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南古道 ·边塞夷风 第一章西南古道·边塞夷风 ⊙高椅村 〇〇八 风物殊方异,江山此地雄;估船通汉口,驿路接黔中。自昔称岩险,于今息战争;五溪皆向化,那论伏波功。 (清)王协和 这首诗是清代江南人王协和赴贵州任主考官时,途经湘西五溪之地所 ①刘芝风:《原味侗乡》,写,道出了湘西怀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①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第一节滇黔门户 一、湖南的西大门 会同县所在的怀化市,湖南的西大门,历史上是北方及中原地区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有“百越咽喉”之称。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进一步向西南发展,迁荆人由楚入巴蜀,汉夷杂居。为发展国力,秦始皇曾南征百越,“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镡城,为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县域含今会同、洪江(旧属黔阳)、黔城、怀化、靖州、绥宁、通道县,还包括今贵州黎平部分。秦王始凿“五尺道”,以通向贵州的夜郎至南越,但因条件恶劣,工程异常艰险。《水经注 ·江水》载:东南过(棘)道,“县有蜀兵兰,其神作大难江中。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犹有赤白玄黄青五色”。秦统一六国后,又派常 修筑此道,十几年后由于秦的灭亡,道路没能修通。 西汉武帝继秦朝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先后派唐蒙、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等官员前往活动和调查。建元六年(前135年),番阳令唐蒙受命出使地处岭南的南越王国,了解到蜀地之南夜郎国有河名“羊可” ①(湖南新晃境内称舞水河)。从这条河顺流而下可通楚 ①“羊可”古称“牂牁”,国,进而到南越,蜀商由此道贩运枸酱等货物至南越。唐蒙向汉武帝建议又称“舞水”,发源于贵 州,在贵州境内又称“清开通蜀至夜郎的道路,进而控制南部地区。汉武帝接受了唐蒙的建议, 水江”,流经湖南新晃地“建元六年(按:前135年)帝乃拜蒙(唐蒙)中朗将,发巴蜀兵万人,域时称为“舞水”。这条河一直下到洪江,通沅江,奉币帛见夜郎侯”。 达洞庭湖,汇入长江。不久,唐蒙又受命征集巴蜀民夫,历尽艰辛修筑这条南北通道,从夜 郎(今贵州)一直修到今天的四川宜宾。这条路是中原王朝与巴蜀以南地区相连的第一条通道。唐蒙灭且兰,收编了夜郎及周边小国,之后在南蛮夷置一都尉,并设十余县,属蜀。从此汉朝掌控了南越诸地,这条从巴蜀经楚地通达南越的通道被人们称为“夜郎古道”。 除了兵家必争,这条通道形成之后,很快就成为官方及民间重要的商贾之路,夜郎道上马帮铃声不断,盐、马、粮、药、皮货等的互换,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清代中期,晃州(现为新晃侗族自治县)龙溪入舞水河处称“龙溪口”,这里因夜郎古道的畅通,形成了很热闹的商埠,进行商品、物资的集散,还有一个两省三区的牛市。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晃州厅训导的梅峄,在《晃州八景》诗中描写了地域通衢的商贸景象: 龙溪一哄气霏霏,数到墟期未肯违。地接滇黔通百货,人传朱顿敞千扉。杏花雨湿园丁鼓,杨柳风披客子衣。遥指夕阳人影散,谁家官舫又归来。 此时属靖州府管辖的会同县洪江也是“万商渊薮,乃七省通衢”,是巫水下游汇集各地商帮、商业极为活跃的重要商埠。清代末年,商人们称 春天巫水河沿岸静谧秀美的田园风光(李秋香摄) 贵州肇兴侗寨建筑群(林安权摄) 贵州肇兴围绕鼓楼唱(林安权摄) 洪江为“小南京”,足见其热闹繁华。 高椅村在会同县东,峻岭崇山,东侧与绥宁、邵阳两县毗邻,东南是城步苗族自治县,南部有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再向南即是广西,西侧与贵州相邻。很早从贵州至会同再到绥宁、武冈,曾有一条湘东南与湘西南间的山间古道经过高椅,由于它可与夜郎古道相通,或从贵州、会同到绥宁、武冈,或从绥宁、武冈到贵州,都经由高椅村,山道上商旅频繁,清代在村东约一公里处的小冈坡上,还因此形成了一条“上店”小街,后来有了邮递往来。这条路现在就叫做“古驿路”。高椅老辈们传,“上店”小街有100多米长,仅吃饭、安宿的火铺(客栈)就有十余家。清代中后期,水路发达,陆路改道,古驿路不再是怀化地区东西方向的唯一道路,路上人稀马疏,逐渐萧条,只有不多的烟土贩子,为逃避官府的巡检,依旧往返在这条艰辛的山路上。 