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学习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发展已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创业体系的支撑,创业已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本章重点介绍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创业活动的概况与特点;分析创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与重大社会意义。本章还介绍了以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成功模式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特色,简述了美国高校创业与硅谷发展的关系与历程。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创业概况 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撑,创业已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美国的创业热潮 目前,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正规系统的创业教育已经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们已经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价值,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高科技产业和创新体系的蓬勃发展。 1.美国社会的创业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堪称当代经济奇迹。全国每年都有110多万个新公司成立,创业高潮在美国一浪高过一浪,在美国历史上,创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生机勃勃。创业为美国经济增添了活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支撑了美国经济几十年持续强劲发展。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曾几何时,有位经济学家因为证明了“世界上任何一家不超过百人的企业都不会影响经济及政策的制定”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者David Birch发表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之前认为大型企业是经济支柱和新就业机会提供者的说法,他的结论是,从1969年到1976年,新的小型成长型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新就业机会。新就业机会的创造来自于新公司的诞生和成长。根据美国最近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公司创造了美国经济中的绝大部分新就业机会。可以说,新公司的诞生和成长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发动机。 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美国发生的创业革命。 今天,美国的年轻人对创业表现出比他们的上一代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创业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文化之中。一项对美国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将来拥有自己的企业,他们的家长中有一半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在过去的30年中,20来岁的年轻创业者们在构思、开办并迅速发展新公司方面的作为充分体现出新创业一代的希望,他们的努力孕育产生了各种全新的企业,也产生了许许多多年轻的创业企业家。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有一半的创新、95%的根本性创新是由新诞生的小型创业公司完成的,小型创业公司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比大型公司更有成果、更显得生机勃勃。创业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创业过程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积累社会财富的过程,而且往往伴随着创新、甚至是重大创新的过程。 有抱负的创业者们和那些成功的创业企业对美国而言意义深远。美国全国总财富从1970年的5 50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4万多亿美元,而财富总值中超过95%是从1980年开始创造的;比如,微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建的,1980年,微软的年收入只有800万美元,员工38人;截至2008年年底,微软的全球员工总数为95 664人,整个2008财年微软总营业收入604.2亿美元,营业利润达224.9亿美元。2008年8月,微软股票市值达2491.7亿美元,在全球IT市值千亿美元俱乐部的成员中居于首位。 这就是创业的结果,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正在形成同样的结果。 2.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竞赛 今天的美国,在高科技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充满活力的新公司不断涌现的同时,大学校园的高技术创业浪潮正席卷整个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起源于美国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可行性商业报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学生的专业比赛,而是以实际技术为背景,跨学科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竞赛的意义也不局限于大学校园,从某种程度而言,创业计划竞赛是高等院校与现实社会和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目前,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10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举办这类竞赛。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 美国大学校园的商业计划竞赛起源于1983年,当时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两位MBA学生希望借鉴法学院的一种模拟法庭形式举办商业计划竞赛,以此来推动高校MBA学生走入社会,进行企业策划的演练。当时他们的活动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校方只给这两位同学象征性的经费支持。这两位商业计划竞赛的创办人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成功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商业计划竞赛。不过,当时的影响还无法与今天相比。 当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商业计划竞赛的举办者为了吸引新闻媒体和其他各方面的注意,开始邀请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几家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参加他们的比赛并且展现出极大的竞赛价值的时候,许多美国高校开始群起仿效。MIT、Stanford、Harvard等著名高校先后创办了自己的商业计划竞赛。其中以MIT的商业计划竞赛(现在更名为创业计划竞赛)最为成功。 MIT的创业竞赛从1990年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其成就令人瞩目。1990年仅有一份获奖的计划赢得了风险投资,今天已成为很成功的一家高技术公司。但1997年度的竞赛结束后,当年就有7家公司从竞赛中诞生。近年来,从MIT创业竞赛中诞生的公司几乎每年都在增加,更有许多成熟的商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技术公司以高价买走,从而促进了周边企业的发展。这些从MIT创业竞赛中诞生的公司绝大部分发展十分迅速,年成长率通常在50%以上。剑桥的一家咨询公司统计的结果表明,表现最优秀的50家公司中竟有46%出自MIT的创业竞赛。这并非偶然,因为从MIT竞赛中诞生的公司大都具有以下特征:高技术含量;创业者是MIT的佼佼者;发展十分迅速。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风险投资家们涌入大学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经济领袖。 除了MIT的创业竞赛外,还有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Moot Corp等四个国际商业计划大赛也闻名于整个美国。这些商业计划竞赛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注意,成为美国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 创业计划竞赛与风险投资紧密相关。风险投资在美国出现于二战之后,举世闻名的硅谷就是风险投资的诞生地,风险投资和硅谷的高技术产业创业者们一块儿成长,和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以及太阳微处理系统公司一块儿成长。风险投资和硅谷的创业者们一起经历50年的风风雨雨,铸就了硅谷今天的辉煌。 在国际上家喻户晓的Yahoo公司便是一个风险投资的范例。当初杨致远凭着他对网络搜索引擎的构想赢得了400万美元的投资,短短几年中他的公司就创造出近7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投资回报率高达几百倍。 美国硅谷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那里有世界上最好的进行高科技创业的环境。一个年轻人如果有一个前景良好的高技术产品,他只需准备好一份优秀的商业计划,到创业投资公司推荐一番,就会吸引到嗅觉十分灵敏的专门从事高技术风险投资的投资家,他们会接踵而来,对这份商业计划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一旦认定这份计划具有投资价值,这家前一天还一无所有的公司第二天就可以开始营业了。只要有了创业者、优秀的项目和风险投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提供办公场地出租、员工招募的服务公司等都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可以迅速提供服务。硅谷的人们深知时间对于在高技术领域占领先机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种环境是硅谷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不仅世界上很多国家在效仿硅谷,美国许多其他地方也希望塑造本地的“硅谷”,但都没有取得硅谷这样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整个硅谷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优秀的大学、优秀的创业者、优秀的投资家、优秀的创业环境。 当代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Intel的摩尔、葛鲁夫,Microsoft的盖茨、艾伦,Apple的乔布斯,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Yahoo的杨致远等无不是创业者们的典范,这些公司中大部分是年轻的学生们在离校后不久甚至在学校里就开始创办的。 3.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美国旺盛而经久不衰的创业热潮源自大学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及创业精神的倡导对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些著名的学者认为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出现了创业革命,甚至认为创业精神和创业过程是美国经济的秘密武器。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近年来,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由高等学校发展到基础教育领域。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其创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创业教育网络。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据不完全统计,1977年时估计只有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方面有关的课程。1980年,遍及美国的163个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创业课程。1984年随后的调查显示,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数量已增加到260个。从1985—1991年,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的商学院数目由210所上升到351所,增幅达67%。到了1999年,大约有1 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与此同时,创业领域的教授席位大幅增加,见表1-1所示。 截至2005年,美国大约有1 600所大学开设了2 200门有关创业的课程(Hisrich,2005)。代表性的创业课程有:战略型创业(市场机会分析)、新企业创建(商业计划)、新事业融资(投资新事业)、创业高级原理(与企业家共事)等。数量上快速增加的课程有:内部创业——公司创业(现有组织中的创业)、国际创业(跨国界的创业)、管理成长型的组织(促进组织成长)、科技创业(科技型组织创业)。 表1-1 美国创业领域的教授席位 国 家 1991 1999 2003 美国 97 237 406 其他国家 4 34 158 全球 101 271 564 资料来源:吉林大学《创新与创业研讨会》(2005) 相当多数大学将创业学作为辅修专业,不少大学则将其作为一门主修专业和培训重点,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将必修的“一般管理学”改为“创业管理学”,许多大学甚至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凯斯西部保留地大学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开始培养创业学方向的工商管理博士。创业课程除教授创业财务、营销、会计,安排学生与当地创业家与投资者接触外,还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创业企划书,这通常就是学生未来真正的事业。 美国国家创业委员会特别顾问、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学杰出教授杰弗里?蒂蒙斯,2006年4月在中国天津“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发言中说到:创业教育和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和整个世界商学院的教育研究和经营方式,这一切并不是由谁安排的。他还引用了美国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说过的话“那些让世界震惊的人们成功的秘密,就是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能的,这种精神正是创业精神的本质。” 在美国,有很多像考夫曼基金会这样的非营利性质的基金会组织,这些组织都走上了创业的道路,采用了风险资本的创业管理治理模式。这些基金会组织会在美国一些大中城市开展活动,与一些年轻的中下层创业者进行非营利性的项目合作,因为这些年轻的创业者甚至得不到家人的资助,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资源或者是关系资源用来创办企业,这些非营利性组织就是为他们提供帮助。 据不少学者(如冯俭,2009;杨芳,2010等) 引自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的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超过20%。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高校毕业生初出校门、经验不足,应届毕业生创业人数不多、比例不高,目前尚找不到美国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0%的数据支持。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就业统计看,也仅有4%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等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再创业。 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资金有限。不过,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YouTube的创始人之一杨士骏之前就一直用信用卡支付每月高达1.8万美元的服务器费用。 研究表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特点如下: (1)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开展以及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与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副校长埃尔温?V. 斯文森(Elwin V. Svenson)兼任该校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现任校长雪利?安?杰克逊(Shirley Ann Jackson)提出的“仁斯里尔规划”将创业教育摆在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则将2004年的MBA教学计划进行重大调整,围绕创新者和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技巧和综合知识来开展各种课程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森学院的立校之本就是创业教育,校长布朗?M. 贝埃弗(Braun M. Barefoot)、教务长迈克尔?L. 费蒂斯(Michael L. Fetters)和研究生院院长迈克?赖斯(Mark Rice)都是创业教育领域中全球著名的学者。百森学院和伦敦商学院共同承担一年一度的“全球创业观察”(GEM)研究,自1981年以来每年均举办一次百森—考夫曼基金创业研究会及全球创业研讨会。 (2)具备良好创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要求专职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很多美国大学商学院的教授都曾有过创业的经历,并担任过或现在仍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二是注重吸收社会上一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兼职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以短期讲学的方式参与大学创业教育项目。兼职教师具有创业或企业方面实际经验,如风险资本家、创业家和实业家、新创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等。例如,目前百森商学院拥有11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并由22位成功的创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在担任创业教育教师以前,都有过企业见习或参与创业过程的亲身体验。加州州立大学创业中心有9位教师,都对大公司做咨询工作,并把企业的经验带回到学校的教学中。英特尔(Intel)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现任董事长安德 鲁?S. 格罗夫(Andrew S. Grove),从1991年开始就担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兼职讲 师,每年秋季讲授1~2门课程。资深兼职教师的加盟,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三是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以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是对教师进行有关创业教育教学知识和创业实践的培训,另一方面是组织研讨会,使教师及时地获取新知识和新经验,并不断地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3)开设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创业教育必修课程 在美国,高等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成才。在美国各高校的本科生、MBA中广泛开设创业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公司运作、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在创业教育中,以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将美国大量的创业成功案例引进创业课堂教育中。如亚马逊书店的案例,英特尔公司的摩尔、葛鲁夫的案例,微软公司的盖茨、艾伦的案例等,都被大量地引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创业知识、学到了一定的创业经验,而且这些案例中的成功人士也成为大学生们创业的典范。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通常要独立完成一份创业企划书,以检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参加创业竞赛打下了基础。 (4)设置极具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中心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战经验的培养,各大学纷纷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且各具特色。如百森商学院于1967年最早开始进行创业教育,1979年设立了创业专业和创业教育中心,通过创业教育中心,使其25%的本科学位与创业有关。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心则以创业学研究而著称。德克萨斯大学的IC2学院和仁斯里尔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因与创业孵化运作,以及科技园的发展计划密切相关而出名。科罗拉多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心由该大学的商学院和工学院联合创办,主要在MBA学生中开设系列创业课程,通过主修创业课程和创业的有关理论,并通过创业教育中心的系统训练,逐步积累创业的实战经验,为其真正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5)广泛开展创业计划竞赛 美国各高校除了加强创业教育和训练以外,还广泛开展创业设计竞赛。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竞赛是以高新技术为背景、跨学科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由于美国高科技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充满活力的新公司不断涌现,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应运而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目前,美国已经有包括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十几所世界一流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麻省理工大学从1990年以来已经举办了十多次,每次竞赛结束后都要诞生好多家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成长迅速、收益高,吸引了大批风险投资家涌入大学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经济领袖。这说明创业教育与创业竞赛活动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一个有效路径,更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6)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样化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①创业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创业教育课程计划、创业教育研究计划、外延拓展计划; ②创业家协会。一般由较为杰出的创业家组成,他们不但要参与教学,还要为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各种捐助; ③智囊团。