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 流 概 述 1. 了解物流概念产生的两种观点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 掌握物流概念及physical distribution与logistics的区别; 3. 了解物流与流通、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 掌握物流的七大基本职能; 5. 了解物流活动的主要分类; 6. 掌握物流系统的内涵、组成、特点及目标; 7. 了解物流学的内涵及其学科性质; 8. 掌握物流学的主要观点。 物流 物流职能 物流系统 物流分类 物流学 关于物流的争论日前,在记者赴山东采访的旅途中,与几位邻座旅客朋友发生了“什么是物流”的争论。一位来自水电物资系统的张先生说,顾名思义,“物流”就是物资流通的简称;据我所知,“物流”这个词还是物资流通系统从国外引进的呢!来自铁路工程系统的方先生说,“物流”就是货物运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都包括在内,把货物从一地运到另一地,这就是物流。来自高等院校信息研究所的宁先生则说,“物流”是在正确信息指引下,物质材料有价值的空间位移。来自解放军某部的秦少校说,在军队,“物流”就是后勤,人员调动、武器装备运输、各种给养调配都属于物流……一路上,大家各执己见,各陈其理,角度不同,理解各异,一个“物流”被赋予了形形色色的内涵。 资料来源: 物流沙龙.http://www.logclub.com.(有删改) 思考: 案例中各人对物流的理解正确吗?你对物流的看法是什么? 第一节 物 流 概 念 如许多看似新鲜的经济概念一样,所谓的物流活动其实古已有之,只是未有专业说法而已,并非现代社会的发明创造。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商品交换,就有了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美国物流学者伯纳德·拉·隆德(Bernard J. La Londe)就认为,物流活动源于由地区产品剩余导致的地区间产品交换,而生产力在工业革命后的迅速发展,则推动着物流活动不断发展。但早期的物流活动只能称为物流“意识”,还不是明确的物流概念。美国唐纳德·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说: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物流企业所进行的纯粹是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后勤工作,对所存在的综合物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或理论。”虽然从物体的流动来理解,物流是一种古老又平常的现象,但将物流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却仅有几十年的历史。物流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通过对物流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索,可以认识到物流的发展历程。 一、 物流概念的产生 关于谁最先认识到物流并提出了物流这个名词,国内外文献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产生,即起源于人们对协调经济活动中物流及其相关活动的追求。美国经济学家阿奇·萧(Arch W.Shaw)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Some Problems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他在该书中研究了市场流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地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的活动和物流活动。英国克兰菲尔德物流与运输中心(Cranfield Centre for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CCLT)主任、资深物流与市场营销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认为阿奇·萧是最早提出物流概念并进行实际探讨的学者。他在1994年出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一书中指出:“自从阿奇·萧的物流概念提出以后,又经过了70年左右的时间才对物流管理的基本原则有了明确的定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军事原因而产生,并且第一次在军事中明确地解释物流这个概念的年代是1905年。詹姆士·约翰逊(James C.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F.Wood)认为: “物流一词首先用于军事。" 1905年,美国少校琼西·贝克(Major Chauncey B.Baker)称:“那个与军备的移动与供应相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就叫‘物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及其盟军的军事人员、物资、装备的制造、供应、战前配置与调运、战中补给与养护等军事后勤活动使得物流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并在战后被很多国家运用到了民用领域,促进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促使现代“物流学” (logistics)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以上两种认识,人们倾向于认为物流源于军事领域,即在1905年就有人明确地提出并解释物流这个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物流理论和方法得到完善。无论是经济原因还是军事原因促使物流概念的产生,都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对系统、合理组织和管理物流活动的一致追求。 二、 物流概念的辨析 (一) 物的概念 1. 物 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2. 物资 物资在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的“物”区别在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作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3. 物料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如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4. 货物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5. 商品 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6. 物品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物品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物品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指之“物”,就是通常所称的物品。 总之,物流中所称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 (二) 流的概念 1. 流 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这种物理性运动也有其限定的含义,即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的,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也称为“位移”。很明显,诸如建筑物、未砍伐的森林、矿体等由于不会发生物理性运动,尽管其所有权会发生转移,也不在物流的研究范畴之中。只有当建筑物整体移位或拆除、森林砍伐成木材、矿体开采出矿石,木材、矿石发生了物理性移动,才可归纳到物流的“流”之中。 2. 流通 物流的“流”,经常被人误解为“流通”. “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流”和“流通”的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 “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流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作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3. 流程 生产领域中物流的“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 物流概念的演变 物流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定义不是永恒不变的。物流概念产生以后,随着物流管理理论和物流实践活动的飞速发展,物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各种物流定义层出不穷。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物流定义在不断地进化和完善。