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导论 第1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2章比较优势 第3章供给和需求 微观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开始学习经济学之前,读者首先必须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经济学不是固定不变的事件的集合,学习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地抄写背诵一些概念。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 没有比昨天的报纸更陈旧的东西。这里我们也可以说: 没有比昨天的经济统计数据更陈旧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能对经济充满自信地做出的预测就是: 它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并且是不可预知的。 如果经济学不是固定不变的事件的集合,那么经济学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多年来经济学家们建立了一些简单但是适用性很强的原理,这些原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几乎所有的经济事件,小至人们日常的简单经济决策,大至国际金融市场极度复杂的运作方式等。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学习这些原理,并应用这些原理分析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第1部分中的三章介绍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我们会在本书中不断地应用到这些基本原理。 第1章介绍了3个核心原理,第一个是稀缺原理虽然我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是可以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这一章接着介绍了成本一收益原理,即通过比较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这在研究稀缺环境下不可避免的权衡非常有用。第1章在讨论了一些重要的决策错误之后,介绍了激励原理并引入了经济自然主义的概念。 第2章的研究超出了个人决策的范围,分析了个体和国家间的贸易。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比较优势原理: 人们(或者国家)专门生产某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此外,人们和各个国家通过应用机会成本递增原理来扩大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首先利用那些机会成本较低的资源,然后才利用机会成本较高的资源。 第3章概述性地介绍了供给和需求的概念,这可能是经济学家所运用的最基本也是最熟悉的工具。我们用这些工具展示了最后两个核心原理: 效率原理(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因为经济学的蛋糕变得更大时,每个人都能分到更大的一块)和均衡原理(均衡的市场对于个体来说不存在未被利用的机会,但是可能存在集体行动可以获得的收益)。 微观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P rinciples of M icroeconomics 第 1 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学习目标 本章我们将介绍三个最基本的原理,这三个原理将帮助你理解和解释你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三个原理还可以帮助你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做决策时可能会犯的三个错误。这些原理和三个错误分别是: 1. 稀缺性原理: 拥有更多的一种商品一定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拥有量。 2. 成本—收益原理: 当且仅当一项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我们才会采取这项活动。 3. 激励原理: 如果你想预测人们的行为,那么一个好的出发点就是考虑他们的激励。 4. 第一个错误: 用比例而不是绝对的美元价值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5. 第二个错误: 忽视隐性成本。 6. 第三个错误: 没有在边际上考虑成本和收益。 你们的经济学入门课上一共有多少学生?有些学校这门课大约只有20名学生,有些学校有35名、100名或者200名学生。在某些学校,经济学入门课程的课容量甚至达到了2000名学生。究竟多大的课容量对学生来说是最佳的? 如果不考虑成本,经济学入门课——或者其他任何课程的最佳容量应该是一名学生。试想: 这个学期,整个课堂上只有你和老师面对面,所有内容和进度都依据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量身定做,这种教学方式还会促进你和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信任。此外,你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由实际学到的知识决定,而不像多项选择题考试那样在一定程度上靠运气。为了讨论方便,我们甚至可以假设,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这种只有一名学生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是最佳的。 