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自由女神的祈祷 我们面对的挑战千真万确,很严重也很多,不能轻易解决,不能短时间解决,但美国知道:挑战一定会被克服。 ——奥巴马 本章导读 矗立在美国纽约港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象征,她不仅代表着美国自由民主的精神,更见证了一百多年来产生在这块“新大陆”上的光荣与梦想。也许,正是她那高举的火炬让美国这个充满神奇的国家安全渡过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也许,正是她那光芒四射的冠冕让美国成功逃脱了包括“大萧条”在内的多次经济危机,并逐步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大规模爆发。自由女神庇佑着美国躲过数次灾难,那么美国在2008年“黑色九月”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是否还能得到她的赐福?这次危机不仅是对美国现行经济制度的一次否定,更像是突然降临的一场灾难。美国的命运会如何?究竟是一次溃败,还是一次涅槃?奇迹是否会再次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华尔街梦回人间 曾几何时,华尔街成了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商界巨子、才智精英无不为之痴迷,因为它是全世界最具梦幻色彩的一条街道。华尔街,不仅是财富的代名词,是资本主义最典型的代表,更是全世界金融系统运行的神经中枢。每年数以万亿计的美元从华尔街中转,从这里发布的每一条消息都可能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次剧烈波动;全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在这里高速地运转,每一个数字的变化都会牵动着无数敏感的神经,金钱在这里只是转瞬即逝的数字。 经济史学家对华尔街的成长史向来不吝笔墨,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危机与高潮此消彼长,每一次更替都可以写成一部鸿篇巨著。也许是华尔街铸就的辉煌和创造的奇迹太多太多,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更是难以厘清,以至于用任何文字来描述这篇宏大的史诗般巨著都略显苍白。 而今,我们试图用一种简单的逻辑来勾勒出这幅图画的整体结构,窥一斑以知全豹。提起华尔街,我们首先想到的画面就是熙熙攘攘的交易大厅里面挤满了神态各异的交易员,他们或大声喊叫,或全力挥舞着手臂,这不是在战斗而是在交易。整个交易市场就酷似充满了火药味的战场,多空双方都投入全部力量去厮杀,随着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代码和数字的不断滚动更新,多空双方胜败随之见分晓。 证券交易是整个华尔街最核心的业务,这里的任何一家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都经营证券交易的业务,有的则专门设置证券交易部门来为客户或本机构服务。这里所说的证券,既包括商业公司发行的普通股股票,也包括国债、公司债以及由这些由股票和债券构成的基础证券衍生出来的大量衍生金融产品,例如期货、期权、次级债券等。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里面,股票交易又是整个市场的核心,其中股票指数又是反映整个市场行情的风向标。在华尔街,最具代表性的三大股票指数是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而这其中,又以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简称道·琼斯指数)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代表性。道·琼斯指数的增长和下跌可直接反映美国金融市场和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是任何一个在华尔街谋生的人必须要掌握的数据。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简单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线索来梳理华尔街的发展史的话,那么,道·琼斯指数的成长史最能担此重任。道·琼斯指数是怎样经过一路坎坷,最终成就了一段难以复制的辉煌历程的?以下将为读者描绘道·琼斯指数的成长轨迹。 遁入仙境 纽约曼哈顿南区本来有一段土墙,是16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国军队侵犯而修建的。到17世纪末,英国军队最终打败荷兰人,占领了这个地方,并拆掉了原有的土墙建起了新的街道,取名Wall Street,即“墙街”的意思,音译为“华尔街”。华尔街从百老汇延伸到东河,长不过500米,宽不过11米。 18世纪后期,华尔街靠近今天的百老汇的街口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它能遮阳避雨,是做生意的好场所。1776年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开始定期发行国债,因此市场上增加了很多可交易的证券品种。 曼哈顿的证券经纪人选择华尔街的梧桐树作为交易地点。每天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他们以固定的价格收购国债,再以另一个略高的价格卖出,从而赚取差价。 1792年,24名纽约经纪人在这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约定以后每天在梧桐树下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并订下了交易佣金的最低标准和其他一些避免引起恶性竞争的条款,史称“梧桐树协定”。这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端。1817年,这一交易市场日益活跃,于是参加者组成了纽约证券交易管理处。1863年,它正式更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便是美国股市的起源。 1882年,查尔斯·道和他的好友爱德华·琼斯在华尔街15号创办了道·琼斯公司,并紧靠纽约证券交易所。1884年,道最早开始尝试计算股票价格变动指数,当时采用的样本全是铁路公司,后来编制成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1896年,道·琼斯公司第一次计算并对外公布了该指数,当日指数为40.94点;1929年,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数(DJUA)诞生;1992年,道·琼斯综合平均数(DJCA)诞生;在其后的若干年间,道·琼斯公司又在全球创设了相对独立的3?000多个股价指数。在上述所有指数里,唯有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是最重要的,它不仅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股价指数,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股价指数。由于该指数的重要,后来人们把1896年5月26日确定为道·琼斯指数的“生日”。 