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译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老子生平事迹,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所记很简略,有错误,又有传疑的说法。参考它书也只能描写一个轮廓。 老子姓老名聃(《墨子》、《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均称他为老聃或老子,《吕氏春秋》又称他为老耽。耽与聃古通用,可证明他姓老名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见《老子列传》) 。生于春秋末期,曾任东周王朝的征藏史,掌管图书(此据《庄子·天道》篇。《史记》作“周守藏室之史”。陆德明《庄子》释文: “征,典也。" 《尔雅·释言》: “典,掌也。" ) ,是一个小官吏。他曾到过鲁国,孔丘曾向他问礼(见《史记·老子列传》及《孔子世家》等。《吕氏春秋·当染》篇: “孔子学于老聃。" ) 。在他五六十岁的时候,周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贵族分为两派,展开拉锯式的内战,打了十七八年(见《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至定公八年),老聃失去官职,赴秦国,过函谷关,关尹子请他著书,他才写出《道德经》(见《史记·老子列传》) 。以后死在秦国(释道宣《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 “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 ) 。我认为《道德经》一书是老聃所作,但也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 《史记·老子列传》记: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先秦人绝无此说,决不可信。《老子列传》又记: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按段干崇(崇、宗古通用)见《战国策·魏策》,他的出现在孔丘死后二百零六年。因此,他不是老聃的儿子,是可以论定的。段干宗可能是李耳的儿子,而李耳是老聃的后裔,本姓老名耳;因老、李是一声的转变,所以古书写作李耳。《老子列传》又记: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 ‘儋即老子。’或曰: ‘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按太史儋见秦献公一事,又见《史记·周本纪》、《秦本纪》,在孔丘死后一百零五年,那末,他不是老聃,也是可以论定的。 现在就有关老聃的几个问题,略加论述。 一、 老聃与老阳子 《左传》记东周王朝官吏有一位老阳子与老聃同时,这两人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 《左传·昭公十二年》: 冬十月……甘简公无子,立其弟过。过将去成景(甘成公、甘景公)之族。成景之族……杀甘悼公(即甘过)而立成公之孙GF670, 杀……庾皮之子过,杀瑕辛于市,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 这是周王朝贵族自相残杀的一幕惨剧。按鲁昭公十二年(即公元前五三○年),时孔丘二十二岁。假定老聃比孔丘大二十岁,当是四十二岁。我们从《左传》这段记载中可以得出如下的断案: 老阳子与老聃是同时人,都是东周王朝的官吏,都姓老,有血缘关系。但是进而考之,老阳子并未被杀,可能就是老聃。 为什么说老阳子并未被杀呢?《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周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争王位失败后,逃亡楚国。接着写道: “阴忌奔莒以叛。" (阴忌是王子朝的党羽。莒是东周境内一个邑名。) 《左传》前文言阴忌被杀,后文又言阴忌奔莒,当然不会一个人死而复生。那么是两个人吗?同处一个周王朝,同是王朝的贵族,仅仅十四年间(鲁昭公十二年至二十六年),决不会有两个阴忌。这就足以证明阴忌并未被杀,也足以证明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老阳子均未被杀。 《左传》的后文既然证明阴忌、老阳子五人并未被杀,那末,其前文就必然有误了。我认为昭公十二年,“及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是一句。“及”当作“反”,字形相似而误。“反”是召回之意。这句的意思是说召回阴忌、老阳子五人。阴忌、老阳子五人当是被甘悼公或甘简公所排挤,逃往别国。成景之族在杀死甘悼公之后,一方面杀死悼公的拥护者庾过和瑕辛,以削弱敌方的势力;一方面召回悼公的反对者阴忌、老阳子五人,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这是很合乎情理的。 “反”和“及”因字形相似而误,古书里这种例证很多,现在只举两个: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及义而谋。" 《群书治要》引“及”作“反”. 《吕氏春秋·明理》: “其日……有不光,有不及景。”高诱注: “及一作反。”这两条都是“反”字误作“及”. “反”字用作召回之意,《左传》里也多有例证。《成公十八年》: “既齐侯反国弱,使嗣国氏。" 《襄公二十一年》: “盍反州绰,邢蒯?" 《二十八年》: “齐庆封……反卢蒲癸。" 《昭公十年》: “桓子……反子城、子公、公孙捷,而皆益其禄。”这几条所谓“反”,都是召回。 总之,根据《左传》后文记阴忌奔莒,确知阴忌并未被杀,因而确知老阳子等均未被杀,从而论定《左传》前文的“及”字是“反”字之误。这个论定是有证据的。 为什么说老聃可能就是老阳子呢?因为老聃字伯阳,与《左传》称他为老阳子相合。老聃字伯阳一说,由来已久。今本《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是今本《史记》有老子字伯阳之说。《索隐》本作“名耳字聃”,司马贞注: “有本字伯阳。”是唐本《史记》也有老子字伯阳之说。《史记》原文有无此说,无可考定。王念孙《读书杂志》以为《史记》原文只作“名耳字聃”, “伯阳谥曰”四字乃后人所增,未免武断。按老聃、李耳并非一人,所以“名耳字聃”之说根本是错误的。考刘向《列仙传》、《文选·反招隐诗》李善注引、边韶《老子铭》 (《隶释》卷三)都说老子字伯阳,足证老子字伯阳乃汉人相传的说法,应该有其来历,不是汉人所捏造,是可以相信的。老聃字伯阳,而《左传》上有老阳子,老伯阳又称老阳子,正如《左传》刘伯GCD5F又称刘GCD5F,其姓字如此吻合,又生在同一时代,做官于同一王朝,两人是一人,不是很可能吗?能说这是偶然巧合吗? 如果老聃就是老阳子,那末,老聃在约四十二岁以前,曾经受周王朝贵族的迫害,逃往别国,这是他平生中一件大事。 二、 孔丘问礼于老聃 孔丘曾经问礼于老聃,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问礼的地点和时间。 先探讨孔丘问礼于老聃的地点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老子列传》均言“孔丘西适周,问礼于老聃”。那末,问礼的地点当是东周王朝了。其实不然。《礼记·曾子问》一篇乃是战国儒家所述,是研究老聃的最可靠的史料。《曾子问》记孔丘述老聃讲礼之事四条,其第二条: 孔子曰: “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G88ED,日有食之。……" (G88ED,墓地的道路。) 巷党是个地名,没有冠以国名,当在鲁国,因为孔丘是鲁国人。而且根据《论语》,巷党正是鲁国地名。《论语·子罕》篇: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按康有为《论语注》的读法,在“达”字下断句分章是对的。“子罕言利”是说孔丘很少讲利,“与命与仁”之“与”借为“举”,是说有人问到利或遇到利的时候,孔丘就举出“命”和“仁”以裁制利。“达”是说孔丘举出“命”和“仁”以裁制利,能讲得通,行得通。巷党乃是鲁国地名,与“阙党”同例(阙党见《论语·宪问》篇),这是可以肯定的。前代注家不知“与”借为“举”,又不知当在达字下断句分章,而以“达巷党”为地名,实属误谬而难通。《论语》有巷党,《曾子问》也有巷党,都与孔丘有联系,当然是一个地名,能说这是偶然巧合吗?《论语》的巷党既在鲁国,《曾子问》的巷党也在鲁国,更是没有疑义。由此可见,孔丘问礼于老聃是在鲁国。(以上略采刘汝霖《周秦诸子考》的说法。) 其次探讨孔丘问礼于老聃的时间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把孔丘问礼于老聃一事列在孔丘十七岁之后与三十岁之前。边韶《老子铭》、郦道元《水经注·渭水》篇均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足证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乃由汉人传下来的说法,当有根据。而清人和近人多不相信。其实这一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曾子问》记孔丘从老聃助葬于巷党,遇日食。毫无疑问,孔丘问礼于老聃的那一年,有过日食。而孔丘十七岁的那一年是鲁昭公七年。《春秋经》记: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老子铭》的记载,《曾子问》的记载,《春秋经》的记载,三者如此吻合,自然是史实,能说这是偶然巧合吗?《论语·为政》篇记孔丘自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丘十七岁正是学习的时候,当然遇到懂礼的老聃在鲁国,就向他问礼了。这年老聃约三十七岁。 可见老聃就是老阳子。老阳子于鲁昭公十二年以前被甘悼公或甘简公所排挤逃往鲁国。鲁昭公七年老阳子正在鲁国,所以孔丘得以向他问礼,从他助葬,而遇日食,这也与《曾子问》等记载孔丘问礼的地点和时间相吻合的。 《史记·孔子世家》又记,鲁南宫敬叔与孔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这说明孔子确曾到过周王朝。是否又见到老聃,不可考。 