主要由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等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两次会议,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与措施,充分发挥咨询与外联的作用; ④创业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为创业研究者提供人际沟通机会,出版会议交流论文、索引、文摘及相关书刊; ⑤家庭企业研究所。主要负责开设家庭企业系列讲座、家庭企业研讨会,颁发杰出家庭企业奖等,目的是帮助家庭企业快速成长并成功地把企业交给下一代。 美国的创业教育有着30多年的历史和经验,这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学科、设置创新创业专业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4.美国的创业风险投资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1946年世界上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美国成立,作为一家上市的封闭型投资公司,其成立的使命就是为新兴的企业提供权益性的启动资金,推动创业企业的发展。1957年ARD对数据设备公司(DEC)的投资大获成功,经过14年的发展,ARD对DEC的投资由最初的7万美元,增长到3.55亿美元,增长5 000多倍,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84%。从此,风险投资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美国,初期的风险投资业是由政府鼓励和扶持的,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投资公司受小企业管理局的管辖,可以向美国政府的“小企业管理署”贷款到相当于自身资产3倍的款项,并可以享受税收的优惠和低息贷款的扶持。因此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大大加快了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国迎来了第二个风险投资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和税收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1978年减税法案、1980年小企业投资促进法、1981年经济恢复税收法案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复苏,风险投资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近2 000家,每年为大约10 000项高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可以说,美国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高速度,风险投资是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如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LOTUS等高技术公司都是借助风险投资起家迅速发展的。 目前,美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形成了一个由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家、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高效运作的市场,风险企业都具有了较强的市场意识,善于通过资本市场为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寻找资金的支持,同时也通过市场中风险资本家的职业眼光检验自己的创新设想,保证创新企业能够比较健康、快速地发展。政府不再参与具体的运作,只是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调控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行为。 二、英国的创业活动 1983年,在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倡导以及王子基金支持下,英国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动员和联合企业界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资金、技术、网络支持。为了推广和发展英国青年创业计划这一成功的项目模式,英国王子基金(www.princes- trust.org.uk)和威尔士王子国际商业领袖论坛(www.iblf.org)于1999年共同组建了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简称为YBI),致力于整合国际资源,探寻和确立帮助弱势青年成长为企业家的最先进方式。 YBI通过与基金会、公益组织、企业、个人等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帮助失业、无业青年创建企业。目前,YBI在世界范围内有9 000名创业导师,该项目已在几十个国家运行。 1.“青年创业计划”和“大学生创业项目” (1)青年创业计划的起源和发展 英国王子基金1983年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动员企业界和社会力量,志愿为18岁至30岁的失业、半失业青年提供创业咨询以及技术、资金和网络支持。从1983年起,在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大力倡导以及王子基金的支持下,英国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它通过动员并联合企业界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大学生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英国的王子基金在2000—2007年间共帮助了3万名青年创业,主要方式是提供借券式的创业启动金,数额一般在1 500~3 000英镑不等,帮助青年大学生创业。1998年,英国政府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专门为18~25岁的在校大学生设计了创业课堂和开办公司服务,2002—2003年参与此项目的大学生有13 154人。2004年,英国贸工部下属的“小企业服务”中心拨款15万英镑,专门用于帮助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指导和鼓励创业。 青年创业计划的成功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兴趣,他们纷纷赴英考察学习。目前,青年创业计划的项目模式已在几十个国家成功运行。这些国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传统经济国家,也有转型经济国家;有东方文化的国家,也有西方和穆斯林文化的国家,显示出该模式的广泛适应性。 (2)青年创业计划的特色 第一,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 通常情况下,创业者可以从三种渠道获得创业启动金:一是银行商业贷款;二是小额信贷;三是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无偿资助。对于没有经验和财产积累的青年人,特别是弱势青年来讲,这三种渠道都很难实现,因为银行贷款手续繁杂,并且要求有财产抵押和担保;小额信贷对资金投向的地区、人群、项目限制较多,而且通常利率要高于商业贷款;至于无偿资助,数量非常有限,申请条件也极为严格。因此,难以获得创业启动金是青年人创业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人特点,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这种资助方式不同于银行贷款或者小额信贷,因为青年人在申请资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而且手续简便。但它也不是无偿的创业赠款,青年人要支付利息(利息通常低于银行利息),并要按规定分期还款。当然,如果青年人确实经营困难或者经营失败,也可以申请减免或者延期还款。简言之,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介于商业贷款和慈善救济之间,是一种以青年人的信用为担保、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债券式的投资资助方式。 这种独具特色的资助方式在英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参与创业计划的青年人中,创业2~3年内还清贷款的比率为70%(这一比例比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要高)。重要的是,这种资助方式有利于创造健康积极的经济环境并促进社会长远发展。它帮助青年人树立责任感——“我必须经营好我的企业,还回贷款,让基金去资助其他人”。同时,青年人在这一过程中也学会了管理和经营等技能,锤炼了企业家素质。 第二,提供一对一的创业辅导。 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创业辅导,由创业导师陪伴青年人创业,这是青年创业计划的显著特色,也是该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一个参加创业计划的青年人,在创业的头三年里,都会获得一名创业导师的帮助。这些创业导师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志愿担任。每个导师平均每个月花费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对青年进行具体指导,他们的联络方式可以是见面,一起实地走访企业和客户,也可以是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创业导师不仅为青年人提供经验、专业知识、技术、网络方面的帮助,更是青年创业者的朋友、师傅和向导。他们不图名利、志愿奉献,赢得了青年的信任,也保证了青年创业计划的成功率,就相当于把青年人“扶上马,送一程”,使该项目的服务更务实、更有成效。目前,青年创业计划招募的创业导师已达9 000名。这些创业导师在上岗前要接受专业培训,在上岗期间要接受项目管理人员的跟踪和监督,以保证创业辅导的质量和信誉。 第三,扶持弱势群体。 青年创业计划的扶持对象是以扶助弱势青年为重点,即失业或半失业青年,特别是少数族裔青年、残疾青年和有过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年等,旨在培养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其自立和自强。 (3)青年创业的运行和管理体制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是导师和专家的协调工作,包括招募、培训、管理、跟踪监督和评估奖励等。目前,英国为青年创业计划服务的人员有8 050人,其中,7 103人是志愿者身份的创业导师。青年创业计划为项目设计了专门的管理软件、数据库和内部网络系统,项目管理人员在处理项目流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工作时都要在内部网络上进行即时记录并做阶段性总结。 2.英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 近年来,英国的“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风行,一股自主创业潮流正奔涌而来。 与中国一样,英国也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题。1950年英国只有3%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新世纪以来这一数据已经超过了200万。大学毕业生数量空前膨胀,但是就业岗位并没有增多。为了解决就业的压力,2004年9月,英国政府贸工部下属的“小企业服务”中心与高校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促进“高等院校、地区以及当地商业支持伙伴之间加强联系,鼓励大学生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培养,向决策部门提供影响大学生创业关键因素的信息,开展创业理论研究等。”不仅如此,“小企业服务”中心还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咨询、资金支持以及推广等“商业连接”服务。到2006年,全英190万大学生中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达到13万人,占全部学生的7%,其中修习创业课程学生数44 054人,占34%;参加课外创业活动的学生数87 869人,占66%,并创造出了堪与美国硅谷媲美的大学生创业的“剑桥奇迹”——硅沼。 “硅沼”(Silicon Fens)之名,得自剑桥周边信息技术企业所在的那片沼泽地,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周边的“硅谷”(Silicon Valley)并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片130英亩的土地上集中了1 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雇用员工3万多名,年收入30多亿美元,被视为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近年来,在制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剑桥与葛兰素、微软等大型跨国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巨大科研成果的产生,这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 英国大学生热衷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多数受到过创业教育,对创业并不陌生,也就没有那么多畏惧感。年轻人看到了在英国创业的种种便利条件、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以及新经济带来的机遇。成熟的风险投资和信贷体系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解决资金瓶颈的办法。如果需要到商业银行贷款却没有抵押品,凭借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也同样可能贷到款。比如,英国综合排名第六的如拉夫堡大学就规定,该校“学生创新和创业奖学金”的获得者将享受一揽子创业指导,包括知识产权法规、公共关系和营销建议、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良好风险基金的介绍等。许多高校还联合起来专门成立针对全国大学生的创业网络,通过提供包括英国创业计划、创业大事列表等资源来支持学生创业。此外,每两个月就由学生创业协会主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会议,目的是帮助创业群体共享知识和思想,增强对创业的认同感。 3.英国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举措 除了开展青年创业计划外,英国还大力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创业。英国政府1998年就发表了《我们竞争的未来:建设知识推动的经济》白皮书,白皮书中说:“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我们如何善用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我们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这个新世界对企业家的挑战,要求他们是创新的、有创造性的,能够持续改善性能,建立新的联盟和合作冒险。对政策制定者的挑战是创造一个框架,用这个框架支持科技持续发展,加强竞争以及创业和创新文化,并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若有一个稳定的金融和经济背景,有一个支持创业的商业和社会环境,市场、技术和资金容易获得,有一支教育精良和技术熟练的、灵活的劳动队伍,创业就能获得成功。” 英国政府在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上主要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放松市场管制和市场准入,扩展创业空间;二是降低创业的行政成本、税收成本和风险成本,提高创业的预期收入;三是创建创业信息系统和创业融资体系,提供创业支持。 三、法国的创业活动 1.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 法国政府部长理事会在1986年决定发起“青年挑战”计划(Defi Jeunes),目标是建立一个帮助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机制。 (1)“青年挑战计划”的起源和发展 该计划于1987年由青体部(2002年改组为青年、教育和研究部)牵头启动并开始运行,主要为18岁至25岁的青年或青年团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无偿的资金、培训、咨询、中介、后勤服务。在随后的几年中,该计划的服务对象又逐渐扩大到15岁至28岁的青年。到新世纪初,“青年挑战”计划实施后,共有6.8万青年参与和申请项目,9 924个项目获得了资助(涉及3万人),资助总金额达到2 889万欧元。2001年,法国政府又提出了“十大青年项目”,通过项目资助,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其成功的范例——如通过资助获得成功的几个在校学生共同创建的兄弟网络协会,目前会员已经超过150个,各会员在协会创办的网站上都有介绍自己的栏目,协会聘请专业人士在网站上为儿童栏目播出节目,在网上为儿童举办画展,开设心理咨询等。 (2)“青年挑战”计划的特色 与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相比,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青年或青年团体有了创新创业的想法后,可以向当地的“青年挑战”计划办公室提出申请。“青年挑战”计划定期组织地区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项目可以获得资助,资金的来源是政府拨款。 第二,鼓励创新。 “青年挑战”计划的宗旨是让青年人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全社会提倡创新氛围。因此该计划从设计、评估,到奖励、宣传都以鼓励创新为出发点。在评审项目时,有益于社会、有创新性和挑战性是首要要求。 “青年挑战”计划重视利用奖励机制宣传创新精神。每年,各地区都要组织评审委员会在获得资助的项目中评选优秀项目,奖金最高可达8 500欧元。在此基础上,再在全国进行评审,选出约12个国家级优秀项目。除了进行表彰之外,“青年挑战”计划还将获奖者事迹编辑成册,并拍成电视短片,广泛宣传。 第三,政府跨部门的联合和合作。 “青年挑战”计划是一个跨部门的合作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青体部牵头协调和实施,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组成公益小组多渠道推行。小组的成员包括青体部、就业和社会团结部、中央政府就业和职业培训派出机构总协调委员会、法国邮政总局、法国教育集团等。此外,该计划还得到了海外事务部、旅游部、彩票基金会、社会行动基金会等国家部门的支持。对于青年人来说,参加了一个项目就可以同时得到多个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这种“一站式”服务的方式非常有利于项目在青年人中间的推广。 (3)青年创业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体制 在项目运行的流程上,法国的“青年挑战”计划与英国的青年创业计划大体相似,只是少了一对一的创业辅导导师。在法国,这种经验支持是由项目联系人来完成的。项目联系人是青体部及其地方派出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青年挑战”计划的实施、协调和管理。他们为参与者提供永久性的支持,从青年人有了创意、开始项目申请,一直到项目获得批准并开始筹建和运行。他们与青年交朋友,鼓励青年,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专业和心理问题。可以说,项目联系人既是社会工作者也是心理工作者。在专业技术指导方面,项目联系人主要依靠当地资源建立网络,为青年人寻找专业咨询、培训和支持,这些资源包括培训机构、工商管理学院、商会和文体协会、咨询公司等,涉及到的有关费用由“青年挑战”计划项目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大学自由与责任的第2007-1199号法律,规定了大学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责任;2008年2月,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宣布成立大学生就业专项工作小组,协助大学做好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工作。这一信号表明,一向以自由市场化就业为主导的法国政府以至欧盟其他国家政府将越来越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工作,并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 2.法国的创业风险投资 由于法国国内风险投资发展与英、美等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法国政府近年来相继制定了鼓励创业资本发展的措施。主要措施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促进资本需求;二是促进资本供给。 根据法国有关研究机构Chausson Finance 2008年3月17日公布的调查数字(www.latribune.fr),2007年法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9.6亿欧元,同比增幅18%,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二次年度风险投资额突破9亿欧元大关。上述数据还显示,2007年下半年以来,法国风险投资规模急剧扩大,7月份到12月底的风险投资额为5.63亿欧元,同比增幅高达42%。 2008年,法国风险投资总额为10.3亿欧元,同比增幅8%。这也是最近8年来,法国风险投资额首次突破10亿欧元大关。报道称,2008年下半年,尽管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但是,法国风险投资额逆势而上,达到5.56亿欧元,比上半年增长18%。涉及的投资企业包括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总数达332家。从吸收风险投资的总额分析,2008年下半年,医疗保健领域吸收的风险投资额最多,达1.22亿欧元,涉及的生物或医药企业达76家,这也是该领域连续第5次(每6个月统计一次)占据风险投资额领域的首位。其次是软件行业,吸收风险投资额9 960万欧元。从风险投资额的增长幅度分析,下半年,最活跃的当属互联网和网络销售领域,吸收风险投资额环比增幅高达92%。 统计显示,法国最大的10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额占了风险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为Sofinnova,该公司2008年下半年实现风险投资额4 510万欧元。而实现风险投资项目最多的风险投资公司是fonds Otc Am,2008年下半年该公司共实现风险投资项目40个。 报道显示,目前,法国风险投资基金大多选择“年轻”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风险投资对象,通过帮助这些企业渡过创业初期的困难阶段,达到换取这些企业股权的目标。 四、德国的创业活动 据统计,占德国企业总数99.7%的338万家中小企业营业税占整个德国企业界的99.3%,提供了约70%的就业机会和82%的培训机会。德国中小企业的繁荣关键在于其创业活动的踊跃,这同德国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创业促进体系密切相关。 德国每年建立的新企业大约有45万家,关闭大约34万家,有11万余家企业在竞争中扎下了根,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之所以在德国兴旺发达,不仅同德国人具有敢于创业的竞争意识相关,也是德国政府重视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结果。 1.德国政府重视改善创业环境 (1)支持创业的机构与法规。德国政府设有联邦卡特尔局和托拉斯局,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检查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采取压价或提价等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此外,德国政府的经济技术部、财政部都下设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机构,经济部还在波恩设有中小企业研究所。各州政府、德国行业协会、工商会也都设有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部门,在欧盟和驻外使团内也设有中小企业促进机构。 在德国,法律已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调节器,成为发展中小企业的总纲和基石。德国的民商立法、经济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比较健全完善,不同时期制定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反对限制竞争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而且在创立公平竞争机制、优化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法律空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制定了《改善地区经济结构法》、《落后地区振兴政策》、《改革中小企业结构的基本纲领》、《中小企业组织原则》、《反对限制竞争法》、《反垄断法》及《关于提高中小企业的行动计划》等法律,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1974年以后,各州市还根据自主立法权相继制定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法》等。