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第一章新媒体概说 第一节新媒体的界定 一、 媒体与媒介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在定义新媒体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媒体”与“媒介”的概念区别。 媒介与媒体,在使用与理解中,常常是混淆的,有时说媒体功能,有时说媒介功能,词典里也是混淆着说: 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 “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在这里,“媒介”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其中,“媒”字,在先秦时期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生的诱因。《诗·卫风·氓》: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文中子·魏相》: “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而“介”字,则一直是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www.baidu.com 百度百科—浏览词条—媒介。 在麦克卢汉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媒介的本质是能够承载信息。纸张不是媒介,但是当人们在上面写上文字的时候,便成了一种媒介形式; 鸽子不是媒介,但是当它被用来传递书信时,它就成为一个很可靠的媒介。还有烽火台、蜜蜂、红娘等,它们都能够负载信息,能够实现传播。它们都是媒介,但是不是媒体。因为它们不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未经组织,不成规模,难以形成持续的大众影响,它们只是媒介工具,不是信息发布的主体——媒体。 媒介和媒体最根本的区别是,媒介是被动的,是物化的; 媒体是主动的,是人格化的; 媒介是载体是方式,媒体是发布主体是传播活动的组织者。 新媒体信息编辑 第一章新媒体概说 厘清了“媒介”与“媒体”概念的区别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新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只能叫做“新的传播媒介”,而不能够定义为新媒体。 二、 何谓新媒体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40多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他在计划书中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新媒体”一词由此而来。杨继红: 《谁是新媒体》,9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把“新媒体”一词“发扬光大”的是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1969年,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且这个趋势在不久以后扩展到了全世界。 40多年后的今天,“新媒体”一词真正被广泛使用起来,但对“新媒体”的定义却没有统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不同的视角对新媒体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BlogBus.com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魏武辉的定义: “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从社会关系层面对新媒体定义: 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 在另一种比较技术层面的定义中,新媒体被阐释为“TMT”,即科技(Technology)、媒体内容(Media)和通讯传输(Telecom)的结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岳颂东的定义: 新媒体是采用当代最新科技手段,将信心传播给受众的载体,从而对受众产生预期效应的介质。 杨继红在《谁是新媒体》一书中将新媒体定义为: 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和交互传播的组织机构。杨继红: 《谁是新媒体》,2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目前较流行的新媒体定义是: 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通信、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三、 新媒体与非新媒体的界限 新媒体不是自发地、孤立地出现,而是从旧媒体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每一种新媒体都把一种旧媒体作为自己的内容。 郭炜华认为: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 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信息’与‘意义’无关;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何谓新兴媒体?》,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2/09/content_10789070_3.htm。 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从传播技术角度来看,新媒体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作为运作平台的媒体形态,使用有线、无线通道的传送方式,如互联网、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报纸等等。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的,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进一步看这种信息呈现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 从传播状态改变的角度来看,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传统媒体是编辑决定报道主题,记者收集事实,然后包装成新闻,以一张报纸或一档节目形式传播给受众。普通人因为身份、经济和技术的原因,很难进行大众传播。而新媒体则不同,依托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 从受众接受方式的角度来看,通过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快捷、方便、影像兼备等优势,而且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时,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收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从媒体使用者的角度看,新媒体与非新媒体的定义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杨继红: 《谁是新媒体》,4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服务层面的区别: 可定制与不可定制; 使用功能层面的区别: 可复制与不可复制; 人机关系层面的区别: 可交互与不可交互。 第二节新媒体的特征与类型 一、 新媒体的特征 (一) 交互性 传统媒体进行的是点对面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处于控制地位,而受众很少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受到了相应程度的限制。在这一点上,广播电视的线性传播所带给受众的强制性显得尤为突出。长久以来,受众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在传播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 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媒体对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双向交互和“一对一”传播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使得媒体使用者可以通过主动的或者是个人的方式获取信息。也就是说,新媒体的使用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新媒体使用者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受众的地位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了。新媒体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 新媒体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手机,就你知道的东西,第一,你可以是中转站,把这个消息发给下一个或者若干个人; 第二,你可以再创作,这个消息你可以加工了再传播; 第三,你还可以从中发表你的议论。每个人理论上都可以变成一个信息员,简单到你只要有一个手机,你就可以对外发布你的意见,发布你的观点,发布你看到的东西。 维客的出现是新媒体发展的结果,维客就是新媒体交互特性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维客基于互联网新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文本特性,允许许多人协同写作完成某一文本内容。在维客的页面上,用户不需要下载任何特殊软件,便可以浏览、创建、更改文本,系统程序可以对不同版本内容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并能对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保存下来,不但事后可查,也可追踪、恢复至文本本来面目。 在维客网站提供的写作平台中,读者即作者。维客以“知识库文档”为中心,“共同创作”为手段,依靠“众人不断地更新修改”,开创了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 (二) 数字化 在现代计算机发展之前,几乎所有的计算和传播系统都是模拟的、原子的。20世纪兴起的数字技术把模拟信息变成了二进制语言,这种语言把分离的信息“比特”变成1和0的形式,1和0系列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信息的解码和重组,以呈现其原来的面貌。数字化使得新媒体的信息产品具有无限复制性和使用性。 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蒋宏、徐剑主编: 《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数字化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新媒体产生,一种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呈现; 它极大地改写着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使旧有的运作架构和赢利模式日渐式微,催生着与这一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媒体和新型产业模式。