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儿科学实习指导第1章绪论 第1节儿科实习的目的及要求 一、儿科临床实习目的 儿科临床实习是儿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教学阶段,是培养实习医师职业道德和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及临床思维与医疗技能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临床实践加深和巩固儿科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完成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为今后独立进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儿科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 1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涵盖范围广泛,儿童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故不能简单地将儿童视为成人的缩影。 2儿科学作为临床主要学科之一,所面对的是体格与智力均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无论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还是与医护人员相互交流的方式都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及敏锐的洞察力,对疾病的诊疗是比较困难的。 3当今儿科医师面对的大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这给儿科临床医师提出了很高的技术及服务要求,家长对年轻而且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医生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不配合检查和治疗。实习医师应学会和家长沟通,多关心、观察患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三、儿科临床实习要求 1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对患儿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2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值班,值班期间必须坚守工作岗位。 3实习医师不具有执业医师证书及处方权,在临床诊疗中,必须严格执行上级医师制定的检查、治疗方案。 4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好各种检查记录,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利及时处理。 5应请带教老师在场指导各种技术操作,或协助带教老师完成。 6着装整洁,举止得体,态度和蔼。 7检查患儿时应洗手,以避免交叉感染。 四、儿科临床实习目标 1掌握儿科患儿的接诊、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医疗文件书写及拟定初步诊疗计划。 2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为独立进行临床工作打基础。 3掌握儿科用药特点及常用药物的剂量、用法、适应证、副作用、禁忌证等,并能准确计算小儿药物的用量。 4掌握小儿常用临床检验的正常参考值、临床意义及对检验结果的初步分析与诊断。 5掌握儿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对常见的并发症进行有效处理。 6掌握儿科疾病关键的英语专业术语的读写。 7在儿科实习期间,选择1~2个疾病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在小讲课上进行读书报告。 8了解儿科临床的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进展情况。 9每人分管3~5张病床,对分管的患儿应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在规定时间内,实习医师负责完成各种医疗记录(如完整病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等,并交上级医师修改签字。 10每周固定1天时间参加门诊、急诊工作,掌握儿科门诊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处方要求、常见病的处理方法及程序。 (李玉梅) 第2节儿科病历及病程记录的书写 完整住院病历 姓名:住址: 性别:入院日期: 年龄:病史采集日期: 民族:病史陈述者: 籍贯:可靠程度: 主诉:(患儿本次就诊的主要症状及其部位、性质和时间,不超过20字) 现病史(内容不少于8行,重点写6个方面): 1起病日期及形式,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2主要症状的系统描写,发生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方式及伴随症状。 3病情的发展及演变。 4治疗经过及疗效。 5与症状有关的病史及有意义的阴性病史。 6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体力及精神状况等。 既往史:儿科病史一般不作系统回顾,应重点询问以下内容。 1与现病史有关的疾病。 2既往健康情况,既往体健还是多病,曾患过哪些常见病。 3急性传染病史,何时患过何种传染病及其并发症。 4药物过敏史,何时对药物过敏及具体表现。 5手术外伤史,因何病做过何手术。 个人史:主要包括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及生活习惯史等,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及病种询问重点可不同。 1出生史:胎次、产次、胎龄、产式,接生方式(新法、旧法、医院、家中),出生地,出生体重,生后情况或评分(Apgar),母孕期情况(以上各项对新生儿或婴儿应仔细描述,3岁以上年长儿摘要记录)。 2喂养史:喂养方式(母乳、人工、混合)、人工喂养的种类、调配方法,何时添何种辅食,何时断奶,断奶后食物种类,食欲及大便情况(对婴幼儿,尤其是有营养缺乏症或消化功能紊乱者应详细询问以上各项内容。对年长儿童可适当简略,但应询问现在食谱、食欲、饮食习惯,有无挑食及偏食等)。 3生长发育史:体格发育(何时能抬头、坐起、爬行、独步、何时出牙以及身高、体重)情况,智力发育(何时能笑、认人、发单音、说短语)情况。对发育不良的患儿应仔细描述以上各项内容,对年长儿童可以从略,如患儿已上学,应询问学习成绩及体育成绩等。 4生活习惯史:起床及睡眠时间,平素是否活泼、呆板、多动,有无夜啼、梦游、遗尿及特异食癖等。 