这些立法构成了德国发展中小企业的主要法律依据,规范了中小企业产业竞争的新秩序,营造了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的发展环境。 (2)支持创业的财税支持政策。从1984年开始,德国政府就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优惠条款,特别是对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在落后地区新建企业可以免交营业税5年;新建企业所消耗的动产投资免征50%所得税;中小企业盈利用于再投资的部分免交财产税。1994年德国政府将中小企业交纳营业税起征点从2.5万马克提高到3.25万马克;在1998年实施的德国联邦政府税收改革中,将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从1998年的25.9%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15%,同时基本免税额从1998年的6 322欧元提高到2005年的7 664欧元。 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实施就业补贴政策。德国政府曾规定,凡失业者创办中小企业,给予2万马克的资助,每招收1名失业者再资助2万马克。德国各地都有政府部门开办的为当地中小企业培训徒工、对中小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新或改行培训的职业教育中心,经费由政府拨款补贴,中小企业只需为自己职工出部分培训费。 (3)支持创业的融资政策。为解决自主创业人员和现有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德国实施了以贴息贷款为主形式多样的金融扶持手段,主要有贷款、投资补贴、贴息和担保。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平衡两大政策性银行牵头实施扶持中小企业融资。在各州,还有储蓄银行和建设银行两个政策性银行,围绕本州的实际,制订了许多鼓励和扶持创办中小企业的政策。目前,德国共有2~3万家可资助中小企业创业者的银行机构,而且申请手续非常简单。凡是个人或团体创办小企业,只要自有资金不少于投资总额的10%,就可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平衡银行申请30%的创业援助资金。创业援助贷款一般为10~20年期,年息低于市场一般水平,前两年可以不付利息,前10年可以不还本金,此项贷款由国家担保。对增加就业岗位、贷款份额占投资额75%的中小企业,给予占投资额10%的补贴,还款期为8年。德国为新创企业设立了创新基金(ERP),凡新办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者,可以得到ERP计划的自有资金证明,凭证明到复兴或平衡银行贷款,进行创业实践。如发生风险,政府ERP承担80%风险,银行承担20%。此外,德国在提供促进贷款时遵循“主办银行原则”,即企业获取促进贷款的申请必须由其往来银行提出,由该往来银行从促进银行得到资金,再把资金转交给创业人员或小企业主。 (4)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德国形成了纵向与横向交错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系统且高效服务的组织机构框架。如德国联邦经济和贸易管理局(BAFA)负责开展对中小企业的新创、经营、环保事务,对新创企业和业主经理进行培训,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展览会;德国经济发展和培训基金会(SEQUA)在海外为德国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德国联邦外贸信息处负责收集世界经济信息,促进联邦中小企业贸易出口。德国还设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工商联合会和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德国政府规定,所有企业都要加入工商联合会并交纳会费。德国还建立了300余家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收取低廉的租金和管理费用。 2.德国的创业教育 德国十分注重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德国,从中小学到大学,再到企业,各个层面均有旨在传授创业知识、激发人们创业精神的相关课程和促进高校学生和毕业生再度创业的促进项目。德国政府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职业学校遍布全国,设置的专业达380多个。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双轨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分别制定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学生既是公立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是工厂的徒工。职业学校的教学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为在上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都接受双轨制职业培训。 德国政府和金融研究机构联合在中学、大学开设创业课程,让学生们很早就开始尝试自己开公司,接触和熟悉企业管理及经营知识。在德国经济研究所发起的“青年企业家”项目,中学9年级以上的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建微型公司,这些公司同正规公司一样被置于市场环境中运行。 德国有25%左右的人在员工数10人以下的小企业工作,有3%左右的人为个体企业者,为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开业和创业能力,各类学校都十分注重创业教育,德国现有5所大学设置有学习独立开业的专业,有12所高校开展小企业方案咨询,鼓励学生创业。德国人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不是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他们最为缺乏的是独立精神或曰“创业精神”。基于此,德国人更为明确地提出,高等院校要成为“创业者的熔炉”。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和全德雇主协会联合发起一项名为“独立精神”的倡议,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一个促使高校学生独立创业的环境,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目前,德国政府已在全国12所大学中设立了创业学首席教授的职位。德国校长会议也于2000年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今后5~10年间,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每届20%~30%的毕业生要独立创业,而目前还不到10%。 3.德国的创业风险投资 德国是欧洲国家中风险投资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创业投资与美国的风险投资不同,并没有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其中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1/4,而美国的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 与美国相比,德国的创业投资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缺少应有的活力。特别是证券市场和股票投资公司在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投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尚无法与美国同日而语。造成德国创业投资业目前这一欠发达局面主要有社会、税收、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诸方面的原因,并集中表现在投资环境、投资主体和投资场所等三个方面。 近年来,为活跃创业投资市场,促进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德国联邦政府十分重视改善创业投资业的外部环境,发表了若干研究报告,并采取了制定新规定、修改现有法规、推出创业投资计划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努力推动德国创业投资的发展。例如,截至2008年年底,德国共有2万~3万家可资助中小企业创业者的银行机构,而且申请手续非常简单。 五、日本的创业活动 1.日本社会的创业活动 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创业精神对日本社会创业活动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日本的创业活动与美国的差距仍旧相当大。 创业活跃指数(TEA)是反映一国创业活动的主要指标。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公布的数据,2002年,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TEA指数最低,为2%;泰国最高,为19%,中国为12.3%,排在第九位。中国TEA指数2002年为12.3%,2003年11.6%,2005年13.7,2006年16.2%,2007年16.43%,在全球创业观察42个国家中列第6位,而2007年发达国家中,美国的TEA指数为10%,英国9.8%,法国3%,日本4.8%依然很低。 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创业投资基金向高新技术领域投资少,投资流通业和服务业却很多。由于日本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国内缺乏从事尖端技术开发的氛围,故此高技术领域的创业投资较少;日本创业投资企业多具有金融机构的背景,许多风险较低的项目如服务业投资比例过高,与传统领域相比,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青睐,这对日本高科技的发展极为不利。高科技初创公司在财务支持方面还是主要依靠普通贷款(debt)而无法利用资产净值贷款(equity)。 以往的日本高校重研究、轻经营,研究成果基本上都由民间企业进行商品化开发。但近年来,日本经济低迷,政府和教育当局调整方针政策,鼓励高等院校创办研究开发型企业,作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催化剂。目前,日本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高校创办研究开发型风险企业的热潮,日本高校也把《产业社会与人》作为学生的必修创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决定创业选择所必需的能力、态度以及将来实际创业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交际能力。 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到2002年6月,日本全国的高校已经创办了300多家企业,其中有1/3由教授或学生担任总经理。这些企业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依托学校的强大研发力量,科技含量很高。其中,38家企业已经取得了308项专利,若加上正在申请中的专利项目,专利总数高达1 134项。在高校创办的企业中,最令人注目的是从事医药品开发和生产的LTT公司和从事能源技术开发的氢能源研究所,它们已经分别取得了61项和60项专利。近年来,日本高校创办的企业数量激增,截至2008年年底,日本大学创办的企业高达1 773家,在6年内翻了3倍。 2.政府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举措 近年来,日本实施多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2003年6月10日,受小泉纯一郎首相委托,由日本经济产业省牵头,日本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联合召开了“青年自立?挑战战略”会议,专门研究如何支持青年就业和创业问题。文部科学大臣远山敦子、厚生劳动大臣坂口力、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经济财政政策大臣竹中平藏4位日本内阁成员出席会议并授权发表了日本《青年自立?挑战计划》。该项计划综合了日本各中央省厅(相当于我国的中央部委)关于青少年就业的对策,并被纳入小泉纯一郎首相特设的咨询机构——经济财政咨询会议的年度报告《关于2003年经济财政运营及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政府自2004年至2006年对该计划所需预算予以重点拨付,这是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发表的一个重要政策文件。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年5月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日本2010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8%,比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而与2008年同期相比,降幅则达到5.1个百分点,创下自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从政策入手,多管齐下,帮助大学毕业生早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文部科学省还在今年推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扶持项目”,鼓励大学积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各大学在申请该项目时,须提出自己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本校就业率的具体措施和目标。文部科学省将向130所通过审查的大学提供每年约2 000万日元的专项经费支持。 为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地方企业和小企业工作,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工商会议所还于今年共同推出“梦想实现”项目,并于6月21日正式接受会员注册。该项目搭建了专用的网络平台,免费为求贤若渴的小企业和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登录该平台的大学毕业生有望最短在两个星期内拿到企业的录用通知。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推出应对经济严重衰退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作为其财源支持的2009财年补充预算财政支出约为15.4万亿日元(约合1 540亿美元),占日本GDP的3%,将着眼就业、企业资金周转和环保等领域,拟于未来三年内创造140万至200万个就业机会。 为让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鼓励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日本中小企业厅于今年2月推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援项目”。政府拿出108亿日元专项资金,给予符合条件的实习生每天7 000日元的技能学习补助;同时,企业每接收一名实习生,将得到每天3 500日元的教育训练补助和1 300日元的实习生宿舍补助。 3.日本政府重视创业教育 从小学开始,日本就很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1998年,文部省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例如,利用早上课前的两三个小时搞勤工俭学,给人送报纸、餐饮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学校可以自行开发能让学生掌握自我负责原则和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通过学生手工制作、理财教育等启发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在中学阶段,文部科学省通过新的课程改革,在“综合学习时间”内开设“商店街活动”、“创业发明大王”、“动手练习”等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模拟创业的广阔空间。各职业教育机构,尤其是工程方面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技能的培训使同学实现创业梦想。在大学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对象、学习程度更加深入和广泛。与此同时,各大学还非常注重与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的校际合作。 可以说,创业教育在日本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贯体系。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使学生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避免了创业技能与创业意识之间的失调,为大学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从小学开始,日本就很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1998年,文部省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创业教育。例如,利用早上课前的两三个小时搞勤工俭学,给人送报纸、餐饮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学校可以自行开发能让学生掌握自我负责原则和投资意识、风险意识的课程体系,有的学校通过学生手工制作、理财教育等启发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在中学阶段,文部科学省通过新的课程改革,在“综合学习时间”内开设“商店街活动”、“创业发明大王”、“动手练习”等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开展模拟创业的广阔空间。各职业教育机构,尤其是工程方面的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创业技能的培训使同学实现创业梦想。在大学阶段,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对象、学习程度更加深入和广泛。与此同时,各大学还非常注重与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的校际合作。 可以说,创业教育在日本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贯体系。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创业教育使学生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避免了创业技能与创业意识之间的失调,为大学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000年,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上提出了创业家精神的概念,强调创业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业家精神、生存能力和思维方式。理科大学、研究生院积极完善风险企业、研究室、共同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将大学与核心和地域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高校面向大学生、研究生、社会人士,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实施社会人特别选拔制度、定员编入制度、昼夜开讲制度、科目辅修制度等灵活的导入制度,支援社会人士创业。例如,早稻田大学针对社会人士推出“傍晚集中讲座”,利用晚间时间上课3个月,授课内容包括行销、经营计划等。此外,日本攻击手商业学校推出“事业计划立案讲座”,东京商工会议所举办“创业塾”等。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为目的的创业课程在大学吸引了许多有志创业的学生。部分文科大学、研究生院为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也推出创业培养讲座。    日本大学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要学会在市场中生存,因此许多大学将创设新企业作为目标,开始争取创设风险企业的机会。中央教育审议会将“大学风险企业创设”作为突破口,通过“创业教育激励计划”(Entrepreneurial Stimulation Project,ESP)的平台,改善学校环境,构建一个适应创业教育的三维体系。这一体系由5个相互交叉的部分构成: 学生创业教育(Entrepreneurial Business Education):开展以大学生和研究者为对象的商业教育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要求学生必修一定科目的课程,邀请国内外著名企业家到校讲学,到国内外风险企业取得一定学分的见习,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途径加以实施。 大学校园内的指定空间(Dedicated Space On-Campus):通过开放校园的方式,为研究室、研究者、学生、企业人士提供社交性质的论坛,通过学科交叉、文理互动、交流创业计划等广泛的形式开展活动,实现大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广泛的网络,形成一个包括校友在内的创业互助体系。 提供服务网络(Service Provider Network):为创业者的创业实践构筑服务体系,如通过校内企业孵化设施、创业辅导机构、种子资金服务机构等,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为比较有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种子资金和运营资金。 社会力量(Social Gathering):通过利用学校的校友网络、地域性企业支援机构、非营利机构等社会资源,实现学校和企业、社会的对接,共同完成学校创业基础设施的完备、创业课程教材的设计、创业风险资金的融资。同时,积极反馈社会,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数据库资源和信息网络(Database Resources Information Network):建立关于创业管理经营的专门数据库,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创业知识的资源库。与此同时,建立针对风险企业的程序库,把握风险企业的发展动向。 在日本,近年来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1)社会性——官、产、学密切配合 日本政府将官、产、学合作视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希望通过促进产学合作来提高经济效率。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政府、产业界和社会从不同方面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充分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重视。 在政府方面,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将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共同研究、共同思考、共同行动。从“青年自立挑战计划”的“政策联合部署”到《技术专业促进法》的颁布,从教育科研体制的系统改革到创业教育研究的“国际参与”,日本政府在创业教育系统中扮演了指导者、推动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近年来,日本政府又在简化新公司申请程序和广泛的资金援助方面出台政策,为大学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产业界方面,许多大企业和中介机构为大学创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意见,为学校学生见习提供“实习基地”,为有潜力的创业计划提供“风险资金”,到企业和大学联合开发创业教育教材、课程,设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企业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出现在大学校园之中。与此同时,许多中介机构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商业运作过程中扮演了桥梁的角色。例如,整合技术与企业需求的产业合作办公室、促进大学研究成果专利化与技术授权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商业层面支持的创业辅导机构、提供作业场地与商业设施的科学园区以及风险投资、人力中介及律师服务等,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大学方面,在政府和产业界的密切配合下,大学不断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培养体系,甚至引入了全新的办学思想。各大学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加强创业孵化器、创业辅导机构等创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与校友的广泛联系。同时,各大学还在原有的管理和经济学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开展工科创业计划,开设广泛的创业课程;结合本校特色开设交叉学科。比如高知工业大学的创业工学、立命馆大学的创业管理学等;在创业师资方面导入了具有优秀创业家资质和创业经历的“双师”,通过建立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制度,提升创业教育质量。    