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物流定义也因不同的团体组织和学派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及认识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物流目前在英文中比较流行的翻译为logistics,但物流最初的翻译却为physical distribution. (一) 由physical distribution到logistics 物流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形成,当时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 (PD) ,译成汉语是“实物分配”或“实体分销”. 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达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国为了战争的目的,需要在横跨欧洲、美洲、大西洋的广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军需物品的补充调运。美国及其盟国围绕战争期间军需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建立了军事后勤理论,开始使用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术语对战时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军事后勤管理的成效为人们对综合物流的认识以及战后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使得战后实业界对物流活动极为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进入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期。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企业界和理论界更加关注“物流”,军事后勤管理的方法被引入到商业活动(生产、流通)中,应用于流通领域和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有与物品获取、运输、库存控制、储存、分销等有关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局面,发现美国人讲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涉及大量的流通技术,对提高流通的劳动生产率很有好处。日本随后把“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物的流通”, 1965年更进一步简化为“物流”。例如,1965年,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议指出,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同年,日本财团法人机械振兴协会也指出,所谓物的流通,就是把制品从生产者手里物理性地转移到最终需要者手里所必需的诸种活动。具体讲,即包装、装卸、运输、通信等诸种活动。1981年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指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如果不经过这些过程,物就不能移动。在“物流”理论的指导下,日本加强道路、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运输手段的大型化、专用化和高速化,建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提高了货物的处理能力和商品供应效率,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成本,扩大了市场,提高了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效果。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是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因此,这一时期通常采用的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对“物流”概念逐步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原来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作为“物流”概念已经不够确切。因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窄,只能描述分销物流,而实际上物流不仅包括分销物流,而且包括购进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再生物流等。物流应该是一个闭环的全过程,就像军事后勤管理所包含的内容一样广泛,用“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更加合适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更名,即由“N.C.P.D.M,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为“C.L.M,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它标志着现代物流(logistics)观念的确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逐渐正式把“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此后,logistics逐渐取代PD,成为“物流”的概念和英文名词,这是物流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1985年,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ALM)将“物流”概念界定为: 物流是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向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inbound) 、去向(outbound)和内部流动。 1997年,美国EXEL公司把“物流”概念界定为: 物流是与计划和执行供应链中商品及物料的搬运、储存及运输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废弃物品及旧品的回收复用。 200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概念定义为: 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二) 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区别 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传统物流已向现代物流转变。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经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外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可能位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四、 我国物流概念的引入 中国的“物流实践”源远流长。京杭大运河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物流工程”,其全长1794km,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海河五大水系,打通了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的水上运输通道,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上物流网,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驿运与八百里快递则是中国古代快递高度发展的生动写照,其所具备的职能的完备性、业务服务的多样性、运作的合理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充分体现出现代物流的系统思想。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行世界范围内物流活动的见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远古的供应链雏形。它在中国境内实际上是一个交通网,包括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沙漠绿洲丝路(丝路的主干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从海陆全方位构成了世界上最早、最长的物流通道和范围最广的物流网络,推动了以东方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的交融和发展。其他如古栈道、木牛流马、漕运制度以及万里长城、故宫等大型古建筑所用的巨石、巨木、大量建筑材料的采集、装卸、运输和安装所采用的先进的物料搬运技术及组织管理等,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先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恒书千载的物流实践。 