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B &E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导论 B &E 【本章导读】 本章主要向读者介绍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常用的统计指标、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使读者对于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1. 掌握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2. 掌握国际贸易常用的统计指标。 3. 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4. 明确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学习方法。 【关键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进口/出口贸易(Import/Export Trade)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总贸易(General Trade)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对外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国家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国际贸易的范围十分广泛,类别相当繁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型。 一、 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划分 按国际贸易过程中商品移动的方向,可以将国际贸易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将外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入本国市场销售。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将本国的商品或服务输出到外国市场销售。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经过第三国,即甲国的商品经过丙国境内运至乙国市场销售,对丙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 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就每笔交易的双方而言的,对于卖方而言,就是出口贸易,对于买方而言,就是进口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商品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 输出国外的商品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 二、 按商品的形态划分 按贸易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也称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 有实物形态的商品的进出口,或称“有形商品贸易”或简称“货物贸易”(Goods Trade)。例如,机器、设备、家具等都是有实物形态的商品,它们具有可触摸、可看见、外在的物理特性。这些商品的进出口称为有形贸易。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就是指有形贸易。海关对进出口的监管和征税措施也是针对这类贸易的。现在报刊上发布某国对外贸易增长多少或下降多少,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说明,通常就是指这类有形贸易而言的。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没有实物形态的技术和服务的进出口,又称“无形商品贸易”,主要是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如专利使用权的转让、旅游、金融保险企业跨国提供服务等都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商品,这种贸易标的不是物质产品,它们不具有可看见和可触摸的外在物理特性,其进出口称为无形贸易。 各国海关统计通常不包括服务贸易,而且对这类贸易的统计数据不那么精确。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这类服务在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因此,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成立之后,把国际服务贸易也纳入到其管辖范围之中。表11是2000—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情况。 表112000—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情况 年份 服务贸易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口额 金额/亿美元增长率/%金额/亿美元增长率/% 200014922 6.214796 6.6 200114945 0.214941 1 200216014 7.215793 5.7 200318340 14.518023 14.1 200421795 18.821328 18.3 200524147 10.823613 10.7 200627108 12.226196 10.9 200732572 20.130591 16.7 200837313 14.534690 13.4 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WTO。 有形商品的进出口必须经过海关办理相应手续,从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 无形贸易虽然也是构成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不经过海关,通常不显示在贸易统计中,而是显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三、 按有无第三者参加划分 按有无第三者参加,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即货物生产国将货物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消费国直接进口生产国的货物,两国之间直接完成的贸易。贸易的出口国方面称为直接出口,进口国方面称为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和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 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中的生产国称为间接出口国,消费国称为间接进口国,而第三国则是转口贸易国,第三国所从事的就是转口贸易,即转口贸易是指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是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把货物转手来完成的贸易方式,故又叫中转贸易(Intermediary Trade)或再输出贸易(Reexport Trade)。例如,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后的伊拉克有一些商机,但是风险也很大。我国的有些企业在向伊拉克出口商品时,大多是先把商品卖给伊拉克的周边国家,再由伊拉克的周边国家转口到伊拉克。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的、历史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因素,其所处的位置适合于作为货物的销售中心。这些国家(或地区)输入大量货物,除了部分供本国或本地区消费外,又再出口到邻近国家和地区,例如,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鹿特丹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国际贸易中转地,拥有数量很大的转口贸易。它们通过转口贸易除了可以得到可观的转口利润和仓储、运输、装卸、税收等收入外,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金融、交通、电信等行业的发展。 转口贸易又可以分为直接转口贸易和间接转口贸易,前者是指,商品虽然直接从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转口商人参与了商品的交易过程,转口商人分别与生产国的出口商和消费国的进口商订立买卖合同; 后者是指商品由生产国输入转口国,再由转口国商人负责向消费国输出,故又称再输出贸易。由此可见,直接转口贸易是指出口商通过中间商与进口商发生买卖关系,而后将货物直接从出口国运往进口国的贸易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货物并未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而中间商亦仅涉及交易单据的处理,这种单据处理贸易方式实际上是货物所有权的再出口。再出口贸易方式在转口贸易发展的初期较多发生。人们由于经验、通信设备等的缺少,转口贸易就通过两次货物的进出口来完成。随着转口贸易的发展,单据处理贸易的方式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货物在第三国通关进出口的繁杂手续,节省运费、保险费和手续费等费用,减少风险,还可缩短交货时间,有利于进口商抓住货物销售良机,从而实现较大的利润。因而单据处理贸易方式逐渐取代再出口贸易方式,成为当今转口贸易的主要方式。 根据货物是否在中转地加工,转口贸易还可分为纯粹转口贸易和加工转口贸易两种。所谓纯粹转口贸易是指,中转的第三国的中间商对进口的货物未经加工再出口。当然,中间商可以将进口货物在当地保税仓库进行分级、混装、加包装、贴标签等。