总之,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援助和配合,真正体现了大学创业教育的社会参与性。 (2)区域性——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平稳增长时期,经济管理体制从传统中央集权模式向地方分权模式转变,经济发展进入“地域经济时代”。与此相对应,日本中小企业也由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为了活跃地域经济,实现地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政府采取内发式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地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地域原有产业和新的发展空间无不给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绝好的“练兵场”。    为了充分挖掘利用地域经济资源,日本大学尤其是地方私立大学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十分注意和地域特色产业相联系,许多大学将结合本地域产业优势、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例如,大阪商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为社会作贡献”,成为一所“扎根地方、学习地方、贡献地方”的大学。每一位学生的思想中都要有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责任感;又如,濑户内海沿岸地区是钢铁和化学等日本传统产业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借助广岛大学和香川大学的研究技术,为地区的养鸡业和制糖业提供了改进思路,大学的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还为本地区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寻找企业优势,开拓市场空间。他们利用自身知识为中小企业开展咨询,通过处理具体问题达到企业升级、管理创新的目的。这样,大学的创业教育对地方经济起到实际的推动作用,也就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地方企业的资助。这种合作很好地发挥了地域优势和高校的资源优势,实现了高校与地域经济同步发展。      此外,各地方工商联合团体、金融机构、非营利机构(NPO)、经营团体、地方大学还设立了创业推进协议会,共同推进创业计划;建立创业中心,使有关机构人员、打算创业的人士、企业代表在此交流意见,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景。与此同时,创业中心通过“创业塾制度”为女性和高龄者开展短期(30天左右)的创业技能培训,紧密围绕地域经济发展主题,开设企业设立、财务、经营等讲座。现在许多日本新创企业多是挖掘区域产业的成功案例,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韩国的创业活动 1.韩国大学的创业热潮 韩国的大学流传着这样一种观念:“大学是预备企业,大学生是预备企业家。”当代的韩国大学生普遍充满了创业热情,在各个大学的“风险创业同友会”里,到处是梦想着成为未来的比尔?盖茨的大学生们。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大学生就业一度降至“冰点”。或许正因为有过这样一番经历,今天的韩国已成为全球大学生创业意愿和比例最高的国家。全球金融危机给韩国带来了巨大冲击,进出口额急剧下降,国内消费萎靡不振,失业率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高达83.8%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使韩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2009年年初对2 917名韩国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8%的被调查者表示将放弃就业,选择自主创业。韩国一家风险企业对1万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原因是“收入高”以及“受到成功人士激励”,而“为了生计而创业”的人仅占5.4%。 韩国大学生对创业如此有信心,与韩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不无关系。近年来,韩国大学生创业人数以每年增加一倍的速度迅速扩大,他们不仅深入到尖端科技领域,还活跃在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许多年轻人认为,现在已经没有永恒的职业和岗位,不受时间和场所限制的弹性工作、第二职业也不新鲜,重新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也是一种成功,创业已经变得不是简单、被动的选择,而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机遇和必然。韩国媒体认为:大学生们以新颖的创意为武器,正在掀起一股创办风险企业的热潮。 2.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为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韩国政府采取了不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 (1)建立扶持基金。韩国中小企业厅设立了一项创业基金,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难,创业基金已由2008年的2.5亿韩元增加到2009年的6亿韩元,计划扶持120多个优秀大学生创业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可获得800万韩元。全罗南道政府也筹集2.2亿韩元用于奖励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比2008年增加12%,每个创业项目将获得1 000万韩元的支持。一些团体和企业也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例如,首尔产业通商振兴院为在首尔学习的大学生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奖”,每年为经专家评选出的10个优秀创业项目提供800万韩元的资金支持。 (2)开展创业培训。韩国一些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例如,雇佣信息院开设了“大学生发展方向与网络教育”,除了提供与创业相关的信息服务外,还举办与创业有关的专业培训班。韩国京畿道龙仁技术信用保证基金人力开发院自2006年起,就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学校”,开展对本道内大学生的创业培训。培训班通过现场观摩、专题讨论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此外,还提供网络服务、会员服务和跟踪服务。 (3)设立“创业支援中心”。在韩国各种鼓励措施中,效果最直接的要数成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创业支援中心”。韩国大学生创办风险企业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依靠各大学学生自己组织的“创业同友会”;二是依靠各大学的“创业支援中心”。几乎在韩国的每一所大学里面,都有“创业支援中心”,中心的主要成员由富有经验的教授组成,中心不仅帮助校内的风险企业获得政府或校外投资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经营技术,还协助大学生们进行创业的可行性调查,并为刚成立的风险企业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中心实行“严进宽出”政策,对大学生要求进入中心的申请,韩国政府和学校进行严格筛选,寻求创业机会的大学生需要提供详细的创业计划,然后根据创业方向,由大学教授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组成的评价团来评审决定。如果能够通过筛选,顺利进入创业支援中心,接下来的路就变得顺畅了。 在“创业支援中心”,大学生可以得到“一条龙”式服务。大学生创业所急需的人员、场地和资金,在这里都很容易找到,中心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费的办公室以及桌椅、电脑等各种办公必备设施,并且帮助大学生联系各专业的指导教授,协助进行可行性调查和分析,向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提供法律、税务、谈判等咨询服务,还帮助大学生进行筹资。 (4)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为使大学生的优秀创业想法和项目变成现实,韩国政府为其提供了比普通企业更为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同时,韩国政府还积极鼓励各种资本对高科技创新企业进行投资,个人对创新项目进行投资时,政府会给予30%的税款返还。 (5)鼓励农科大学生回乡创业。韩国庆尚北道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每个大学生农业创业小组提供1 000万韩元资金,并在道、市、郡成立“回乡创业咨询服务中心”,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回乡时间长短,大学生被分为几类,可享受不同的政策支持。回乡务农2~3年的“定着者”,可享受1 000万韩元奖励和2 000万~2亿韩元的低息贷款。回乡4年以上的人被称为“安稳者”。对“安稳者”作为“创业农业经营人”培养,提供年息3%、额度为2 000万到2亿韩元的“农渔村结构改善资金”。该道“农民士官学校”还对这些“创业农业经营人”进行专业化教育培训。 第二节 推动全球创业的美国名校 我们从创业教育开展最早和最为完善的美国著名大学中,分别选取商学院、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各1所为代表,分析和借鉴美国高校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推动创业的成功经验。 一、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 百森商学院虽然也坐落于美国东海岸的名城波士顿,可它却没有邻居哈佛商学院那样鼎鼎有名,不过它以小而精著称,专门致力于管理教育,名列美国知名商学院前50名,并且在创业管理教学领域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平。 美国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商学院,百森商学院是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百森商学院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商学院,1919年罗杰?百森先生创办百森商学院时,当初主要目的是为家族企业培养企业家,其中创业精神一直备受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百森商学院就确定了自己的使命是发展创业精神的教育。 2006—2007学年,百森有超过1 700名大学本科生和超过1 600名研究生,来自美国48个州和全球75个国家,国际学生大约占本科生的19%,研究生的16%。 百森目前有165名全职教授,90%的全职教授拥有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力,大部分的管理学教授有从事创业、大公司管理、咨询等工作经历。百森商学院通过其雄厚的捐赠资金和讲席计划聘用、留任高水平的教授。 自1919年成立以来,百森商学院一直是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1967年百森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百森商学院整合性的商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多次获得美国和国际大奖,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创业学领域的领导者,在创业管理教育方面为世界所公认,有力推动了全球的创业活动。 首先,百森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连续获得排名第一,超过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具体排名有: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MBA课程连续14年获得创业管理教育的第一位(1994—2007);2006年,本科课程在创业领域第14次排名第一;本科课程在“最好的商业课程”类别中排名第23(2006)。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创业管理教育连续两年排名第一(2007,2006);MBA课程在创业领域排名第一(2006),在2005年和2004年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高层经理研修课程列全球第6位(2007)。 其次,自创立以来,百森在推动全球创业教育与研究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百森商学院的教授不仅毕业于世界各著名大学,而且拥有骄人的商业实战背景:他们在取得博士学位前,或在跨国公司任高级经理、或曾经成功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或者在高新技术企业担任主管。总之,既具有学者的渊博知识,同时又具有创办和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在大学里靠编书、著书而当上创业导师、创业学教授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实践创业的经验,是没有资格成为百森商学院创业课程师资的。 百森商学院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12位专职的终身教职教授和22位拥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一起,向学生提供学术知识和现实生活经验相平衡的创业教育,完善的课程是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百森商学院在创业教育专家、被誉为“美国创业教育之父”的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教授的领导下,开发出一套富于创新的、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又为学生在特定的商业系统中取得成功定制特殊路径,如创办新企业、特许经营、公司创业、社会创业以及家族创业等。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百森商学院提供循序渐进的创业教育项目。 通过不断地改善教学、研究和相关活动来领导全球性的创业教育,从而在各个团体、社会传播创业思想,激发创业精神,指导创业活动,《华尔街日报》把百森商学院的“毕业生创业技能”列为第一。百森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以及多样化的外延拓展活动位列美国《创业者》杂志排名第一;同时,其研究生创业也十分卓越,位列《创业者》杂志排名第二。 百森商学院通过教学、研究和外延拓展活动,激发所有学生的创业型思维方式,培养其创业领袖精神,领导全球创业教育和实践进步。 可见,百森代表了美国商学院创业教育典型模式。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其宗旨是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其模式是通过创新性教学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 在整个校园内,百森商学院培育和鼓励创业氛围,支持学生校内创业。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好办法。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本科学生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其必修课程有:“基础管理经验”、“新企业创立”、“成长型企业管理和创业企业融资”;选修课程有:“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组织内部的创业”、“家庭企业管理学”、“经营和税务”、“管理收购(MBO和MBI)”、“创业家营销”、“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领域专题”(属实践性课程,主要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等。不少课程极富特色,如“基础管理经验”是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学校规定所有本科生在课程第一年内必须实际运作一家企业。具体办法是,新生班级每30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成立一个个小公司,每组都有两位教授进行指导和帮助。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学生一起制定商业计划,学习预测市场和运营企业,学校提供每小组5 000美元的启动资金,公司在学年结束时清算,由学院对他们的创业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本金要还给学校,公司赚的钱就捐给慈善事业,这就真正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开办企业了。到目前为止,每个学生公司学年末都有盈利。2004年,曾有一个小组运作的项目,就是到中国来采购,然后再到美国去销售,这对中国学生来说应该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外延拓展计划包括创业者日(著名创业家与教师、学生、校友欢聚日),杰出创业家协会,普瑞斯-百森(Price-Babson)学院合作计划(一个提高创业教育积极分子和教师教学技能的计划),百森/全国创业教育合作基金会,世界著名的百森学院考夫曼创业研究基金会以及创业管理计划(快速增长型公司研究计划)。 威廉?拜格瑞曾经对百森商学院校友的创业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毕业于1985—2003年期间的校友中,35%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撰写了创业计划的学生中,40%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没有撰写创业计划的学生中,25%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入选百森创业计划大赛决赛的学生中,62%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没有入选百森创业计划大赛决赛的学生中,38%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42.5%的男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21.5%的女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这说明大学期间的创业学习和创业活动对于今后的创业生涯具有重要的作用。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研究放眼全球,随时敏锐感知全球创业环境的变化,卓越的研究是其创业教育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保障。百森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活动有: 1.百森每年定期举办百森-考夫曼创业学研究会议。百森-考夫曼创业研究年会是考夫曼基金会资助国际会议,关注创业领域最前沿问题。自1981年举办首次创业研究会议以来,百森商学院每期都会将会议论文中最佳的40篇编撰成《创业前沿研究》(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学术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百森-考夫曼创业学研究会议已经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盛事之一。 2.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GEM是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大学商学院共同开展的全世界最大型的创业研究,该项目开始于1999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参与国已经由最初的10个增加到2006年的42个,参与的研究者达到200多位。目前,已经有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巴西和中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所覆盖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合计约占世界总量的90%,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GEM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项目,为各地的政府和机构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全球间的创业交流提供了纵向和横向的研究数据。除了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大学商学院的研究团之外,GEM还在每个参与国家中选择一所重要大学组建研究团队研究本国的创业现状,采用统一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作为大型研究项目,GEM的目标是:测量不同国家之间的创业活动水平,揭示影响不同创业活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识别可能促进创业活动水平的政策。基于这些目标,百森商学院与各国学者一起描述和分析全球各个国家的创业进程,提供各国创业水平的年度分析。GEM的年度报告成为地区性的、全国性的以及跨国间研究的权威基准指标和必要资源。 3.STEP(Successful Transgener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s)项目。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应用研究项目,目的是探究家族企业的创业过程,并为企业领导者寻找可以及时应用的问题应对方法。本项目在全球四大区域内运作:欧洲地区、拉丁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北美地区。 在亚洲的交流活动有: 百森商学院于2000年成立亚洲中心,和亚洲主要的大学以及顶尖的商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日本野村证券、日本管理协会;印度排名第一的印度管理学院等。在印度和马来西亚,百森为当地的商学院提供创业教育建设咨询。在中国,百森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早在2002年,百森就开始与清华大学就全球创业观察(GEM)项目进行合作。目前,GEM中国报告已经成为中国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文献,并针对多个重点城市进行了具体的创业活动分析,是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参考指南。 2006年4月,百森商学院与南开大学商学院携手,共同举办了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以“创新、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为主题,旨在更好地推动国内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升国内创业研究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大会同时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美创业师资研习班”,有将近70位来自40多个院校的教授参加,包括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院和新加坡的学院,还有一些企业家。本届研习班被称作中国创业教育的“首期黄浦班”。 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1.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美国私立综合性大学,坐落于马萨诸塞州剑桥,主要校园区位于波士顿以西数公里的查尔斯河沿岸,占地约154公顷。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是美国最古老的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哈佛是为纪念第一位为其捐资的慈善家——约翰?哈佛而命名的。哈佛大学始称剑桥学院,后因在校工作的清教牧师约翰?哈佛1639年去世时将其全部藏书和一半资产捐赠给这所学院,该校因此而改名为哈佛学院。学院1780年改为大学,19世纪初开设了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 哈佛大学现有法律、医学、商业、教育、神学、设计、牙医、文理、公共卫生、行政管理等门类的研究生院及两个本科生院,其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尤为有名。大学还拥有如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环境设计研究中心等许多著名的研究中心及植物园、天文台、博物馆和50多个科学、工程、医学和考古实验室。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藏书达1 000万册。哈佛大学自创办以来,为美国培养出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和学者,其中包括7位总统及数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就是其中之一,他于1975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清末以来,有众多的中国学子前往哈佛大学就读,王安、贝聿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哈佛商学院 哈佛商学院诞生在百年以前,是国际上公认的MBA教育的先驱者,也是对MBA教育有着不小影响的学院。