然而,这些伟大成就虽然一一闪耀着中国早期关于物流的智慧,并且为中国及世界范围内物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良好的借鉴,但中国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物流或类似的概念。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关于物流的著名论述,但还是没有明确提出物流概念。 中国的物流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 "physical distribution”从欧美传入日本,日本人将其译为日文“物流”,而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直接引入“物流”这一概念,这是对日文汉字的直接引用。1979年6月,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派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并首次对日本的物流进行了考察。在代表团回国后撰写的考察报告中,首次出现了“物流”一词。由于该考察报告由中国物资经济学会以简报形式发往全国物资系统,“物流”一词也首次以文字形式在中国传播。1979年10月,赴日代表团秘书长原国家物资总局储运局副局长桓玉栅向在京的1700名物资工作者作了题为《国外重视物流研究》的学术报告,第一次在公开场所介绍了日本物流现状。同年11月20日出版的中国物资经济学会筹备组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刊载了该学术报告全文,这是中国内部专业刊物上第一次出现“物流”用语。而后,随着国内外物流交流的增多,“物流”用语和知识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开来。二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欧美“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传入中国。在欧美“市场营销”理论中,都要介绍“physical distribution" 。这两个单词直译为中文是“实体分配”、“实物流通”。所谓“实体分配”,指商品实体从供给者向需要者进行的物理性移动。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最早从国外接受的物流概念也是“physical distribution" ,因此我国许多文献中也是按PD的概念来阐述物流的,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90年代初以来,虽然中文仍然叫“物流”没变,但译成英文时都用“logistics" ,一般不再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简称《物流术语》) (GB/T 18354-2006)对物流的定义是: “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 北京物资学院崔介何教授在其出版的物流学教材中,一直将“物流”概念界定为: “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 当然,物流概念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实际上一直存在着物流活动,即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中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但要认识到,国外的物流业与我国的储运业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差别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物流比储运所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一般认为,物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相关信息活动,而储运仅指储存和运输两个环节。虽然储运也涉及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包含在储运概念之中。二是物流强调诸活动的系统化,从而达到整个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化;储运概念则不涉及存储与运输及其他活动整体的系统化和最优化问题。三是物流是一个现代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各国兴起,而我国的储运则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 第二节 物流与流通、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一、 物流与流通 关于“物流”,应首先从“流通”谈起,而流通又离不开经济活动。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而将其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就是“流通”。流通是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一方与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环节。在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各种间隔,需要通过“流通”将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消费加以衔接,如图1-1所示。 图1-1 商品的流通 原始社会是自给自足经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间隔很小。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间隔逐渐增大。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了起来。 流通解决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间隔的方法如下: 1. 社会间隔 即商品的生产者和商品的消费者有所不同,需要通过买卖等商品交易活动完成商品的社会实体由供给者向需求者的转移,表现为商品与其等价物(货币或其他等价物)的交换和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运动,也即商品价值的流通,创造商品的所有权效用,这称为商业流通,简称“商流”; 2. 场所间隔 即商品的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在同一地方,需要通过商品运输克服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加以衔接,创造商品的场所效用(或空间效用); 3. 时间间隔 即商品的生产日期与商品的消费日期不尽相同,需要通过商品保管加以衔接以最终满足用户需要,创造商品的时间效用。 通过“商流”消除了商品的社会间隔,通过“物流”消除了商品的场所和时间间隔,二者共同实施的结果完成了商品的所有权和商品实体的转移,即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的G-W(货币-商品)和W′-G′(商品-货币)两个流通阶段,都要通过物流才能最后实现。 当然,流通形态包含物质产品流通、服务产品流通、劳动力流通、资本流通等多种形式,其中只有物质产品流通才存在物质实体的移动,即物流,其他流通形态并不伴生物流。马克思将商品买卖这个流通过程称做“大流通”,并将之明确为“真正的流通”,他认为: “真正的流通,只是表现为周期更新的和通过更新而连续进行的再生产的媒介。”所以,尽管物质产品流通只是若干流通形态之一,但它的重要性是高于其他流通形态的,而物流便是这种“真正的流通”的物质基础。可见,物流在流通过程中独具重要性。 所以,物流与流通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点: 物流是流通的基本要素之一;物流是流通的重要物质基础;物流对流通有最后实现的决定作用。 二、 物流与商流 物流与商流是商品流通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互相结合,又互相分离。 (一)物流与商流的联系 物流与商流的联系表现为以下几点。 (1) 物流与商流都是商品流通必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 (2) 物流与商流都是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运动,它们有相同的流向、相同的起点和终点,运动的路线和经过的环节大致相同。 (3) 在商品流通的情况下,物流与商流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流通的功能。 (4) 正常情况下,先有商流,然后才有物流,商流是物流的前提、先导,而物流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是商流的依托和物质保证。因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 物流与商流的区别 物流与商流具有如下区别。 (1) 在商品流通中,物流是商品物质实体的流动,克服的是供需间的空间和时间距离问题,体现为商品空间时间位置的变化运动,创造商品的空间和时间效用;商流是商品社会实体的流动,克服的是供需间的社会距离问题,体现为商品与货币等的等价交换和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运动,创造商品的所有权效用。 (2) 物流和商流本身又是互相独立的,各自可以独立进行,流动的具体途径可能不一致,流动的次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具体情况下,没有商流的物流和没有物流的商流都是可能的。 (3) 物流和商流有其不同的物质基础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在流通这个统一体中,物流明显偏重于工具、装备、设施及技术,因而属于生产力范畴;而商流明显偏重于经济关系、分配关系、权力关系,因而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4) 物流的概念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意义,不仅指在流通领域的流动,也包括任何非流通领域的流动,如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等。而商流的概念仅限于流通过程,它是流通过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 三、 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资金流是指买、卖双方之间伴随着交易发生而产生的资金从买方向卖方的流动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 信息流广泛存在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广义的信息流指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等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流有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信息流,有商流,物流,生产、消费、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等不同领域的信息流,以及纵向信息流和横向信息流。它们是纵横交错、包罗万象、相互交织的信息流的综合。此处的信息流主要是指流通信息流,即流通过程中一切流通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包括物流信息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流。它产生于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活动中,是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活动的描述和记录,反映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运动过程。它对物流、商流和资金流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并为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活动提供经济决策的依据。 近年来,人们提到物流时,常常与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系在一起,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总体来看,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者都是商品流通过程内在的经济范畴,都是商品流通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商品流通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合则形成一个完整的流通过程,分则具有彼此独立的运动形式和客观规律。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对待,会产生更大的能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信息流既制约物流又制约商流和资金流,并且将物流、商流和资金流联系起来,共同完成商品流通全过程;另一方面,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推动流通过程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以信息流为媒介,通过物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通过商流实现商品的价值,通过资金流实现资金的转移。 在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者之间,商流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起点,也可以说是后“三流”的前提,没有商流一般不可能发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反过来,没有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匹配和支撑,商流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四流”之间有时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例如,A企业与B企业经过商谈,达成了一笔供货协议,确定了商品价格、品种、数量、供货时间、交货地点、运输方式等,并签订了合同,也可以说商流活动开始了。要认真履行这份合同,自然要进入物流过程,将货物进行包装、装卸、保管和运输。如果商流和物流都顺利进行了,接下来是付款和结算,即进入资金流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活动。无论是买卖交易,还是物流和资金流,这三大过程中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没有及时的信息流,就没有顺畅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没有资金支付,商流不会成立,物流也不会发生。 可以讲,商流是动机和目的,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是终结和归宿。就是说由于需要或产生购买欲望,才决定购买,购买的原因和理由就是商流的动机和目的;因为想购买或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才考虑购买资金的来源或筹措资金问题。不付款,商品的所有权就不归你,这就是条件;又因为决定购买,也有了资金,然后才付诸行动,这就是买主要向卖主传递一个信息,或去商店向售货员传递购买信息,或电话购物、网上购物,这些都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但这种过程只是一种手段;然而,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产生后,必须有一个物流的过程,否则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就没有意义了。例如,一个单位搬进新办公地点后要购买几台空调,这个单位可能直接去商店选购,也可能打电话或网上采购,就产生了商流活动。由此也伴生出资金流(如现金支付、支票付款或银行转账)和信息流。可是只完成这“三流”,并不是事务的完结,还必须将空调送至买主,最终还是少不了运输、装卸等物流过程。 商流和资金流是传统性的经济活动,规则性强,已经比较成熟和定型,进一步的科学化管理受时代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信息流主要依赖互联网,由计算机支持,是电子化传输和软件开发问题。这方面的竞争会不断加剧和复杂化,各企业的技术水平将来也会彼此接近。前几年兴起的电子商务热之所以急剧降温,是因“物流瓶颈”造成的,而不是信息技术自身的问题。而且,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来都可能由计算机和网络通信部分替代,只有物流难以做到这一点。而且,物流又最落后,物流发展的空间比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要大,合理化、科学化管理的余地要大,节约费用的潜力要大。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要加强对物流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物流基本职能 物流的基本职能是指物流活动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以及通过对物流活动最佳的有效组合,形成物流的总体功能,以达到物流的最终经济目的。一般认为,物流的基本职能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与上述职能相关的信息服务七项职能所构成。物流目的是通过实现上述职能来完成的。 一、 运输职能 运输职能主要是实现物质实体由供应方向需求方的空间移动,克服产需之间的空间距离,创造商品的空间效用。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物流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物流的一个重要职能。对运输问题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运输方式及其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以及为了实现运输安全、迅速、准时、价廉的目的所施行的各种技术措施和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运输工具包括车、船、飞机、管道等,相应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和管道等。