五溪之一巫水河高椅村岸边(李秋香摄) ①张正明:《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变迁》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② 1 9 5 2年以前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和怀化整个大湘西地区,统称为湘西。 二、多民族共处 湘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居住繁衍。春秋时期,长江一带的楚、巴、秦人及他们的文化就已相继进入湘西怀化境内,并促进了怀化地区早期的开拓。 湘西的苗族,其先祖晚于楚、巴、秦人到这一地区。他们的原始先民原居住在黄土高原,为九黎部落,在与炎黄部落争夺生存地的过程中,“九黎”战败,首领“蚩尤”被杀,余部退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新的部落联盟“三苗”。后发展成“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秦灭楚后,苗族先民继续南迁到今湖南、湖北、贵州、重庆毗连地带的大山中,即武陵山区,沅水流域。 湘西沅水是湘境四大水系之中水量最大的一条河,它自贵州云雾山鸡冠岭发源,沿途汇集了沅江上游及西边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舞溪)、沅溪(水)等五条支流, ①进入洞庭湖,汇入长江。杜甫《咏怀古迹》有句“三峡楼台掩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其中的“五溪”就是这辰、酉、巫、武(舞)、沅五溪。五溪流域居住的少数民族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 怀化地区下辖芷江、会同、靖州、通道等县,这里集中居住的是侗、苗少数民族,最早被称为五陵郡,后改黔中郡、黔阳。1949年后经多次行政更替划分,湘西现特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② 这里民族错居杂处,是历史上啸乱最频繁的地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放牛归来(李秋香摄) 会同侗族小村寨(李秋香摄) 为了维护边地的稳定,治理啸乱,或派军队武力征讨,军事镇戍,或采用“绥抚”、“以蛮夷治蛮夷”的政策,因而多数时间能相安无事,各民族间有着正常的交往。但在某些时期,遇到封建王朝或地方官的过分苛索压迫,或遭受天灾人祸、时局动荡等,少数民族不得不铤而走险,为求生存而斗争。隋唐五代和两宋时期,少数民族被称为“蛮” ①,会同、靖州和绥宁一带,影响最大的应属“飞山蛮”,其首领为杨再思。“飞山蛮”在靖州、城步及绥宁等地,由于靖州、绥宁属于叙州,故“飞山蛮”又被称为“叙州蛮”。“叙州蛮”在叙州境内,即今天的黔阳、会同、洪江、靖州、通道等县(市)地。 杨再思的父亲杨居本殁于五代,葬于会同火神坡,人称“杨家大祖” ②。每逢清明时节,杨姓后代都会到火神坡祭奠扫墓。会同县一带杨姓多称自己为杨再思的子孙。高椅村杨姓称先祖杨盛榜为杨再思的第五代孙。村里老人们说,1949年以前,高椅村杨姓每年都要带上很多祭品,步行几天前往贵州参加杨再思的祭祀盛典。每年会同县杨姓子孙举行杨再思纪念活动,高椅村也都派人参加。高椅村《伍氏家谱 ·卷首 ·坟墓志》 ③记载:伍氏先祖“显透公坟,在高锡 ④飞山庙背,透公与父世敏公于大明万历间由高锡徙居三田里落诞”。从高椅杨氏祭祀杨再思,并有飞山庙的记载,说明高椅杨姓是个纯正的侗族,但百姓又说高椅杨姓为汉族,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要从会同县特有的地理位置,及迁入民的特点与成分去了解这段历史了。 ①“武陵蛮”主要位于五陵,今常德市周围。“五溪蛮”主要在秦汉时期所称的“五溪”一带。“溪州蛮”主要在土家族一带。“石门蛮”为“武陵蛮”的一部分,属土家族。“辰州蛮”为“武陵五溪蛮”的一部分,在辰溪一带。“锦州蛮”为“武陵五溪蛮”的一部分,在锦州境内。“奖州蛮”在奖州境内。“叙州蛮”在叙州境内,即今天的黔阳、会同、洪江、靖州、通道等县(市)地。“飞山蛮”在靖州、城步及绥宁等地。由于靖州、绥宁一带又属于叙州,故“飞山蛮”又被称为“叙州蛮”,也是“五溪蛮”的一部分。 ②至宋开宝中(968-976年),杨再思被追封为英惠侯;绍兴三十年(1160年)封为威远侯;淳熙十五年(1188年)改封英济侯;嘉定十一年(1218年)封广惠侯;淳祐九年(1249年)封创远英惠侯。死后,五溪之地各民族,尤其是侗族和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东南亚各国的杨氏后裔,尊其为祖先,建飞山庙或飞山宫供奉。