这些活动并未改变原进口货物的形态、性质、结构或效用等,所以不属于加工的范围。加工转口贸易指货物通关输入到中转国,经加工增值后再输往进口国的贸易方式。货物经过某种程度的加工,使加工后的货物与原来未经加工的货物在形态、性质、结构或效用上发生某些变化,通过这种贸易方式不仅可以获得转口利润,还可获取加工利润。加工转口贸易要求中转地有大量的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好,并有保税仓库或保税区等,这样才能使商品加工成本低,具有国际竞争力。加工转口贸易可以对整批货物进行加工、装配等,也可以是从国外采购某些零部件,与原有的设备配套装配成大型设备出口。 四、 按运输方式划分 按运输方式,国际贸易可分为以下5种。 (1) 海运贸易(Trade by Seaway),即利用海运运输工具运输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这是当前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目前,海运量约占国际货物运输总量的80%。 2008年世界海运贸易总量达到82亿吨。其中,大宗干散货,如铁矿石、谷物、煤炭、矾土、铝和磷酸盐,占到了总量的将近1/4,增长率为4.7%左右,低于2007年的5.7%,这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2) 陆运贸易(Trade by Roadway),即利用陆路运输工具运输货物的贸易,其运输工具主要是火车、卡车等,主要发生在国土相连的国家之间。如铁路运输,不仅载运量大,连续性强,行驶速度较高,而且运费还比较低,运行一般不受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公路运输虽载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但机动灵活性较大,连续性较强。 (3) 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即采用航空方式运输货物的贸易,航空运输具有速度快、不受地方地形条件限制、能进行长距离运输等优点,但也存在载运量小、运输成本高、易受气候条件影响等缺点,因此,这种方式适用于贵重或数量小或时间性强的商品,如鲜活食品、贵重物品和紧急用品等。 (4) 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即通过邮政包裹的方式寄送的国际贸易,邮政运输虽然简便,但运费高、运量小也是其明显的缺点,因此,邮政运输一般适合于样品传递和数量较少的个体购买。 (5) 多式联运贸易,又称国际联合运输(International Multimodal Transport),是指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一般以集装箱运输为基础。国际物流迅猛发展促进了这种方式的贸易。2008年世界集装箱吞吐量上升4%,达5.06亿箱。中国内地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22.6%。 总之,各种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充分发挥它们各自优势的同时,需注意相互补充与共同协作。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常需要考虑运输物品本身的特性、运期的长短、运输成本、运输距离、运输的批量以及客户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五、 按统计边界划分 按统计边界或统计体系的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体系和专门贸易体系。 总贸易(General Trade): 在对外贸易统计时,若以国境为界,凡进入国境的商品算做进口,离开国境的商品算做出口,则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便为该国的总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若以关境为界,凡进入关境的商品算做进口,运出关境的商品算做出口,则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额之和便为该国的专门贸易。 一国的国境与关境在下列情况中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譬如,一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免税区域,则该国的关境就小于国境; 如果一国与若干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那么该国的关境就大于国境。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分别按照总贸易与专门贸易进行统计的一国贸易额就会出现差异。例如,我国一家公司从日本进口的空调压缩机存入青岛保税区的保税仓库内,不进入关境。按照总贸易体系,这些空调压缩机已经进入我国国境,故被记入我国的进口额中,但按照专门贸易体系,它们虽然已进入我国国境但未进入我国关境,故不计入进口额。 在世界贸易中,有的国家采用总贸易体系统计对外贸易,如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有的国家采用专门贸易体系统计对外贸易,如意大利、法国等。美国采用专门贸易与总贸易两种体系分别统计其对外贸易,我国则采用总贸易体系统计对外贸易。 六、 按结算方式划分 从结算方式来看,国际贸易可分为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现汇贸易(CashLiquidation Trade): 又称自由结汇贸易,是用国际货币进行商品或劳务价款结算的一种贸易方式。常用的国际货币有美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欧元等。这就是说,如果国际贸易是采用可自由兑换货币来结算,就称为现汇贸易。现在国际贸易中主要采用这种结算方法,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贸易方式。采用这种贸易方式,买卖双方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议价,按国际贸易惯例议定具体交易条件,交货完毕以后,买方按双方商定的国际货币付款。现汇贸易通常不用现金支付,价款结算办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有证支付,即卖方在货物发运以前要以收到对方通过银行开出的符合合同规定要求的信用证或保函为前提,银行起中间保证作用。另一种是无证支付,即无须金融机构从中作保,交易完全凭双方的信用,价款结算虽然也通过银行,但银行只是受委托,代表有关交易方面办理货款支付。不论是有证支付还是无证支付,在办理货款结算时,都必须凭规定的装运单证。在支付时间上可以有预付、即付和延付三种。中国对西方国家及对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的贸易,主要采用现汇贸易,有时也适当采用其他收汇和付汇方式。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 有时候,贸易双方缺少可自由兑换货币,可以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来结算,即双方交换的商品经过计价以后,不以货币为媒介,直接用等值的不同商品互相交换。易货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下列两种形式: 一种是直接易货,又称为一般易货。这种直接易货形式,往往要求进口和出口同时成交,一笔交易一般只签订一个包括双方交付相互抵偿货物的合同,而且不涉及第三方。它是最普遍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易货形式。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由于存在既要保持进出口同时进行又要运输货物的实际问题,直接易货又产生了一些变通的做法,最常见的即为通过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易货贸易,即交易双方先签订换货合同,双方商定彼此承诺在一定时间购买对方一定数量的货物,各自出口的商品按约定的货币计价,总金额一致或基本一致,货款通过开立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结算。易货贸易的另一种形式是综合易货,这种方式多用于两国之间根据记账或支付(清算)协定而进行的交易。由两国政府根据签订的支付协定,在双方银行互设账户,双方政府各自提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提供给对方的商品种类、进出口金额基本相等,经双方协商同意后签订易货协定书,然后根据协定书的有关规定,由各自的对外贸易专业公司签订具体的进出口合同,分别交货。商品出口后,由双方银行凭装运单证进行结汇并在对方国家在本行开立的账户进行记账,然后由银行按约定的期限结算。 政府间的易货贸易需要签订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故又称为协定贸易。补偿贸易则是民间的易货贸易。实践中也有把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结合起来使用的情况。譬如,一家中国企业A向埃及企业B提供200节铁路车厢,双方商定以美元支付50%的货款,另外50%货款以埃及C企业生产的250辆小轿车进行易货。A委托一家专门从事经营汽车业务的中国企业D从C进口小轿车并负责销售,以人民币向A支付货款。这一交易过程可描述为: A→B→C→D→A。这种交易模式属于扩大形式的跨国界的物物交换。易货品的选择和价值实现需要借助第三方、第四方甚至需要第五方的参与才能完成。其特点是: 交易环节多,交易费用大,交货时间、收回货款的间隔期、货物的品质等方面的风险难以控制。 同现汇贸易相比,易货贸易可以缓解进口支付能力不足的矛盾,计划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很多贸易是采用易货这种方式。尽管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被广泛运用,但易货贸易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仍能得以新生,甚至在某些国家不断盛行,这与一国的经济形势、外汇管理体制、经济结构特点及政府实施“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云南启动“鲜花换水果”项目 新华网云南频道2010年1月26日电(范超)云南省商务厅提供的消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相互间通达条件的改善,云南省与泰国“以货易货”内容正不断拓展,在“蔬菜换石油”项目基础上,从2010年1月1日起,云南省又启动了“鲜花换水果”项目。 