道·琼斯指数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1896年首次计算时其样本股为12只,1916年增加到20只,到1928年增加到30只,后来其数量一直没变,直到现在仍然是30只。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股市的迅猛发展,道·琼斯指数30只成分股已经不再局限为传统的工业股,而是覆盖了整个美国股市中的优质蓝筹股,包含了金融、科技、零售、娱乐等多个行业的股票。 道·琼斯指数历史上的几次波动 一百多年来,道·琼斯指数秉承一贯认真的精神,坚持为市场提供精确又具有可比性的股票指数,同时坚守与时俱进的精神,及时补充新的元素,拥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道·琼斯指数的百年历史不仅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品牌优势,更为后人研究华尔街和股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其意义非同一般。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令道·琼斯指数“一夜回到解放前” 1896年5月26日,道·琼斯指数从40.94点艰难起步,经历了30多年的缓慢增长,到1929年9月3日,终于站到了381点的历史最高点位置上。在这个时期,美国疯狂地进行了海外军事扩张,占领了海外诸多资源和市场,为本国商品打开了销路,商业繁荣起来;另外,美国派部队出战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获得了大量对欧洲国家的债券,美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开始向国际霸主地位冲刺;最后,在此期间,美国还经历了柯立芝繁荣期,美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以上三大优势的推动下,道·琼斯指数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赢来了第一次繁荣。 然而,正当美国人民沉浸在繁荣与幸福之中不能自拔时,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却在悄悄逼近。1929年10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星期一,股市开盘不久即狂跌不止,道·琼斯指数当日收盘260点,日跌幅达到12.82%,史称“黑色星期一”。第二天,股市依然延续了前一天的惨烈情形,道·琼斯指数暴跌11.73%,“大萧条”正式拉开帷幕。 1932年6月30日,道·琼斯指数以43点收盘,正式宣告美国在之前十年的积累灰飞烟灭。一切又回到了起点,美国人们经历了一场梦幻般的危机,而这一切都记录在道·琼斯指数里。 绝地逢生,再创辉煌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华尔街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得到提升。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确定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整个世界开始进入“美元本位”时代,国际金融重镇也开始从欧洲的伦敦转移到美国的纽约,转移到华尔街。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无可比拟。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已经完全走出了“大萧条”的阴影,步入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经济大发展的时候,股市也不可避免地繁荣起来,作为华尔街风向标的道·琼斯指数更是一路高歌,分别在1956年5月12日和1972年11月14日分别跨越500点和1?000点关口,续写了华尔街历史的又一次传奇。 股灾再现,有惊无险 20世纪70年代,世界发生了大规模的石油危机,美国也因此受累走进了“滞涨”阴影,即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在此期间,美国股市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道·琼斯指数在千点之上被打回到了800点左右运行。 1982年,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涨”阴影,国民经济景气指数开始回升。年底,道·琼斯指数又重新回到1?000点的位置;1985年,道·琼斯指数首次突破1?500点;1987年1月8日,道·琼斯指数突破2?000点大关。然而,就在股指一路高歌的时候,历史又跟华尔街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当天暴跌508点,跌幅达22.61%,创造了又一个“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的暴跌引起了全球股市的同步下跌,但有惊无险的是,道·琼斯指数在1987年年底即又收复了2?000点的失地。 长周期增长铸就股市辉煌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推动,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长达100多个月的持续快速增长周期。伴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华尔街更是一片繁荣,道·琼斯指数连续突破各千点关口,终于在1999年3月29日,突破10?000点大关,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 这一长时间、高速度的增长阶段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中是一段值得研究的特殊时期,由于其时间延续长,故被称为一个长周期增长时期。在这轮长周期增长时期,道·琼斯指数从3?000点一路高歌,直至一举击破10?000点关口。并且,在这期间,道·琼斯各个千点整数关口均为一次性通过,几乎没有发生过反复。 然而,就在所有的投资者和市场人士在这种繁荣的景象下忘乎所以的时候,殊不知一次大的泡沫危机和技术性回调正在逼近,更可怕的是,一场灾难性的恐怖袭击事件正在恐怖组织的策划之中稍稍逼近美国。 恐怖袭击震撼全球 似乎物极必反的道理在资本市场也是适用的,在美国股市正享受前所未有的繁荣的时候,灾难来临了。首先,是之前一直受到追捧的科技股板块发生“自由落体”;在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带来的极度的悲观心理和恐慌的气氛中,市场开始萧条。在这期间,道·琼斯指数也并没有躲过和纳斯达克指数一样的命运,道指连续下穿11?000点和10?000点关口,在2001年3月20日直抵9?721点的低位。 然而,祸不单行,就在美国股市技术性回调到关键点位时,一个让全世界震惊的事件发生了,这就是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这次灾难性事件的详细经过已经无须赘述,全世界为之震惊并随之一片恐慌,华尔街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中枢在这次事件中更是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灾难带来了恐慌,恐慌又会扩大灾难的破坏力。