5预防接种史:详细记录各种预防接种的年龄、次数、反应及最近一次接种时间。 家族史:主要询问家庭成员尤其是直系亲属及密切接触者的健康情况。有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的病史,父母亲是否近亲结婚,父母年龄、职业、经济及健康情况。母亲妊娠次数,有无流产及死胎,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死亡者应询问死因及死亡年龄)家庭居住环境等。 体格检查 T℃P次/分R次/分BPkPa(mmHg)Wkg 一般情况:发育、营养(良好、中等、不良)、神志、表情、对周围事物的反应、皮肤颜色、体位、行走姿势、动作语言能力、异常行为等。 皮肤、黏膜:皮肤的颜色(有无苍白、黄染、发绀、潮红、色素沉着)和温度、弹性,有无水肿,出血,皮疹、瘀点(斑)、脱屑,皮下结节或肿块,皮下组织及脂肪的厚度。 淋巴结:包括淋巴结的大小、数目、活动度、质地、有无粘连和(或)压痛等。按耳前后、枕后、颈部、锁骨上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顺序记载。 头颅:大小、形状,有无压痛、肿块,头发的疏密、色泽、分布,前囟大小、紧张度及有无凹陷、隆起,小婴儿有无枕秃、颅骨软化、血肿、颅骨缺损。必要时测量头围。 面部:特殊面容,眼距(宽、窄),鼻梁(高、低),双耳(位置、形状)等。 眼:眉毛(脱落),眼睑(水肿、下垂、闭合困难),睫毛(倒睫),眼球(突出、斜视、凹陷、运动、震颤),结膜(充血、水肿、苍白、出血、颗粒、滤泡),巩膜(黄染)情况,有无眼分泌物、角膜混浊,瞳孔大小、形状、对光反射情况。 耳:听力、外耳道分泌物、局部红肿、外耳牵拉痛及乳突压痛。 鼻:外形,鼻翼扇动,鼻孔通气,鼻腔分泌物、通气,出血,鼻窦压痛。 口唇:颜色,有无口角糜烂、疱疹、皲裂、溃疡,黏膜情况(颜色、出血点、麻疹、黏膜斑、溃疡、鹅口疮),腮腺开口处情况(红肿、分泌物)。 牙齿:牙齿数目及龋齿数,牙龈(色泽、肿胀、溢脓、出血),舌(位置、形态、大小、舌质、舌苔、溃疡、运动、偏斜),咽(充血、水肿、滤泡增生、分泌物、反射、溃疡、脓肿)、扁桃体(大小、充血、分泌物、脓点、假膜),喉(发音)。 腮腺:大小、硬度、压痛。 颈部:对称、强直、斜颈、短颈、颈蹼,颈椎活动,气管位置,甲状腺(大小、硬度、压痛、结节、震颤、杂音),颈动脉异常搏动,颈静脉充盈、搏动,肝颈静脉回流征,颈肌张力。 胸部:胸廓是否对称,有无畸形(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肋膈沟、肋缘外翻、桶状胸),肋间隙饱满、凹陷、增宽或变窄。 肺 视诊:呼吸运动(呼吸型、频率、节律),三凹征,呼吸困难及呼吸深浅改变。 触诊:呼吸动度、语颤、胸膜摩擦感、皮下捻发音。 叩诊:叩诊音(清音、过清音、浊音、实音、鼓音),肺上界、肺下界、肺下缘移动度。 听诊:呼吸音(性质、强弱、病理性呼吸音),干、湿性啰音,胸膜摩擦音,语音传导。 心脏 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或心脏搏动(位置、范围、强弱、异常搏动)。 触诊:心尖搏动(位置、震颤)。 叩诊:心脏左、右相对浊音界(列表记录见表11)。 表11叩诊心界表 右(cm)肋间左(cm)Ⅱ Ⅲ Ⅳ Ⅴ注: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cm) 听诊:心率,心律,心音(强度、性质、分裂、P2与A2的比较、额外心音、奔马律等),杂音(部位、时期、性质、强度、传导、方向),心包摩擦音。 血管 桡动脉:脉率、节律,奇脉、动脉壁的性质及紧张度,左、右桡动脉搏动的比较。 周围血管: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动脉异常搏动。 腹部 视诊:外形(平坦、大小、隆起、凹陷、对称),腹围测量(有腹水或腹部包块时),呼吸运动,皮疹,色素,条纹,瘢痕,脐疝,静脉曲张(分布、血流方向),上腹部搏动,腹部体毛,肠型,肠蠕动波,(新生儿)脐部(分泌物、出血、炎症)。 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主要观察小儿表情反应,不能完全依靠小儿回答),搏动感,震颤,包块(部位、大小、形态、硬度、压痛、搏动、移动度)。 肝脏:大小(记录右锁骨中线肋缘下距离及剑突下距离)、质地、表面、边缘、压痛、搏动。 胆囊:大小、形态、压痛、Murphy征(+或-)。 脾脏:大小(可按轻、中、重度肿大或三线记录法记录),硬度,压痛,表面,边缘(切迹)。 肾脏:大小、形态、硬度、压痛、移动度。 输尿管:压痛点。 膀胱:膨胀、压痛点。 叩诊:肝浊音界(肝上界、肝下界),肝区叩击痛,上界高度、浊音,移动性浊音;脾浊音区;胃泡鼓音区;腹部移动性浊音;肾区叩击痛。 听诊:肠鸣音(正常、亢进、减弱或消失),振水音,气过水声,高调金属音,血管杂音。 肛门与直肠:瘙痒,痔,畸形(如先天性无肛、尿道下裂、肛裂),脱肛,肛瘘,直肠指诊(狭窄、包块、压痛、指套颜色)。 外生殖器:外观畸形(如两性畸形),阴道分泌物、畸形(女孩);隐睾、包皮过长、过紧、鞘膜积液和腹股沟疝等(男孩)。 脊柱和四肢:脊柱畸形(侧凸、前凸、后凸)和压痛、活动度,躯干与四肢比例,四肢畸形(如“O”形或“X”形腿、多指(趾)畸形),手镯、脚镯样变,无杵状指。 神经反射:生理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病理反射。必要时作运动、感觉及神经系统的其他检查。 专科情况:智力评分等。 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 实验室检查:应记录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结果,包括患儿入院24小时内应完成的三大常规及其他检查结果。如系入院前所做的检查,应注明检查单位及日期。 器械检查:在住院期间根据病情需要,进行X线或其他有关检查(如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CT、ECT、MRI、DSA、PTC等)。 病情摘要: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的主要资料摘要综合,提示诊断依据,使其他医师或会诊医师通过摘要内容能了解基本病情。 入院诊断: 1 2 3 医师签名: 补充诊断: 1 2 医师签名: 修正诊断: 1 2 医师签名: 诊断依据: 1 2 3 鉴别诊断: 1 2 3 病 程 记 录 首次病程记录 时间:(年、月、日、时、分) 患儿×××,男,8个月,因腹泻6天,加重伴尿少1天而入院。 病情摘要:包括简要病史(简要的现病史及既往史)、体格检查(另起一行)一般项目同住院病历,体查主要写与本病有关的阳性体征,重要系统及脏器的检查结果要记录,但应简略。专科检查情况。化验检查及特殊检查。 初步诊断:(示范) 1急性肠炎伴轻度脱水 2佝偻病(活动期) 一、诊断依据 1急性肠炎伴轻度脱水 (1)病史(饮食不洁史等)。 (2)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及体征)。 (3)有关化验检查等。 