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经今注卷首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古经通说提 要 《周易古经通说》分为七篇。 第一篇《周易琐语》包括有关《周易》的七个问题,(一)《周易释名》,乃论述《周易》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清儒朱骏声曾说:“三易之易读为觋。”我信从此说,加以证明,结论是《周易》的易借做觋字,古代男巫称觋,巫觋掌筮,因而筮书也称做觋,好比史官称史,因而史书也称史。这和旧说大不相同。(二)《八卦与六十四卦》,乃论述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创GD175时代及用途。此事难於考定,所以未下结论。此节原本有“八卦臆说”一个内容,大意是:八卦是伏牺时代八个官的标誌。伏牺时代有八个官,也有朝官执圭的制度。天官所执的圭上刻《乾卦》(),所以乾为天;地官所执的圭上刻《坤卦》(),所以坤为地;火官所执的圭上刻《离卦》(),所以离为火;水官所执的圭上刻《坎卦》(),所以坎为水;木官(或风官)所执的圭上刻《巽卦》(),所以巽为木(或风);雷官所执的圭上刻《震卦》(),所以震为雷;山官所执的圭上刻《艮卦》(),所以艮为山;泽官所执的圭上刻《兑卦》(),所以兑为泽。圭的形是,最古的圭用土作的,所以圭字从重土;周代的圭用玉作的,所以其字作NB06E,加个玉旁。八卦原名八圭,後来用於占筮,所以其字作卦,加个卜旁。现在因为这个说法,没有确证,所以删去了。(三)《周易外之先秦筮书》,乃论述先秦时代《周易》以外还有《连山》、《归藏》、《坤乾》等筮书,《连山》、《归藏》汉代还未亡掉。(四)《周易古经之作者与年代》,乃论述《周易》卦爻辞的写成当在西周初年,此前原有筮人的零散记录,西周初年有人加以补充和编订,其人为谁,无从考定。(五)《易卦之贞悔》,乃说明《周易》六十四卦各函上、下两卦,它的下卦称“贞”,上卦称“悔”。又说明在占筮时,所得的本卦也称“贞”,所得的“之卦”(即变卦)也称“悔”。我们明确了这种术语的涵义,在研究《周易》时大有用处。(六)《周易的爻题》,乃说明《周易》六十四卦各爻都有两个字是爻的标题,就是用“初”、“二”、“三”、“四”、“五”、“上”标明爻的位次,自下而上;用“九”、“六”标明爻的性质,“九”为阳爻,“六”为阴爻。NB03C证明爻题当是晚周人所加。《周易》有爻题是客观存在,但是爻题的名称是我所加的。用这个名称代表这个概念,还符合实际,对於分析《周易》也有方便(《通说》原本有这个内容,但未提出这个名称)。至於爻题当是晚周人所加,也是我新提出的论点。(七)《周易卦爻辞古皆称繇》,乃说明《周易》卦爻辞先秦时人都叫做“繇”, NB03C采用近儒说法,论定“繇”字借做谣,因为卦爻辞多是简短的GED8D语,近於歌谣,所以叫做谣。这个名称表现了《周易》卦爻辞的文体,也显示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气氛,值得一谈的。 第二篇《周易卦名误脱表》,乃论述《周易·履》、《否》、《同人》、《艮》四卦卦名都在传写中误脱了。所以误脱,是由於这四卦卦名和卦辞的头一字或两个字相同,读者误以为重NF8B4,从而删去。这个论点,是根据《周易》全书都是先列卦名、後列卦辞的通例而提出的。我又指出《大有》和《中孚》两卦的卦名也可能误脱,不过这仅仅是一种怀疑,附带提及而已。 第三篇《周易卦名来历表》,乃论述《周易》先有卦爻辞,後有卦名,卦名大多数是後人摘取卦爻辞中主要的或常见的一个字或两个字而追题的;NB03C提出卦名的七个义例。总之,卦名NB03C不是个个都代表卦象和筮辞的意义。然而自《周易十翼》以来,研究《周易》的学者卻常常根据卦名来讲卦的意义,当然不免错误。因此我们研究《周易》古经就不必去探讨卦名。 第四篇《周易筮辞分类表》,是对《周易》卦爻辞的初步分析。这是个创始的工作,也是个尝试的工作。据我的分析,《周易》卦爻辞可划为四类:(一)“记事之辞”,乃采用古代故事,来指示卦爻的吉凶;(二)“取象之辞”,乃采用一种事物做为象徵,来指示卦爻的吉凶;(三)“说事之辞”,乃直说人的行事,来指示卦爻的吉凶;(四)“断占之辞”,乃论断卦爻吉凶的语句。一般例子,“断占之辞”或承“记事之辞”而言,或承“取象之辞”而言,或承“说事之辞”而言,彼此间都有内在的联NF8F1,可以说“记事”、“取象”、“说事”三类辞是前提,而“断占之辞”是断案(例外从略)。