为什么很多大学仍然将数以百计的学生安排到同一门经济学入门课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不仅修建教室以及支付员工薪水的学校管理者要考虑成本,学生也同样需要考虑成本。为你提供个人经济学课程的最直接成本(也是最主要的成本)是教师的薪水和教室的租借费用,这些费用可能高达5万美元。必须有人支付这些成本。在私立大学,成本的很大一部分由高额的学费支付; 在公立大学,成本一部分由高额学费支付,一部分由税收支付。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仍有很多学生无法承担这门课的成本。 课程容量越大,每个学生的成本就越低。举个例子,一个课容量为300人的经济学入门课程,每个学生的成本可能只有200美元。但是大课堂容量的低成本是以牺牲学习环境的质量为代价的。与上文的辅导模式相比,大容量课程的成本负担大幅降低。 在选择经济学入门课程的课容量时,学校的管理者面临一个典型的权衡问题。课容量越大,教学质量越低——这不是一件好事; 但同时,成本减少,学生需要支付的学费也就越低——这是一件好事。 经济学: 研究稀缺环境下的选择 即使在美国这样富足的社会中,稀缺仍是一个基本的社会现实。没有无限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让我们随心所欲地去做事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条件下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社会的科学。 在前面讨论的课堂容量的例子中,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希望学习知识的经济系学生会倾向于选择容量为20人的课堂,而不是容量为100人的课堂。但事实上其他条件不可能等同。学生可以得到小班上课的收益,但这个选择使得从事其他活动的资金变少。最终学生的选择不可避免地归结到权衡这些相互冲突活动的相对重要性上。 小班授课会比大班好吗? 第1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微观经济学原理 这种权衡的普遍存在性和重要性是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之一。我们称之为稀缺原理,正是稀缺性造成了这些交易的必要性。稀缺原理也称为无免费午餐原理(因为施舍的午餐也不是完全免费的,总要有人支付这些午餐的费用)。 稀缺原理(也称为无免费午餐原理): 人的需求虽然是无限的,但是可以获得的资源有限。因此对一种商品拥有得多些,通常就意味着对另一种商品拥有得少些。 这种权衡观点隐含着一个事实: 选择是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寻求妥协。经济学家通过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解决这种权衡问题。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建立在一个很简单的原理上: 当且仅当收益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采取某种行动。这被称为成本—收益原理,也是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之一。 成本—收益原理: 当且仅当采取某种行动的额外收益超过额外成本时,个人(企业或者社会)才会采取该行动。 了解成本—收益原理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上文的课程容量问题。假设你所在大学对100位经济系同学开设的经济学入门课程仅有两种容量——100个座位的报告厅和20个座位的教室。问题: 学校管理者会将课容量缩减到20个吗?答案: 当且仅当教学结构调整的价值超出附加成本时,学校才会缩减课容量。 答案听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比较相对的成本和收益——这在实际中很难衡量。如果我们做一些假设使问题简化,就可以应用这种分析框架了。从成本的角度,将课堂容量从100缩减到20的成本是所需要的教师数量从原来的1位变为5位。此外,还需要5个比较小的教室,而不是1个大教室,这种变化也会对成本产生影响。为了讨论方便,我们进一步假设课堂容量为20时,每个学生负担的成本比课堂容量为100时多1000美元。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缩减课堂容量吗?应用成本—收益原理可以知道,仅当每个学生参加小班课程的人均价值比参加大班课程的价值高出至少1·0·0·0·美元时,课堂容量的缩减才有实际意义。 你(或者你的家庭)会为了更小的经济学课容量额外支付1000美元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并且其他学生的想法和你一样,那么维持现有的大班授课方式在经济上是合算的。但是如果你和其他同学都愿意支付额外的学费,那么将课容量缩减到20人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需要注意的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最佳”课堂容量并不等同于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而言的“最佳”课堂容量。之所以会产生差别,是因为经济意义的 如果比尔·盖茨看到路边有一张百元钞票, 他会愿意花时间捡吗? “最佳”是在比较不同课堂容量的成本和收益之后得出的结论。 教育心理学家仅仅考虑不同课容量时的学习收益,而忽视了成本因素。 实际上,不同的人对于小班上课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例如,高收入的人倾向于为小班上课支付更多的费用。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在学生大多来自高收入家庭的私立大学,平均课堂容量较小而学费较高。 用来分析课堂容量问题的成本—收益框架同样可以用来解释美国的大学近年来课堂容量不断扩大的现象。在过去的20年间,教师薪水的大幅上涨使得小班上课的成本增加。同时,中等家庭收入的学生对于小班上课的支付意愿基本保持不变。当小班上课的成本增加但支付意愿基本不变时,大学将倾向于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 稀缺以及这些权衡问题同样适用于货币之外的资源。