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国际贸易研究的是具有独立关税制度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交换活动,以商品贸易为主要研究对象,但也涉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要素流动等问题。本书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两部分内容,在作具体讲述之前,本章首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对本书的结构安排加以说明。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从广义上讲,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而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提并论时,前者一般指纯理论。本节对国际贸易纯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内容分别加以介绍,并对研究方法作了说明。 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内容 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起因与经济影响,在研究国际贸易的起因时也涉及贸易的结构与流向等问题。国际贸易的经济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研究贸易利益(trade gains),即国际贸易对贸易参加国总体国民福利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研究国际贸易对贸易参加国国内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的影响。 按照国际贸易的起因可以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建立在国家间相对价格差异的基础上。这部分理论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前提,主要解释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即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品相交换,在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的产品是单向流动的,一国一定时期同一产业的产品只有出口或者只有进口。产业间贸易是与产业内贸易相对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国家之间是双向流动的,同一产业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出口中又同时出现在该国的进口中。关于产业内贸易及其与产业间贸易的关系,第五章作了详细的阐述。。国家间价格差异可能源于供给或需求方面的差异,而比较优势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解释价格差异的原因。具体来说,比较优势主要建立在国家间技术差异或要素禀赋差异的基础上。后来有一些学者对这类理论作了扩展,从需求方面指出消费者偏好的差异也可以造成国家间相对价格差异,从而引发国际贸易。另一部分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规模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即发生在行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兼容; 内部规模经济,即发生在企业水平上的规模经济,是造成不完全竞争的重要原因,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贸易模型解释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亦有学者尝试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如第五章第四节所述的模型。。当然,上述划分是比较粗略的,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更细致地分为不同的阶段,下一节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国际贸易纯理论部分,除了研究贸易的起因和经济影响以外,往往还涉及两个相关问题: 一是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二是国际要素流动问题。在国际要素流动方面,研究的内容包括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原因和经济效应,以及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等。而关于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但在有关国际贸易的教科书中更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 一是比较静态的层次。该层次研究要素存量增加或技术进步对贸易的影响,且这一层次的研究并不关心要素积累或技术进步的原因和过程,只研究增长的结果对生产和贸易(包括贸易规模、贸易模式、贸易条件等)的影响。二是动态的层次。该层次将增长的过程包括进来(如资本存量增加是储蓄和投资的结果),考虑增长对贸易的影响。三是内生增长的层次。上述两个层次的分析均将经济增长的来源(特别是技术进步)视为外生,而这一层次的研究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决定的。在以上三个层次中,本书主要集中于第一层次的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贸易政策措施(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及其实施效果)、贸易政策实践等。其中,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研究的是采取特定贸易政策的原因及其效果。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往往以比较优势理论等为依据,因此在贸易政策部分主要研究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除了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研究采取何种贸易政策以及通过何种措施来实施政策以外,国际贸易政策部分还研究地区与世界范围内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的协调问题,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两方面的内容。 二、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法 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相同,从研究性质上来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所谓实证分析就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是如何解决的,或者说实证分析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只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而不对其作出评价。而规范分析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起来,回答的是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以及经济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的,涉及伦理标准和价值观。具体到国际贸易的研究,实证分析是指比如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模式以及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等,但不加以评价; 规范分析则是指比如对某一贸易现象,如对参加国际贸易或实施某一贸易政策的利弊得失进行评判。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例如,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一些分析工具和原理,包括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均衡、消费均衡等,都是国际贸易问题的基本分析工具。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变化,人们在不断地探讨国际贸易活动的规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也随之发展、更新和补充。本节按照发展阶段对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作了归纳和介绍,本书后面对相关理论与政策的讲述将按照本节给出的发展线索展开。 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按照其发展历程,经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贸易理论(classical trade theory)、新古典贸易理论(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和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但实际上,在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之间还有一段时期,此时期虽然新贸易理论尚未成形,但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探索,本书将这一阶段包括进来,称之为新贸易理论的前导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批驳重商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原因。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罗伯特·托伦斯(Robert Torrens)、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等学者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加以发展,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国家间绝对劳动成本的差异,而是相对劳动成本比率的比较。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以带来贸易利益,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考虑了贸易利益在国家之间的分配问题,提出了相互需求原理来分析均衡国际比价的确定。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该理论由伊莱·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提出,并被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等学者加以发展。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并分析了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要素积累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等问题。在新古典时期,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被引入国际贸易的研究中,贸易理论在模型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例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发明了提供曲线;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应用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 恩里科·巴罗内(Enrico Barone)首先画出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新古典经济封闭时和贸易后的一般均衡图形; 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特定要素等因素引入国际贸易的分析。 