2佝偻病(活动期) (1) (2) (3) 二、鉴别诊断 1急性肠炎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2)坏死性肠炎:×××××× (3)生理性腹泻:×××××× 2佝偻病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软骨营养不良:×××××× (2)甲状腺功能减退:×××××× 三、诊疗计划(示范) (一)病史特点 1患儿为8个月婴儿,有喂养不当史。 2腹泻6天,加重伴尿少1天。排便次数多,为黄色稀水便,含有少许黏液,伴纳差,低热。 3精神较差,前囟及眼窝轻度凹陷,口唇干燥,弹性尚好,肠鸣音亢进。 4门诊查血常规:WBC 146×109/L,N 065,L 035;粪常规:黄色稀便,黏液(++),白细胞5~10个/HP,红细胞3~5个/HP。 (二)检查计划 1血、尿、粪常规。 2血清离子。 3粪培养。 4腹部立位平片(必要时)。 5心电图(必要时)。 (三)治疗计划 1儿科常规护理 2一级护理 3停吃不易消化的食物,适当延长喂奶间隔时间 4控制肠道感染 5助消化,改善胃肠功能 6补液纠正脱水,静脉滴注2∶3∶1液或1∶1液 7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降温等。 8加强臀部护理。 医师签名:××× 日常病程记录的书写 日常病程记录的书写格式及内容: 20110408 9am/4pm …… 医师签名:××× 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年×月×日×am/pm 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查房意见) 内容:首先描述×××上级医师查房检查过患儿后对病情了解情况(包括目前的症状、体征及入院后的化验检查、治疗方法及疗效)。重点记录诊断,每项诊断应逐条写出诊断依据:从病史、症状、体征及有关化验检查等方面写,并与有关疾病进行鉴别,对病情进行分析,提出治疗意见。对诊断不明确者,应提出进一步做有关的化验检查等。对危重患儿应提出具体抢救措施、注意事项及预后,并向家属交代病情等。 再次住院病历书写要求 ×年×月×日×am/pm 1再次住入本院者,由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再次住院病历,并注明本次住院为第几次。 2同病复发再次入院者,其现病史需将过去住院诊疗经过摘要写出,并详细记录自上次出院后到本次入院前的病情变化。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可从略,如有新情况,特别是与此次发病有关者,应予补充。 3如因新发病再次入院,须按第一次住院病历要求书写,并将过去的住院诊断列入过去病史中。 (安彩霞) 第2章生 长 发 育||……………………||儿科学实习指导第2章生 长 发 育 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第1节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图21)。 图21各系统器官发育规律 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第2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 父母双方的遗传因素决定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 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在异常情况下,严重影响生长的遗传代谢缺陷病、内分泌障碍、染色体畸形等,更与遗传直接有关。 二、环境因素 1营养当营养素供给比例恰当,加之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2疾病疾病对生长发育的阻挠作用十分明显。 3母亲情况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生活环境、营养、情绪、疾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4家庭和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的重要作用易被家长和儿科医生忽视。 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受到环境因素的作用与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因此,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3节体 格 生 长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一般常用的形态指标有体重、 身高(长)、 坐高(顶臀长)、 头围、 胸围、 上臂围、 皮下脂肪等。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一)体重的增长 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量、静脉输液量。 生理性体重下降:指胎儿出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上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出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 (二)身材的增长 1身高(长) 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有婴儿期和青春期两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12cm,即2岁时身长约87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6~7cm。2岁以后如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表21)。 表21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体重(kg)婴儿前半年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婴儿后半年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月龄-6)×0512个月约101~12岁年龄(岁)×2+8年龄身高(cm)12个月约752~12岁年龄(岁)×7+75 身高(长)的生长受遗传、内分泌、宫内生长水平的影响较明显,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易影响身高(长)的生长。 2坐高(顶臀长)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臀长。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3指距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之间的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三)头围的增长 头围的增长与脑和颅骨的生长有关。