三、 老聃去官与东周王朝图书的南迁 《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 《索隐》: “按: 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庄子·天道》: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 ‘由闻之,周之征藏史(按: 征与守同义)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 ‘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这故事是个寓言,但是说老聃做过东周王朝的征藏史,掌管图书,并非虚构。 老聃为东周王朝的征藏史,以后去官离开周王朝。为什么丢官呢?《史记·老子列传》只言: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GDE95遂去。”似乎是他自动辞职。按《左传》有个记载,可以说与老聃去官有关。《左传》记周景王死,他的儿子王子朝和悼王、敬王争夺王位,掀起内战,最后王子朝失败了。《传》上记: 昭公二十六年……十一月……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只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等带着东周王朝的图书,逃往楚国。(当是以图书作为献给楚王的礼物,不是喜爱图书。)图书既已不存,掌管图书的官吏自可撤销,老聃因而去官,这是很自然的事。这年老聃约五十六岁。王朝图书的南迁,掌管图书的老聃去官,这当是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 四、 老聃与《老子》一书 《老子》一书是否老聃所作,研究者看法不同,各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但是根据战国时代的记载,可以论定此书当是老聃所草创,而经过战国时人的增删和改动,不是原样了。略论如下: 根据先秦史料,战国时人已经认为《老子》一书是老聃所作,而且流传很广。请看下列六证:  《墨子》 (《太平御览》五一三引)引《老子》曰: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见《老子》四章。  《庄子·天下》论老聃有“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等语,均见于《老子》。又引老聃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GD847。知其白,守其辱() ,为天下谷。”见《老子》二十八章(《天下》篇没有寓言)。又《寓言》引老子曰: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见《老子》四十一章。  《荀子·天论》: “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申). ”屈中求申之说俱见《老子》书。  《吕氏春秋·不二》: “老耽贵柔。”贵柔之说亦见《老子》书。 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引老聃之言: “鱼不可脱于渊,(暗引)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见《老子》三十六章。《六反》引老聃有言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见《老子》四十四章。《难三》引老子言: “以智治国,国之贼也。”见《老子》六十五章。又有《解老》、《喻老》两篇,引老子之言很多,均见《老子》书中。  《战国策·齐策》引《老子》曰: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GB759. ”见《老子》三十九章。《魏策》引老子曰: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见《老子》八十一章。 由这六条证据看来,战国时人认为老聃就是老子,认为《老子》一书是老聃所作,同时也说明此书在当时流传较广,道、墨、法各家均曾读过,有多人引用,足证此书写成较早,当是老聃所撰。但是在流传中,经过战国时人的增删改动,是难免的,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甲、乙两种写本)与今本对照,即可证明。这里不多谈了。 五、 老聃时代的周王朝 老聃是春秋末期东周王朝的小官吏,奴隶主阶级下层的人物,晚年成为没落者。《老子》一书是一部哲学著作,只有五千多字。然而他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有所创造的独树一帜的思想家,是道家的始祖,后来又被道教所利用,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有其进步性,也有其落后性。我们今天要对他重新评价。 研究历史上任何思想家,必须考察他的平生事迹,必须考察他所处时代的大环境,更必须考察他所处时代的小环境,而后才能了解他创立学说的社会背景,寻得他的思想根源。