选择何种运输手段对于物流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决定运输手段时,必须权衡运输系统要求的运输服务和运输成本,可以将运输机具的服务特性作为判断的基准,如运费、运输时间、频度、运输能力、货物的安全性、时间的准确性、适用性和信息等。 二、 仓储职能 物质资料的储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有物质资料的储存,就必然产生如何保持储存物质资料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至于发生损害的问题,为此就需要对储存物品进行以保养、维护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技术活动和保管作业活动,以及为了进行有效的保管需要对保管设施的配置、构造、用途及合理使用、保管方法和保养技术的选择等作适当处理。 在物流系统中,仓储和运输是同样重要的职能。仓储职能包括对进入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堆存、管理、保管、保养、维护等一系列活动,起着缓冲和调节作用,克服产需之间的时间距离问题,创造商品的时间效用。 仓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完好地保证货物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是为将货物配送给用户,在物流中心进行必要的加工活动而进行的保存。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到多品种、小批量或多批次、小批量物流时代,仓储职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如何才能顺利地进行发货和配送作业。流通仓库作为物流仓储职能的服务据点,在流通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再以储存保管为其主要目的。流通仓库包括拣选、配货、检验、分类等作业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小批量等收货配送功能以及附加标签、重新包装等流通加工功能。 三、 包装职能 为使物流过程中的货物完好地运送到用户手中,并满足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要求,需要对大多数商品进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包装。包装具有保护物品、便利储存运输、促进销售的基本功能。它存在于物流过程的各环节,包括产品的出厂包装和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换装及物流过程中的包装、分装、再包装等。 一般来讲,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种。工业包装的作用是便于运输并保护在途货物。商业包装是把商品分装成方便顾客购买和消费的商品单位,目的是便于商品销售。因此,工业包装属物流研究的内容,商业包装属营销研究的内容。 四、 装卸搬运职能 装卸搬运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改变物品存放状态和位置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装卸搬运是随运输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物流活动,是对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以及在保管等活动中为进行检验、维护、保养所进行的装卸活动,如货物的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等。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中,装卸搬运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因而是产品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装卸搬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装卸搬运方式、装卸搬运机械设备的选择和合理配置与使用以及对装卸搬运物品灵活性和可用性的研究,实现装卸搬运合理化,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次数,以节约物流费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五、 流通加工职能 流通加工功能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产品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实现物流效率化,对物品进行加工处理,使物品发生物理或化学性变化的功能。这种在流通过程中对商品进一步的辅助性加工,可以弥补商品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更好地衔接生产和需求环节,使流通过程更加合理化,是物流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流通加工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装袋、定量化小包装、拴牌子、贴标签、配货、拣选、混装、刷标记、剪断、打孔、拉拔、组装、改装、配套等。流通加工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 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手段的最高效率;改变品质,提高收益。 六、 配送职能 配送是物流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它几乎包括了物流的所有职能,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一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来讲,配送是集包装、装卸搬运、保管、运输于一体,并通过这些活动完成将物品送达的目的。 配送问题的研究包括配送方式的合理选择、不同物品配送模式的研究以及围绕配送中心建设相关的配送中心地址的确定、设施的构造、内部布置和配送作业及管理等问题的研究。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七、 信息服务职能 物流整体职能的发挥,是通过物流各种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各种职能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及时交换信息。信息服务的基本职能在于合理地收集、加工、传递、存储、检索、使用信息,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以达到促进物流整体职能的发挥。对物流信息活动的管理,要求建立信息系统,合理确定信息的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式,以保证其可靠性和及时性。现代物流是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保证物流体系正常运作的。物流系统的信息包括与上述各项职能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运量,收、发、存数)的信息及有关的费用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 从信息的载体及服务对象看,该职能还可分成物流信息服务职能和商流信息服务职能。商流信息主要包括进行交易的有关信息,如货源信息、物价信息、市场信息、资金信息、合同信息、付款结算信息等。商流中交易、合同等信息,不但提供了交易的结果,也提供了物流的依据,是两种信息流主要的交汇处。物流信息主要是物流数量、物流地区、物流费用等信息。物流信息中库存量信息不但是物流的结果,也是商流的依据。 物流系统的信息服务职能必须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国际通用的EDI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才能高效地实现物流活动一系列环节的准确对接,真正创造“场所效用”及“时间效用”。可以说,信息服务是物流活动的中枢神经,该职能在物流系统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信息服务职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库存适量化;提高搬运作业效率;提高运输效率;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提高订单处理的精度;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调整需求和供给;提供信息咨询等。 第四节 物 流 系 统 人类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或全局性认识形成了系统论的概念。系统的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性质,如新的特性、功能、行为等。通常人们所说的“1+1≠2”就是这个道理。系统的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它所具有的超过个体性能之和的性能就越多。因而,人们注意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仅仅重视个体或局部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整体功能出发,把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现代物流是一个系统。