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围相对大,平均32~34cm;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1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出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约为2cm;2岁时头围约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第2章生 长 发 育||……………………||儿科学实习指导(四)胸围的增长 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出生时胸围32cm,略小于头围1~2cm。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1岁左右头围与胸围的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胸围的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胸廓的生长发育有关,生长较差者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 (五)上臂围的增长 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六)皮下脂肪 通过测量皮脂厚度反映皮下脂肪。常用的测量部位有:①腹壁皮下脂肪;②背部皮下脂肪。要用皮下脂肪测量工具(测皮褶卡钳)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 (七)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在生长过程中,身体的比例与匀称性生长有一定规律。 1头与身长比例在宫内与婴幼儿期头领先生长,而躯干、下肢生长则较晚,生长时间也较长。这样,头、躯干、下肢长度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变化。头长占身长(高)的比例在婴幼儿为1/4,到成人后为1/8。 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体重(Weight for height,W/H),胸围/身高(身高胸围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Kaup指数,幼儿用),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等。 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067下降到14岁时的053。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 4指距与身高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如指距大于身高1~2cm,对诊断长骨的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蜘蛛样指(趾)(马凡综合征)。 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出生后的第二个高峰,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身高增长高峰约晚于女孩2年,且每年身高的增长值大于女孩,因此最终的身高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高。一般地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长度达最终身高的95%。 不论男孩、女孩,在青春期前的1~2年中生长速度略有减慢。女孩在乳房发育后(约9~11岁)、男孩在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开始加速生长,1~2年生长达身高的突增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此时女孩身高平均年增加8~9cm,男孩9~10cm。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身高增加值约为最终身高的15%。 四、体格生长评价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变化较大。充分了解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特点,正确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早发现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干预,对促进儿童的健康生长十分重要。 (一)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 1衡量体格生长的统计学表示方法常用以下方法:①均值离差法;②百分位数法;③标准差的离差法;④中位数法。 2界值点的选择通常以均值离差法X±2SD(包括总体的95%)为正常范围;百分位数法以P3~P97(包括总体的94%)为正常范围;标准差的离差值以±2以内为正常范围。 3测量值的表示 (1)表格:将测量数值以表格形式列出,便于查询,但不够直观。 (2)生长曲线:按各等级的数值绘制成曲线图。较等级数值直观,不仅能较准确了解儿童的发育水平,还能对儿童某项指标进行定期纵向观察,易看出该小儿生长的趋势有无偏离现象,以便及早发现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 (二)体格生长评价 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以及匀称程度三个方面。 1发育水平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横断面测量)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通常以等级表示其结果。生长水平包括所有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如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可用于个体或群体儿童的评价。 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的“落后”年龄范围,即此年龄后应“追上”正常足月儿的生长。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胎龄至40周胎龄(足月)后再评价,身长至40月龄、头围至18月龄、体重至24月龄后不再矫正。 2生长速度是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纵向观察),将获得的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增长值与参照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的生长速度。 