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风险管理基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基础 【本章知识结构框架】风险管理基础风险与风险管理风险的内涵与特点 风险与损失、收益的关系 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 国家风险 声誉风险 法律风险 战略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风险分散 风险对冲 风险转移 风险规避 风险补偿 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资本的概念和作用 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 经济资本的概念及其应用 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收益的计量 常用的概率统计知识 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本章学习指导】本章主要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重要风险概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和作用以及风险管理常用的基础知识。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复习时注意重点掌握和熟悉以下内容:1掌握风险的含义及其与收益、损失的关系,理解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2掌握商业银行所面临的8大类主要风险的内涵及主要特征;3掌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5种主要策略;4理解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和重要作用,掌握监管资本的主要内容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等;5掌握绝对收益、百分比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方差、标准差和正态分布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等。【本章考试内容精讲】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管理风险是一个宽泛且常用的术语。俗话说,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对商业银行来说,正确认识和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对损失的可能性和赢利的可能性进行平衡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主动承担风险。一般来说,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有三种:厌恶风险、风险中立及喜好风险。一、 风险的内涵与特点1风险的内涵风险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若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于狭义风险。而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总之,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2风险的特点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具体来说,风险的特点有:(1) 客观性。(2) 偶然性。(3) 损害性。(4) 不确定性。(5) 相对性(或可变性)。二、 风险与损失、收益的关系1风险与损失的关系风险和损失有密切的关系,但风险绝不等同与损失。一般来说,风险因素越多,造成灾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导致损失机会和损失也越大,即所谓的风险大。严格来说,损失是事后概念,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2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所以一般积极性进取的偏向于高风险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稳健型的投资者则着重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仅损失的可能性是风险,赢利的可能性同样是风险,风险不仅是损失的概率分布,也体现了赢利的概率分布,因此风险是收益的概率分布。三、 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2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实施经营战略的手段,极大地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3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组合。4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附加价值。5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四、 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随着2006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系列风险计量规范标准的提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纵观国际金融体系的变迁和实践,其风险管理模式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在经营中最直接、最经常性的风险则主要来自资产业务。2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60年代,商业银行从被动负债方式向主动负债方式转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同时,负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加大了商业银行额的经营压力和不确定性。3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70年代,商业银行重点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风险的协调管理,通过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经营目标互相代替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银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变窄,金融衍生工具广泛使用,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可以从事更多的风险中介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因此迅速增加。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谋求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石。第二节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有必要对其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正确的分类,以便其有效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风险。大体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有以下几类:一、 信用风险1信用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2信用风险形式(1) 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既可以针对个人,也可以针对企业,通常指交易对手因经济或经营状况不佳而产生违约的风险。(2) 结算风险结算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3信用风险特点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1)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 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 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4) 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二、 市场风险1市场风险的定义市场风险是指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表内头寸、表外头寸造成损失的风险。2市场风险形式顾名思义,市场风险实际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由于我国目前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刚刚起步,利率风险问题方才显露。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走出国门投资海外,汇率风险也随之增加。同时,我国银行业的汇率风险也将进一步提升,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3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市场风险的方法主要是在险价值(VaR),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Confidence Interval,通常为99%)上,在给定的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或者说,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持有期间内,该投资组合发生VaR值损失的概率仅为给定的概率水平(即置信水平)。计算VaR的方法主要包括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Covariance Approach)、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Carlo Sim ulation)。