物流的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各项功能之间广泛存在的“效益背反”现象,决定了物流科学的研究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这是物流研究发展的必然,也是物流管理的首要问题。在分析、设计、运作一个物流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整个物流系统达到最优。 一、 系统的概念 所谓“系统”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它要求把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理解和作为一个由各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系统”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语中,来源于拉丁文的“systema" ,原意是指事物中共性部分和每一事物应占据的位置,也就是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从中文字面看,“系”是指关系、联系;“统”是指有机统一;“系统”则是指有机联系和统一。但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予以研究,则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郎菲(Ludwing Von Bertalanffy)于1937年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 系统的确切定义依照学科的不同、使用方法的不同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我国系统科学界对系统通用的定义。 任何事物都具有系统性,每一个系统既有从属于自己的一些小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例如,在社会领域中,整个人类社会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军事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而经济系统又是由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等系统构成。 二、 物流系统的概念 所谓物流系统(logistics system)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关于物流系统,也有学者给出了这样一些定义。 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实现系统的高效化和降低物流总成本而使多种相关要素(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以及信息等)相结合的复合体。 物流系统是指经济活动中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结合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物流系统是指按准确的时间,将准确的物料,以准确的质量要求,运送到准确的地点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物流系统就是“为了有效达到物流目的的一种机制”,而物流的目的是“追求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三、 物流系统的组成 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支持物流系统的信息流动系统(即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分系统组成。 物流作业系统包括包装系统、装卸搬运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流通加工系统、配送系统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包括下一级的更小的子系统。例如,运输系统又可分成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空运系统、水路运输系统、管道运输系统。物流作业系统通过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使用种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运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资源实现网络化,可以大幅度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情报系统、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信据点、通信线路、通信手段实现网络化,也可以大大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四、 物流系统的特点 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具有一般系统共有的性质,即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和适应性。同时,物流系统作为现代科技和现代观念的产物,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1. 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 生产系统按固定的产品、固定的生产方式,连续或不连续地生产,很少发生变化,系统稳定时间较长;而物流系统是连接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的系统,是受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广泛制约的,需求、供应、价格、渠道的变动,都随时随地影响着物流。所以,物流系统是一个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的系统。为使物流系统更好地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必须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有时甚至需要重新设计整个物流系统。 2. 物流系统是一个可分系统 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物流系统本身又可以再细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着总的目标、总的费用、总的效果以及时间空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对特定物流系统所分子系统的多少和层次的阶数,是随着人们对物流系统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扩充的。 3.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的系统 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系统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即时空的跨度大。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企业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提供大时空跨度的物流活动将会成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物流系统的大跨度使管理难度加大。 4. 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物流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带来了物流系统的复杂性。首先,物流系统的对象是物质产品,品种繁多,数量庞大,既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又包括废旧废弃物品,涵盖了全社会的物质资源。其次,物流系统的主体是人,就从事物流活动的人来看,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庞大队伍。最后,物流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复杂联系,各要素关系也较为复杂,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现象。物流系统中许多要素在按新观念建立系统之前,早就是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往往较多地受原系统的影响和制约,而不能完全按物流系统的要求运行,对要素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系统总体恶化的结果。 5. 物流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函数系统 物流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物资空间位置的转移,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运行创造顺畅的、有效的、低成本的物流条件。然而,围绕这个总目标会出现各种矛盾: 对于物流资源,人们希望最大;对于物流时间,人们希望最短;对于物流成本,人们希望最低;对于物流质量,人们希望最高。