比尔·盖茨是全球最富有的人,曾有人估计他 拥有的财富超过1000亿美元——比美国40%最穷的人拥有的财富总额还要多。盖茨有足够的钱购买大量房屋、汽车、度假产品以及其他消费品。但是盖茨也和我们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并且精力有限。因此他也需要在各种活动之间进行权衡——建立他的商业帝国还是重新装修他的豪宅——这些活动都占据了他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有人曾经计算说盖茨的时间价值很高,如果路边有100美元他也不会停下来去捡,因为节省这段时间干其他事情他可以赚到更多的钱。 成本—收益原理的应用 研究稀缺条件下的选择问题时,我们通常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并且会尽力实现这些目标。课容量例子中的成本—收益原理是研究理性人如何做出选择的一个基本工具。 如同课容量例子一样,应用成本—收益原理时实际存在的唯一困难是如何理性地衡量成本和收益。只有在极少的例子中,成本和收益可以很方便地用确切的货币量来衡量。但即使相关的市场数据不存在,成本—收益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思维结构。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如何应用成本—收益原理,你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一项经济活动,这项活动的成本用模糊的定量方法来描述。 例1.1你应该为了节省10美元而走到市区购买定价25美元的电脑游戏软件吗? 假设你正要到附近的校园商店购买一个25美元的电脑游戏软件,这时候你的朋友告诉你,在市区的商店,同样的电脑游戏软件只卖15美元。如果走到市区的商店需要30分钟,你应该在哪儿购买这款电脑游戏软件? 成本—收益原理告诉我们: 如果收益超过成本,就应该到市区购买游戏软件。经济活动的收益是通过活动得到的用美元衡量的价值。因此,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的收益是10美元,等于你到市区购买游戏软件可以节省的金额。经济活动的成本是由于活动而放弃的用美元衡量的价值。因此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的成本是你走到市区的时间和精力的美元价值。但我们如何估计这些美元价值呢? 一种方法是下面这种假想的竞价。假设一个陌生人愿意付钱让你做一件事,这件事同样需要你走到市区(比如为她到邮局递送一封信件)。如果她愿意付给你1000美元,你会做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意味着你走到市区再返回的成本低于1000美元。设想她愿意付给你的费用不断减少,直到最后 你拒绝了她的出价。举个例子,如果支付给你9美元的时候你仍然同意走到市区再返回,但价格降到8.99美元时你会拒绝,那么你走到市区再返回的成本就是9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因为去市区购买省下的10美元(你的收益)超过了你走这一趟的成本(9美元)。 但假设你走一趟的成本大于10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从附近的校园商店购买游戏软件。面临这种选择时,不同的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他们所估计的成本是多少。虽然没有唯一正确的选择,但大多数被问到这个问题的人都选择了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 经济剩余 假设例1.1中你走到市区再返回的成本是9美元。与在邻近的校园商店购买游戏软件相比,到市区购买会产生1美元的经济剩余, 这是去市区购买的收益和成本之差。一般来说,作为经济决策的制定者,你的目标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剩余。也就是说进行所有可以产生正的总经济剩余的经济活动,这也是对成本—收益原理的另一种描述。 需要分清楚的是: 你的最佳选择是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并不意味着你喜欢走到市区; 同样,选择大容量的课堂也不意味着你喜欢大容量的授课方式。这仅仅意味着你认为走到市区购买比多支付10美元购买要好。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次面临一个权衡问题——你需要在更低的价格和不必走到市区换来的自由时间之间进行权衡。 机会成本 当然你心理竞价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假设走到市区再返回的时间恰好是你唯一可以用来准备明天的一门很难的考试的时间。或者假设你正在看一部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再或者你现在很疲劳需要休息一下。在这些情况下,你走到市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你为走到市区再返回所必须放弃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你很有可能因此决定不到市区购买。 严格来讲,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等于你为了参与这项活动所放弃的所有东西的价值。例如,如果看一场电影不仅需要花10美元买张电影票,还需要你放弃一项本来可以去做的可以挣得20美元的临时保姆的工作,那么看这场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30美元。 在这种定义下,所有的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被算作机会成本,除非特殊说明,我们将严格应用这一定义。 然而,必须注意,有些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仅仅指放弃的机会的显性价值,所以,在刚才的例子中,这些经济学家在计算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时,不会把买电影票的10美元也计算在内。