3匀称程度是对体格生长指标之间关系的评价。 (1)体型匀称度: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实际工作中常选用身高的体重表示一定身高的相应体重增长范围,间接反映身体的密度与充实度。将实际测量与参照人群值比较,结果常以等级表示。 (2)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高)/身高(长)的比值反映下肢生长状况。按实际测量计算结果与参照人群值计算结果比较。结果以匀称、不匀称表示。 第4节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一、骨骼 1头颅骨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最迟于15岁闭合。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2脊柱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出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3长骨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地出现。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头状骨、钩骨(3个月左右)、下桡骨骺(约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 二、牙齿 出生时乳牙已骨化,乳牙牙孢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18~24个月时第三恒臼齿已骨化。人一生有乳牙(共20个)和恒牙(28~32个)两副牙齿。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又称6龄齿);6~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前磨牙代替第1、2乳磨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约在18岁以后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三、生殖系统发育 参见“第17章内分泌疾病”。 第5节神经心理发育 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情感、思维、判断和意志性格等方面,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在胎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先于其他各系统,此时神经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但其树突与轴突少而短。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 脊髓随年龄而增长。在胎儿期,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在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时才稳定。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凯尔尼格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儿童巴宾斯基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一)感知的发育 1视感知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瞳孔有对光反应,在安静清醒状态下可短暂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20cm内的事物。第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开始有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6~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已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可区别垂直线与横线;5岁时已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视深度已充分发育(表22)。 表22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进程表 年龄粗、细动作语言适应周围人物的能力与行为新生儿无规律、不协调动作;紧握拳能哭叫铃声使全身活动减少2月直立及俯卧位时能抬头发出和谐的喉音能微笑,有面部表情;眼随物转动3月仰卧位变为侧卧位;用手摸东西咿呀发音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180°;注意自己的手4月扶着髋部时能坐;可在俯卧位时用两手支撑抬起胸部;手能握持玩具笑出声抓面前物体;自己玩弄手;见食物表示喜悦;较有意识地哭和笑5月扶腋下能站得直;两手各握一玩具能喃喃地发出单词音节伸手取物;能辨别人声;望镜中人笑6月能独坐一会;用手摇玩具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续表年龄粗、细动作语言适应周围人物的能力与行为7月会翻身;自己独坐很久;将玩具从一手换入另一手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但无意识能听懂自己的名字;自握饼干吃9月试独站;会从抽屉中取出玩具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句,如“再见”等看见熟人手会伸出来要人抱;或与人合作游戏10~11月能独站片刻;扶椅或推车能走几步;拇食指对指拿东西开始用单词,一个单词表示很多意义能模仿成人的动作;招手、再见;抱奶瓶自食12月独走;弯腰拾东西;会将圆圈套在木棍上,能叫出物品的名字,如灯、碗;指出自己的手、眼对人和事物有喜憎之分;穿衣能合作用杯喝水15月走得好;能蹲着玩;能叠一块方木能说出几个词和自己的名字能表示同意、不同意18月能爬台阶;有目标地扔皮球能认识和指出身体各部分会表示大小便;懂命令;会自己进食2岁能双脚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会说2~3个字构成的句子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能表达喜、怒、怕、懂3岁能跑;会骑三轮车;会洗手、洗脸;脱、穿简单衣服能说短歌谣,数几个数能认识画上的东西;认识男、女;自称“我”;表现自尊心、同情心、害羞4岁能爬梯子;会穿鞋能唱歌能画人像;初步思考问题;记忆力强,好发问5岁能单足跳;会系鞋带开始识字能分辨颜色;数10个数;知物品用途及性能6~7岁参加简单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剪纸、泥塑、结绳等能讲故事;开始写字能数几十个数;可简单加减;喜独立自主 2听感知发育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出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良好;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3~16个月时可寻找不同响度的声源,听懂自己的名字;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听感知发育和儿童的语言发育直接相关,听力障碍如果不能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内(6个月内)或之前得到确诊和干预,则可因聋致哑。 