显然,上述的所有要求无法同时满足。这些相互矛盾的问题,在物流系统中广泛存在。物流系统要在诸方面满足人们的要求,显然要建立物流多目标函数,并在这些多目标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求得物流系统的最佳效果。 6. 物流系统内广泛存在“效益背反”现象 “效益背反”又称为“二律背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物流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 由于各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因而就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也就是说,物流系统就是要调整各个分系统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物流系统优化。 五、 物流系统的模式 一般地,物流系统具有输入、处理(转化)、输出、限制(制约)和反馈等功能,其具体内容因物流系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图1-2所示。 图1-2 物流系统模式 资料来源: 丁立言.物流基础\.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6页. 1. 输入 输入包括原材料、设备、劳力、能源等。就是通过提供资源、能源、设备、劳力等手段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输入。 2. 处理(转化) 处理(转化)是指物流本身的转化过程。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活动称为物流系统的处理或转化。具体内容有: 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信息处理及管理工作。 3. 输出 物流系统的输出指物流系统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手段和功能,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各种处理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具体内容有: 产品位置与场所的转移;各种劳务,如合同的履行及其他服务等;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 4. 限制或制约 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和干扰。具体有: 资源条件、能源限制、资金与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库容量,装卸与运输的能力,政策的变化等。 5. 反馈 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系统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进行调整;即使按原计划实现,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对工作做出评价,这称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的活动包括各种物流活动分析报告、各种统计报告数据、典型调查、国内外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 六、 物流系统的目标 物流系统可以被认为是“有效达成物流目的的一种机制”,而物流的目的是“追求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即: 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数量、恰当质量的恰当商品送到恰当的地点。密歇根大学的斯麦基教授认为物流系统的目的是: right 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 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 time(适当的时间)、right place(恰当的场所)、right 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right price (适宜的价格)、right commodity(适宜的商品). 也有人认为,物流系统就是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和配送等功能结合起来,以实现服务目标、节约目标、快速及时目标、规模适当化目标和库存调节目标的综合体。由于这些目标的英文单词首字母都为“S" ,所以人们也将其简称为“5S”目标。在这五个目标中,服务和节约是主要目标。 1. 服务目标(service) 物流业是后勤、供应、服务性的行业,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联结着生产与消费,有着很强的服务性。无论运输、储存还是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都必须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技术,开发新的服务项目,随着顾客需求的不断升级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2. 节约目标(save) 节约是经济领域的重要规律。物流系统的各个作业环节都要产生成本,其中主要是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所有的物流业务活动都必须注意节约费用。物流活动中采取的节支、省力、降耗等措施都是为了实现节约这一目标。 3. 快速及时目标(speed) 快速及时性不仅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商品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不仅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整个社会再生产循环的效率,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社会再生产循环的速度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物流速度不仅是顾客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这种要求会更加强烈。物流领域采取的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等,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实现物流系统的快速及时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4. 规模适当化目标(scale optimization) 生产领域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社会所承认的,在流通领域同样也要讲求规模效益。因此,在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其规模的大小,对市场的物流量、服务对象等因素进行分析,使系统的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因为物流系统的规模过小,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规模过大则会浪费资源,影响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物流领域以分散或集中等方式建立物流系统,研究物流的集约化程度,就是追求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 5. 库存调节目标(stock control) 物流系统是通过本身的库存来实现对各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保证。但如果库存过多,则需要更多的保管场所,且还会因库存积压而浪费资金。因此,在物流过程中,必须合理确定库存的方式、数量、结构及地区分布等。当然,这也是物流系统本身效益的要求。 在实践中,如果依照以上五个目标来建立物流系统,且全部或部分地达到了这五个目标,就可以说物流系统实现了合理化。 第五节 物 流 分 类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不同的领域和条件下,物流的表现形态、基本结构、技术特征和运作方式等都存在诸多差异。构建合理、高效的物流系统,强化物流管理,必须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物流的分类,探讨各种类型物流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由于物流对象、目的、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 按照物流系统的性质分类 按照物流系统的性质,物流活动可以划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和企业物流。 1. 社会物流 社会物流一般是指流通领域发生的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带有宏观性和广泛性,所以也称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社会物流的一个标志是: 它是伴随商业活动发生的,也就是说社会物流的过程与所有权的更迭有关。 就物流学的整体而言,可以认为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社会物流。