在恐慌下跌的态势下,道·琼斯指数在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很快便跌破9?000点,并开始向8?000点关口进逼,到2001年9月21日,道指已经跌至8?236点。 借力美联储,华尔街再创新高 2001年年底,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发动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国内股市开始重新聚集人气,道·琼斯指数到2002年3月19日重新夺回10?000点关口,收于10?635点。但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由于美国的实体经济开始萎靡,经济增长明显下滑,因此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到2003年年初,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曾数次下穿8?000点。 就在美国的经济增长和股市萎靡不振之时,美联储终于“出手”了。时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在全球已经被喻为一个像神一样的人物,他以擅长及时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反周期调控宏观经济著称,被人们尊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面对这一次雪上加霜的危机,格林斯潘再次动用了利率杠杆,把作为美国基准利率的联邦基金利率从当年的3.5%一路减下去,直到2003年6月降到了30年中的最低水平——1%,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一年之久,直到2004年6月才又开始了加息之旅。 在低利率的刺激作用下,美国经济快速走出了科技股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阴影,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这种环境下,华尔街作为宽松货币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表现出了极其繁荣的景象。作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股票指数,道·琼斯指数在2003年年底重新夺回了10?000点的阵地,此后不断挑战新高,最终在2007年10月11日,收于14?198.10点的历史最高位。 再遇大风暴,华尔街如梦初醒 潮起潮落本是世间常态,每一个有经济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华尔街的这一轮高潮不会这样永远地延续下去,但没有人知道其衰落的具体日期,谁都不愿首先退出这场全球资本盛宴,大家宁愿继续享受这夕阳落山前的无限美好风景。 就在全世界的投资者都享受华尔街的繁荣而难以自拔时,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之中。2008年3月1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结束了它85年的辉煌历史。贝尔斯登的垮台,不仅让整个华尔街一片哗然,更是震惊了全球的金融市场。始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终于以一种足够震撼的形式显示了其超强的杀伤力,而这种杀伤力造成的破坏还不是最可怕的,最令人恐惧的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它又会在哪里出现。 就在人们还在讨论次贷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或者谁会是下一个牺牲品的时候,潜伏了半年的“恶魔”终于又浮出了水面。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恶魔”已经不再满足将金融市场搅得“满城风雨”,这次,次贷危机带来的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 为什么说是金融海啸呢?因为它彻底击垮了华尔街的灵魂,击碎了华尔街的躯壳。除贝尔斯登外的华尔街另外四大投资银行在一周之内迅速土崩瓦解,破产、出售、接管、转制等消息接二连三地冲击着人们早已脆弱不堪的神经,再强大的市场意志在如此猛烈的轰击之下也不能免于崩溃。道·琼斯指数的暴跌之势似洪水泛滥,恐慌与黑暗一时间成了华尔街的主旋律。 也许恐惧本身才是最值得恐惧的,但我们不能指望华尔街的凡人在此刻拥有神的觉悟。贪婪与恐惧是人的天性,华尔街的恐惧就像黑死病一样迅速蔓延到了世界上的其他角落,局部性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全世界都在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 成也华尔街,败也华尔街。曾经的华尔街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梦,财富与荣誉的诱惑令人难以抗拒,能力与手段的比拼唤起原始的动物精神,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更能激发斗志,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更能获得满足。如今,繁华落尽,华尔街梦回人间。事实证明,一切的繁荣都是虚假的,谎言与骗局才是这里的潜规则。 华尔街经此一役已经伤筋动骨,昔日的金融创新以及衍生品已成千夫所指,难以再获得投资者的信赖,风险控制以及监管的加强会重新卡紧华尔街“自由呼吸”的喉咙。中国有句古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华尔街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经习惯了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当局的娇生惯养,如今还能否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重振家业,让人怀疑。这一次危机的性质和之前的几次大大不同,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揭示了美国宏观调控层面的制度性缺陷,更让人看到了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平衡带来的严重后果。 华尔街繁荣的实质就是利用美元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霸权地位,通过货币贬值和资产泡沫等手段,欺骗和榨取世界其他国家的血汗钱。当阴谋败落,内幕大白于天下,没有人再会给华尔街送去免费的午餐,一场资本的盛宴也将就此结束。 美国大衰退 肇始于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不仅摧毁了美国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具有掠夺性质的金融体系,更残酷的是,美国强大的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同样受到了来自金融崩溃的垂直打击。房地产市场继续萎靡、进出口总量开始下跌、消费急速下滑,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几乎全部熄火,失业率急速飙升、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同时现身美国。