3味觉和嗅觉发育 (1)味觉: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4~5个月甚至对食物轻微的味道改变已很敏感,为味觉发育关键期,此期应适时添加各类转乳期食物。 (2)嗅觉: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发育成熟;3~4个月时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个月开始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4皮肤感觉的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及深感觉等。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的触觉已很灵敏,而前臂、大腿、躯干的触觉则较迟钝。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钝;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出生时温度觉就很灵敏。 (二)运动的发育 运动发育可分为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1平衡与大运动 (1)抬头: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 (2)坐: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 (3)翻身:7个月时能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然后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 (4)爬:应从3~4个月时开始训练,8~9个月可用双上肢向前爬。 (5)站、走、跳:11个月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独自走稳;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30个月时会独足跳。 2细动作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之后手指可以活动;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会翻书。 (三)语言的发育 语言的发育与大脑、咽喉部肌肉的正常发育及听觉的完善有关。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3~4个月咿呀发音;6月龄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月龄时能说简单的单词,如“再见”、“没了”。18月龄时能用15~20个字,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4月龄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而到3岁时几乎能指认许多物品名,并说有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四)心理活动的发展 1早期的社会行为2~3个月时小儿以笑、停止啼哭等行为,以眼神和发音表示认识父母;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的大笑;7~8个月的小儿可表现出认生、对发声玩具感兴趣等;9~12个月时是认生的高峰;12~13个月的小儿喜欢玩变戏法和躲猫猫游戏;2岁时不再认生,易与父母分开;3岁后可与小朋友做游戏。 2注意的发展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5~6岁后儿童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3记忆的发展记忆是将所学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可分为感觉、短暂记忆和长久记忆三个不同的系统。长久记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两种,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被认识,重现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重现,但可在脑中重现。1岁内婴儿只有再认而无重现,随年龄的增长,重现能力亦增强。幼年儿童只按事物的表面特性记忆信息,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理解、语言思维能力的加强,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的发展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思维,在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有初步抽象思维;6~11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具有进一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5想象的发展新生儿无想象能力;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6情绪、情感的发展新生儿因出生后不易适应宫外环境,较多处于消极情绪中,表现不安、啼哭,而哺乳、抱、摇、抚摸等则可使其情绪愉快。婴幼儿情绪表现特点是时间短暂、反应强烈、容易变化、外显而真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愉快因素的耐受性逐渐增加,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趋向稳定。 7个性和性格的发展婴儿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任感。