三、 操作风险1操作风险的含义具体来说,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操作风险的类型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1) 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2) 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3) 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 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 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 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 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3操作风险的特点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具有以下特点:(1) 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2) 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3) 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4) 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5) 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范畴,操作风险管理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四、 流动性风险1流动性风险的含义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2流动性风险的种类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3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形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形式有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1)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进而无法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求,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2) 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风险。五、 国家风险1国家风险的含义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活动中,可能遭遇到国家风险主要包括战争、政府征收、违约、汇兑限制和国有化等。2国家风险的种类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1) 政治风险: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的政治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2) 经济风险: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3) 社会风险:指商业银行受特定国家贫穷加剧、生存状况恶化等不利因素影响,无法正常收回在该国的金融资产而遭受损失的风险。3国家风险的特点(1) 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在同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经济金融活动不存在国家风险;(2) 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商业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六、 声誉风险2009年8月25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非常简单的风险因素就触发了严重的声誉风险。声誉风险管理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而它的执行却是每位员工都应该履行的职责。只有每位员工都能真正将建立和维护银行的长期声誉当做自己必须的义务来履行,银行的声誉风险才能被有效地阻断或避免。因此,商业银行在注重做好声誉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搞好声誉风险监测和报告的同时,还必须要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和现场检查,保证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七、 法律风险1法律风险的含义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为法律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从狭义上讲,法律风险主要关注商业银行所签署的各类合同、承诺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可执行能力。从广义上讲,与法律风险相类似或密切相关的风险还有外部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2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有:(1) 金融合约不能受到法律应予的保护而无法履行或金融合约条款不周密;(2) 法律、法规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使创新金融交易的合法性难以保证,交易一方或双方可能因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保护而遭受损失;(3) 形形色色的各种犯罪及不道德行为给金融资产安全构成威胁;(4) 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如果违反法律法规,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3法律风险的预防(1) 必须强化风险意识。(2) 必须完善工作体系。(3) 必须加快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商业银行法律顾问制度建设。(4) 必须突出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和授权管理。八、 战略风险1战略风险的含义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因不适当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或不利影响的风险。2战略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1) 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缺乏整体兼容性。(2) 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存在缺陷。(3) 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匮乏。(4) 整个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三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一、 风险分散1风险分散的含义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资产放在不同的投资项目上,如股票、债券、货币市场或基金﹐可把风险分散。投资分散于几个领域而不是集中在特定证券上,这样可以防止一种证券价格不断下跌时带来的金融风险。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国家的借款人。2风险分散的意义风险分散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管理理论认为,只要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为1(即完全正相关),分散投资于两种资产就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而对于由相互独立的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只要组成资产的个数足够多,其非系统性风险就可以通过这种分散化的投资完全消除。二、 风险对冲1风险对冲的含义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 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对冲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办法。2风险对冲的实现手段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1) 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2) 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又称残余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近年来,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三、 风险转移1风险转移的含义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分散只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而对共同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此时采用风险转移策略是最为直接、有效的。2风险转移的实现手段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1) 保险转移是指为商业银行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2) 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担保、备用信用证等能够将信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四、 风险规避1风险规避的含义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风险规避可以使商业银行不承担风险。2风险规避的类别(1) 完全规避风险,即通过放弃或拒绝合作停止业务活动来回避风险源。(2) 风险损失的控制,即通过养活损失发生的概率来降低损失发生的程度。(3) 转移风险,即将自身可能要随的潜在损失以一定的方式转移给对方或第三方。(4) 自留风险,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可以是无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的。3风险规避的方法(1) 风险控制① 国际经营的多样化。② 分散筹资。③ 本币计价。④ 平衡抵消法。⑤ 组合配对法。⑥ 对等贸易法。(2) 风险转嫁① 出口、借贷资本输出争取用硬通货,进口、借贷资本输入争取用软通货;② 远期外汇买卖。③ 外汇期权交易。④ 采用提前或延期结汇。⑤ 利用“福费廷”交易。⑥ 风险的保险。(3) 风险回避的方法① 谈判中货币的选择。② 货币保值。五、 风险补偿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对冲或转移进行管理,而且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采取在交易价格上附加风险溢价,即通过提高风险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第四节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一、 资本的概念和作用1资本的含义通常所说的商业银行资本是指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减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信托赔偿和未分配利润等。2资本的作用(1) 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2) 吸收和消化损失。(3) 限制业务过度扩张和风险承担,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4) 维持市场信心。(5) 为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二、 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1监管资本的含义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