寒冷的夜幕已降临,光明还遥遥无期。一代美国人正在承受着经济萧条带来的痛苦,即使不愿意承认眼前看到的一切,但这一切也已成事实。 受到金融风暴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莫过于房地产市场,同样,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次贷危机正是肇始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金融业的崩溃反过来又给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使其陷入了更深的泥潭。 始作俑者的罪孽 房地产行业在一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因此考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对研究某一经济体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首先,从投资层面上讲,房地产可以直接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建材业的发展;在消费层面,房地产投资又可以拉动家居、家电等消费品行业的增长;在服务及相关领域则更加宽泛,包括金融、设计、营销、质检、广告、经纪等行业,可以说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位置。据统计,地产行业由于其产业链很长,从投资、消费、服务等领域看,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行业达60多个,可见这个产业的领导作用。在美国,房地产同样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的产值一直占据着美国GDP的1/5左右,住房资产亦占据着美国国民经济固定资产的1/3。 从2008年6月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就开始加速恶化,金融风暴发生之后,市场更是一片萧条。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住宅开工项目连续下降,美国商务部公布:2008年11月份新房开工数环比下降15.1%,折合成年率为65.1万套;12月份较前一个月下降15.5%,折合成年率为55万套。到2009年1月份美国新房开工数折合成年率只有47万套,这个数字仅为2006年高峰时期的20%左右,而到了2009年5月,美国新开工房屋数量按年计算已经跌至34.2万套。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衰退不仅来自于新房开工数的持续萎缩,在二手房交易市场,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美国房地产交易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1月,美国二手房销售数字比10月份下跌8.6%,同比下跌10.6%。在经过12月份的短暂回调之后,2009年1月该数字环比下跌5.3%,按年率计算跌至449万套,创下12年来新低。 不仅仅是住房市场受到严重冲击,总价值约5万亿美元的美国商业地产市场(包括写字楼、宾馆、零售物业等地产)也已经进入了严重恶化的状态。公开数据表明,美国商业地产的贷款拖欠率在2008年第四季度上升到了2.6%,达13年来新高。据美国著名评级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在2009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2008年美国商业地产价格跌幅近15%,仅2008年12月,美国商业地产的价格就环比下跌2.2%。 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冷暖是反映房地产行业景气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在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房地产信贷市场依然保持着紧缩的态势。自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和其他从事抵押贷款的机构提高了住房抵押贷款标准,这使得能获得住房贷款的人数急剧减少,甚至连一些完全具备资格的贷款者都很难再贷到款了。依据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的报告,由于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无力再支付住房贷款,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已经上升至9.12%,已经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贷款比例上升至1.37%,双双创下自197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熄火 房地产市场的萧条不仅严重影响了美国的投资增长,更对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造成了更大的冲击。在美国,房价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财富效应,家庭消费在该国GDP中的占比达到70%,并通过资产增值抵押贷款(Mortgage Equity Withdrawal, MEW)与房价密切相连。2006年和2007年,MEW约占美国家庭收入的10%,只要房价持续上涨,MEW就能使居民从抵押贷款中提取现金用于消费。如今,美国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信贷市场严重萎缩,在这种形势下,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消失,也不可能再通过抵押贷款获得额外的资金用来消费,所以房价下跌的直接后果就是消费水平下跌。 美国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实际上是居民和政府的消费在发挥着支撑作用。以前,房价的上涨只会让人感到富有,并设法从中得到真实消费力的提高。后来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可以让资产价值变现,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例如,居民购买了一套价值50万美元的房产,首付10万美元,若干年后支付了30万美元,还欠银行20万美元。这时候,该房产升值20%,价值60万美元,房主的净资产增值到了40万美元。这时候,银行就会告诉房主如果用房子做抵押还可以再获得10万美元的贷款以供消费,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就这样实现了人们从感觉上的富有到事实上有钱花的转换。当房产价格下跌,居民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由抵押贷款衍生出的债券就变成了“毒资产”,整个金融和房地产市场也就随之崩溃了。资产市场的崩溃让财富效应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消费率的大幅下降在所难免。 