每年杨再思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杨姓子孙均要举行庙会活动进行祭奠。 ③清同治甲戌(1874年)修纂《伍氏家谱》。 ④高椅,清代后期前曾经称“高锡”。 通道侗寨(林安权摄) 侗族装束的阿婆(李秋香摄)通道侗寨迎接客人时唱歌敬酒(林安权摄) 围火铺吃饭、取暖的习俗也是侗族遗风(陈建平摄)高椅村至今保留着一些侗族习俗,如贵客到来要吃油茶。这是主人在做油茶(林安权摄) 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风雨桥(李秋香摄) ①湖南省会同县志编纂委员会:《会同县志》,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②1994年《会同县文史资料》载:“1951年一天,广坪村村民苏玉英上山扯笋,猛然间一只猛虎从茅丛中蹿出,将她压倒在地,并咬住她的头盖,鲜血直流。苏玉英拼命挣扎并大声呼救,山上一农民听到后便放声大喊,来吓唬老虎,老虎听到有人呼喊,放下苏玉英蹿进林子里,苏玉英趁机滚下山脚。至今她头部还留有二寸多长的伤疤,脸上有老虎抓挠的伤痕。” ③同注①。 ④唐初,分全国为10道,道下设州,州下设郡,或州郡并称。根据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州分“经制”和“羁縻”两种,均设刺史。“经制”州的刺史由朝廷吏部直接委派;“羁縻”州的刺史由地方都府指定,由当地大姓首领充任,子孙世袭,军、政、财权由其自主,向朝廷纳贡以示纳入王朝版图,为朝廷所统辖。引自《会同县史稿》,曾昭柱1995年编。 第二节会同县历史文化 会同县位于湖南的西部,东枕雪峰山,南依云贵高原。境内岭壑交替起伏,呈东坡陡峻、西坡缓倾的地势,平均海拔500米左右,境内有若干小盆地。沅江的支流巫水(雄溪)、溆水、夷望溪,以及资水西源的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发源于两侧大山中。高椅村就在巫水(雄溪)的中游。会同自古有“杉都”之称,林木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会同县志》 ①上载:“同治七年(按:1867年)虎患,伤害人畜颇多。”直到1951年,还出现了村民上山扯笋,被老虎抓伤的事件②。 由于山水相间,地形复杂,会同县的地理位置格外独特,是从湖南东北至西南,进入贵州的一处重要过渡地段,是历史上湘黔边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咽喉要冲。 一、会同县建置及其地位 会同县历史悠远,县南的连山盆地,很可能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的故里,连山四周八座古庙的方位与连山八卦的方位一致,是“设坛传教”之地。 春秋、战国时会同县属楚黔中地,《会同县志》 ③载:“西汉、三国为镡城县地,属武陵郡;东晋义熙年间废镡成县,其地并入舞阳县。”南北朝的齐国时,改舞阳为 阳县;梁改 阳为龙标县,龙标县辖今芷江、怀化、黔阳、会同、洪江、靖州、通道及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等。这次建置后,中间又有多次调整,直到唐贞观八年(634年)划龙标县,地内建置朗溪县,成为会同县境置县之始,隶属叙州。朗溪县为唐王朝在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新县,县境为各少数民族首领占据,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除偶派官员来此监视,调动军队加强控制外,主要实行“羁縻政策” ④,让少数民族酋长为土官进行管理。 大湘西偏僻而边远,唐武则天至唐肃宗当朝期间,这里曾是朝廷流放皇亲、名宦的地方。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即黔阳县),此时李白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寄给了远方的好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是璀璨的群星之一,在黔阳居住时写下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充分表现了诗人纯洁完美的品格,千古流传。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他在龙标做了八年的县尉才离去,“龙标”这个地方,后因李白的这首“遥寄”诗而广为人知。官宦文人不断被流放到此,给原本荒僻之地注入了文明的血液,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嫁接生长。 