这样分析最能显示《周易》古经本是筮书的性质,也能显示《周易》筮辞的表现方法。扬雄的《太玄》和焦延寿的《易林》仍多运用这种表现方法,我引了一些《太玄》、《易林》的文句,做为《周易》的旁证,这是《通说》原本所没有的。 第五篇《元亨利贞解》,乃论定元、亨、利、贞四个字的意义。元与大同意,亨即享祀的享,利即利益的利,贞是占问,这是我所得的新结论。《周易》裏这四个字为数很多,自《乾·文言》提出元亨利贞是“四德”的说法(《左传》同),後儒都看做金科玉律;然而根据《文言》去解《周易》,常常NB473格而不通。近人李镜池先生力斥“四德”说的妄谬,把贞字解做占问,是对的;然而对於元、亨、利三个字还没贯通的申释。本篇是把《周易》中所有元亨利贞四字汇集起来,条分缕析,详加考索,才得出上述的新结论。我认为这个新结论是符合这四个字的原始涵义的。 第六篇《吉吝厉悔咎凶解》,乃说明吉、吝、厉、悔、咎、凶六个字的意义。其结论:吉是福祥,吝是艰难,厉是危险,悔是困厄,咎是NFEB6患,凶是祸殃。这都是采用前儒的成说,NB03C非个人的创见。《周易》裏这六个字也很多,它们和利字都是“断占之辞”所常用的词NF8BD。那末把它们加以综合与分析,予以切当简要的解释,使读者对於这些词NF8BD,有个全面的理解,这也是很必要的。 第七篇《周易筮法新考》,乃考索东周时代用《周易》占筮的方法。《周易》筮法本有先儒相传的旧说,据我观察,其问题不在於成卦法,而在於变卦法。因此本篇所述的成卦法乃采用旧说,所述的变卦法乃自立新义。新义的论据是《周易·NF8F1辞》中有关筮法的说明和《左传》、《国语》中有关筮事的记载。我把这两种材料结合贯通起来,反覆思考,才抓到变卦法的关键,从而获得整个结论。筮法本是一种骗人的方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NB03C不需要它,为什麽还要考呢?简单的答案是:不懂得筮法的大概,对於《周易》古经、《十翼》和《左传》、《国语》中的某些问题,便不能彻底理解,甚至不能理解,所以本篇的写作还有一定的意义。周易古经今注卷首第一篇 周易琐语第一篇 周易琐语一、 周易释名 《易》为筮书之通名。《周礼·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 《人》(与筮同)文略同。是筮书皆得称《易》,即其证也。《周易》为一书之专名,因其为周代筮书,故曰《周易》。其名亦甚古。《周礼》而外,《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宣公六年》、《十二年》, 《襄公九年》、《二十八年》, 《昭公元年》、《五年》、《七年》、《二十九年》, 《哀公九年》, 《国语·晉语》NB03C称《周易》,即其证也。《周易》亦简称曰《易》,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论语·述而》篇,《礼记·经解》、《坊记》、《表记》、《NFDA5衣》、《深衣》, 《大戴礼·保傅》篇,《管子·山权数》篇,《庄子·天运》篇、《天下》篇,《荀子·非相》篇、《大略》篇,《吕氏春秋·务本》篇、《慎大》篇、《召类》篇,《战国策·秦策》, NB03C称《周易》曰《易》,即其证也。 筮书所以称《易》者,《说文》: ",蜥易NDC35蜓,守宫也,象形。NB072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一曰从勿。”金文易作(毛公鼎)(克鼎)(伯其父NE837)(伯家父NFDA6), NB03C象蜥易之形。NB072书说於古无徵,必不可信。其用作书名,当为借义。余疑易初为官名,转为书名,《礼记·祭义》: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NFEB8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郑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NFEB8,易官名。”是易为书名,又为官名。易之为官,盖掌卜筮。筮官曰易,因而筮官之书亦曰《易》;犹史官曰史,因而史官之书亦曰史也。其本字疑当为觋。《说文》: “觋,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从巫,从见。" 《国语·楚语》: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荀子·正论》篇:“出户而巫觋有事。”