在家庭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中,居民可以选择储蓄或者消费。消费水平在短时期内统计比较困难,因此我们用储蓄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来间接衡量次贷危机后美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储蓄率越高,表明消费率越低,对应的消费需求也就相应减少。 金融风暴在2008年9月发生时,美国的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4%,之后,美国的储蓄率就一路走高,2008年第四季度此数字分别为2.5%、3.1%、4.0%;进入2009年,上升趋势依旧明显,第一季度储蓄率分别为4.5%、4.1%、4.5%;2009年5月份,美国个人储蓄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升高至6.9%,创下自1993年12月以来的新高。图1-1为美国2008年9月—2009年5月美国个人储蓄率变化图。 图1-1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个人储蓄率变化图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网站 储蓄率的上升,说明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已经不再明显,节约开支、减少消费的观念成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社会的主流。从家庭部门的角度来看,勤俭节约不仅是理财致富的必要条件,更是良好道德品质的要求。但是从整个美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看,消费需求的大幅下跌将直接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熄火,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经济萧条也将随之开始。美国人靠虚拟经济寅吃卯粮、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以美国消费为中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慢慢没落。 最后的无奈 提起美国,人们不免要想起“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王国”等称谓。美国之所以会给人这个印象,不仅是因为美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之最,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拥有三家在全球范围内久负盛名的汽车制造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它们并称“三巨头”,任何一家都是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它们代表着美国汽车制造业,也代表着美国的工业实力。不仅美国人为这三大汽车公司引以为荣,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也无不为“三大巨头”创造的辉煌历史感叹,为其强大的实力所折服。 金融风暴,这一次注定了是要掀起一次革命的,狂风夹杂着冷冰冰的雨水侵袭着美利坚合众国,从银行到地产、从商业零售到汽车制造,不管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被金融风暴蹂躏过的场景。在汽车行业,我们看到的是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两家汽车的破产重组,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2009年4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尽管人们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这一刻真的到来时,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但噩梦并没有结束,两个月后,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6月1日上午8时,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保护申请,就这样,美国“三巨头”享誉世界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也许通用和克莱斯勒的破产重组是一种解脱,对于美国政府和美国纳税人来说,积重难返的汽车巨头似乎只有“以死谢罪”才能真正得到解脱,以期获得涅槃重生的机会。 房地产、消费、汽车制造等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在受到如此重创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大量的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从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美国失业率节节攀升,从6.2%到9.5%,不断刷新的数字反复地告诉人们,危机远未结束。如果说失业率还不能代表美国整体经济的全部的话,那么我们就用反映一国经济形势景气与否最直接的数据——GDP来定性一下自金融风暴发生以后,美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2008年第二季度,美国GDP增长为2.8%,而到了第三季度该数字发生“自由落体”,直接下跌到-0.5%,第四季度更是下滑到-6.5%的水平,连续两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呈现负值已经符合了经济学界普遍认可的经济衰退的定义,可以说美国在2008年年底已经彻底陷入了大规模的衰退。进入2009年,美国经济依然处于下行趋势,第一季度经济增长仍然是负值,经过季度修正过的GDP增长为-5.5%,正是这些看起来令人心惊胆战的数字证实了那句“百年一遇”的正确性,金融风暴过后连续三个季度的经济衰退让美国人真正尝到了“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滋味。 无畏的希望 “是因为希望,奴隶们才会围坐在火堆边,吟唱自由之歌;是因为希望,人们才会不畏艰难险阻,远涉重洋移民这里;是因为希望,年轻的海军上尉才会在湄公河三角洲勇敢地巡逻放哨;是因为希望,出身工人家庭的孩子才会敢于挑战自己的命运;是因为希望,我这个名字怪怪的瘦小子才相信美国这片热土上也有自己的容身之地。这就是无畏的希望。” 这是2004年巴拉克·奥巴马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辞中的一段,该演讲全文题目为《无畏的希望》。就是这么一篇演讲,让奥巴马从众多的民主党议员中脱颖而出;也正是这样的一篇致辞,铺就了这个祖籍非洲的黑人最终当选美国总统的传奇之路。 金融风暴摧毁了华尔街多年苦心经营的盈利模式,重创了支撑美国国民经济的消费基础,连续两个季度的经济衰退和飞速攀升的失业率让美国人民深陷水火。此时,危难中的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精神领袖力挽狂澜,带领美国走出困境,而这个人就是巴拉克·奥巴马。