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发展、生活、劳动、恋爱、交往、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时,需要有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以正确认识和适应复杂的生活现实,这是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发挥心理潜能,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条件。本章将告诉你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也日趋复杂和激烈,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情感态度起伏多变,各种利益关系上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出越来越多势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日趋复杂。在这种激烈复杂的社会变革之下,如果人们不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不能很好协调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在心理上引起很大的不适。并且,如果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排除,长期压抑下去,还会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并有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面对校外复杂的社会及其关系,又要面对校内学习、生活、劳动、活动、品德、婚恋、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既要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人生、事业,特别是自己最紧迫、最现实的就业问题,又要考虑自己随年龄增长需要对家庭和父母承担的责任。他们面临或遇到各种矛盾、困难及不顺心的事情是常有的。怎样避免、消除由各种矛盾引发而来的心理压力及由此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减少和预防精神疾患及心身疾病的发生,成为各高校共同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 什么是健康?这是直接涉及人类自身有机体安全和发展的问题。传统的健康定义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这种观点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符合人们生活中习惯性的经验和认识,因而得到人们长期普遍性的认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大家越来越比较清醒地意识到,若把人的健康再仅仅视为是有机体的安康,而不考虑或顾及人的心理感受及其发展,显然是片面和不完整的。人的发展应该是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的统一,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第一章绪论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心理上的一种持续、积极、有效率的状态。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很多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探讨过它的定义及其内涵,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主要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开发心理潜能为目标,使人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狭义的心理健康则以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为主要目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社会契合和谐;二是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心理健康与否如何判断?它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目前,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还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或者认识。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不像生理健康那样,标准非常具体、精确,它本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人们通常只是用“常态”或者“病态”、“正常”或者“异常”来表示。此外,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大家对什么是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提高。由于不同个体经历的事物或活动不尽相同,即便他们经历类似或同样的事物和活动,也可能在积极反应上仍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这些因素决定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很难做到绝对和统一。即便如此,许多专家、学者还是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具体指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观念;②恰当地认同他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的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⑩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有学者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七条:①能保持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②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③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④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⑤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⑥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只能把它视为一个人们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这是因为,要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健康心理的表现,不能离开具体的人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年龄、情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心理健康与略低于一般水平乃至轻微的心理病态之间没有鲜明的分界。这也启示我们,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心理健康的水平将会下降,并有可能会出现心理病态,产生病态心理或变成心理障碍者。尽管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但并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最佳水平,我们可以通过更多努力来调节、调整自己,使心理健康提高到较高水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见问题[*2](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如果仅仅从躯体疾患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是经过中学及高考的多次体检合格而进入高校的,罹患各种严重躯体疾病的确实不多。但这种现象往往掩盖了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良的事实。若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从心理健康角度分析这一群体,实际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昆明召开的全国高校卫生保健研讨会指出,大学生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同时期的一系列相关的调研统计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结论。 1989年,原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说,通过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有约20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北京市2001年抽样选取23所全日制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就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专项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他们当中约有1651%的人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比例为1734 %,高于男生的1607%;不同年级的学生中二年级最高,为1756%,依次是三年级的17%,四年级的1604%和一年级的1557%;来自非城市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边远农村学生的比例为最高19%。2004年,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对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等6所院校的12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绪波动,人格缺陷是困扰大学生的四个主要心理问题。其中,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约有30%的大学生感觉学习就业压力很大;有近35%的大学生存在情感困惑;有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有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有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这些调研统计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是好的或是比较好的。尽管如此,他们出现心理疾患的比例仍然相当高,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并且已明显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例如:北京大学近10年来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占该校休学退学总人数的1/3左右。中国人民大学校医院统计,1978—1988年,本科生共34358人,因病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为128人,其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者为31人,占2412%。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李淑然等人,通过对北京16所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1978—1987年的10年间,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人数及其在休学退学总人数中的比例,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合格人才不可缺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比较多地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环境适应不良 环境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多出现在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时期。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离开自己的父母、亲朋和早已习惯了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校园和面对一个生疏的群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要自己独立思考,并且需要自己动手去处理。人地生疏,他们心理上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另一方面,高校的学习内容、特点和方法与中学有较大差别,有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的做法而跟不上这种变化,因而成绩并不理想。