要素禀赋理论在提出后的20年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为代表的学者对该理论的实证检验却得到了不利于该理论的结果,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质疑。事实上,传统贸易理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些新的国际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确实是很有限的。传统贸易理论主要解释技术、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存在较大差异的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发生在技术、要素禀赋和消费者偏好较为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并且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学者试图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而另一些学者则尝试从新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的起因。在20世纪60年代,新贸易理论的先驱已经出现,这些新贸易理论的前导理论主要包括三类: 一是新要素禀赋理论,即引入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模型考虑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以外的生产要素; 二是国际贸易的新技术理论,这是一种动态的理论,认为技术进步(生产工艺革新或产品革新)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原因; 三是需求相似说,或称林德假说,该学说从需求的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得益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组织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突破,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新贸易理论放弃了传统贸易理论中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条基本假设,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中。新贸易理论没有统一的模型框架,依据规模经济类型的不同、市场结构的不同、描述差异产品方法的不同,存在着众多的模型,包括克鲁格曼、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兰卡斯特(Kelvin Lancaster)等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提出的贸易模型,布兰德(James A.Brander)和克鲁格曼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提出的相互倾销模型,埃塞尔(Wilfred J.Ethier)提出的外部经济模型,等等。虽然新贸易理论可以解释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些贸易现象,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前提下,分别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因而是互补的。 二、 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贸易政策。并且,与贸易政策实践的发展相对应,不同时期作为贸易政策制定依据而出现的相关理论也有所不同。当然,如前所述,在贸易政策部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变化。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国家奉行重商主义,在国际贸易中采取了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上领先于其他国家,采取了自由贸易政策,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则遵循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借助贸易保护的做法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超贸易保护政策。在这一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流行,作为贸易保护依据的是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初期,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则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贸易自由化的道路,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其理论依据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基础上的新贸易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综上所述,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并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贸易保护理论有四种,即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除了这些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贸易保护的理论观点,我们将在第九章中作详细介绍,而对于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贸易政策实践将在第十章中作进一步阐述。 第三节本书的结构安排 本书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加以讲述,全书共分为十三章。 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按照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对主要的贸易理论与政策作了介绍,以帮助学生和其他读者全面了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和逻辑线索。 第二章到第七章是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按照贸易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对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前导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其中,第二章对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作了梳理,并着重对李嘉图模型进行分析; 第三章首先回顾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和代表学者,之后对要素禀赋理论及其短期分析即特定要素模型作了介绍; 第四章讨论了新贸易理论的前导理论的三个分支,即新要素禀赋理论、国际贸易的新技术理论和林德假说; 第五章对新贸易理论赖以建立的理论前提,包括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不完全竞争等因素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外部规模经济下的贸易模型、不完全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并对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度量等问题含了说明。第六章、第七章探讨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即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以及国际要素流动问题。第六章在阐述经济增长的原因和类型之后,分析了经济增长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七章讨论了资本与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以及国际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等内容。 第八章到第十三章是国际贸易政策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一章讲述国际贸易政策措施、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实践。其中,第八章、第九章分别对关税与非关税政策措施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十章对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观点加以阐述; 第十一章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政策实践作了总结和评述。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分别讨论诸边和多边的贸易政策协调,其中,第十二章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第十三章介绍多边贸易体制安排。 本书各章最后都附有小结、重要概念和思考题,以对各章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总结,并便于学生和其他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加以介绍,并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 1. 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起因与经济影响,在研究国际贸易的起因时也涉及贸易的结构与流向等问题,而对国际贸易经济影响的分析包括贸易利益和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2. 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贸易政策措施、贸易政策实践,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等。 3. 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相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则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 4. 国际贸易理论按照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前导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5.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贸易政策。与贸易政策实践的发展相对应,作为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贸易保护理论有四种,即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贸易保护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2.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3. 