数字化传媒在颠覆传统产业的同时,更创造着新的产业和新的商机。 数字化传媒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的特点,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 以往媒体单向传播的特点,变成了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 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必须同步性的特点,而实现了异步性,即受众在任意选定的时间进行收听收看,如有兴趣有必要可以反复收听收看; 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媒体信息受控严格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信息源; 数字化传媒改变了以往众多媒体地域性传播的特点,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它是推动全球化的强有力因素,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喻国明: 《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载《媒介方法》,2006(5)。 (三) 非线性传播 “非线性”本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变量与相应的函数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一元一次方程所能表达,在直角坐标系上,它呈现为曲线而非直线。非线性传播的特点在于交互而非单线、交叉而非径直、动态而非稳态。 线性传播是传统媒体传播的特点,传播者制作发布信息,受众通过媒体被动地接受信息。由于这一特点,传媒本身很难及时、全面、有效地了解受众的反馈信息,传播效果较难把握。媒体进入互联网络后,这种单纯的传―受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单向传播及有限的双向交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新闻或信息,受众也可以及时地向媒体反馈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就某一话题大家开展讨论,发表观点。这不仅仅是双向交流,而且是多向的互相交流新闻信息。 非线性传播对传统媒介中的“守门人”地位是一大冲击。“守门人”由于长期以“大众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作为职业的传播机构,它较常人更具有接近信息源的特权。这些特点面对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互联网络是个高度开放的空间,以往“守门人”所具有的一些特权如接近信息源的特权、“过滤”信息的特权、垄断信息的特权等将不复存在。在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上,任何一位用户,都可以轻易绕开某个节点,从另外的节点到达想要到达的站点。在网络传播中,传者和受者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网络用户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发布信息。 VOD(Video On Demand)即视频点播技术的简称,也称为交互式电视点播系统,它是典型的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让用户自主地安排时间,不再拘泥于传统电视的黄金时段时间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的上述三个特点中,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非线性则是一种延展。第一个特点决定了受众不再是沉默的受众; 第二个特点导致媒体集团化加剧; 而第三个特点,满足了人们需求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这三个特点之间是互相牵制的。比如,互动性和数字化。数字化的确让媒体有集中的趋势,而媒体越来越集中的话,对于社会而言,未必是一种进步的趋势。不过,互动性在削弱这种集中趋势,因为受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四) 个性化信息服务 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终端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如IP地址、手机号、电子邮箱地址、QQ号码等,信息传播者可以根据地址确定一个或多个受众,向其传播特定的信息。另外,受众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控制权,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定制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这样,每一个新媒体用户可以发布和接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转变为“小众传播”。 (五) 复合型的传播 从传播形态上看,新的传播技术导致的最大变化,就是能够在新的平台上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在现有的大众媒体环境中,媒体按照传播形态可以划分为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和数字技术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是,在主要的传播载体中,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所有的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并且还能把文字、视频、声音存储下来,供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浏览。新媒体是多种传播形式复合的媒体。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如果作为一个媒体出现,既可以是电视、广播,同时也可以是报纸和杂志。大众媒体界限分明的媒体类型区分,在新媒体阶段将不再具有意义。 (六) 无边界的传播 从传播范围来看,新媒体的特点是无边界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技术的限制,基本上是区域性的传播。比如平面媒体需要运输,而电波媒体需要落地。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除非人为的限制,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所发布的每个内容,理论上都是可以面对全球所有的网络使用者的。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全球确实正逐渐成为一个传播的整体。 (七) 综合性的传播 从传播形式上,很多人强调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实际上,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人们所强调的新媒体的互动性,是同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较而言的。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人类的各种传播形态都可以得以实现。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体传播是对人类真实的传播生活的还原。现实传播中的互动性的人际传播、单向性的大众传播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组织传播,在新媒体传播中都可以得到体现。新媒体传播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传播形式的特点,但同时,它是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摒弃。新媒体当然还是一种媒介,但这种媒介成功地把自己虚拟化了,所以在新媒体中人仿佛可以无屏障地同他人和现实世界直接交流。 二、 新媒体的类型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我们把新媒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包括电子杂志、电子书、网络视频、博客、播客、维客、群组以及其他类型的网络社区等。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其优势在于集多特性于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从另一种角度讲,也可以说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对报纸、广播、电视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 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而这些,是报纸、广播、电视三类媒体目前所不能及的。 博客是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快速演变中的互联网新应用。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其本身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延伸。要用一个准确的概念表述是比较难的。关于博客定义的说法,有如下一些论调: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链接为武器的个人日记;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博客,数字生活新时尚,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无线等,尽情展示自我、分享感受、参与交流。 播客是继博客之后在互联网上出现的另一个颠覆性势力,是集合了博客、宽带互联网、视频的集体产物,播客与博客系出同门,播客用声音传达信息,声音这种传播方式使网络信息的传达更富有感情,更具有个性。 维客以“知识库” 为中心,“共同创作”为手段,依靠“众人不断地修改”,开创了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 (二) 基于数字广播网络的新媒体 基于数字广播网络的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 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DVBT)、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DVBS)、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DVBC)三类。 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可与DVD相媲美; 有优质的音响效果,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使得数字电视的伴音更趋逼真; 有抗干扰功能,数字电视受其他电器的干扰很小,因此画面稳定; 扩展功能多,可增加上网、点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