他们无所适从,被动应付,苦恼、怀疑、否定自我,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困难。尤其这些学生入学前多为中学里的学习尖子,平时老师家长宠爱备至,同学羡慕不已,优越感、自信心十足,但在聚集了各地优等学生的新的群体里,优势和优越感丧失,若再有学习成绩上的较大波动,极易导致自信心降低,并形成各种消极的自卑心理。再者,新环境里,大家来自于不同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地域文化及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也会对一些学生心理带来压力和自卑。 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感觉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对各种考试感到恐惧和焦虑,缺乏学习动力、兴趣,自我否定学习及效果等。有些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出路不大,因而缺乏学习信心、兴趣,并总在为自己当初不当的选择和对于现实的无奈而懊悔和苦恼不已;有的感到学习竞争压力大,出现心理紧张、焦虑、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的现象;有的学习成绩不佳,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整日忧心忡忡;有的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目标和动力,厌学心理严重,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有的学习勤奋努力,但就是苦恼于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些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始终困扰他们的学习,影响智力发展。有的大学生因长期摆脱不掉这种心理的困扰,被迫休学退学,提早中断自己的学业。 3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自我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独立地进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他们尝试人际交往,发展这方面的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为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由于人们之间的个性、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经验及行为方式等不完全相同,因此,双方只有相互悦纳,讲究交往的技巧、艺术,相互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才会形成。不少大学生因缺少人际交往技能、技巧,或性格内向、孤僻,或有自卑、自闭心理,或个性、语言、行为怪异,以及有过交往失败经历,常常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交往障碍和孤独自闭、害怕交往的恐惧心理。 4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性生理发育成熟,另一方面,没有了中学时升学的压力,他们比较关注和敏感于两性问题。伴随他们性心理发展成熟的过程,也引发出不少这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受到高年级男生或同班同学的约会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有的为了填补单调学习生活上的空虚而通过与异性交往寻求精神慰藉;有的深陷恋爱不能自拔,迷失方向;有的因失恋而沮丧,萎靡不振;有的看到同伴交友而自惭形秽;有的陷入单相思或多角恋爱不能自制等。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性心理问题,如因手淫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沉溺于性幻想,出现个别性变态行为等。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5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一定困难,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加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待改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比如:很多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而导致的挫折心理;有的人明显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或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有的因对择业中的消极社会现象愤激而有意逃避现实,丧失理性应对和择业时机;有的面对五花八门的人才招聘,因不知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该如何选择而无所适从。大学生与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在毕业生中更为突出。 6与自我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关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接近成熟,已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要求强烈。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和期望,并努力认识和寻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高度关注人格发展,期望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这是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和走向心理成熟的内在动力。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学生中出现了顾此失彼或放大“自我”的现象,在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中往往与现实发生冲突,因而在人格塑造过程中,会产生过分追求完美、期望值太高、非理性认识、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各种人格缺陷等。这些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冲突和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着明显的特异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概括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所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了重大变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复杂、活跃,这些新的大量社会刺激给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包括: 1社会文化因素 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他们常感到矛盾、紧张、彷徨、空虚、疑虑、无所适从和压抑。这种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给心理素质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2大众传媒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化,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的广泛存在,信息容量和传播速度的急速提高,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很多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3市场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为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和契机,另一方面又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这种竞争还会变得更加激烈。严峻现实冲击着大学生平静的心理,他们有的可能会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去单纯追求经济目标,有的可能会缺乏自信,意志薄弱,不敢面对现实,因此产生各种错误或消极心理。 4教育指导思想偏差的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有相当多的人因片面理解健康的含义,而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地位及重要性。学校教育受此影响也过多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重视生理平衡而忽略心理稳定和社会成熟。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放松和形式化,教育内容的空洞和方法上的不当,也给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带来不良后果。 5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因素 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校没有注意优化学生主体心理过程要素,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组织调控机制。学生因得不到有益的指导、培养、训练及环境塑造,而使优良人格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 6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大学生步入社会前,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家庭环境、父母言谈举止及其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同家庭教育和环境影响产生的结果不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极易养成子女不良的性格、心理及行为。 7校园内部影响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环境、角色有了很大变化。以往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现在生活上需要自己独立,过去的依赖性与现实独立性之间出现反差和矛盾,心理上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大学里繁杂的教学内容和多变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较大不同,他们因不能尽快熟悉和适应这种新的学习生活,会倍感紧张和焦虑。他们第一次远离家门,没有了父母的呵护,爱的缺失、情感的失落,会使他们产生持久、强烈的思家心理。教育过程过分突出智育,往往淡化学生适应集体生活、主动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正常的社会化发展。校园内越来越多的认证考试,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就业者的文凭、证书和学历,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及行为方式。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会使大学生精神颓废且变得毫无朝气。 (二)主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彼此不相容、相互不可兼得的选择,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冲突主要有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心理冲突往往给人以挫折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仅导致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各种价值观念之间发生冲突,也使他们陷入无尽的困惑和苦闷之中,极大消耗心理能量,他们会因心理功能得不到发挥而影响心理健康。 2自我评价不客观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发生飞跃,但客观上他们的心理并未发展成熟。思维中的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中容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我认识不全面,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特别是自我评价消极混乱时,既不利于提高心理素质,又影响自己融入群体和与他人交往。 3心理承受能力低 现在的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的曾在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学校和老师都予以特别的关心和爱护;有的在家里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