杨注:“女曰巫,男曰觋。”按:《周礼·春官》有男巫,有女巫,知巫非专限於女也。卜筮原为巫术,远古之世,实由巫觋掌之。《周礼》卜筮之官有大卜、卜师、占人、人等,非初制也。巫觋掌筮,尤可论定。《说文》: ", 《易》卦用蓍也。从竹,从NFDA8, NFDA8,古文巫。”字通作筮。巫掌筮,故筮字从巫,其证一也。《周礼·人》: "人掌《三易》以辨九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巫掌筮,故九筮之名皆冠巫字,其证二也。《世本·作》篇曰:“巫咸作筮”(《周礼·NFEB8人》郑《注》引), 《吕氏春秋·勿躬》篇文同。作筮者巫,则掌筮者其始必亦巫,其证三也。觋与巫同义,易与觋同音。筮官为巫,而《礼记》称易,则易盖即觋之借字矣。巫官之易既为觋之借字,则筮书之易亦即觋之借字矣。朱骏声曰: "《三易》之易读若觋”(《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说虽无徵,确有见也。《周易·NF8F1辞上》曰:“生生之谓易。”以变易之义释筮书之名,恐不可从。郑玄《易赞》及《易论》云: “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引)更属骈枝之说矣。 二、 八卦与六十四卦 《周易》之原为八卦。八卦者:为《乾》, 为《坤》, 为《离》, 为《坎》, 为《巽》, 为《震》, 为《艮》, 为《兑》. 《易·NF8F1辞传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八卦者为包牺,此乃先秦以来相传之故说,向无GAE90议。包牺乃原始时代之人物,彼时尚无文字,自无史籍,故此相传之故说,是否史实,殊难论定。吾人只能肯定八卦作於远古时代,相传为包牺所作而已。但吾人敢断言者,、、、、、、、,当时所画之形,《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後人所予之名也。 八卦之用途,亦难考见。《易纬乾凿度》曰: ",古文天字。,古文地字。,古文火字。,古文水字。,古文风字。,古文雷字。,古文山字。,古文泽字。”此以八卦为文字,汉人之说也。夫物以万数,而字仅八形,不是作记事之用甚明。然则以八卦为古代文字,实难於理解。但《易纬》之说亦有所本。《易·说卦传》云: "《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巽》为风,《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 《彖传》、《象传》为卦作解,《左传》、《国语》引《易》以占,均与《说卦》相同,《易纬》谓八卦为古文八个字者,据此而言也。考《周易》在占筮上以八卦象徵上述八物,即以象徵天,以象徵地,以象徵火,以象徵水,以象徵风,以象徵雷,以象徵山,以象徵泽也。此种象徵起於何时,当时有何用途,亦莫能明也。 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则用於占筮矣。重卦不知始於何时,《易·GBF8E辞传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未明言重卦之人。先秦古书均未道及。司马迁云: “文王……其囚NBD39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史记·周本纪》)班固云: “文王……重《易》六爻。" (《汉书·艺文志》)其後王弼谓伏牺重卦,郑玄谓神农重卦,孙盛谓夏禹重卦(NB03C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引)。此皆无徵之言,不足信也。窃谓重卦之事,至晚当在殷代。《世本·作》篇云“巫咸作筮”(《周礼·NFEB8人》郑《注》引), 《吕氏春秋·勿躬》篇亦云“巫咸作筮”。是先秦故说作筮者乃巫咸也。《书·君NB247》篇云: “在大戊时,则有巫咸王家。”是巫咸者,殷大戊时人也。按:筮之产生,盖上古巫者群众性之创造,不能专归功於殷代巫咸,巫咸之前当已有一段发展过程,然则重卦之事当在巫咸之前也。至於《连山》、《归藏》,亦以六十四卦组成之筮书,但其书早亡,不知作於何时,不能据之以考重卦之时代。《礼记·礼运》记殷有遗书名曰《坤乾》。从坤乾二字观之,此乃筮书。郑玄《注》谓即《归藏》之类,其说可信。则殷代已有重卦之筮书矣。