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经济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日益增加,生产日益走向国际化。作为各国经济联系纽带的国际贸易,也相应地得到了快速增长。由此促进了一个新兴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 一、 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是社会生产的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经济现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其他因素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人文因素也起着促进或制约的作用。 正是由于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出现了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的特点。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交换的商品也只有农畜产品、手工业品和珠宝一类的奢侈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等沿海狭小地区。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由于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了,而商品交换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钢铁、煤炭、机械、纺织品取代了农畜产品和奢侈品。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也由地中海沿岸转向了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第二次产业革命后,随着美国、德国的崛起,世界贸易的中心也随之扩展到北大西洋的东西两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太各国政治上获得了独立,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下,经济也迅速崛起,世界经济贸易的重心正向亚太地区转移。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地域范围日益走向多极化。 在世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走向多极化的同时,由于各国(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它们在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研究世界各国在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作用和地位,分析其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各种规律,正是国际贸易地理学最根本的研究对象。 二、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国际贸易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它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它与上述两门科学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国际贸易学的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理论等,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论、生产布局理论等,同样是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它与国际贸易学的区别在于: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与特征的科学,其研究的着眼点往往在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如何促进和制约商品交换的,其落脚点在于寻找并发现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 而国际贸易地理学则更侧重于研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空间分布的特征及规律。它与经济地理学的区别在于: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商品生产的空间分布,而国际贸易地理学更侧重于分析商品交换的空间分布。 国际贸易地理学由于是边缘性的科学,因此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所谓综合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要应用多种学科的知识,除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地理学外,还应具备自然地理学、人口学、世界经济学、运输地理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 第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工、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往往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认识这些特征及规律,必须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即分析哪些是主导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主导因素与次要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所谓区域性,即空间性,这是一切地理学本身独具的特点。也就是说,无论是研究任何国家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果离开了这个国家所在的空间区域,不从这个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去分析,那就不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例如英国之所以种植业不发达,农产品要进口,其原因我们要从英国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和历史上废除“谷物法”等社会因素去分析。 所谓实践性,一是指国际贸易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现有的理论反映了人类过去的实践; 二是国际贸易地理学要深化、要发展,要能继续指导人们的实践,仍然要继续总结今后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 一、 国际贸易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下述七个方面。 (1) 影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动物和植物等,它们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和人类的劳动合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人文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居民、宗教、风俗习惯等,它们是人类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基础。人类的生产和交换时时处处都要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一个没有煤炭资源的国家,就不可能有大量的煤炭出口,而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圣诞节则是商品销售的旺季。 (2) 国际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转移。通过生产力发展历程的分析,正确认识世界贸易中心区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两岸,进而转向亚太地区,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世界经济贸易区域集团化形成和发展的条件,集团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分析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集团形成的历程、一体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4) 主要能源、工业制成品、农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现状及其空间分布,并分析这些主导产业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5) 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贸易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阐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6) 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社会生产和交换中的作用,并了解有关运输通道、港口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7) 国别分论。阐述各国(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当前经济的特征、产业的结构及其空间的分布。 上述七项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前六项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阐明人类发展生产和交换的普遍规律,体现了共性; 而国别分论,则体现了因国家(地区)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性。只有懂得共性,才能区别差异性,而了解了差异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共性。 二、 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任务 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学的任务在于: 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拓展理论研究空间,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指导我国对外贸易实践,是指通过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揭示人类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与地理因素的关系,找出规律,以便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做到扬长避短,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当前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仍然具有竞争优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人力的优势必然要逐渐弱化。如果我们不能从现在起就加强科技的投入,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恐怕不久我们的对外贸易就会陷入困境。 拓展理论研究的空间,是指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研究的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有关国际贸易地理学的著作,多数仍然沿袭着世界经济地理的内容和方法,而与我们经贸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仍然是空白。因此,需要通过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例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关系到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但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却很少涉及。为此,本书初步涉及这一领域,以作为研究的开端。 国际贸易地理学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上的作用,主要在于这门科学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要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自然、风俗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能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综合分析能力,改变目前搞外贸的只懂经济、贸易,不懂自然和人文; 搞地理的只懂地质、地形、气候和风俗,而不懂经济和贸易这种畸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状况。 三、 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的方法 我国古训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对于我们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学来说,就是方法,“利其器”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方法对,则找到了“登堂入室”的捷径; 方法不对,则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要学好国际贸易地理学,正确的方法我们认为有下列几点。 (1)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由于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政治、经济、自然和人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立和统一的观点,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观点,时间与空间相互制约和统一的观点,必然成为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2)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无法鉴别,没有鉴别就无法区分。比较的目的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性。共性往往是影响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差异性则是特殊规律。