芙蓉楼坐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黔城镇。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曾在芙蓉楼饮酒赋诗、宴宾送客。芙蓉楼重檐歇山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水融为一体,“登眺则群山拱翠,俯瞰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一派壮美情形 (林安权摄) 龙标胜迹门位于芙蓉楼西侧,清代中晚期建成。为纪念王昌龄,胜迹门楣正中雕塑一幅“王少伯(王昌龄)送客图”(李秋香摄) 清光绪元年(1875年)会同县城图 清光绪二年(1876年)会同县政区示意图。高椅村位若水乡“水二 ”位置 “王少伯送客图”(李秋香摄) ①“蛮”是汉族对深居大山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后这些少数民族之间也用此称谓。 ②引自清光绪三年(1877年)《会同县志》。 ③黄氏迁入高椅几代之后又迁往双滩,此为双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黄氏族谱》。 宋崇宁元年(1102年)朗溪县移治到大由江、小由江、渠水三条河两个汇合口之一的“三江渡”,由此县名改为三江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再次迁移县治,到渠水(叙水)与会同河(清溪)两河相汇处,改三江县为会同县,隶属靖州。 二、错居杂处,渐进融合 宋元以前,会同所在的靖州辖区内苗侗少数民族为人群的主体,经过宋代的四次开边拓疆,中央政权基本上控制了边地的秩序,靖州境内外相对安定,百姓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宋史·地理志》载:“南江(按:包括今会同境)诸蛮 ①,十六州之地,唯叙(浦)、峡(江)(按:今黔阳县至安江一带)仅有千户,馀不满百户。”一些境外人口开始进入靖州的会同,进入最多的是宋代两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下的浪潮。一次是北宋末年,金人入侵,北方汉族人南流至此;另一次,是在宋末元初,元军来了,不少汉人辗转迁入靖州一带。迁入会同的汉人以江西、河南人为多 ②,另有不少当时的守边军士,退伍后便落籍在本地,例如高椅村原黄姓在其《黄氏族谱》 ③中记载:“始祖龟年公也。公生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三月初七日,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进士,升户部,连任刑部,旋迁殿中侍御史。自后金入侵中原,高宗绍兴年间……荆南苗叛,议我祖征讨,并勅潘、明、姚、蒙四将同征。我祖兴仁义之师,由辰(辰州)以至古洪(古州)二州,兵不血刃,而诸侗苗民默感咸服。报捷于朝,诏封兵部尚书,既加我祖服夷之功。旋惧苗反复,并敕坐镇边疆,遂落诞于龙宝上黄寨牙骨团。”高椅村的明姓,在民国十年(1921年)《明氏族谱》也载:明姓“始祖星公……与黄、潘、姚诸公意气相符,协谋共济,同领敕命,征剿湖南叛苗,先平辰州,次定诚州追剿古州,后复转镇靖州。当其奉命之初,有苗灭地荒,出征将士愿留者听之”。除明、黄姓外,高椅村伍、杨、王等姓氏的始迁祖也是从北方来此戍边镇守的将士,当他们服役期满,一部分人便定居在湘西苗民退走后的地段,也有人看中这里地旷人稀、土地肥沃、景色优美、宁静隐秘的自然环境,便与苗民共居。高椅村下寨《杨氏族谱》中写道:宋末“……落诞高椅,仰而观其基址,俯而视其垣墉,云山耸拔之区,应钟特出,浪花澄清之地,定毓非常。厥后苗裔繁昌,烟户稠密……人烟杂处……”。 当年的巫水河流域是苗、侗族的集中聚集地,汉人戍边将士落籍后,仍然恪守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在高椅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黄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始祖龟年公由江右宰江左别金陵为六朝帝畿,衣冠人物甲天下,即运托异国,僻处苗疆,遗风不泯,科名官爵载在邑乘” ①,因汉人的落籍,侗苗地区的人口结构及本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民族错落杂处,文化相互融合,使之和睦相处。以后的元、明、清各代,由于中原战乱频繁,更多的汉人陆续迁入到会同侗苗地区。为了进一步管理,明洪武时湘西实行屯防,曾调集江西籍官兵到侗区驻防屯垦,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侗苗地区生产的发展。