根据《哈佛学院管理全书》介绍,在美国众多的大学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哈佛大学,而在哈佛大学中,最受推崇的是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全名为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它被誉为哈佛王冠上的宝石。在哈佛大学那片爬满常青藤的27座建筑物围成的一个近似长方形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商图书馆——贝克图书馆。不远处,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超一流学府——哈佛商学院。 哈佛商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美国最早的管理学院之一,也是美国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著名学府。 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教授率先面向MBA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从而第一次将创业学课程带入了哈佛大学课堂,尽管吸引了188名MBA学生选修,但他并未真正开始创业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创业开始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一批学者从其他领域(大部分来自战略管理领域)纷纷“改行”加入创业研究行列,并对奠定创业研究学术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著名的商学院几乎无一例外地设置了创业管理课程,并围绕创业管理教育开设了系列课程。 哈佛商学院从1992年开始对MBA创业管理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检查。它不仅总结本院MBA创业管理的经验,而且组织专家对美国和国外MBA创业管理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探索在变化形势下如何制定更适合MBA的创业管理教育方案。改革后的MBA创业管理教育,一方面,利用和整合哈佛传统的办学优势——科研、教学、案例法课程建设、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全面管理课程体系,以及与世界著名公司的密切联系等,开展创业管理课程建设和开发;另一方面,创立新的重点和特色创业管理课程,试验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哈佛商学院现有160多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和在职研究人员。其图书馆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图书馆,收藏有关管理方面的各种书籍、文献、资料50万册以及期刊6 500多种。哈佛商学院每年要招收900名左右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30名四年制的博士研究生和2 000多名各类在职的经理培训生。由于申请的人数很多,竞争非常激烈。其对申请者的要求很高,除了要有优异的本科学习成绩外,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要具有担任领导的才干和气质。在HBS的入学手册上这样写道:“优秀的潜在管理才能是唯一的入学标准。”哈佛商学院认为,企业管理与法律、医学等学科一样,应该也必须当做一种学科来教。现在世界各国的很多商学院、管理学院都接受了这一观点。 在哈佛商学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会对自己的期望目标、发展前途、知识结构、人格特点和实际成就逐一作出检查。HBS的环境以及整个教学内容,都是按照如何培养企业界的未来领袖而设计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HBS的唯一目标。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必须解决800个以上有关企业经营问题的具体案例,这些案例要与10个讲座的10位教授一起详细研讨。同时,每年还有众多活跃在实业界的著名人物被请进课堂,为学生们上课,并介绍给学生们认识。这使学生们在毕业之前,就拥有了一笔无形的财富——“关系网”。 通过研究和分析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具体案例,学生们接触到管理企业可能遇到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并利用哈佛商学院开发的独特的“分析技巧”,对这些问题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决策,从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学生们还必须不断地和极具实力、个性和竞争意识的同学相互刺激和启发。让学生们明白,他们不但是同学,而且是竞争对手——现在是,将来也是。哈佛商学院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要求他们每时每刻都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一时一刻都不能松懈。这种环境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好胜心和自信心。这些“职业老板”的苗子,也有自己的苦衷和压力,因为他们在哈佛的两年中所培养的自信心和思维模式,使他们注定今后“只能”当老板,而不是干别的,否则就会有太多的失落感。哈佛商学院的学习重点,是真正的“管理”,而不是“管理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它不注重造就知识型的“专业人才”,而只造就“职业老板”。 哈佛商学院最引以自豪的,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极其优秀的人才,包括众多政界、商界的显赫人物。除了美国总统乔治?W. 布什以外,还有美国氨腈公司总裁小乔治?J. 塞拉、美国广播公司总裁丹尼尔?B. 伯克、联合太平洋公司总裁小德 鲁?L. 刘易斯以及杰夫?伊梅尔特、罗伯特?B. 麦克纳马拉等,全美私募基金和风投中至少有一半领导人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这些都是商学院的优势资源之一。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毕业后的杰出表现,使得哈佛商学院名扬世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一流学府。 庞大的校友关系网,是哈佛商学院的一笔宝贵财富。其MBA校友达6万多人。据统计,30%的校友毕业25年后均是公司总裁、常任董事、合伙企业主或自办企业主。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陆续归国创业的中国籍哈佛商学院校友有近20人。 3.哈佛商学院的创业教育 “商学院必须学会如何在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里运作。”实际上,商学院不仅是培养职业经理人和商务通才的场所,也是培养企业家素质和创业企业家的好地方。 哈佛大学商学院将“创业精神”定义为“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他们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创新未来、创造机会的行为。同时还认为,创业精神隐含的是一种创新行为,而不是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或个人的特质表现。2001年,哈佛大学在第一年必修课中增加了“创业家”课程,近年来,哈佛大学共开设了十多门创业管理课程,最具代表性的有“创业财务”、“创业管理”、“创业营销”、“专业服务公司”、“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开创新企业”等课程。 哈佛的优势在于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较其他高校而言,哈佛是唯一为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研究发行期刊的院校。一般认为,哈佛在创业研究上的投入比教学投入更大,这是一所强调人文与领导管理思想发展的大学。 4.哈佛商学院的MBA创业管理课程 创业管理已成为哈佛商学院MBA的主修或辅修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培养创业学方向的工商管理博士。 (1)哈佛商学院MBA创业管理课程体系 哈佛商学院MBA教育共4个学期,每学期上课15周,分为两个阶段,前两个学期为第一阶段,上必修课;后两个学期为第二阶段,上选修课。 与其他商学院相比,哈佛商学院提供的MBA创业管理课程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哈佛商学院引以为豪的地方之一。哈佛商学院的MBA创业管理类课程丰富,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必修课程有1门,半学期结业的系列创业管理课程有8门,系列创业选修课程有17门。因此,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按照学分制要求,依据自己的背景和志愿,在所有创业管理课程中任意选择,形成具有个性特色和特定培养目标的课程组合。创业管理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型管理者》(The entrepreneurial manager)、《社会部门中的企业领导力》(Business leadership in the social sector)、《管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The coming of managerial capitalism)、《社会型企业的有效领导》(Effective leadership of social enterprise)、《创业财务学》(Entrepreneurial finance)、《社会部门内的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ocial sector)、《国际创业型财务学》(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finance)、《家族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the family business)等。 (2)哈佛商学院创业管理课程体系特点 ①注重实际应用。哈佛商学院MBA教育开设的创业管理课程,都是围绕着工商管理的实际问题设置,非常注意实际应用和时代要求。创业管理课程,不仅包括创业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如财会、营销、谈判等方面的课程,还包括领导力、有效领导、创业力等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具有鲜明的网络化、全球化、国际化等时代特色,如《国际创业型财务学》、《社会型企业的有效领导》、《社会部门内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房地产业》、《国际创业型财务学》、《网络业务管理》、《在网络经济时代创立新企业》、《转型/变革期的创业型管理》、《从创业视角看全球化企业的演变》等。 ②凸显案例教学特色。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使理论与实践很容易结合起来。课程建设、案例写作和研究工作,是哈佛商学院MBA教学任务中不可分割的3个组成部分。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创业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来学习什么是创业和如何创业。发给学生的讲义和资料,靠死记硬背是绝对消化不了的,要想把课程内容真正学到手,就必须每天晚上读完2~3个案例,还要对它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作出笔记。要充分准备好一个案例,一般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没有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和超人的分析能力,根本完不成任务。 ③专门设置研讨课程。创业管理课程,是一种没有固定或标准范式和结论,应体现创新精神的课程,需要学生深度参与和亲身体验。为达此目的,哈佛商学院在MBA创业管理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研讨课程。例如,在设置和讲授《转型/变革期的创业型管理》课程的同时,还设置等量课时的《关于转型/变革期创业型管理的研讨课程》,在设置和讲授《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家精神》课程的同时,还设置等量课时的《关于教育改革中的企业家精神的研讨课程》,在设置和讲授《创造力管理》课程的同时,还设置等量课时的《创造力管理研讨课程》。 三、斯坦福大学(Standford University) 1.斯坦福大学对硅谷发展的影响 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斯坦福大学算得上是一个“另类”。然而,或许也就是这所集结了17位诺贝尔奖、4位普利策奖、220位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和128名国家科学学会会员的豪华教师阵容,拥有大批学术界领袖、工商界成功人士和政府高级官员的校友群体的另类大学,可称得上是最有美国色彩的研究型大学。故而,人们往往又把它视为大学之中美国精神的一面旗帜或美国梦幻成真的典范。 说起斯坦福大学,总是少不得要提到硅谷。硅谷指加利福尼亚州北起旧金山湾,南到圣何塞,方圆不足五百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硅谷是美国著名的工业化农业中心,50年代中期以来,圣克拉拉谷渐渐成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和游戏机等的集中生产地,但那时没有一个固定的象征性名称,通常被称为“西岸电子工业”、“帕罗阿图”等。“硅谷”一词是1971年才由一位专为半导体工业搜集独家新闻的编辑唐?霍夫勒创造的,首次出现在《微电子新闻》周刊中。硅(silicon),指的是制造半导体芯片所需要的主要元素,可以从黄沙中提炼,是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氧的元素,硅谷即指主要开发和生产以硅为元素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的谷地。 1876年,加州前州长老利兰?斯坦福捐出了他8 000多英亩专供培育良种马的帕罗阿图农场,要创办一所完全不同于东部长春藤联盟的大学,即一个没有宗教派系之争、重实用技术、培养有教养且有用公民的大学。在经过5年的精心筹备和计划后,1891年,斯坦福大学——一所融合了美国特有的西部精神的现代大学,就在这块丰饶的谷地上正式创办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福大学鉴于内部财政上的吃紧,在当时副校长特尔曼的建议下,决定将老斯坦福慷慨捐赠的靠近帕罗阿图的部分土地出租,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1951年,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包括瓦里兰、柯达、通用、惠普等一批电子企业纷纷来园区创业,新辟出来的700多英亩的土地到70年代末陆续租完。现在的斯坦福园区已经拥有包括电子、软件、生物科技等领域的150多家公司,还有大量的律师事务所、财经服务机构、策划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然而,也许正是鉴于历史的教训,斯坦福并不介入园区任何企业的经营,园内也没有一家属于斯坦福的公司,斯坦福只是坐收租赁土地的租金。这一点无论是对斯坦福还是硅谷的形成都具有特殊意义,即所谓的肖克利实验室产生的“启后”效应。至此,硅谷开始崛起,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对硅谷历史曾有过专门研究的科学史学者伦奥尔(Tim Lenoir)认为,如果说在1965年以前,是斯坦福影响了硅谷和塑造了硅谷,那么1965年后,斯坦福与硅谷之间就是一种盘根错节、相互交缠的关系,同样有趣的是,硅谷实际上也在塑造着斯坦福。他指出,从那时起,硅谷中充斥了大量的怀揣博士学位的人,形成了一支频繁流动的高水平劳动者队伍,并造就了一种在高风险中求得回报的文化、一种共同体的合作精神、一个竞争的开发和投资环境;另外还有大学之间的互动,人们对高质量物质生活的追求,政府的介入、特别是对研究的大力扶持,以及各种专门事务部门如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完善,如此等等,为斯坦福作为技术孵化器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斯坦福作为孵化器的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硅谷对研究生研究的资助来实现的。总而言之,在此,“每一件事情都是围绕研究而被组织起来的”。 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活动和硅谷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还得追溯到20世纪初。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近20年后,1909年,也是凭着一种到西部开拓和冒险的精神,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毕业生艾沃尔(Elwell),在当时斯坦福大学校长乔丹(David Starr Jordan)和工程系主任马克斯(C. D. Marx)的支持下,在今天的硅谷创办了鲍尔森无线电话电报公司,即后来的联邦电报公司(FTC)。紧随其后,1912年,耶鲁出身的后来被称为“电子管之父”的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st),怀揣着他的真空三极管专利,同时又背着被联邦法院以商业诈骗传唤的罪名,也来到帕罗阿图碰运气,创办了自己的个人公司。在艾沃尔以及联邦电报公司为其支撑起来的保护伞下,德福雷斯特先后完成了大量的技术发明,这些包括电子管放大器在内的大量的技术发明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FTC大概是比较早的一个由大学参与其中的创业公司,斯坦福大学不仅为其投入了一定的经费,特别是系主任马克斯本人就是公司的投资者,而且斯坦福的高压实验室以及教授们直接为公司提供了研究支持。 硅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标志是:1955年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创立。从历史角度分析,肖克利实验室之所以被视为具有标志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它在硅谷的发展中所发挥的实际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除了与前述历史有关以外,还有两个事件值得特别关注,而这些事件无不与斯坦福关系密切。 一是惠普的诞生。1938年,在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特尔曼(Frederick Terman)(通常被人称为“硅谷之父”)的鼓励下,在东部工作的斯坦福毕业生休利特(William Hewlett)与帕卡德(Dave Parkard)双双返回圣克拉拉,在特尔曼的帮助下,两人在帕罗阿图镇的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车库中创办了一家公司(如今被加州定为历史文物:硅谷诞生地),这就是今天依旧如日中天的惠普公司。惠普发展迅速,到二战结束资产已达到数百万,并于1947年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惠普的崛起备受瞩目,也引起了当时正在贝尔实验室的斯坦福毕业生、诺贝尔奖获得者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关注。1955年,看好硅谷这块风水宝地的肖克利也回到硅谷创立了自己的半导体实验室,并网罗了一大批一流的技术精英。至此,在斯坦福的门生们主导下的硅谷,真正开始启动了它作为世界电子技术摇篮的进程。 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坦福大学鉴于内部财政上的吃紧,在当时副校长特尔曼的建议下,决定将老斯坦福慷慨捐赠的靠近帕罗阿图的部分土地出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高科技园区。 肖克利是一位知名学者,凭借天才学者的魅力,他把当时最有才华的一批年轻科学家聚集在自己的周围。然而同样,也正是由于他是一位太单纯、太学究气和学阀气息浓厚的学者,又注定了他成不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也注定了肖克利实验室最终不幸的命运。但是,所有这些关于他个人的有幸和不幸,现在看来都恰恰在偶然之中成就了硅谷的崛起。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最杰出的精英因不满肖克利的唯我独尊而集体出走,即所谓硅谷最为经典的事件——“八叛逆”,从此点燃了硅谷这个高科技社区发展引擎的导火索。随后,八人所创办的仙童(Fairchild)公司利用半导体技术优势,在短时间内便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到1967年就已经创下营业额2亿美元的硅谷神话。然而,“八叛逆事件”的真正意义还不止于此,由仙童开始,硅谷逐渐成为风险投资家的乐土,美国西部精神通过技术创新与工业冒险而重焕生机,叛逆和跳槽成为一种时尚。在肖克利实验室之后,仙童成为半导体技术人才的孵化器,八叛逆中的赫尔尼(J. Hoerni)、罗伯茨(S. Boberts)、克莱尔(E. Kliner)等出走并自立门户之后,诺伊斯(N. Noyce)和摩尔(R. Moore)也脱离仙童,成立了今天计算机行业的大鳄——英特尔公司,一批批人才从仙童跳槽,在斯坦福附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时间,个人创业成为硅谷的潮流。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硅谷的半导体行业有一半以上是仙童的近亲。 如果说早期的斯坦福是硅谷的奠基者或硅谷模式形成的功勋,那么在1955年之后,斯坦福则既是硅谷高科技社区中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同时又是硅谷中最大的受益方。从此,斯坦福与硅谷之间不存在主导与被主导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硅谷不是斯坦福的硅谷,而是整个美国甚至世界的硅谷,伯克利、卡耐基-梅隆、加州理工和MIT以及其他每一所超一流大学都在为硅谷提供技术和人才。斯坦福有别于其他人才中心之处不在于它拥有一批有想法、绝顶聪明的人,而在于硅谷的大量聪明人中有一部分是世界级的裁缝,他们善于把想法变为有利可图的现实。硅谷甚至也不是美国的硅谷,而是世界的。据粗略估计,现在的硅谷仅常驻的亚裔人口就占1/4,而其中的1/3为炎黄子孙,伯克利的安娜莉?萨克森奈恩(Annalee Saxenian)教授甚至认为,在硅谷,IC(Integrated Circuits)已不仅仅代表“集成电路”,而且是代表印度人和中国人。换言之,现在的硅谷早已不是斯坦福的硅谷,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高科技社区,它为斯坦福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世界级平台。 2.斯坦福大学商学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校友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的倡导下成立的,胡佛后来成为美国总统。胡佛谴责美国西海岸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1925年倡导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了商学院。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商学院。这两所学院多次在美国权威杂志的商学院排名中并列第一。提到斯坦福商学院,人们不可避免地也会想到它的竞争对手哈佛商学院。如果仅从学生人数来说,斯坦福商学院的规模要比哈佛商学院小得多。斯坦福总共有700多名MBA学生,而哈佛则有将近2 000人,而且哈佛有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长则两年,短则几天,培训人数多达每年5 000人。而斯坦福只有一种叫Sloan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为期10个月,每年只招收50人左右。 哈佛和斯坦福这两个商学院,一个位于美国东部,另外一个则位于西部加州硅谷的中心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差异,不仅造就了这两所学院的不同历史,也使它们在教育风格上各有所长。 斯坦福商学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地处全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中心——硅谷,对硅谷的创立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硅谷许多著名的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或者他们的发明都是来自斯坦福,这种地理优势是东部的大学所没有的。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斯坦福商学院的人自豪地认为,哈佛商学院代表比较传统的经营管理培训,培养的是“西装革履式”的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斯坦福商学院则更强调开创新科技型企业的“小企业精神”,培养的是“穿T恤衫”的新一代创业型企业家。 3.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活动 毫无疑问,硅谷的迅速崛起,为斯坦福所带来的直接回报就是金钱。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斯坦福每年仅仅从工业园区的土地租赁中就坐收600万美元。如今,随着房地产业价格火箭般地攀升,没有人说得清楚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将来意味着什么。除此之外,斯坦福重要的一个非政府来源就是校友捐助,大批的硅谷精英和新秀不时地为母校注入大量的资金。