据介绍,具体实施这一项目的昆明锦苑花卉公司2010年计划与泰国开展贸易额1.5亿美元的花卉出口和热带水果进口的贸易活动。锦苑公司董事长曹大林介绍说,“我们争取每天出口25个柜,进口25个柜,25台车对开,在磨憨口岸换柜,每个柜货物重15吨,价值20万元人民币。出口的花卉品种主要是玫瑰、百合、康乃馨和非洲菊等”。 云南是中国鲜花产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的省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云南花卉出口到澳洲、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有所下降。面对挑战,云南利用荷兰等鲜花主产区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出口量减少的机遇,积极开发东盟市场。2009年1~11月,云南出口东盟的花卉占全省花卉总出口额的比重达67.3%,较2008年全年增加了35.1%,东盟10国已跃升为云南主要的花卉贸易伙伴和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 (资料来源: 中华易货贸易网,http://www.iyihuo.cn) 第二节国际贸易常用的统计指标 开展国际贸易之后,如何来衡量和刻画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业绩,进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以便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这就需要运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本节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对外贸易统计指标。 一、 对外贸易额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表示的国际贸易的金额,对外贸易量就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对外贸易额,使用对外贸易量可以对不同时期的贸易规模进行比较。这里有三个概念需要掌握。 (1)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譬如一年)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它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了出口和进口,因此统计一国的对外贸易额时应把一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相加。 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简称进口总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简称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相加即为进出口总额,也就是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可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以便国际比较的需要。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是以美元表示的。各国在统计有形商品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无形商品不报关,海关没有统计。 例如,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入世时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到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47.4亿美元,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达到21738.3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进出口总值的70%以上。 (2)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总和,又称国际贸易值,是反映某一时期世界贸易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 对国际贸易而言,由于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因此,在统计国际贸易额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通常只把各国的出口额或进口额相加。而习惯上,在统计国际贸易额时常把各国的出口额相加,即它等于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用FOB价格计算的出口贸易额之和。当然,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一样,都是以各个时期的现行价格计算的。表12列出了 2000—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情况。 表122000—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情况 年份 货物贸易出口额 金额/10亿美元增长率/%贸易量增长率*/% 货物贸易进口额 /10亿美元 2000645412.810.46725 20016187-4.1-0.66482 200264874.83.56742 2003758016.85.27859 2004921021.59.59559 20051047213.77.010842 20061208315.48.512413 20071390015.05.514200 数据来源: 中国商务部网站(转载于WTO秘书处),*指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 (3) 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量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能准确反映国际贸易或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的一个指标。在计算时,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而确定的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额,得到的就是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对外贸易额,该数值就叫报告期的对外贸易量。 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以及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具体计算公式为 国际贸易量=各国出口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 对外贸易量=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 二、 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地,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反映出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贸易逆差则反映了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 贸易顺差(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我国也称它为出超(Excess of Export over Import),或贸易盈余(Trade Surplus),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某种或某类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比较的差额,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其差额就称为净出口额(Net Export)。 (2) 贸易逆差(Un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我国也称它为入超(Excess of Import over Export)、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表示一定时期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某种或某类商品的进口和出口比较的差额,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其差额就称为净进口额(Net Import)。净出口额和净进口额是反映一国某一产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3) 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一般认为贸易顺差可以推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所以各国无不追求贸易顺差。但是,大量的顺差往往会导致贸易纠纷。例如日美汽车贸易大战等。因此,一国无论是长期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长期处于贸易逆差都不是一件好事,追求国际收支平衡是世界各国的最高目标。 