幼儿时期已能独立行走,说出自己的需要,故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言行与依赖行为相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增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开始正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体格生长和性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但容易波动,在感情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时易发生性格变化。性格一旦形成即相对稳定。 第6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表现在儿童在感知、运动、语言和心理等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对这些能力的评价称为心理测试。心理测试仅能判断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没有诊断疾病的意义。心理测试需由经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可滥用。 一、能力测验 1筛查性测验 (1)丹佛发育筛查法(Denver Development Screen Test,DDST):DDST主要用于6岁以下儿童的发育筛查,实际应用时对45岁以下的儿童较为适用。测试内容分为大运动、细运动、语言、个人适应性行为四个能区。 (2)绘人测试:适用于5~95岁儿童。要求被测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绘一全身正面人像,以身体部位、各部比例和表达方式的合理性计分。绘人法测试结果与其他智能测试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与推理、空间概念、感知能力的相关性更显著。该法可个别测试,也可进行集体测试。 (3)图片词汇测试(Peabody Picture Vocaburaly Rest,PPVT):适用于4~9岁儿童的一般智能筛查。PPVT的工具是120张图片,每张有黑白线条画四幅,测试者说一个词汇,要求儿童指出其中相应的一幅画。测试方法简单,尤适用于语言或运动障碍者。1981年PPVTR出版,有L及M版本,测试年龄为25~16岁,测试图片增至175张。 2诊断测验 (1)Gesell发育量表:适用于4周至3岁的婴幼儿,从大运动、细动作、个人社会、语言和适应性行为五个方面测试,结果以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s,DQ)表示。 (2)Bayley婴儿发育量表: 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 包括精神发育量表、 运动量表和婴儿行为记录。 (3)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适用于2~18岁儿童。测试内容包括幼儿的具体智能(感知、认知、记忆)和年长儿的抽象智能(思维、逻辑、数量、词汇),用以评价儿童学习能力以及对智能发育迟缓者进行诊断及程度分类,结果以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表示。 (4)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WPPSI):适用于4~65岁儿童。通过编制一整套不同测试题,分别衡量不同性质的能力,将得分综合后可获得儿童多方面能力的信息,较客观地反映学前儿童的智能水平。 (5)Wechsler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适用于6~16岁儿童,内容与评分方法同WPPSI。国外已有新版。 二、适应性行为测试 智力低下的诊断与分级必须结合适应性行为的评定结果。国内现多采用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即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此量表适用于6个月至15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评定。 第7节心理行为异常 一、儿童行为问题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较为常见,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儿童的行为问题一般可分为: (1)生物功能行为问题,如遗尿、遗便、多梦、睡眠不安、夜惊、食欲不佳、过分挑剔饮食等; (2)动作行为问题,如儿童擦腿综合征、咬指甲、磨牙、吸吮手指、咬或吸衣物、挖鼻孔、咬唇或吸唇、活动过多等; (3)社会行为问题,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 (4)性格行为问题,如惊恐、害羞、抑郁、社交退缩、交往不良、违拗、易激动、哭闹、胆怯、过分依赖、要求注意、过分敏感、嫉妒、发脾气等; (5)语言问题,如口吃等。男孩的行为问题常多于女孩,男孩多表现运动与社会行为问题;女孩多表现性格行为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学习环境等显著相关。多数问题可在发育过程中自行消失。 最常见的几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如下。 1屏气发作为表现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性格行为问题,多发于6~18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渐自然消失。呼吸暂停发作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如发怒、恐惧、剧痛、剧烈叫喊时出现,常有换气过度,使呼吸中枢受抑制,哭喊时屏气,脑血管扩张,脑缺氧时可有昏厥、丧失意志、口唇发绀,躯干、四肢挺直,甚至四肢抽动,持续05~1分钟后呼吸恢复,症状缓解,口唇返红,全身肌肉松弛而清醒,一日可发作数次。这种婴儿性格多暴躁、任性、好发脾气。对此类儿童应加强家庭教养,遇矛盾冲突时应耐心说理解释,避免粗暴打骂,尽量不让孩子有发脾气、哭闹的机会。有时需与癫痫鉴别。 2吮拇指癖、咬指甲癖3~4个月后的婴儿生理上有吮吸要求,常自吮手指尤其是拇指以安定自己。这种行为常发生在饥饿时和睡前,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有时婴儿因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而精神紧张、恐惧焦急,未获父母充分的爱,又缺少玩具、音乐、图片等视听觉刺激,孤独时便吮拇指自娱,渐成习惯,直至年长时尚不能戒除。长期吮手指可影响牙齿、牙龈及下颌发育,致下颌前突、齿列不齐,妨碍咀嚼。咬指甲癖的形成过程与吮拇指癖相似,也系情绪紧张、感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对这类孩子要多加爱护和关心,消除其抑郁孤独心理;当其吮拇指或咬指甲时应将其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鼓励儿童建立改正坏习惯的信心,切勿打骂讽刺,使之产生自卑心理。