社会物流的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渠道是否畅通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宏观规划和管理部门应该对社会物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手段,以保证社会物流的高效能和低成本运行。社会物流的优化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 行业物流 在一个行业内部发生的物流活动被称为行业物流。同一行业中的企业虽然在产品市场上是竞争对手,但在物流领域中却可以互相协作,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的合理化。行业物流系统化的结果是使行业内的各个企业都得到相应的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 例如,在日本的建筑机械行业内,行业物流系统化的具体内容有: 各种运输工具的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集中配送;建立新旧车辆、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术中心,共同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设计标准和规格等。在大量消费品方面,他们还倡导采用统一的发票、统一的商品规格、统一的法规政策、统一的托盘规格、统一的陈列柜和包装模数等,也有利于行业物流活动的系统化。目前,我国许多行业协会也正在根据本行业特点,提出自己的行业物流系统化标准。 3. 企业物流 在一个企业的范围内,由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发生的物流称为企业物流。《物流术语》 (GB/T 18354-2001)对企业物流的定义是: “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 企业物流系统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根据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从水平的方向上可以将企业物流活动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企业物流的垂直结构主要可以分为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企业物流系统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实现其总体功能。 管理层: 管理层的任务是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包括物流系统战略规划、系统控制和成绩评定,以形成有效的反馈约束和激励机制。 控制层: 控制层的任务是控制物料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库存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用料管理和采购等。 作业层: 作业层的任务是完成物料的时间转移和空间转移,主要包括发货与进货运输、厂内装卸搬运、包装、保管和流通加工等。 二、 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物流活动可以划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 1. 地区物流 地区有不同的划分原则。例如,按省区划分,可划分为北京、天津等三十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等。 地区物流指一个固定地区内进行的物流活动。地区物流系统对提高该地区内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地区物流应根据地区的特点,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例如,某城市建设一个大型物流中心,显然对提高当地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物价是很有作用的。但是这也会引起由于供应点集中、货车来往频繁而产生废气、噪音、交通事故等问题。所以,物流中心的建设不单是物流问题,还要从城市建设规划、地区开发计划等方面统一考虑、妥善安排。 2. 国内物流 国内物流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当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内进行的物流活动。国家或相当于国家的拥有自己的领土和领空权力的政治经济实体,所制定的各项计划、法令和政策都应该是为其自身的整体利益服务的。所以,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全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着眼,对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造成的物流障碍应该清除。在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方面也要从全局考虑,使一些大型物流项目能尽早建成,为经济建设服务。 国家整体物流系统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的建设及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二是制定各种交通政策法规,如铁路运输、卡车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以及税收标准等。三是遵照先进的“物流模数”--物流系统各个要素的基准尺寸,将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及相关票据标准化、规格化。四是开发引进新的物流技术,培养物流技术专门人才。 3. 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的情况下,为了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而对物资(货物)所进行的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它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近十几年有很大发展,也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 东西方冷战结束后,贸易国际化的势头越来越盛。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拆除、新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欧洲等若干地区已突破国界的限制形成统一市场,这又使国际物流出现了新的情况,国际物流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所以,近年来,各国学者非常关注并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物流的观念及方法随物流的国际化步伐不断扩展。 从企业角度看,近十几年跨国企业发展很快,不仅是已经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即便是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在推行国际化战略。企业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寻找最好的生产基地,这就将企业的经济活动领域必然地由地区、由一个国家扩展到国际之间。这样一来,企业的国际物流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必须为支持这种国际贸易战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观念,扩展物流设施,按国际物流要求对原来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 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不同国度中生产零件、配件,又在另外的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种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三、 按照物流的作用分类 企业物流活动几乎渗透到制造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的影响甚为重要。根据物流活动在企业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作用,物流活动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 1. 供应物流 供应物流指企业生产所需的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料运输,也称为原材料采购物流。供应物流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先决条件,而且是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重要源泉。 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保证供应的目标,而且在最低成本、最少消耗、最大保证的限定条件下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