由此可见,谓重卦之事至晚当在殷代,虽无坚确不破之明证,亦据先秦相传之故说,尚不至大谬矣。 三、 《周易》外之先秦筮书 《周礼·太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人》: “掌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郑《注》引杜子春云: "《连山》,宓戏;《归藏》,黄帝。”贾《疏》引《郑志》云: “近师皆以为夏、殷也。" 《易》孔《疏》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 “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孔氏又曰:“案《世谱》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一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 ”此又《连山》为神农易,《归藏》为黄帝易。三说不同,盖无由定其年代,各作射覆之辞耳。孙诒让《周礼正义》云: "《连山》、《归藏》二易,《汉书·艺文志》未载,而《北堂书钞·艺文部》引桓谭《新论》云: ‘《厉山》(即《连山》)藏於兰台。《归藏》藏於太卜。’又《御览·学部》引《新论》亦云: ‘《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则汉时实有此二易。《汉书》本《七略》,或偶失著录耳。" (见《春官·大卜》)亨按:孙说是也。《礼记·礼运》郑注谓《归藏》书存,亦其证也。二书久佚,今所传者後人伪NB076。依《周礼》所记,皆与《周易》相类,按其次序,似《归藏》作於《周易》之前,《连山》作於《归藏》之前,依桓谭所记,《连山》八万言似有经有传,《归藏》四千三百言似有经无传。要皆先秦之筮书也。 《礼记·礼运》: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夏时》”句曰:“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 ”注“得《坤乾》”句曰:“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 ”亨按:此殆战国儒生之言而NB076之孔子。《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卫灵公》篇:“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礼运》之文即由此演出,虽非孔子之言,然可以证明战国儒生曾见夏代NF8CF书,名曰《夏时》,曾见殷代筮书,名曰《坤乾》,又由其名推测,此筮书首列《坤》卦,次列《乾》卦,或上卷之首为《坤》卦,下卷之首为《乾》卦,与《周易》之卦名有相同者,与《周易》之卦序则NB13A。郑氏以《大戴礼》之《夏小正》当《礼运》之《夏时》,以汉代仍存之《归藏》当《礼运》之《坤乾》。余谓《大戴礼》之《夏小正》,固NF8CF书也,然未必作於夏代;汉人所见之《归藏》,固筮书也,或可能作於殷代。因此郑氏之说,以其书之性质言,可云不误;以其书之时代言,则有可商。要之,《坤乾》乃战国儒生所认为殷代之筮书也。 先秦时代,《周易》外别有筮书,在《左传》中又有明证。《僖公十五年》: “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获其雄狐。……’" 《成公十六年》: "晉侯伐郑,楚子救郑。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 ……’”其筮辞均不见於《周易》,所据自是别种筮书,或即《连山》、《归藏》与《坤乾》之类也。又《G9578书·束晳传》载:“汲GDAA3竹书有《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NB13A. ”此亦《周易》外一种筮书,可断言也。 总之,先秦时代之筮书,当不止於三四种。盖上古之世,人类战胜自然之力量甚微,迷信神道之意识甚浓,有所举事,往往探求神之指示。筮即探求神之指示之一种巫术,故筮法之興起当甚早,筮书之编作亦不能过迟,其用途又广,因而逐渐增多,乃必然之事也。 四、 《周易》古经的作者与时代 据先秦载籍,殷代已有筮书。至於《周易》古经,则周代之筮书也。