老聃的平生事迹不可详悉,他所处的春秋末期是个动荡变乱、战争频繁的时代,正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无须申论;至于他所处的小环境,是当时的东周王朝,关于这一点,《左传》记载较详,历历可考,可是还没有人论及,所以有必要叙述一下。 孔丘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五五一年。古书多言老聃比孔丘年长,现在假定老聃比孔丘大二十岁,那末,老聃当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五七一年。孔丘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岁。古书多言老聃长寿,现在假定他在孔丘死后又活七年,那末,老聃当死于鲁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七二年),享年一百岁。这样假定是差不多的。现在为了突出地说明老聃时代的周王朝的具体政治情況,把《左传》所记这个时代东周王朝主要的社会矛盾与斗争的事迹,扼要地依其年次,编述于下,并记上我所假定的老聃的年龄,读者对于老聃所处的小环境就了如指掌了。公元前五七一年(鲁襄公二年) 老聃生。(假定,下同。) 公元前五五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老聃二十一岁。孔丘生。老聃初任周王朝的征藏史当在这年以后,确切年代不可考。 公元前五三五年(鲁昭公七年) 老聃三十七岁。老阳子(似即老聃)因被周王朝贵族所逐,寄居鲁国。时孔丘年十七岁,问礼于老聃。四月一日从老聃助葬,遇日食(见《礼记》) . ○周王朝“单献公弃亲用羁(客人),襄(单襄公)顷(单顷公)之族杀献公而立成公。" (见《左传》,下同) 公元前五三○年(鲁昭公十二年) 老聃四十二岁。○据《左传》,周王朝原伯绞虐待奴隶,奴隶成批逃亡。这年奴隶起义,赶走原绞,公子跪寻立为原伯。○甘悼公过想要去掉甘成公、甘景公两大族人,这两大族人杀死甘过,立甘为公。又杀死甘过的羽翼庾过和瑕辛,召回阴忌、老阳子等五人。老阳子回周后仍任王朝征藏史。 公元前五二四年(鲁昭公十八年) 老聃四十八岁。○周王朝毛得杀毛伯过,自立为毛伯。 公元前五二○年(鲁昭公二十二年) 老聃五十二岁。○周景王想立王子朝为太子,大夫宾起赞同,单公、刘公反对。景王突然因病而死,单氏、刘氏立王子猛为王(是为悼王),杀宾起。王子朝利用“旧官百工之丧职秩者”(秩,禄)起兵争位,王朝从此掀起拉锯式的内战。○在一次战争中,单氏杀死八个王子。○单氏为了争取百工的支持,“盟百工于平宫”. ○在一次战争中,单氏俘虏了对方将官GC35A,用火把他烧死于王城的市里。○“百工叛,伐单氏之宫”,结果战败。○晋国出兵支援单氏、刘氏。○王子猛死,单氏、刘氏立王子匈为王,是为敬王。 公元前五一九年(鲁昭公二十三年) 老聃五十三岁。○王朝内战仍在进行。晋兵帮助单氏、刘氏取得基本胜利后回国。○王子朝投靠贵族尹文公,召公奂、南宫极派兵支援王子朝。 公元前五一八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老聃五十四岁。○王朝内战仍在进行。○贵族甘氏又支持王子朝。○晋国派人来周了解情況, “而问于介众”(介,甲也。介众,披甲的士兵。此句是说征求战士的意见)。从而决定不支持王子朝。 公元前五一七年(鲁昭公二十五年) 老聃五十五岁。○王朝内战仍在进行。○尹文公领兵攻东訾邑,纵火烧城,也未攻下。 公元前五一六年(鲁昭公二十六年) 老聃五十六岁。○王朝内战仍在进行。○王子朝的兵攻下刘氏的刘邑,纵火烧城。○晋国出兵援助周敬王,召伯盈赶走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G87A8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盈迎敬王入城,与单氏、刘氏立盟。尹氏固中途逃回王城。晋国留下一部分兵保卫周王朝,其余回国。王朝内战暂时结束。 公元前五一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老聃五十七岁。大概因为王朝图书被运走,老聃失去职位,就往秦国去了。确切年代不可考。 公元前五一三年(鲁昭公二十九年) 老聃五十九岁。○单氏、刘氏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王子朝的羽翼“王子赵车入于以叛,阴不佞败之”. 公元前五○八年(鲁定公二年) 老聃六十四岁。○周巩简公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巩氏的众子弟杀简公。 公元前五○五年(鲁定公五年) 老聃六十七岁。○敬王派人杀死王子朝于楚国。 公元前五○四年(鲁定公六年) 老聃六十八岁。○夏季,王子朝的羽翼儋翩勾引郑国,郑国派兵来攻周王朝的六个邑。晋国派兵帮助周王朝守卫。敬王离开王城,到别处避难。 公元前五○三年(鲁定公七年) 老聃六十九岁。○儋翩联合尹氏起兵背叛周敬王,又与单氏、刘氏打起内战。晋兵护送敬王入于王城。 公元前五○二年(鲁定公八年) 老聃七十岁。○二月,单氏、刘氏攻下背叛敬王的四个邑,儋翩等失败,王朝内战到此结束。○《史记·老子列传》记: “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函谷关),关令尹喜(令字疑衍。