比如,1977年惠普的休利特和帕卡德两人共同为斯坦福捐助了920万美元,就是用这笔资金,斯坦福建立了弗里德里克?特尔曼工程中心。在1991年肯尼迪校长任上,斯坦福一举创造了百年校庆募捐126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这在整个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新记录,甚至连豪华世家哈佛大学也望尘莫及。 然而,最大的回报恐怕还是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和生气勃勃的创业活力。 斯坦福商学院的兴起几乎是和硅谷的兴起平行的,它培养出的很多人才都加入了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很多MBA学生在念书的时候,就参加硅谷小公司的商业计划、发展和管理,在没有毕业时就和这些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比如,硅谷最老资格的高科技公司惠普的两位创始人就是斯坦福的毕业生,而最近几年在电子商业中叱诧风云的雅虎网站也是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就立即创办自己的公司,其中大部分和新兴的电子商业有关。众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人都直接到斯坦福商学院来物色他们的企业创办人。 实际上,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而正是它们给美国硅谷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据粗略估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硅谷之中由斯坦福的教师、学生和毕业生创办的公司多达1 200多家,目前50%以上的硅谷产品来自斯坦福校友开办的公司。 4.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1)教师参与创办企业,以身示范 毋庸置疑,斯坦福大学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斯坦福大学迅速崛起并在高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而教师带头、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地区的竞争优势。 在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是主导的因素。为了更好地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选拔了世界上一流的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为激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并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斯坦福大学规定,博士和硕士协助教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教授要负担其至少一半的学费作为劳动报酬,教授不能无偿使用学生的劳动成果,这使得教授必须筹措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教授筹措经费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关系,争取到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获得企业的科研经费支持。很多企业像英特尔公司那样,每年都向斯坦福大学注入大量资金,委托教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 2000年就职的约翰?汉纳森校长是一位计算机专家,曾两次保留教授席位去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当企业度过初创期以后他又回校任教,所以他对创新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相当了解,对大学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极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还亲自担任过斯坦福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的评委。 斯坦福大学的许多教授通过参与创业企业的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发展,他们自己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创业企业。在教授的积极引导下,毕业生和在校学生乐于参与硅谷的创业活动。 在教授的积极参与下,硅谷成为学生良好的实习和开发基地。按照斯坦福大学的相关规定,教授可以在硅谷拥有自办的公司,或在各个公司内兼职,学生可以在各个公司实习和就业,教授和学生研究成果很容易在硅谷迅速转化为技术成果或产品。例如,与硅谷联系最密切的电器工程系,大部分教授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企业活动,有数以千计的教授和学生同时在硅谷工作。 (2)学生以创业为荣,人脉资源丰富 与一般高校不同,大部分斯坦福大学学生将开创自己的企业、创办自己的公司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他们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的课外活动。学生发起组建了各种创业俱乐部,组织各种创业论坛,参观硅谷的企业,与企业家和投资家座谈。斯坦福大学每年都为数百名大学生打开通往新网络世界的大门。很多毕业生是微软、思科、戴尔等国际大公司争夺的目标,其他多数毕业生也不难找到合意的工作。 在老师的指导下,斯坦福大学学生发起并运作了斯坦福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商学院MBA俱乐部每个学期都有详细的活动安排,商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年度创业者大会,主要由MBA学生发起和具体运作,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负责指导。斯坦福学生举办的创业者年度大会,往往能够邀请到世界范围内企业界的高层人士参加。 斯坦福大学积极支持学生把自己的发明推向市场, 倡导和支持毕业生开办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有很多人在上学期间就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斯坦福学生重要的资本。在学习期间他们紧密结合成一个集体,形成了丰富的人脉资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斯坦福的毕业生创造了世界上众多的一流企业,除了惠普之外,苹果电脑公司也是该校两位毕业生乔布斯和沃兹尼克创办的,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美国知名上市公司如Cisco、Ebay、Electronic Art、Gap、Google、Nike、Sun、Yahoo等都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杰作。可以说,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为人类文明、科技进步和现代商业发展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学生中有美国总统胡佛,有很多世界科技领袖,还有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3)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体系之中 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思想,突出体现在“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上。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工学院的教师开发了一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他们注重拓宽基础性课程,适量减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壁垒,把基础课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增加综合性课程,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文、理、工相互渗透,这样的课程设置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需求。 斯坦福大学单独开设的创业课程有20多门,课程涵盖了创建一个企业应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开发了《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评价》、《创业和创业投资》、《投资管理和创业财务》等热门创业课程,备受学生青睐,有91%以上的MBA学生至少选修了一门创业课程,每年有2 000多名学生选修斯坦福技术创业项目课程。这些创业课程的课堂互动性很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课程教育和非课程教育,其中生动活泼的非课程教育是课程教育的有益补充。斯坦福大学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每周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类研究讲座,其中部分讲座可以登记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 (4)鼓励创业的政策和文化氛围 实用教育思想力促创新创业,是历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的一贯做法。斯坦福大学具有宽容失败、推崇创新、鼓励冒险创业的文化传统,校园内具有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对于每一个致力于创新创业的人来说,物质的支持和精神的支持同样重要。斯坦福大学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师生创业,学校制定了灵活的政策鼓励师生创业,给师生创新创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为他们在硅谷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前进动力。学校允许教师每周有一天到公司从事开发和经营等兼职工作,允许教师脱岗1~2年到硅谷创办科技公司或兼职,允许教师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向公司转移,允许参与创业的学生在两年时间内不论成功与否均可回校继续学业。斯坦福大学的专利政策相当灵活。学校制定了以利益共享为原则的专利许可收入分配制度,教师或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专利,技术转让后,学校只从毛收入中扣除15%作为专利申请费和办公费用,其余获利归所在院系和专利所有者。学校还设置专门机构,服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校设立了研究激励基金、鸟饵基金、缺口基金等孵化资金,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斯坦福大学的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师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四、其他有特色的美国大学 除了以上三所著名高校外,美国还有不少大学创业教育颇具特色。如理工类高校中的仁斯里尔理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卡耐基—梅隆大学,综合性大学中的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商学院中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 1.仁斯里尔理工大学 位于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附近的仁斯利尔理工大学(RPI)创办于1824年,是说英语国家中最早的工科大学。180多年来,她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培养了许多对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令每一位RPI学生引为自豪的是,由于RPI对美国航天事业的贡献,她的校旗是美国国旗之外唯一被置放在月球上的旗帜。RPI与许多美国著名的公司,例如GE,GM,Lucent,IBM,AT&T,MOTOROLA等有着广泛的联系。RPI既向这些公司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又从这些公司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资助。尽管RPI只有4 000多名本科生和2 000名研究生,在美国属于规模较小的大学,但RPI以其雄厚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严谨学风,一直在美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和工程技术界享有盛名,位于美国前50所著名高等学府之列。 1980年,仁斯利尔理工大学设立了创业学专业,同年成立了创业孵化器,1983年开发大学科技园,1985年正式开设了“创业原理”课程,1988年建立了创业中心。创业中心在Lally技术管理学院、创业家培养协会、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家网络以及仁斯里尔友人之间建立起广泛联系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企业领导者,这些领导者将带领他们的组织把技术、创意转化成新的企业、产品、工艺和系统。该校创业教育的特色是技术创业,并已探索出一套将创业教育贯穿于始终的课程教学大纲。目前,有10%~12%的学生在创业学中心学习,其他绝大多数为理工科学生。 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是美国当前创业教育最好的大学之一。《产品创新管理杂志》2004年将仁斯里尔理工大学Lally技术管理学院的技术和创新管理研究和教学评为全美商学院第一;《企业家》杂志2005年评估Lally的创业学科位于全美第六;《成功》杂志评估Lally的创业学科总体水平位于全美第六,信息技术管理及金融工程管理专业位于前25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2005年的最新大学排行榜,Lally的创业学科排名前21位。RPI孵化器是美国现有的五百多个孵化器中的最好的一个,许多毕业生在RPI孵化器中实践他们所学的理论,开创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创业中心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创业学专业的领导,努力吸引外部捐赠资金,建立了校内外有关人员的通讯网。仁斯里尔理工大学认为,如果想开展创业教育及其研究,首先要招募一支核心队伍来发展创业学研究、教学及其外部活动,并发布创业教育的有关信息;第二要积极发展创业咨询机构;第三,要建立一个创业项目,同时需要筹集大约50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 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一个成功的外延拓展计划。包括仁斯里尔技术创业委员会(创业活动领导机构)、仁斯里尔企业孵化器(1995年,经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确认,仁斯里尔理工大学孵化基地是全国大学中最好的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学校拿出300万美元对科技园投资,吸引学生在园内进行带有学分项目的合作、实习,在假期或业余时间做兼职工作等)、技术商业化办公室等机构以及创业计划竞赛(朗讯出资100万美元赞助)、创业家年度庆典(以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成功的创业家校友身上)等项活动。 2.卡耐基—梅隆大学 卡耐基—梅隆大学是一所私立的大学,1972年开始设立创业学课程。学校在1986年授予了第一个创业学教授职位,1990年成立了创业学专业中心。目前,中心从各方面获得的捐赠资金约为250万美元。 卡耐基—梅隆大学以创业学研究著称,拥有非常均衡的教学手段,经过创业学领域的专家授课,学生可获得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卡耐基—梅隆大学创业学专业共有9门研究生课程被列为重点,另外还有多门本科生课程,其中一门是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开设的。中心的外部活动主要有企业团体,它是一个非营利公司,其目的是帮助商业人士将他们的想法发展到商业活动中去;另有大学研究班、持续教育和与校友一起工作等。中心高质量的创业学研究由创业学专业的博士生、创业学专业的讲师与资深老教授共同开展,其中还包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卡耐基—梅隆大学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各类创业活动的成功开展以及学术团体的支持。卡耐基—梅隆大学创业学专业中心建议,如果想开展创业教育及其研究项目,首先要找一名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人,并且这个人无论从感情还是从人生方向的定位上都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创业教育,而且有能力从事、驾驭和组织这个项目;第二就是要想办法筹集300万~50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第三,要积极组织并利用咨询机构,同时要积极了解其他的项目,收集所有能得到的相关信息。 3.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 科罗拉多大学是美国一所公立的州立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它的物理系、生物系、工程学院在美国首屈一指。该校现有学生近25 000人,其中本科生约2万人,研究生近5 000人。1985年,该校开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概论和创业财务课程;1995年,由商学院和工学院联合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并提出了一套创业学专业学士培养计划。中心的外部活动主要包括将学生与创业家联系在一起的项目,如学生的实习、学生的创业、每年的恩斯特少年创业家奖和创业关系持续教育课程。 科罗拉多大学创业中心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并利用创业咨询机构,且得到了资深讲师的支持,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创业人才向往的发源地。科罗拉多大学创业教育中心认为,如果想开展创业教育及其研究,首先要学习他人的经验;第二,要依靠学校及商业组织的力量来发展项目,并要了解项目的需求;第三,要利用有关的创业组织;第四,发展并实施战略计划;第五,学校领导对于创业教育要有创业家创业般的热情。 4.芝加哥伊利诺大学 伊利诺大学是芝加哥地区规模最大的大学,1972年第一次开设创业学课程,它的创业学院成立于1982年。伊利诺大学现有学生约25 000名,其中大约3 500名学生在商学院学习,学校与100多个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同类大学的创业学专业中,伊利诺大学首先在MBA学生中开设系列创业课程,现在该校所有的在读MBA学生都必须学习创业学基础课程。学院将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创业、市场及营销上。多年来,学院在创业、市场、营销方面举办过无数次专题讨论会。学院的外部活动主要包括创业管理资格认证、芝加哥地区知名创业组织、大学创业家组织(全国性大学组织)、青年和妇女创业者项目、家族创业会议。伊利诺大学创业学学院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批负责任的工作人员、资深讲师、能吸引资金并能策划项目的人士,以及与卓越创业家的联合。伊利诺大学创业学学院建议,如果想开展创业教育及其研究,首先要有支持者;第二,要发展自由宽松的咨询机构;第三,要能筹集到一笔创业基金。 5.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The Wharton School)被称为世界第一商学院,这里除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充满荣誉的历史之外,还有许多的记录需要陈述: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大学商学院,创办于1881年,比哈佛商学院还要早;沃顿商学院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商业教科书;沃顿商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商学院工业研究中心,并且第一个创立了现在对全世界影响深远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即MBA;沃顿商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小型企业创业中心;同时他们也是第一个将管理学和其他专业合并发放双学位的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在各个主要的管理学教育、商业教育及基础经济学教育的领域水平都有极高的声誉,在美国及世界商学院各种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如2004年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商业周刊》美国商学院排名第一,被认为是全美最具开拓性的商学院。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中沃顿商学院2002—2006年均名列第一;美国《商业周刊》(全美最有影响的商学院排名榜发布媒体,每两年发布一次商学院排名)沃顿商学院连续获得1996、1998、2000、2004年度全美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说到沃顿商学院毕业的校友,更是让人惊艳:通用电气的荣誉主席、雅斯兰黛的公司老板、摩根大通的CEO、嘉信证券的副总裁、安联保险的董事长、富士施乐的大老板等。沃顿商学院现在有超过8万名的校友,而他们或者是在世界知名的大型国际企业,或者是在工商业界或者政府部门里担任要职。而这又不得不说到,沃顿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全球化观念。无论是创立国际论坛,或者开办全新的国际性商务课程,亦或是对于国际工商课程的研究,沃顿商学院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这也是他们历经将近130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同时,沃顿商学院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执行董事会,并且立足帮助当地创办自己的商学院。 1972年,由Ed Shils创建了创业学研究中心,中心包括沃顿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和宾州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由遍布全州的16个小中心组成。 沃顿商学院目前有资深教授300多名,在校本科生、MBA、EMBA和博士生4 600多名,高级管理培训学员8 000多名。创业学研究中心通过将各系的专业课程与创业学相结合,使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比如生物科学专业,学校就提供了医学技术创业学课程。创业学研究中心的教师都是企业家且只讲授创业学课程。沃顿商学院获得的捐助也是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4年6月30日,捐赠就达到43 550万美元($435.5million),现在中心又有新的重大资金注入。 中心作为美国最高的创业项目之一,管理并负责美国最大的SBDC网络。中心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怎样取得商业资格,怎样维持企业的高速发展,如何将技术商业化以及创业风险问题。沃顿商学院创业学研究中心建议,如果想开展创业教育及其研究,首先在发展之初要有足够的资金,至少500万~1 000万美元;第二,要有由商业人士组成的咨询机构并能及时提供意见和帮助;第三,要得到大学行政的全力支持;第四,要积极扩大创业学的教授职位。 五、分析和启示 根据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与特点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协同作用,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的创业素质,才能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1.首要的应是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 美国全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持续不断的创业活动的实践表明,创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一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仅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压抑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全球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30%。 因此,必须尽快转变整个社会传统的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树立起既要就业也可以创业,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点,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整个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型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念;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 2.