但是,放弃临时保姆工作的机会成本是20美元,所有的经济学家最终都会在这点上达成共识。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观看有线电视中正在放映的电影的最后一个小时对你而言价值最高,那么进行这次市区往返的机会成本就是你观看电影的美元价值——即你对观看电影结局的最大支付意愿。应该注意,往返的机会成本不是这段时间内你可能进行的所有活动的综合价值,而是你的最佳选择——不进行往返时最有可能选择的活动的价值。 在本书中,会经常出现下面这样的练习。你会发现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对掌握书中的关键经济概念很有帮助。因为做这些练习的成本不是很高(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这些练习很有趣),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它们值得你做。 练习1.1 到市区购买游戏软件比在校园商店购买便宜10美元,但此时你往返的成本是12美元,而不再是9美元。那么到市区购买游戏软件的话,你会获得多少经济剩余?你应该在哪里购买游戏软件? 经济模型的作用 经济学家将成本—收益原理作为一个抽象的模型,用来分析一个理想化的理性人在面临不同的经济活动时如何做出选择(这里的“抽象”是指能抓住事物的基本要素并且可以用逻辑方法来分析的一个简化表述)。描述诸如气候变化等复杂现象的计算机模型就是抽象模型的一个例子。它们在模拟时忽略很多细节,而只包括那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非经济学家经常无端地批评经济学家的成本—收益模型,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市区之前根本不会进行假想的心理竞价。这种批评说明很多人对抽象模型如何帮助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存在根本的误解。经济学家清楚地知道人们在做出简单决定的时候不会先在头脑中进行假想的心理竞价。成本—收益原理真正要说明的是,一个理性决定总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建立在对成本和收益的相对衡量上。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做出的决定都是合理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在决策过程中一直在权衡成本和收益,这就如同大多数骑自行车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什么使得他们一直保持平衡一样。通过实践和不断地纠正错误,我们逐渐认识到不同情境中的最佳决策各是什么,就如同骑自行车的人虽然没有意识到物理法则,可是这些物理法则却已经深入其头脑中了。 尽管如此,学习成本—收益分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出决定,就像知道了物理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骑自行车一样。举个例子,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正在教他的大儿子骑自行车,他遵循历史悠久的传统,在自行车的一侧一边跑步一边在必要时给儿子以有力的支撑。几个小时之后儿子的肘部和膝盖都是伤痕,但终于学会了骑车。一年之后,有人指出学习骑自行车的诀窍就是向车子倾斜的方向微转车把。经济学家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二儿子,二儿子很快学会了骑车。正如知道一些物理知识可以帮助你学会骑自行车一样,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做出决定。 重点回顾 成本—收益分析 稀缺是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稀缺,拥有较多的某种商品几乎总是意味着拥有的其他商品的减少(稀缺原理)。成本—收益原理说明,当且仅当进行一项经济活动的额外收益超出额外成本时,个人(或者是企业或社会)才应该进行该活动。活动的收益减去成本就是活动的经济剩余。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当且仅当可以创造额外的经济剩余时,我们才会进行这项活动。 三种重要的决策错误 大多数情况下理性人都会应用成本—收益原理进行分析,尽管是用一种本能的近似的判断,而不是明确精密的计算。理性人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使得经济学家能够对他们可能的行为进行预测。例如,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我们可以预测富裕家庭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小班授课方式的学校(当对于所有家庭而言小班授课的成本都相等时,对于富裕家庭而言,用支付意愿衡量的小班授课收益会更高)。 但是研究者们也指出了一些人们的行为与成本—收益原则不一致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成本—收益原理并不能精确地预测人们的行为,但是在找出特定的策略来避免“坏”的决定时,成本—收益原理被证明是有用的。 错误1: 用比例而不是绝对的美元数额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下面的例子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成本—收益原理的实用性。该案例说明人们并不具备与生俱来的正确权衡日常决定的成本和收益的能力。 例1.2你会为了节省10美元去市区购买一台202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吗? 假设你要到附近的校园商店购买一台202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而你的朋友告诉你在市区的商店,同样的电脑只卖2010美元。