关尹,人名,见《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不二》篇等,当是姓关名尹。喜,喜悦。一说: 关尹,官名,守函谷关的主官。喜,人名)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老聃到秦国去不知在哪一年,可能在以上两年中,因避周王朝的战乱而离开的。 公元前四九二年(鲁哀公三年) 老聃八十岁。○周王朝的刘氏与晋国贵族范氏世世是亲家。晋国贵族赵氏与范氏用武力互相兼并,刘氏支持范氏。赵氏得胜后,质责周王朝。刘氏归罪于大夫苌弘,于是杀苌弘。 公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 老聃九十三岁。○孔丘死。 公元前四七二年(鲁哀公二十三年) 老聃一百岁,死于秦国。古说相传老聃长寿,今假定他死于此年。 西周仍是奴隶社会。这个社会,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三种统治工具: 第一是“礼”,即奴隶社会的分封、等级、世袭等制度,是奴隶主统治奴隶们的根本工具。第二是“刑”, “刑”所以维护“礼”,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用来迫害镇压奴隶的工具,也用来裁制中小奴隶主。第三是“德”,如仁义孝悌等,“德”从属于“礼”,主要是奴隶主用来欺骗麻醉奴隶的工具,也用来教育奴隶主阶级。“礼”、“刑”、“德”三种工具相结合,构成一个统治网。进入春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们用怠工、逃亡、暴动、起义种种手段,对奴隶主展开激烈的斗争,冲破了奴隶制。奴隶主为了争权夺利,也不遵守它。到春秋末期,奴隶制差不多完全崩溃了。前表中所列周王朝的史实,正好说明这一点。 以周王朝的阶级矛盾而言,奴隶主对于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奴隶们的反抗,甚至暴动起义。例如原伯绞虐待奴隶,奴隶始而逃亡,继而起来把他赶跑。单氏与百工(各种手工业奴隶)立下盟誓,百工不受这种神道欺骗,反而攻打单氏,都是代表当时一般情况的典型例子。奴隶们在斗争中既然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所以奴隶主必须争取他们的支持。单氏与百工立下盟誓,已如上述。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也利用丧失职业的百工。晋国派人到周朝来了解情況,就先征求披甲士兵的意见。这也是代表当时一般情况的典型例子。 以周王朝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言,奴隶主贵族为了争权夺利,把奴隶制踏在脚下,任意地互相残杀,甚至挑起内战。例如刘献公、甘悼公、毛伯过、巩简公都是被族人们杀死的。王子朝与悼王、敬王两大集团大动干戈,十几年才算结束。在争权夺利中,暴露了他们凶恶横暴、残忍毒辣、豺狼般的阶级本性。例如单氏一次杀死八个王子,用火烧死对方将官GC35A,王子朝火烧东訾邑和刘邑。又暴露了他们阴险狡猾、诈伪反复、狐狸般的阶级本性。例如召伯盈原来拥护王子朝,而当敬王集团将要取胜的时候,则驱逐王子朝。尹氏固随着王子朝奔楚,而又中途回周。单氏、刘氏与召伯盈等立下盟誓,而又杀死召伯盈等。刘氏信任苌弘,而又借苌弘的头颅,来解除晋国权臣赵简子对自己的威胁。可见,西周王朝的“礼”、“刑”、“德”,在他们的心目中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尤其是东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所谓“天子”、“天王”,不但不能支配各国诸侯,反而乞怜于晋国霸主,乃是对奴隶制的最大讽刺。 老聃时代的周王朝的这些事实,或是老聃亲自闻见的,或是老聃亲身经历的,或是老聃亲身感受的。这些事实,不免冲击老聃的生活,触及老聃的灵魂,给予老聃以深刻的教育,对于老聃世界观的形成,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研究老聃的学说,结合老聃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大环境特别是小环境,来探索老聃思想的根源,可以得到相当圆满的解答。例如老聃坚决地反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阶级制度,主张倒退到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正是由于他认识到奴隶制的种种罪恶,认识到奴隶制所造成的奴隶主的豺狼般的狐狸般的阶级本性,认识到奴隶制给予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劳动人民反抗奴隶制的雄伟力量,从而提出一方面具有重视劳动人民利益的进步性,一方面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的政治主张。本文不多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