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 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 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 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 出口12016.6亿美元,下降16%; 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 贸易顺差1960.6亿美元,同比下降34.2%。 三、 国际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条件(Te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是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又称进口比价或交换比价。它表示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换回多少单位进口商品。很显然,换回的进口商品越多,越有利。贸易条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常是用贸易条件指数来表示。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指数有以下4种。 (1) 净贸易条件指数: 是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N=PxPm×100 式中,Px为出口价格指数,Pm为进口价格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 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那么这个国家2000年的净贸易条件指数为 N=95110×100=86.36 这表明该国从1990年到2000年间,净贸易条件指数从1990年的100下降到2000年的86.36,2000年与1990年相比,贸易条件指数恶化了13.64。 (2)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或购买力贸易条件指数: 是在净贸易条件指数的基础上,把贸易量指数考虑进来。计算方法为 I=PxPm×Qx 即 I=N×Qx 式中,Qx为出口数量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 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 该国的出口数量指数从1990年的100提高到2000年的12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2000年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为 I=95110×120=103.63 说明该国尽管贸易条件恶化了,但由于出口量的上升,本身的出口能力2000年比1990年增加了3.63,也就是收入贸易条件好转了。 (3)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 指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计算方法为 S=PxPm×Zx 式中,Zx为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 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 该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的100提高到2000年的130,则该国的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为 S=95110×130=112.27 说明从1990年到2000年期间,尽管贸易条件恶化,但此期间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弥补了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且使前项因素贸易条件好转。它说明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在贸易条件改善中的作用。 (4) 双因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因素贸易条件指数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计算方法为 D=PxPm×ZxZm×100 式中,Zm为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例如,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指数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200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为95; 进口价格指数上升10%,为110; 该国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由1990年的100提高到2000年的130,进口劳动生产率的指数从1990年的100提高到2000年的105,则双因素贸易条件为 D=95110×130105×100=106.92 说明,如果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在同期内高于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则贸易条件仍会改善。 通过以上四种贸易条件指数的分析,可以得知: (1) 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一定导致一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2)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一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大利益。 (3) 如果一国商品贸易条件下降的幅度超过了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幅度,贸易利益就会减少。这时,随着贸易量的扩张,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下降,出现“贫困化增长”。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 要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需要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以扩大市场,但这显然会使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而要保持比较有利的贸易条件,出口量又不容易增加,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四、 对外贸易结构 对外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各类商品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如货物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额的比重。该指标可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等。 贸易结构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贸易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情况,一般称为贸易结构。狭义的贸易结构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情况,一般称为货物贸易结构。货物贸易结构又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和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对外货物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的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的对外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它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货物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即用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整个世界贸易额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某一时期内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工业生产水平。 例如,从广义的贸易结构来看,2008年,美国服务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22%,而我国服务贸易只占贸易总额的10.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仅略高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从狭义的贸易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变为以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加工制成品的出口额已占到出口总额的95%以上。出口的加工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则处于劣势。2008年,家电、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达5837.5亿美元,占总出口的41%; 而光学、计量、医疗、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为4156.1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