如果走到市区商店需要半个小时,你应该在哪儿购买这台电脑呢? 假设笔记本电脑非常轻,你可以不费任何力气地随身携带。这个例子的结构和例1.1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笔记本电脑的价格远远高于电脑游戏软件的价格。和上文一样,到市区购买的收益在于你能够节省的美元数——10美元。你需要走的路径完全一样,因此去市区购买的成本也和例1.1中一样。如果你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这两个例子中你所做的决定也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现实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在附近的校园商店购买笔记本电脑。大多数人的理由是: “去市区买游戏可以节省40%,因此值得走一趟; 但是买笔记本电脑只能节省2020美元中的10美元,不值得走一趟。” 这种推理是错误的。去市区的收益并不是你能够节省的钱数占总钱数的比例,而是节省的绝对美元数额。因为到市区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收益是10美元——和电脑游戏例子中的收益相等——往返的成本也相等,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剩余也就完全相等。这意味着理性决策者在两个例子中做出的决定应该完全相同。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练习1.2 如果纽约到东京的飞机票在2000美元的基础上下调100美元,而纽约到芝加哥的飞机票在200美元的基础上下调90美元,哪种降价的价值更大? 上文讨论的决策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推理方式只是人们易犯的几个决策错误之一。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会介绍其他两种 决策错误。在一些情况下,人们往往忽略应该纳入考虑范围的成本或者收益,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人们又容易受到不相关的成本或者收益的干扰。 错误2: 忽视隐性成本 柯南道尔侦探小说中的传奇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成功在于他注意到了被多数人忽略的细节。在《银色火焰》中,福尔摩斯被请来侦查一起昂贵赛马丢失案,有人将这匹马从马厩中偷走了。一位负责此案的苏格兰法院检察员就案件的细节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请教福尔摩斯。“是的,”福尔摩斯回答,并描述说,“在夜里,狗的古怪行为需要进一步调查。”“狗在夜里什么也没有做啊。”处于迷惑中的检察员说道。 机会成本如同深夜不吠的犬。 但是福尔摩斯意识到这正是问题的所在。 当“银色火焰”被偷走的时候看门狗没有吠叫,这说明看门狗认识盗马贼。这个结论最终成为理清整个谜团的关键。 如同很多人都忽略了狗没有吠叫的事实一样,人们同样会忽略那些没有发生的经济行为的潜在价值。如上文所说,我们只有合理地考虑被遗忘的机会,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决定。 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进行这项活动而必须舍弃的次优活动的价值。如果购买电脑游戏软件就意味着不能观看电影结局,那么你观看电影结局的价值就是去市区购买游戏软件的机会成本。很多人忽视了这些机会的价值,也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为了防止人们忽视机会成本,经济学家们通常将问题“我是否应该去市区”变成“我应该去市区还是应该看电影”。 例1.3你应该使用机票兑换券飞往劳德代尔堡度过春季小假期吗? 还有一周就到春季学期的小假期了,但你还没有决定是否与艾奥瓦大学的同学们一起飞往劳德代尔堡度假。从塞达拉皮兹飞往劳德代尔堡的往返机票是500美元,而且你有一张机票兑换券可以用来支付机票费用。去海边度假的其他所有相关费用是1000美元,你对劳德代尔堡之行的最大预算是1350美元,这个数额等于你从这次旅行中可以获得的收益。除此之外,你还在考虑是否在劳德代尔堡之行后飞往波士顿参加哥哥的婚礼,你同样可以用机票兑换券支付机票费用(你的机票兑换券很快就要到期了)。如果从塞达拉皮兹到波士顿的往返机票是400美元,那么你还要用机票兑换券支付飞往劳德代尔堡的机票费用吗? 使用机票兑换券支付飞往劳德代尔堡的费用, 你的飞行就是免费的吗? 根据成本—收益原理,当且仅当旅行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你才应该飞往劳德代尔堡度假。如果不考虑飞机票兑换券,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直观,只需要比较一下旅行的收益和所有的相关费用。因为机票费用和其他的相关费用一共是1500美元,比1350美元的收益多150美元,所以你应该选择不飞往劳德代尔堡度假。 但如果使用了机票兑换券,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使用兑换券时,劳德代尔堡的飞行等同于免费, 那么这次旅行你就可以得到350美元的经济剩余。 但是随后你就需要为飞往波士顿支付400美元。如果你用机票兑换券支付了去波士顿的机票费用,这次周末度假的总成本就是1400美元,超出收益50美元,你仍然没有正的经济剩余。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会问自己: “我究竟应该用机票兑换券购买去哪里的机票?” 正确应用机会成本概念的关键在于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进行一项活动所放弃的其他事情,这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分。下面的练习稍微修改了例1.3的细节,说明了如何才能正确地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