《易·NF8F1辞传下》曰: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可见何人作《周易》,晚周人不能确言,仅疑其作於殷、周之交而已。司马迁云: “西伯拘NBD39里,演《周易》. " (《史记·太史公自序》)殆以《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班固云: “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汉书·艺文志》)说与迁同。其後马融、陆绩等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引),此两说者先秦人未尝言之,恐不可信。 《周易》古经,盖非作於一人,亦非著於一时也。其中有为筮事之记录。古代卜与筮皆有记录。盖当时有人将举一事,卜人为之卜,遇某种兆象,论断其休咎,及事既举,休咎有验,卜人(或史官)记录其所卜之事要,与其卜时之论断与其事之结果,此即卜事之记录也。同此,当时有人将举一事,筮人为之筮,遇某卦爻,论断其休咎,及事既举,休咎有验,筮人(或史官)记录其所筮之事要与其筮时之论断与其事之结果,此即筮事之记录也。殷虚甲骨卜辞,即殷王朝之卜事记录(其中有殷王自卜之辞)。卜与筮性质相同,卜人既有卜事记录,则筮人亦有筮事记录明矣。此在古籍中亦有明证。《周礼·占人》云: “凡卜既事,则NF8F1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所谓“既事”者,谓卜毕筮毕之後也。所谓“NF8F1币”者,杜子春《注》: “以帛书其占,NF8F1之於NFEB8也。”郑玄《注》: “谓既卜筮,史必书其命NFEB8之事及兆於策,NF8F1其礼神之币,而合藏焉。”两说不同。亨按:杜说较胜,唯尚未尽当。《说文》: “币,帛也。" NF8F1币,谓NF8F1其记录占事之帛於某处,如今人之用卡片,但卜非NF8F1之於NFEB8,筮非NF8F1之於蓍也。所谓“比其命”者,命,谓命NFEB8或命蓍也。卜人卜时,以所卜之事告於NFEB8,谓之命NFEB8;筮人筮时,以所筮之事告於蓍,谓之命蓍。卜人将命NFEB8之辞,依其兆象,分别NF8F1列;筮人将命蓍之辞,依其卦爻,分别NF8F1列。此即所谓“比其命”也。由此可见,古代卜人有卜事记录,筮人有筮事记录矣。筮人将其筮事记录,选择其中之奇中或屡中者,分别移写於筮书六十四卦卦爻之下,以为来时之借鉴,逐渐积累,遂成《周易》卦爻辞之一部分矣。此在《周易》卦爻辞中有其内证。《比》云: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後夫凶。" (元下疑脱享字,说见《今注》)原筮二字,当是复筮之时所追题。其云“吉”者,复筮之辞也。其云“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後夫凶”者,原筮之辞也。据此,卦爻辞中有原筮所记者,有再筮、三筮、多至四筮、五筮所记者,但未处处标明耳。以上足以证明《周易》古经中有为筮事之记录也。其中亦有撰人之创作,即有人取筮人之旧本加以订补,将其对於事物之观察,对於涉世之经验,对於哲理之见解,纂入书中。其表达方法,或用直叙,或用比喻,或用历史故事。其目的在显示休咎之GDB45象,指出是非之标准,明确取捨之途径。《周易》古经经过此人之订补,始成完书矣。例如《谦》卦之“谦谦”、“鸣谦”、“劳谦”、 "NFDA9谦”, 《渐》卦之“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此陆字当作陂,说见《今注》)等等,其为撰人之创作笔墨,固甚明也。但此种创作笔墨中,亦或有出於筮人之手,而最後则经过撰人之订补焉。总之,《周易》古经,盖非作於一人,亦非著於一时也。 《周易》古经,大抵成於周初。其中故事,最晚者在文、武之世。《随》上六云: “拘NF8F0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余谓从读为纵,维读为遗,纵遗,犹纵逸也。此文王被囚於NBD39里又被释放之事也。《晉》云: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康侯,即康叔,初封於康,後封於卫。此康叔封卫前之事也。《坤》六三云: “含章可贞。" 《NBA65》九五云: “含章有陨自天。”余谓含章当读为商,此武王克商之事也。《明夷》六五云: “箕子之明夷利贞。”箕子亦殷末周初之人也。其中无武王以後事,可证此书成於周初矣。至於最後撰人为谁,则不可知。