政府应当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 政府核心职能就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既是一个领导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政府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他们政策,又要明确责任,让他们享受政策优惠的同时,又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创业人才的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对于刚刚创业的学生或毕业生,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 3.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已经着手对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并开始与国外进行接触和交流。2001年我国已经正式成为全球创业研究协会(GEM)的成员,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确定了九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强调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表明,创业开始被党中央列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战略,标志着党中央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新的突破和理论创新。2009年1月,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又立项建设了30个(2008年度)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将在全国所有高校推行。 虽然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把我们的创业教育及创业研究水平与国际相比,特别是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根据我国学生的特点、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研究,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相关部门、企业单独或联合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组织,广泛开展研究,努力探索我国创业教育思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确定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形式、方法以及考核评估标准,形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4.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所谓创业教育,也就是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对学生培养创业精神,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的教育。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教育;二是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要以培养和激发创业人才的素质作为目标,那就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的知识结构、开阔的文化视野、勇于创新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开展创业教育,就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的思想观念,培养主动创业精神。鼓励他们不仅要到中心城市、发达地区去创业,还要到偏远地区、冷门行业去创业;不仅要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还要具有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将学生被动的就业观念变为主动的创业行动,开发学生的创业才能。 开展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来进行。课内教学可以通过专业教学、选修课教学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也可以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课外活动可以融入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各项活动的主人,使其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从国外知名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看,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大致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等四种类型,如表1-2所示。尽管各校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一般性规律还是存在的。根据百森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主任Bill Bygrave教授的研究,“较为理想的课程体系”通常是先设立4~5门核心课程(如“新企业创立”、“创业技巧和行为管理”、“创业财务”、“成长型企业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内容应当精练务实,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校特点添加一些组合课程,组合课程的知识面应较为宽泛,涵盖不同类型的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知识面的残缺。每一个创业教育计划都应当从至少一门课程开始,而且必须投入极大的精力把第一门课程创建成有强烈吸引力的、成功的创业学课程,通常这门课程应当选择“新企业创立”或是“启动新企业”。这门课程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创业者、商机和资源,并用一个创业计划将它们紧密结合起来,这门课程可以向各个专业开设,它能够引起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创业学专业学生的兴趣。 表1-2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类型 课程设置类型 主要学习内容 创业意识类 创意激发、创造性开发、信息搜索、商业机会判断力、机会评估等 创业知识类 创新战略、组织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电子商务、税务制度、知识产权、合同与交易、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结构等 创业能力素质类 将创意发展成创业流程、新公司的建立开办、信息搜索与处理、团队组织、应变能力、管理沟通、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 创业实务操作类 商业机会选择、制定商业计划书、资本筹集、创业竞赛、组织创业团队、创业企业的建立、创业经验的积累、危机管理等 创业教育的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创业案例能够体现成功创业人才的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创业规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其教育效果更直观、更生动,许多创业案例能够启发人们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园,为学生提供孵化器服务,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创业氛围并锻炼实际公司运作的能力。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小企业的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小企业,课程设置也应围绕创建“小企业”开设。要注重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区别、创业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5.注重人的素质培养与提高 创业教育并非要求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是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使受教育者了解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及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帮助他们理性地规划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创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尤为重要。人力资源是保持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资源,也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系统地学习掌握创业管理相关知识,目的在于培育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创业教育必须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把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学习、借鉴美国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进行,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 6.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则是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老师。这两类教师都缺乏创业经历。可是创业教育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若没有亲身感悟,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因此,高校在加强对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同时,要根据院校的特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政策措施。“走出去”就是将现有教师送到相关高校或企业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请进来”就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进或聘请一些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一方面可以优化教师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对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提高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包括激励机制、政策导向、规范管理等在内的趋动系统和调控手段。广招天下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引入竞争机制,强化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充分利用教师职务评聘这一政策杠杆,建立教师职务评聘分离、择优聘任、能上能下的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7.创业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 国际知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都建立在自身资源优势(如学术研究成果、学术带头人、硬件条件、实验室设备等)基础之上,这种基于学科专业优势和发展领域的不同而设计的创业教育模式,虽形成了各校的不同特色或风格,但对于需要培养全方位能力人才的创业教育而言,并非都是最优的培养模式。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崇高地位的知名大学,未必能培养出一流的创业人才或未来的企业家,如果能运用一个经系统优化设计的创业教育框架模型作为“参照系”,来审视和“校准”个别院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则有可能在发挥各校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使学科倾向性造成的偏离降低到最小。 第三节 当代中国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压力在世界首屈一指。目前,中国的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产业结构正进行优化和调整,和世界工业化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情况类似,在这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一、创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随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进入减速通道,我国就业形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供给来看,2009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人数达2 400万人。其中,有1 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有800万为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从需求看,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按这个数字估算2009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 500万人左右。 教育部、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而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19万人。截至2009年年底,累计往年未就业大学生,总共需要安排就业岗位超过800万个。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小,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普遍出现订单增加带动就业需求增加的情况,但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和结构性的特点,新增就业尚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人保部门预计2010年城镇就业供求缺口仍在1 200万左右。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工作岗位骤减,供需关系进一步失衡,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帮助和解决大学生就业更是政府与社会需要特别高度关注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将过剩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创造财富的人力资本,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表明,从解决就业问题出发,鼓励和推动创业已经成为中国长期重要的政策取向。 创业是就业之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我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而言,没有提供任何一个新增就业岗位。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布的数据,截止2004年12月底,我国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19.2万个,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减少17.7万个,下降48.2%;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45.6万个,减少40.2万个,下降46.9%。 国有和集体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最多时就业12 000万人,到2004年减少到不足2 900万人,20年左右的时间中总共减少了9 100万个工作岗位,大量新增就业岗位是民营中小企业创造的。而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08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2.4亿人,遍布第二、三产业各领域,绝大部分是在中小企业就业。 从全世界范围看,凡是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地区,无不得益于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经久不息的创业活动。从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日本的筑波,一直到中国北京的中关村,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在那里发生了一场接着一场的创业浪潮,或者说在那里发生了持续的“创业革命”。 可见,中小企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容纳大量就业岗位的最广阔场所,而创业活动则是中小企业生生不息持续繁荣的肥田沃土。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 以经济升级成功的日本、韩国为例。 据2008年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截至2007年年末,日本有中小企业419.8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7%;中小企业员工2784余万人,占全部企业员工总数的69%;中小企业年销售额570万亿日元,占全部企业销售额的53%左右,中小企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据韩国中小企业厅外派中国官员康时雨在2009年“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的报告,中小企业是韩国企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韩国中小企业创业和投产率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08年年底,韩国有中小企业297万个,占企业总数99.9%;雇佣人数1 145万名,占雇员总数87.5%;创造制造业产值3 700亿美元,占制造业总产值49.4%。 可见,创业是就业之基。如果我国每年能有200万家新创企业诞生,以每家新公司提供10个工作岗位计算,就能在10年内为中国创造2亿个就业机会,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就将大为缓解。 二、当代中国创业历程 根据清华大学2010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中国近年来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新加坡、印度、泰国而位居前列。2006年,中国TEA指数为16.2%,排在全球第六位,高于2002年的12.3%、2003年的11.6%和2005年的13.7%。 其中中国青年是最活跃的创业力量,而女性创业已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中国的创业活动排在效率驱动国家的首位,但能否衍生出高成长的创业活动,可能会成为下一步关注的焦点。 相对于西方,我国的创业研究起步较晚,与美国存在从学士到博士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高校迄今尚未有创业学位的授予。 当代中国的创业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果断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那时起,中国人便迈开了拓荒者的步伐,走进了创业时代。 中国的创业活动,先后经历六个不同发展阶段,其间掀起了四次创业高潮,而每一次创业高潮的到来都使中国创业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把创业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积累阶段,也称个体户阶段,时间从1979年初至1984年10月。 中国的创业大潮最早可以说是从温州兴起。1979年,在党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感召下,一些贫困农民首先起来,以家庭为单位,办起了手工小作坊。他们的行动和高出农业生产几倍的经济收入使人们惊讶和羡慕,人们争相效法。于是,这种家庭小作坊迅速推广,遍及温州,这便是后来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温州模式”的创业道路。几乎在同一时期,生活在长江南岸的江苏人以更加稳妥的方式,创办了带有公有制性质的自负盈亏的乡镇企业,在全国引起了关注,江苏农民以“四千四万”的创业精神首开发展乡镇企业之先河,造就了江苏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项伟大的创造被小平同志称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这便是后来被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苏南模式”。紧接着,1980年,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位于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中山、三水等地的农民也大受改革开放之风的鼓舞,纷纷走上创业之路,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创业人数不多,并且多是农村人口和城镇无业人员,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经营方式为个体户,经营行业一般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饭馆、小商店、加工业、长途贩运等行业。这一时期由于“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社会经济生活方面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党和国家在这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的富民政策,为个体户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那时城市绝大多数人还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抱着“铁饭碗”不放,认为经商单干没面子,都不愿辞职创业。而农村普遍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这些人自然抓住这个机会,投身创业,从而率先成为“暴发户”。如温州正泰南存辉和德力西胡成中、顺德的梁庆德、四川的刘永好、安徽炒瓜子的年广久、大连开摄影摊亭的姜维、黑龙江包工队的张宏伟、广东从“炒”邮票起家的卢俊雄等人,大都是从干个体起步。由于市场刚发育,竞争不激烈,钱也好赚,他们大多很快积累了财富。 第二阶段,正式起步阶段,也称为“头班车”阶段,时间以1984年10月至1988年4月。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就突破了过去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不正确看法,标志着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随之而来的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商品”、“技术商品化”的讨论和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的建立,使许多人看清了社会发展趋势。他们从“个体户”身上看到了创业的光辉前景,纷纷“下海”经商,创办企业,掀起了中国创业的第一波大潮。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创业人员除了第一阶段中的“万元户”外,还加入了大批敢为人先的知识分子,所创办的是通常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创业者所从事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科技产业等。现今的许多大企业家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华为集团的任正非,玖龙纸业的张茵,娃哈哈集团的宋庆后,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北大方正的王选,王码公司的王永民,万科集团的王石以及科技富翁颜孟秋、迟斌元、徐庆中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业的。