意识地拍了一些“关爱青春,珍惜生命”的影片,用生动的事例,通过一系列大案要案巧妙编排,激发少年儿童观看的兴趣,并且使之受到教育,非常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此外,新世纪还有一些影片值得我们重视。我们特别关注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因为中国地区发展特别不平衡,东部发展比较快,西南部发展比较慢,这很值得我们关注。当然还包括历史题材的儿童影视剧。 3.3 儿童题材影视应对策略 一部优秀儿童题材影视作品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人文质量与艺术质量两方面。人文质量集中体现在影视的美学责任,这就是必须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旗帜,坚持“四个远离”: 第一,远离暴力与仇恨;第二,远离成人社会的权利斗争;第三,远离成年人的性话题;第四,远离吸毒、赌博、男盗女娼等恶俗游戏与刺激。 拯救中国儿童影视于困境,除了丰富题材类型、提高内容立意水平和增强商业运作能力,加大衍生产品开发这些具体手段之外,还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换位思考 儿童影片必须自觉建立明确的儿童本位立场,以贴近儿童心灵与生活的鲜活内容,展示儿童自由和创造的快乐。从哲学角度而言,儿童本位观念的核心是儿童主体思想。这种思想的基本含义是,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需求。不要从大人的角度出发,而是进行换位思考。儿童作品应该重视、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满足儿童需求本身应该成为儿童影视的根本目的。嘎子前言不搭后语的演讲,不仅煞有介事,而且神气活现,嘎子的形象其实也就从一般的水乡孩子而自然地升华到一个八路军战士了。而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殊内容,它的出现打破了有序的生存世界,嘎子行为中仿佛无序的形式内容,正是时代的特色,这恰恰对接受者产生极大的审美诱惑,调动了人类对原始的无序性(自由)的潜在追求。因为尤其是“人之初”阶段的孩子们“更愿意在无秩序的状态下无拘无束”,有序则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强制性规范。嘎子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得到确定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冲突中酿就的。 成年人在观念上常常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常常认为自己比孩子高明,是孩子的老师,是有责任的引导者;孩子总是幼稚的,缺乏知识,缺少自主能力和判断力。嘎子绝不是光凭调皮、耍赖或机智取宠于观众的,他即为孩子,就还有些应该属于孩子的气质。他在杨伯伯家养伤,荡着小舟在白洋淀的荷塘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虽是紧张残酷的战争年代,依旧幻想着那么美好的未来,开火车、坐轮船。这显然是个在战火中见过世面而又有理想的小家伙。到后来,为了找队伍,使用不辞而别之计,画了一幅画告之去向,依旧是他的那种淘气、机智的性格的延伸,充满孩子气的人情味和生活美,使人怜爱。“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在这里,卢梭强调了“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使儿童得以自由发展。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儿童的心理需求要从儿童现在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儿童的未来角度来考虑,不是尽情地拍一些成人的作品来给儿童消费,误导儿童影视市场。 要回归儿童本位,换位思考,完全从儿童精神需要出发,以弘扬儿童的游戏精神、自由的想象力与幽默意识为己任,调动儿童天生的好奇意识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性,为儿童提供一个释放激情、排遣苦闷、表现自我与创造力的通道,从而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 2. 采取平视的视角 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我们成年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也都或多或少地改变着下一代的教育模式。一些专家调查显示,如今,大人对小孩的教育口吻经历了从原来的“你应该……应该……"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你可以……可以……" ,再进一步发展为“你如果……就会……" ,即让孩子学会选择,而不是由成年人帮助他们做决定。因为儿童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自立性越来越强,主体意识也相应地增强了。在表现少儿成长的影视剧中,我们为什么不能拍摄出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那样轻松、幽默而又寓教于乐的作品呢?像《十七岁不哭》、《校园先锋》,虽然这些作品也是获了奖,但是仅听剧名便可知其分量的沉重,给儿童增加精神压力。 那么,话题再回到有关少儿作品创作的问题上。如果我们的编导向生活学习,不向孩子们学习,不用审美的目光去审视生活,而是选择平视的视角,进入他们的内心,我们就采集不到儿童生活中的浪花,产生不了艺术的灵感。《小兵张嘎》影片的成功在于把人物的性格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战乱的背景下让我们看到其残酷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其真实的一面和人性的一面。影片把一个孩子的性格塑造得生动形象、有血有肉。正是因为嘎子的这种可爱而又可敬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