後儒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与此书之内容无所觝触。其或文王、周公对於此书有订补之功欤? 《周易》古经有传七种,即《彖》、《象》、《文言》、《NF8F1辞》、《说卦》、《序卦》、《雜卦》。而《彖》、《象》、《NF8F1辞》各分上、下两篇,共得十篇,先儒称为《十翼》,谓《周易》古经之有传,犹鸟之有翼也。司马迁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NF8F1》、《象》、《说卦》、《文言》. " (《史记·孔子世家》)班固云: “孔氏为之《彖》、《象》、《NF8F1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汉书·艺文志》)後儒遂谓《十翼》皆孔子所作。按:孔子确曾读过《周易》. 《论语·述而》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释文》: “鲁读易为亦,今从古。" 《史记·孔子世家》载此文作易,不作亦,鲁读非是)《子路》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乃引《易·恒》九三爻辞。皆其明证。至於以《十翼》为孔子所作,则非也。宋欧阳修始谓“《易传》非孔子之作,亦不出於一人之手”. (《易童子问》)清崔述说与欧阳氏同。(《洙泗考信录》)皆可信从,兹不详论。 五、 《易》卦之贞悔 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各函两卦,其下卦为内,古谓之贞;其上卦为外,古谓之悔。《书·洪范》云: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按:雨、霁、蒙、驿、克五者,指卜时所得NFEB8兆之形,故曰“卜五”也。贞、悔二者,指筮时所得《易》卦之体。伪孔《传》云: “内卦曰贞,外卦曰悔。”故曰“占用二”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其卦遇《蛊》. ”又云: “蛊之贞风,其悔山也。”按:《蛊》之下卦为《巽》,上卦为《艮》. 《易·说卦传》云: "《巽》为风,《艮》为山。" 《蛊》之下卦为风,上卦为山,而《左传》谓之“贞风悔山”,此並下卦称贞、上卦称悔之证。又筮时所得之卦为“本卦”,所变之卦为“之卦”。古人亦称“本卦”曰贞,称“之卦”曰悔。《国语·晉语》: “公子亲筮之,曰:‘尚得晉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得贞《屯》、悔《豫》,犹云遇《屯》之《豫》,即“本卦”为《屯》, “之卦”为《豫》,此“本卦”称贞、“之卦”称悔之证。 六、 《周易》之爻题 《周易》古经每卦之六爻,以“初”、“二”、“三”、“四”、“五”、“上”标明其爻之位次,乃自下而上也。以“九”、“六”标明其爻之性质,即九为阳爻,六为阴爻也。标明爻位之一个字与标明爻性之一个字相结合,成为每一爻之题识,可称为爻题。例如《泰》卦六爻之“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皆爻题也,其馀类推。 《周易》古经,初时殆无爻题,爻题似晚周人所加。《左传》、《国语》凡记筮事,皆云遇某卦之某卦,所谓遇某卦之某卦者,乃筮得本卦而某爻变(阳爻变为阴爻,或阴爻变为阳爻),因而转为别一卦也。以筮法言之,主要在观本卦之变爻,然则可云遇某卦某爻,而《左》、《国》G9B51不云遇某卦某爻,其所以如此,盖彼时尚无爻题也。请举其例。《左传·昭公十二年》: “南蒯之将叛也,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按:“黄裳元吉”,乃《坤》六五爻辞,而不云“遇《坤》之六五”。可见彼时尚无爻题也。其例一。《庄公二十二年》: “陈厉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乃《观》六四爻辞,而不云“遇《观》之六四”,可见彼时尚无爻题也。其例二。但此两例,可云因筮者以“本卦”占,兼以“之卦”占,故如此耳。至於引用《周易》之文,宜云“在某卦某爻”矣,而《左》、《国》亦云“在某卦之某卦”,其所以如此,盖彼时尚无爻题也。