这个有些理想主义的新总统,怀揣着他那变革美国的信念,立志于给惊魂未定的美国人以重生的希望,尽管这一路上会遇到艰难险阻,他依然向外推销着他那“无畏的希望”。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月20日上午,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的主持下宣誓就职。在圣经面前,他宣誓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权力最大的总统,在接过那个世界上最具威慑力的核密码箱后,这个只有47岁的男人注定要承担起美国人民赋予他的沉重的历史责任。 布什政府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虽然让美国的金融系统免遭灭顶之灾,但实体经济的巨大创伤却难以从中获得救助。奥巴马总统就职之后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拟定一个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目的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美国经济,避免陷入更加严重的经济衰退,以投资拉动需求从而让美国尽早摆脱困境,恢复经济发展。 一项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经过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反复讨论并修改后最终表决通过,并由总统奥巴马签署了这份“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ARRA)”。如此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还是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该计划预计为美国新创造或保留350万个工作岗位,其内容主要涉及减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资等方面,其中用于减税的部分就高达2?860亿美元。巨额的减税资金主要用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日益低迷的消费情绪、拉动国民经济的主引擎。 美国是一个消费大国,可以说没有美国人奢侈的消费习惯,就不会有美国持续的经济增长,美国也不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当金融危机一举颠覆了美国人延续多年的生活方式后,经济增长变得遥不可及。如何重新启动居民的消费是让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关键,而支持消费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两个渠道:一是增加居民的总收入;二是减少居民应缴纳的税收。第一种方法是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但在金融环境如此恶劣、实体经济备受打击的形势下让居民在短时间内增加收入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在收入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只有给居民减税才能在短时间内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消费欲望不断累积,最终转化为消费动力。 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规律的作用下,经济经常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给出的解释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承担起扩大社会总需求的责任,应该通过扩大赤字支出,带领私人领域的投资和消费,使总体经济走出萧条困境,扭转局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政府支出在经济循环中存在着“乘数效应”,因此政府增加投资和支出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总需求乏力的状况,大幅改善经济条件。 同样,依此理论,这次危机造成的后果依然是总需求不足,要想走出衰退、恢复经济增长必须要政府介入市场,以超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奥巴马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政策正是迎合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以减税来刺激私人领域的消费,以投资来拉动投资需求,相比带领美国走出大萧条的“罗斯福新政”,不管是从经济环境,还是从政府投资规模来看,我们都可以称这次经济刺激计划为“奥巴马新政”。 当总统签署了“ARRA”之后,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初步估算了其对经济增长的真实影响。据估计,2009年,“ARRA”将使美国实际GDP与自然率的缺口从-7.4个百分点缩小到-6.2~-3.9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增加800~2?300万人;2010年,“ARRA”将使美国实际GDP与自然率的缺口缩小1~3个百分点,就业人口也将从预估的1.433亿人上升到1.445~1.469亿人左右,增幅小于2009年;2011—2013年,“ARRA”还将继续对增长和就业产生刺激性影响,但效果将逐年递减;2014年之后,“ARRA”将会给美国经济增长产生0.1~0.2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可能延续到2019年左右。 尽管“ARRA”计划遭受了来自共和党议员和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反对或批评,但奥巴马政府依然坚信,拯救美国也别无他法,非常时期必须使用非常规方法才能扭转乾坤,更何况这是一次自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规模的灾难。“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凯恩斯的这句经典名言是为其宏观经济理论做辩护的。也许“ARRA”会透支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也许“ARRA”会导致美国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也许该计划根本不能挽救美国经济于水火,但这都不构成美国政府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袖手旁观的理由。长期固然重要,但短期的痛苦往往是不能让人承受的,未来还没有到来,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更不会因为尚没有发生的、可能会来的痛苦而放弃减小当前的、正在承受的痛苦的希望。是的,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死去,所以在危机中最好的选择就是将“伤亡”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