国际贸易理论按照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4. 试述国际贸易政策以及主要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该理论建立在古典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而古典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当假定劳动为唯一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的差异就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本章在简要回顾古典贸易理论演变历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重商主义被认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因此本节的阐述从重商主义开始,但由于重商主义主张奖出限入,对于其观点将在“贸易保护理论”一章中作更详细的阐述。在重商主义之后,本节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的贸易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也是古典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其幼稚产业保护论及其他理论观点将在“贸易保护理论”一章作介绍,在本节不再提及。 一、 重商主义与“18世纪法则”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欧洲,其在经济理论,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间大约为250年,即1500~1750年。重商主义认为,国家财富来源于贵金属的积累,而国际贸易被视为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重商主义者将国际贸易视为“零和游戏”(zerosum game),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所得即为另一国所失,因此主张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贸易顺差,这样才能保证贵金属的流入而不是流出。重商主义者将经济划分为三个部门: 农业部门、制造业部门和海外殖民地,在本国和海外之间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阶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18世纪初期,一些晚期重商主义者开始认识到本国农业与制造业产量决定贸易平衡,而贵金属的积累只是贸易平衡的手段。 在重商主义时期,与重商主义的观点不同,也有一些学者支持竞争性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当时在贸易理论方面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发展值得一提,那就是阐明了衡量贸易利益的“18世纪法则”(eighteenthcentury rule)。“18世纪法则”的叫法是维纳(J.Viner)在1937年提出的,当时发现最早采用这一法则的是1701年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出版的一本有关贸易的小册子。实际上,后来有学者发现早在1673年就有人应用这一法则举例说明贸易利益。这一法则的基本内容如下: 如果某些产品可以通过出口其他产品从国外交换得来,并且生产那些出口品的实际成本比生产这些产品本身更低,那么进口这些产品而不是由本国生产就是值得的。例如,一国出口X1单位的商品1,换取M2单位的商品2,只要生产X1单位的出口品即商品1的实际成本低于本国生产M2单位商品2的实际成本,那么进口商品2就是合理的。虽然“18世纪法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指出了国家之间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的理由。古典时期的几位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引用这一法则来说明贸易利益。在李嘉图著名的例子中,葡萄牙通过出口葡萄酒可以从英国交换得来比本国生产的更多的布,即使葡萄牙生产布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英国,这种论述实际也是“18世纪法则”的观点。 二、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其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中,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指出财富的来源并不在于贵金属的积累,而主要在于国内生产。他认为一国的真实财富不是以金银,而是以生产的商品总量来衡量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增加财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要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这主要靠发展分工; 二是要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斯密认为生产的增长受到劳动分工的限制,劳动分工又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而国际贸易能够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因此他支持自由贸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概念,用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古典时期劳动被视为唯一的生产要素,因而所谓的绝对优势意味着劳动成本绝对低,或者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斯密指出,贸易之所以发生,源于各国生产成本(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他假定各国均有一个部门处于绝对优势,各国将出口自身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显然,绝对优势理论存在局限性,因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按照斯密的观点该国就无法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虽然其理论存在缺陷,但是斯密探讨了国际分工与贸易发生的基础,指出国际贸易是实现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从而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除绝对优势理论外,斯密的另一个观点是剩余出口理论,即认为国际贸易通过扩大市场规模为一国的过剩产品提供了出路。斯密是一个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但也提出了一些自由贸易的例外,如国防论,即对国家防卫至关重要的行业可以进行保护; 又如报复论,即如果外国对来自于本国的进口产品加以限制的话,本国可以通过报复促使外国放弃这种做法,恢复到自由贸易。 三、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概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提出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在他生活的时代英国社会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阶级的矛盾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而变得非常尖锐,这种矛盾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在《谷物法》存废的问题上。《谷物法》限制了英国谷物的进口,国内昂贵的谷物使工人工资提高、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削弱了英国工业品的竞争力,并且对谷物贸易的限制还招致外国对英国工业品的高关税从而使出口受阻,大大损害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为废除《谷物法》、促进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英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中,举了英国和葡萄牙之间布和葡萄酒贸易的例子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李嘉图假定英国生产一定数量的布需要100人劳动一年,生产一定数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劳动同样的时间,而葡萄牙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投入则分别对应为90人和80人劳动一年。尽管葡萄牙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绝对地低于英国,但是贸易仍然会发生。英国出口布、进口葡萄酒,而葡萄牙出口葡萄酒、进口布,这对两个国家都是有利的。李嘉图指出,虽然葡萄牙能够以90人的劳动生产布,但它会从一个需要100人劳动生产布的国家进口布,因为如果葡萄牙专业化生产葡萄酒,就可以从英国交换得来更多数量的布。可见,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国家间绝对劳动成本的差异,而是相对成本比率的比较。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成本理论。实际上,比较优势与比较成本并不相同,前者是根据封闭时国家间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显然,如果两国封闭时的价格差异是由如消费者偏好的差异造成的,那么这种价格差引发的国际贸易可以说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但并非建立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 。在李嘉图模型中,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是由相对成本差异引发的,因此在该理论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是可以互换的。 虽然习惯上将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归功于李嘉图,而且李嘉图最早用具体数字的例子对这一原理作了演示,但需要说明的是,有另外两位学者也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有关。一位是罗伯特·托伦斯,他被认为是第一个触及比较优势原理的人。在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前两年,即1815年,托伦斯就在其《关于谷物对外贸易的论文》(An Essay on the External Corn Trade)中作了相关阐述,指出英国应当生产布去交换波兰的谷物,即使英国拥有和波兰同样甚至是更好的土地,这种分工和贸易可以使英国获得更多的谷物,只不过当时托伦斯没有强调国家间相对成本比率的比较是比较优势原理的核心。托伦斯在1827年《关于谷物对外贸易的论文》的第四版中,考虑了国家间相对成本的比较。另一位是詹姆斯·穆勒,他在1818年的文章《殖民地》(Colonies)以及1821年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El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对比较成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穆勒举例说,如果波兰在谷物和布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对英国拥有相同程度的优势,波兰就没有从英国进口的动机,但如果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不同的相对优势,那么两国分别专业化分工生产一种产品再相互交换对它们就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