各国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要区分特殊规律。一旦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以特殊性代替了普遍性,将使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挫折。例如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曾采取了“休克疗法”,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建立在德国领土面积小、人口少、是一个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又得到美国支持和援助这些特殊性的基础上的。而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顾自身的条件与战后德国根本不同,也采取了“休克疗法”,结果导致了失败,几乎把俄罗斯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3) 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属于定性分析,这种方法只能对事物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作出一般性的分析和描述,无法说明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采用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往往是认识事物本质和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最科学的方法。例如一个国家GDP的增长往往与能源消耗存在着一定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国家能源消耗的增长长期大于GDP的增长,无疑表明这个国家科技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那些低能高效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这个国家的当务之急。 (4) 地图法。地图,包括普通地图和各种专门地图,是学习和研究经贸地理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表现事物所在区域的直观性。通过阅读地图,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不同事物的空间差异,往往比语言的描述更生动、更具体。因此,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学应具备必要的地图学知识,如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分层设色法、投影法等,并创造条件掌握必要的绘图、制图的技能和技巧,以便把研究成果用地图表现出来。 (5) 计算机模拟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这种高智能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学科的研究领域。利用计算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模拟重现,对未来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已经是通常的研究手段。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一要提供必需的数据; 二要弄清影响事物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在计算机模拟法中,数据的积累和模型的建立是关键。 (6)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最好的方法。当第二手资料缺乏或其可靠性难以确定时,应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前除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考察人员的体能锻炼和环境适应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应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现状,政治、经济、自然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要明确考察目的,提出要求,制订考察提纲和行程计划。对考察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要事先制定应对策略。考察报告应真实、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等错误做法。 四、 学习和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1) 防止“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定胜天”这两种唯心论倾向。由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这些要素组成的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地理环境决定论”却把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片面夸大自然因素的作用,抹杀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沦为自然界的奴隶。而“人定胜天”论者,却又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公然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其结果必然是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 正确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国际贸易地理学虽然是研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空间分布的科学,但这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不能脱离时间,也就是要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分析和认识。例如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东端,这种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并无变化,即其空间性是确定的。但为什么独立前经济落后的新加坡,能在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呢?要认识这个问题,只能从战后东亚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成为重要能源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否则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3) 要善于借鉴。所谓借鉴就是要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汲取别人的教训。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现代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和使用的基础上,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对环境产生巨大破坏的道路。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就应汲取这方面的教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正确处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系。由于自然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自然条件的优劣无疑会对经济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小,而各种人文因素如宗教、文化和风俗的影响会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学习国际贸易地理学既要注意了解各国(地区)的“硬环境”,即物质环境,更要注意各国(地区)的“软环境”,即人文环境。那种只见物质,不见精神,只讲客观条件,不讲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想法和做法,无疑是错误的。 1. 说明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 2. 说明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 说明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由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动物和植物、土壤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小,但是目前一些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例如,2008年4月缅甸发生的“纳尔吉斯”强热带风暴,同年5月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级大地震,均造成了几十万人员的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至今仍是人们无法忘记的伤痛。因此,了解各种自然因素与人类的关系,以便遵循自然规律来发展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地形 地形是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它包括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两部分。 一、 陆地地形 陆地表面根据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差异,可分为五种形态,即平原、高原、山脉、丘陵和盆地。也可根据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不同分为冰川地形、火山地形、风蚀地形、岩溶地形、黄土地形等。 平原是指海拔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的地区。世界上主要的平原有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奥里诺科平原; 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加拿大中部大平原; 亚洲的恒河和印度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 欧洲的东欧平原、西欧平原、波河平原,多瑙河中下游平原等。 高原是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地面平坦的地区。世界高原主要分布在亚洲、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主要高原有巴西高原、圭亚那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等。 陆地上高大山脉集中分布在两大高山带,即以落基山、安第斯山、大分水岭、台湾山脉、日本南弯山脉和北弯山脉为主体的环太平洋高山带和以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兴都库什山,厄尔布尔士山和喜马拉雅山为主体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高山带。 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区。世界大型盆地有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 丘陵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下,但相对高度较大的低山和浅丘。如我国的江南丘陵、俄罗斯的瓦尔代丘陵等。 陆地上地形的差异,往往会影响气候、河流、动物和植物,从而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进而影响到对外贸易。主要影响有: (1) 一个国家如果地形多种多样,则有利于发展多种生产。平原和高原由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宜于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山地和丘陵则可发展林业、畜牧业。平原、高原由于地势平坦,对铁路、公路建设有利,投资少、工期短; 而山区则对交通线的建设不利。一些高原地区如果海拔太高则气候高寒,不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我国的青藏高原。而阿拉伯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非高原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也是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2) 岩溶、丹霞、火山等独特的地形,往往山奇水秀,温泉、湖泊众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如我国云南的石林,广西桂林的山水,就是由于独特的岩溶地形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区。 (3) 一些盆地、洼地等地势低洼的地区,由于周围有高山的阻挡,使空气流通不畅,盆地中烟尘无法向外排放,造成了粉尘污染和酸雨等环境问题,影响了电子、精密仪器等要求空气清洁度高的工业生产和布局; 消除污染会加大成本,不消除污染会影响产品质量,均可能降低产品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小型盆地地形区往往不能发展钢铁、化工等高污染工业,也不能布局电子、精密仪器等工业。 (4) 世界两大高山带正处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地带,因此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这里多地热、多温泉,有利于发展地热发电和旅游业。 (5) 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海拔升高每100米,气温会下降0.6℃。因此,一些高大山区的气候呈垂直变化,有利于发展高山旅游业和垂直农业。如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正位于赤道附近,山顶海拔高度5000多米,因此山顶是终年积雪,而山下则是椰林婆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正是这种高山气候的真实写照。 二、 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根据水深、坡度和距离陆地的远近,可分为大陆架、大陆棚、大陆坡、海沟和洋底五种地形。洋底区域由于面积广大,形态差异明显,又可分为海底平原、海盆、海底山脉等多种地形。海洋的面积虽然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人类的经济活动,除海上航行外,还只限于大陆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