请举其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G9D93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NB425》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按:所引“G9D93龙勿用”,乃《乾》初九爻辞,而不云“在《乾》之初九”; “见龙在田”,乃《乾》九二爻辞,而不云“其九二”; “飞龙在天”,乃《乾》九五爻辞,而不云“其九五”; “亢龙有悔”,乃《乾》上九爻辞,而不云“其上九”; “见群龙无首吉”,乃《乾》用九爻辞,而不云“其用九”; “龙战于野”,乃《坤》上六爻辞,而不云 "《坤》之上六”。此见彼时尚无爻题也。其例一。《襄公二十八年》: "《周易》有之,在《复》之《颐》曰:‘迷复凶。’”按:所引之句,乃《复》上六爻辞,而不云“在《复》之上六”,可见彼时尚无爻题也。其例二。又《宣公六年》: “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按:此乃暗引《丰》上六爻辞“丰其屋,NFDB2其家,NEC59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而不云“在《周易·丰》之上六”,可见彼时尚无爻题也。其例三。然则谓《周易》之爻题似晚周人所加,可云有徵矣。《周易》初时原无爻题,每卦中各爻爻辞之间,可能皆有空格,晚周人加以爻题,标明各爻之爻位与爻性,此《周易》组织上之一大进步也。 《周易》爻题以“初”、“二”、“三”、“四”、“五”、“上”等字标明其爻位,此易知者;以九标明阳爻,以六标明阴爻,以此二字标明爻性,何也?按:筮法成爻之时,蓍四策为一揲,其数不外四种:①六揲,二十四策;②七揲,二十八策;③八揲,三十二策;④九揲,三十六策。九揲、七揲为阳爻。六揲、八揲为阴爻。从而以“六”字代表六揲之阴爻,以“七”字代表七揲之阳爻,以“八”字代表八揲之阴爻,以“九”字代表九揲之阳爻。成卦之後,再求其宜变之爻。如其宜变之爻为“七”为“八”,则不变,因而不以此爻爻辞占之矣;如其宜变之爻为“九”为“六”,则变“九”为“六”,变“六”为“九”,乃得“之卦”,因而即以此爻爻辞占之矣。爻题所以以“九”、“六”标明爻性者,正以此耳。申言之,其宜变之爻如为九揲之阳爻,则用此爻爻辞定休咎,如为七揲之阳爻,则不用此爻爻辞定休咎,故爻题用“九”字而不用“七”字也。其宜变之爻如为六揲之阴爻,则用此爻爻辞定休咎,如为八揲之阴爻,则不用此爻爻辞定休咎,故爻题用“六”字而不用“八”字也。详见《周易筮法》. 七、 《周易》卦爻辞古皆称“繇” 《周易》卦辞、爻辞,先秦人皆称之曰“繇”. 《国语·晉语》: “公子亲筮之,曰:‘尚得晉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按:所引之句乃《屯》与《豫》之卦辞,此卦辞称“繇”之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按:所引之句乃《困》六三爻辞。《昭公七年》: “孔成子以《周易》筮之,遇《屯》之比……其繇曰:‘利建侯。’……”按:所引之句乃《屯》初九爻辞,此爻辞称“繇”之证。 不独《周易》卦爻辞称繇,古代卜书,每种兆下皆有兆辞,兆辞亦称“繇”.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晉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NDB53。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 《襄公十年》: “郑皇耳帅师侵卫,楚令也。孙文子卜追之,献兆於定姜。定姜问繇。曰:‘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丧其雄。’" 《哀公十七年》: “衛侯梦於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被NF8B1北面而NB359……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NE45A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後NE222. ’”此並兆辞称“繇”之证。 筮书之卦爻辞及卜书之兆辞所以称“繇”者,何哉?考《说文》云: “籀,读书也。从竹,NFDB3声。《春秋传》曰‘卜籀’. ”许氏所引之“卜籀”,即《左传》之卜繇,据此,卜书之繇借为籀;推之筮书之繇亦借为籀,NB03C以其辞须诵读,因谓之籀耳。