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时间从1988年4月至1992年春。 1988年4月,七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同时,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成立海南省和设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这一举措对渴望创业致富的中国民众无疑是一支强心剂,一种难以遏止的创业冲动使一大批有学历、有稳定工作的人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中国再次出现创业高潮。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创业人员中加入了不少政府官员和高干子弟。另一个特点是创业经商人数大增,形成“全民经商”之势,甚至大学校园中也出现“练摊”的学生业主。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遭遇到外国经济制裁,经济从发展高峰一下子跃入谷底。许多新创企业遇到打击,一蹶不振。“左”的思想有所回潮,许多创业者担心“割尾巴”,干脆洗手不干。然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仍然有不少创业者痴心不改,最终将所创事业进行到底。如著名的万通集团的冯仑,SOHO中国公司的潘石屹,苏宁电器的张近东,“打工皇帝”段永平,打不倒的“巨人”史玉柱,闯荡海南的田继胜,以及来辉武、吴炳新、王遂舟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业,并最终取得成功,他们真可谓是时代的创业精英。 第四阶段,迅猛发展阶段,时间从1992年春至1999年底。 1992年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是非标准,并针对一些人纠缠于抽象的姓“社”姓“资”问题指出:“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平的讲话再次为私营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犹如一股春风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疑云,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一度沉寂下来的创业热潮再次高涨起来,深圳成为当时创业的前沿阵地,“深圳速度”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中国第三次创业高潮随之而来。 在这次高潮中,“下海”人数更多,来势迅猛,许多有识人士认为这是一次“末班车”,要搭不上,将来只有一辈子受穷。所以“下海”创业的人前呼后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真像赶末班车一样。这一时期创业的特点:从创业人员来说,政府机关“下海人员”猛增,下岗人员以创业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有所增加,所创办企业规模较大,创业者所从业的范围涉及金融、房地产、第三产业、教育产业等。这一阶段著名的创业者有阿里巴巴的马云,比亚迪的王传福,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蒙牛的牛根生等。 第五阶段,向纵深发展阶段,时间从1999年12月至2007年12月。 1999年12月,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这部法律为民间创业亮起一盏明灯。它的最大突破是降低了企业经营者做“老板”的门槛,取消了开办企业注册资金的规定,改变了过去那种只有“富人”才能创办企业的陈规,意味着一元钱也可以注册企业。这个法律的公布与实施,为民间投资创业打开了绿灯。中国出现了第四次创业高潮。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鼓励人们创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原则和举措,推动了全国性创业高潮向纵深、向着更为广阔的领域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添新力量;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必须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必须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造福于人民的创业方针的鼓励下,人们再一次爆发了创业冲动和创业热情,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一阶段高科技领域成为创业的热点,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成为引人注目的特色。国内成为海内外投资兴业的热土和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新世纪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经济催生了一批财富英雄,创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空间展开,中国进入全面创业的伟大时代。创业者们凭借卓越的聪明才智和对资本市场机会的把握走在新经济的前列,涌现了一批诸如陈天桥、李彦宏、施正荣等为代表的阳光富豪。这批富豪的崛起,转变了社会对富豪的认识和看法,他们很少利用权力资源,相反,他们与权力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他们靠个人和市场的力量催生和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为社会和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足够的虚拟空间。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少数人借以发财致富,而且是通过高科技和互联网经济实现真正的产业革命,使整个国家更具有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新公司法,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照新公司法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范围和行业性质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将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一律降为3万元,其中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并允许按照规定的比例在两年内分期缴清出资;同时,还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作出特别规定。修订后的新公司法为公司的设立和运营提供了制度便利,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有力推进了创业热潮。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首次强调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已经被党中央列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发展战略,标志着党中央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上新的突破和理论创新。 第六阶段,开始提出发展创业型经济阶段,时间从2008年1月至今。 2008年下半年,迅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出口下滑,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一定的就业弹性下,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必然导致就业增长率的下降。二是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必然遭遇困难,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接不到订单,经营困难,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对就业形成巨大挑战。三是在危机中受冲击较大的行业部门,如房地产、金融证劵、进出口行业是整个金融危机中被卷入最深的领域,相当多的企业也放缓了招聘计划,大学生等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形势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扶持的力度前所未有。 2008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创业企业提供的政策支持空前强大,并酝酿在20个城市试点。 2008年12月2日,首届全球创业型经济论坛在京举行,我国学者开始提出发展创业型经济。他们认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就业,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李政,2009)。 2009年3月,我国启动创业型城市建设,包括深圳、南宁、太原等82个城市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列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业型城市在2009年至2010年其主要任务是率先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创业服务体系和健全工作考核体系。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证手续、建立创业专项资金等措施促进劳动者创业。 2010年4月22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式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将在全国所有高校推行。 与此同时,近年来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孕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创业高潮,创业已经成为全社会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可以预言:一个全新的创业时代、新一轮的创业高潮即将到来。 本章案例 比尔?盖茨的创业 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主席和首席软件设计师。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和商业计算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到2002年6月截止的上个财年,微软公司的收入达283.7亿美元,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50 000人。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和两个姐姐一块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 Gates II是西雅图的律师。他的继母Mary Gates是学校教师、华盛顿大学的董事以及United Way International的主席。 比尔?盖茨的资产 1986年 进入Fortune亿万富豪榜,约3.15亿美元。 1991年 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为全美第二富豪。 1992年 约70亿美元。1995—1998年公认世界首富。 1995年 约200亿美元。 1997年 约364亿美元。 1998年 约461亿美元。 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球富豪排名榜:今年的名单共691人,是历来最长的。富豪们的总资产增加3 000亿美元(4 860亿新元)达22 000亿美元。2005全球首富位置仍是美国微软主席比尔?盖茨,这已经是他连续第11年名列全世界第一位,身家有466亿美元。但是比尔?盖茨与位居第二的股神巴菲特的距离已经缩小,后者的资产为440亿美元。 盖茨和微软创造了20世纪最美丽的神话,吹响了信息经济时代最嘹亮的号角,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掠夺和不平等的残酷竞争。盖茨是魔鬼,还是天使,微软是新科技的缔造者,还是商业规则的破坏者,现在还没有谁能下一个公正的结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盖茨不是靠幸运取得成功的,微软也不是建立在偶然基础上的软件帝国,盖茨是计算机天才,但更是一个经营和管理天才,他在微软的创立和成长壮大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非凡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他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异常敏锐的市场嗅觉,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超越的。盖茨和微软,都将是永远的……。 1.痴迷计算机的天才少年 盖茨是为计算机而生的,而他也把计算机带入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比尔?盖茨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自小家境富裕,他的父亲威廉?盖茨William H. Gates II是一位杰出的律师,母亲是华盛顿大学校务委员及第一州际银行(First Interstate Bank)董事。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代盖茨的双亲便将盖茨送进管教严格的西雅图湖滨私立中学(Lakeside)就读,也就是在这里盖茨发现了一生事业的重心——电脑,也遇见了未来的工作伙伴保罗?艾伦(Paul Allen)。 盖茨进入湖滨中学之后迷上了计算机,从此就无心上其他课,每天都泡在计算机中心。从八年级开始,盖茨便利用闲暇时间和同学一起帮人设计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以此赚取零用钱。根据盖茨自己陈述:“我在十三岁时就写了我的第一个软体程式,我拿它来玩井字游戏。当时我所用的计算机体积庞大、笨重、速度缓慢而且相当‘不听话’。”盖茨的好朋友保罗?艾伦(后来和盖茨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回忆说,“我们当时经常一直干到三更半夜,我们爱死了计算机软件的工作,那时候我们玩得真开心。” 盖茨说:“那时候,保罗常常把我从垃圾桶上拉起来,而我却继续趴在那里不肯起来,因为在那里我找到一些上面还沾着咖啡渣的程序设计师的笔记或字条,然后我们一起对着这些宝贵的资料研究操作系统。” 盖茨上九年级的时候,TRW公司的工程师在架设西北输电网络时遇到了问题,一筹莫展。这时候,他们发现了湖滨中学计算中心的一份《问题报告书》,当场打电话给制作这份报告的两位“侦测错误大师”(盖茨和艾伦),希望他们两人能来帮助排除问题。但他们压根没有想到,这两位“大师”居然只是九年级和十年级的学生! 2.艰辛的创业 1973年夏天,盖茨以全国资优学生的身份,进入了哈佛大学一年级,在那里他与Steve Ballmer住在同一楼层,后者目前是微软公司总裁。 在哈佛,他仍然无法抵抗计算机的诱惑,于是就经常逃课,一连几天呆在计算机实验室里整晚整晚地写程序、打游戏。 1975的冬天,盖茨和保罗从MITS的Altair机器得到了灵感的启示,看到了商机和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于是他们就给MITS创办人罗伯茨打电话,说可以为阿尔它(Altair)公司提供一套Basic编译器。罗伯茨当时说:“我每天都收到很多来信和电话,我告诉他们,不论是谁,先写完程序的就可以得到这份工作。”于是盖茨和保罗回到哈佛,从一月到三月,整整8个星期,他们一直呆在盖茨的寝室里,没日没夜地编写、调试程序,他们几乎都不记得寝室的灯几时关过,最后,他们终于成功了,两个月通宵达旦的心血和智慧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的编程语言——MITS Altair的Basic编程语言,MITS对此也非常满意。 三个月之后,盖茨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太快了,等大学毕业之后,他可能就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以,他毅然决然地从哈佛三年级退学了。他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个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个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很快,盖茨与艾伦迁往阿尔它公司所在地新墨西哥州阿尔布奇市(Albuquerque),正式创立微软公司Microsoft,当时盖茨才19岁。1977年,苹果、康懋达(Commodore)和Radio Shack进入个人计算机市场,微软提供Basic给大多数早期的个人计算机,当时Basic是最重要的软体元素。根据盖茨自己描述:“在微软草创的前三年,其他的专业人员大多致力于技术工作,而我则负责销售、财务和营销计划。……我每把Basic卖给一家公司,就多一份信心。”就这样,在低价授权、以量致胜的方式促销下,微软Basic很快成了电脑产业的软体标准,当时几乎每一家个人电脑制造商都会使用微软授权的软体。1979年,盖茨将公司迁往西雅图,并将公司名称从“Micro-soft”改为“Microsoft”。 公司刚起步的时候,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盖茨和保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和劳累,他们在一间灰尘弥漫的汽车旅馆中租用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旅程。他们挤在那个杂乱无章、噪音纷扰的小空间中,没日没夜地编写程序,饿了就吃个比萨饼充饥,实在累得受不了了就出去看场电影或开车兜兜风解困……。 正当他们不知疲倦朝着梦想的电脑王国挺进的时候,微软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官司之中…… 。 当时软件盗版情况特别严重,大大损害了盖茨的利益,盖茨认为罗伯茨对市场上Basic编译器的盗版应该负责,于是将它收回卖给了Perterc公司,但这之前他曾经和罗伯茨签署过该软件的协议,允许MITS在10年内使用和转让Basic程序和源代码。 很快,MITS就将微软送上了法庭的被告席,高昂的律师费令盖茨不知所措,与此同时,Perterc也拒绝支付微软版权费,法院仲裁过程慢如蜗牛,收入的减少和庞大的开支把微软送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盖茨和保罗几乎都捱不过去了。盖茨对那段经历至今历历在目,“他们企图把我们饿死,我们甚至付不出律师费,所以当他们有意与我们和解时,我们几乎就范。事情到了那么糟糕的地步,仲裁者用了9个月才发布那该死的裁决……” 不过,他们终于熬过来了,微软赢了这场官司。 其实,盖茨当时完全可以向父母借钱,相信他的父母也会帮他渡过难关的,但他没有,盖茨坚持微软必须自力更生。盖茨就是这样自己白手起家、艰难地、一步一步打下天下的。 1980年是微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占有大型计算机80%的市场,也就是在这一年IBM决定开始制造个人计算机,并且找上微软公司,向他们购买作业系统的授权,于是个人计算机作业系统PC-DOS出现了,IBM成了微软新软件的第一个授权使用者。随着IBM的个人电脑独霸市场,微软的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从而稳住了IBM的江山,也奠定了微软在电脑软件市场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就这样,比尔?盖茨凭着独到的眼光,坚信个人计算机的触角将深入未来每一个家庭中,也相信结合微处理器与软件将大大改写过去以大型计算机为主的生态,更能在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初期即掌握稍纵即逝的创业机会,其后又一直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锲而不舍,加上过人的经营头脑,终于成为全球首富与IT业最具影响力的人士。 3.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不能舍弃事业 盖茨一直是一个以工作狂而著称的人物,即使到了39岁结婚的时候,他还经常加班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对于以前任何一个亿万富翁来说,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事。尽管微软公司一向以员工习惯性加班拼命工作而闻名,但那些工作得眼冒金星的员工还是心悦诚服地说,他们之中几乎没有谁能比盖茨更辛苦。 盖茨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微软是我永远的情人。其实,在通往微软帝国辉煌的道路上,盖茨经历过无数次极端痛苦和无奈的选择,当求学、爱情、婚姻和事业发生矛盾或者冲突的时候,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学位、心爱的女人,而选择微软和自己的事业。 1975年6月,盖茨经过认真考虑,说服了自己,决定放弃哈佛这所世界上最好大学的毕业证书,要求退学创业。接着,又说服了万分震惊的父母。这股毅然决然的勇气绝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 在盖茨的心中,微软是高于一切的,为了微软,盖茨可以放弃一切。 盖茨有关个人计算机的远见和洞察力一直是微软公司和软件业界成功的关键。盖茨积极地参与微软公司的关键管理和战略性决策,并在新产品的技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会见客户和通过电子邮件与微软公司的全球雇员保持接触。 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的使命是不断地提高和改进软件技术,并使人们更加轻松、更经济有效而且更有趣味地使用计算机。微软公司拥有长远的发展战略。 1995年,盖茨撰写了《未来之路》一书。在书中,他认为信息技术将带动社会的进步。该书的作者还包括微软公司首席技术官Nathan Myhrvold以及Peter Rinearson,它在《纽约时报》的最畅销书排名中连续7周位列第一,并在榜上停留了18周之久。 《未来之路》曾在20多个国家出版,仅在中国就售出40多万册。1996年,为充分利用Internet所带来的新的商机,盖茨对微软进行了战略调整,同时,他又全面修订了《未来之路》,在新版本中,他认为交互式网络是人类通信历史上一个主要里程碑。再版平装本同样荣登最畅销排行榜。盖茨将其稿费收入捐给了一个非营利基金,用于奖励支持全世界将计算机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师。 除计算机情结之外,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感兴趣。他是ICOS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以及英国Chiroscience集团及其位于华盛顿州的全资子公司-Chiroscience&R公司(前身是DarwinMolecular)的股东。他还创立了Corbis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全球最大的可视化信息资源之一,提供全球公共与私人收藏的艺术和摄影作品的综合性数字文档。盖茨还与蜂窝电话的先驱者CraigMc Caw共同投资了Teledesic公司,该公司雄心勃勃地计划发射数百个近地轨道卫星,为全世界提供双向宽带电信服务。 在微软公司上市的12年时间里,盖茨已向慈善机构捐献8亿多美元,包括向盖茨图书馆基金会捐赠2亿美元,以帮助北美的各大图书馆更好地利用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新技术。 1994年,盖茨创立了William H.Gates基金会,该基金会赞助了一系列盖茨本人及其家庭感兴趣的活动。盖茨捐献的四个重点领域是:教育、世界公共卫生和人口问题、非营的公众艺术机构以及一个地区性的投资计划——Puget Sound。 ?【本章小结】 本章探讨了主要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创业教育和创业风险投资的概况与特点;分析了全球创业管理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学院——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以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典型模式,介绍了美国高校创业与硅谷发展的关系与历程。实践表明,创业创新已成为转变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社会就业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全社会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一国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在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世界著名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基础上,探讨了当代中国创业历程,分析了我国社会创业活动的背景、规律与趋势,概括了中国创业活动的六个发展阶段和四次创业高潮,并指出:当今中国,一个全新的创业时代、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即将到来。 【习题】 1.谈谈国际上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我国的启示。 2.试述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对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 3.试比较英、法两国青年创业的模式及其特点。 4.盖茨成功创业的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他是如何把握创业商机的? 5.试简述我国创业历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与相应的创业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