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连年征战,加之瘟疫、饥馑的摧残,四川土著人口剧减,而湘西此时却较为稳定。清顺治六年(1649年),朝廷颁布了《垦耕令》,采取了部分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的两项重要举措,使四川省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以巩固西南。于是先有大量的江西人、部分河南人迁入湖南、湖北,转而又迁往四川,人们称这个事件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巫水河中下游河谷多,土地肥沃,景色优美,很适宜居住,自然成为流入的汉人们的首选之地。他们的迁入,迫使一些少数民族退让到与贵州接壤的靖州、通道一带的崇山峻岭中,以求在封闭的天地里平安度日。也有些汉人与苗、侗民杂居一处,逐渐融合,这就形成了会同县境北部、巫水河中游很大一片区域内多为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高椅村就处在这个区域内。 湘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通道、靖州和新晃、芷江等地,这里往广西方 ①双滩同治十一年(1872年)岁次壬申《黄氏族谱》。 晾晒米粿(李秋香摄) 傩戏在湘西十分盛行,用来驱邪保平安(林安权摄) 据说双眼圆睁、狰狞可怖的傩面可驱邪。这是竹雕傩面(林安权摄) ①伍新福:《湖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②吃油茶:油茶种类很多,如香茶、桂花茶、炒黄豆冲茶、红泡茶、黑泡茶、蜜饯茶、冬瓜茶、南瓜茶、柿子茶、红豇豆茶、黑豇豆茶、红糖茶、冰糖茶等。 向是古越国之地,往怀化方向是古楚国之地,因此虽都是“侗”,但却有不同,他们分别称为“南侗”和“北侗”,在习俗、语言上,甚至村落格局、建筑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南侗地区的村寨与广西、贵州的侗族非常相似,这里的侗族村寨建筑类型多,建造精巧,有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萨岁坛。而北侗地区的村寨没有南侗村寨中的典型建筑。这种文化、村落形态及建筑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与民族杂处不断融合、同化的演变过程,有着历史必然的联系。 会同境内的民族,在经历了几百年相互影响的过程后,早已互通婚姻,苗、侗、汉间的差别较以前模糊了许多,就文化习俗而言,汉中有侗、侗中有汉,以至于在一些民族杂处的村落里,民族间的通婚,使一些人已说不清自己应是什么民族了。会同县高椅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当问及民族时,高椅村民说:祖上是江西来的汉族,定居后与周边苗、侗、畲等族少数民族通婚,几代人下来,我们也说不清该是什么民族。黄进甫是高椅村20世纪80年代的老支部书记,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他说:高椅应是个以汉族为主的村, 20世纪60年代进行民族成分调查时,由于这一带历史上是苗、侗的居住区,人们崇敬五代时期“飞山蛮”侗族首领杨再思,杨姓不少人也就认定自己是侗族,是杨再思的后代了。也有村民说他们是苗族,还有的说自己是“苗侗”。 那么,何谓苗侗呢?据2007年出版的《湖南民族关系史》 ①载:“明清以来的文献史籍中所称的‘苗’,实际上包括了侗族。”“侗族”就是“苗族”里的一个分支族系。汉、苗、侗族长期互通婚姻,界限早已模糊,在高椅村民的生活习俗中,随处可见汉、苗、侗族习俗糅合在一起。例如过春节的大风俗是按照汉族的传统,但中间许多细节又是侗族传统,如过节待客要上油茶 ②,普通客人上三五道,尊贵的客人上十五道之多。还有各种蜜饯。这种待客方式是典型的侗族风俗,至今还在一些侗族村落完整地保持着。又如日常生活中人们围坐火塘,农历三月三村人对歌。1949年前,村民着装以黑、蓝色为主,男装多对襟扣、矮领衣,女装多穿无领右衽衣,讲究的,衣服还在衽边、袖头缀有花边。妇女大多数包青色头帕,这些服饰既有侗族的风格,又掺进了苗族服饰的痕迹。而今,村中八十岁上下的老人还会讲些侗话,他们说民国时期,村人大都是讲侗汉结合的语言。在这片层峦叠嶂的绵延大山里,民族间渐进而平静地融合着,甚至一家之中,户口本上可以并存着几个族别,人们习以为常,其乐融融。 村人演傩戏(陈卫中摄) 湘西山高林密,至今仍保留着用各种巫术驱邪除瘟的习俗。这汉族传统的迎亲(林安权摄)是巫师在作法(林安权摄) 吃黑米饭来源于侗族人纪念先祖的习俗,一直保持至今(林安权摄)唱傩戏前要开坛敬神(李秋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