此一说也。近儒以为繇借为谣。《尔雅·释乐》: “徒歌谓之谣。”谣,古字作NFDB4. 《说文》: ",徒歌。从言,肉声。”因筮书之卦爻辞及卜书之兆辞,大抵为简短之GED8D语,有似歌谣,故谓之谣。此又一说也。亨谓後说是也。考卜筮之繇,古亦谓之“颂”. 《周礼·大卜》云: “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郑注:“颂,谓繇也。”此卜书兆辞称“颂”之证。又《占人》云: “占人掌占NFEB8,以八占八颂,以八卦占之八故。”所谓“八颂”,孙诒让谓“颂是筮辞之名”(《周礼正义》),甚是。此筮书卦、爻辞称“颂”之证。此两者所以称为颂,孙诒让谓“其文皆为GED8D语,与诗相类,故亦谓之颂”。其说至确。兆辞与筮辞,因其与诗相类而称为颂,以此类推,自是因其与歌相类而称为谣,此亦繇借为谣之旁证也。 总之,《周易》卦、爻辞,古称为“繇”,又称为“颂”,今称之为“筮辞”,则更明确而显示出其辞之性质矣。第二篇 周易卦名误脱表第二篇 周易卦名误脱表《周易》通例,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依此通例以读全书,知《履》、《否》、《同人》、《艮》四卦卦名皆误脱。兹先列表如次:周易原文之分析卦形卦名卦 辞 误脱之卦名附 注乾元亨利贞 坤 元亨利牝马之贞…… 屯 元亨利贞…… 蒙亨匪我求童蒙…… 需 有孚光亨…… 讼有孚窒惕…… 师 贞丈人吉无咎比 吉原筮元永贞无咎 ……小 畜 亨密云不雨……履虎尾不NBA40人亨卦名履字误脱泰小往大来吉亨 否之匪人……卦名否字误脱 同人于野…… 卦名同人二字误脱大有 元亨此卦可能脱大有二字。谦 亨君子有终吉豫 利建侯行师 续表周易原文之分析卦形卦名卦 辞 误脱之卦名附 注随元亨利贞无咎 蛊 元亨利涉大川…… 临 元亨利贞…… 观盥而不荐……噬嗑亨利用狱 贲亨小利有攸往剥不利有攸往 复亨出入无疾…… 无妄元亨利贞…… 大畜 利贞不家食吉……颐 贞吉观颐自求口实大过 栋利有攸往亨习坎 有孚维心……习字疑涉初六爻辞而衍。离 利贞亨畜牝牛吉咸亨利贞取女吉 恒亨无咎利贞…… NDD33亨小利贞…… 大壮利贞椔晉康侯用锡马蕃庶…… 椕 明夷利艰贞椖 家人利女贞椗 睽 小事吉椘 蹇 利西南不利东北…… 椙 解 利西南…… 椚 损 有孚元吉 椛 益 利有攸往…… NB425 扬于王庭 姤 女壮勿用取女椞 萃 亨王假有庙…… 椡 升 元亨用见大人勿恤……椶困 亨贞大人吉 …… 椷 井 改邑不改井…… 椥革 巳日乃孚 椦鼎 元吉亨椧震 亨震来NE864NE864…… 椨艮其背不获其身…… 卦名艮字误脱。椩渐女归吉利贞椪归 妹 征凶无攸利 丰亨王假之…… 椬旅小亨旅贞吉 椮巽 小亨利有攸往…… 椯兑 亨利贞 椱渙 亨王假有庙…… 椲节 亨苦节不可贞椳中孚 豚鱼吉……此卦可能脱中孚二字。椵小过 亨利贞……椶既济 亨小利贞…… 椷 未济亨小狐汔济…… 细观此表,则《履》、《否》、《同人》、《艮》四卦卦名,皆转写脱去,甚为明显。《大有》、《中孚》二卦,似亦脱去卦名或卦辞之首二字,兹申述之: 一 、 "履虎尾不噬人。”按:“履”字当重,上“履”字乃卦名,下“履”字乃卦辞之首字。如不重“履”字,以“履”字为卦名,则“虎尾不噬人”五字不成一句;以“履”字为卦辞,则“履虎尾不噬人”六字固成一句,而卦名阙焉。故知其脱一“履”字也。盖古文遇有重字,往往作“=”画於其字下,此文本作“《履》=虎尾,不噬人”,转写脱其“=”画耳。馀三卦卦名所以脱去者同此。 二、 "否之匪人。”按:“否”字当重,上“否”字乃卦名,下“否”字乃卦辞之首字。如不重“否”字,以“否”字为卦名,则“之匪人”三字不成一句;以“否”字为卦辞,则“否之匪人”固成一句,而卦名阙焉,故知其脱一“否”字也。 三、 "同人于野。”按:“同人”二字当重,上“同人”二字乃卦名,下“同人”二字乃卦辞之首二字。如不重“同人”二字,以“同人”二字为卦名,则“于野”二字不成一句;以“同人”二字为卦辞,则“同人于野”四字固成一句,而卦名阙焉。故知其脱“同人”二字也。 四、 "椨艮其背,不获其身。”按:“艮”字当重。上“艮”字乃卦名,下“艮”字乃卦辞之首字。如不重“艮”字,以“艮”字为卦名,则“其背不获其身”六字不成一句;以“艮”为卦辞,则“艮其背不获其身”固成一句,而卦名阙焉。故知其脱一“艮”字也。 五、 "大有元亨。" 按:“大有”二字似亦当重。上“大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