在手指上涂抹苦药等方法也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 3遗尿症正常幼儿在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如在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数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夜间遗尿症。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较多见,多半有家族史,男多于女(2∶1~3∶1),无器质性病变,多因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继发性遗尿症大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等引起,其他如智力低下、神经精神创伤、泌尿道畸形、感染,尤其是膀胱炎、尿道炎、会阴部炎症等也可引起继发性遗尿。继发性遗尿症在处理原发疾病后症状即可消失。 原发性遗尿发生在夜间为多,偶见于白天午睡时。自每周1~2次至每夜1次、甚至一夜数次不等。健康状况欠佳、疲倦、过度兴奋紧张、情绪波动等都可使症状加重,有时会自动减轻或消失,亦可复发。约50%患儿可于3~4年内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而自愈,也有一部分患儿持续遗尿直至青春期,往往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生活与学习。对遗尿症患儿必须首先除外能引起继发性遗尿的全身或局部疾病。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首先要取得家长和患儿的合作。医生应指导家长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和坚持排尿训练,绝对不能在小儿发生遗尿时加以责骂、讽刺、处罚等,否则会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应训练患儿将排尿间隔逐渐延长,每次排尿务必排尽;晚餐后应控制入水量,睡前排尿,不宜过度兴奋;睡熟后父母可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唤醒,使其习惯于觉醒时主动排尿,必要时亦可采用警报器协助训练。药物治疗效果约为80%左右,常用药为去氨加压素(desmopessin),为抗利尿药,以减少泌尿量,每次01~02μg/kg,睡前口服,疗程3~6个月。亦可应用盐酸丙咪嗪类药物治疗。 4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运动行为障碍。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女孩与幼儿更多见。发生擦腿综合征的儿童智力正常,发作时神志清醒,多在入睡前、醒后或玩耍时发作,可被分散注意力而终止。发作时,女孩喜坐硬物,手按腿或下腹部,双下肢伸直交叉夹紧,手握拳或抓住东西使劲;男孩多表现伏卧在床上、来回蹭,或与女孩类似表现。女孩发作后外阴充血,分泌物增多或阴唇色素加深;男孩阴茎勃起,尿道口稍充血,有轻度水肿。使小儿平时生活轻松愉快,解除心理压力,鼓励其参与各种游戏活动等心理行为治疗是公认的必要措施。发作时以有趣事物分散儿童的注意力、睡前让儿童疲倦后很快入睡、醒后立即起床等均可减少发作机会。从小应注意儿童的会阴清洁。儿童擦腿综合征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自行缓解。 5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为学龄儿童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行为,常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男孩发生率明显高于女孩。病因尚不定。 二、学习障碍 学习不仅是阅读、书写、计算等能力,还包括获得这些技能的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常发展的认知能力、正常的感觉(尤其是听、视觉)器官功能、正常的运动发育、正常情绪和良好的环境。 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临床上常把由于各种原因如智力低下、多动、情绪和行为问题、特殊发育障碍所引起的学业失败统称学习困难。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障碍也会导致学习技能上的困难。学龄期儿童发生学习障碍者较多,小学2~3年级为发病的高峰,男孩多于女孩。 三、儿童多动综合征 (一)诊断要点 1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患儿行为冲动,做事杂乱无章;活动过多,常违反纪律,学习困难。主要见于学龄期儿童,症状在7岁前开始出现,并持续6个月以上。 2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但对指试验、翻掌试验、跟膝胫试验等动作缓慢,快速轮替运动以及手指精细运动均显笨拙。 3脑电图检查无特异性。部分可见到轻至中度异常。 (二)治疗 1药物治疗①利他林每日剂量为05~075mg/kg,早晨1次口服,若下午症状多,中午加服上午剂量的一半;②匹莫林:学龄期患儿每日10~20mg,晨服。6岁以下儿童不需服药,6岁以上学龄儿童,严重影响学习者方可行药物治疗。 2教育疗法鼓励为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与学校配合施教。 四、性早熟 男孩在9岁以前,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称性早熟。性早熟分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两类,真性性早熟又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后者只表现为乳房早发育或阴毛早发育。真性性早熟的病因是由于下丘脑垂体系统过早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所致,病因不明者称特发性性早熟,以女孩多见。部分患儿是由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创伤所致。假性性早熟则由性腺肿瘤、肾上腺肿瘤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分泌性激素异常,或因摄取含激素的药物和食物所致。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女孩性早熟先出现乳房发育,继之阴毛生长的同时有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最后月经来潮,出现腋毛。男孩表现为阴茎和睾丸同时增大,以后出现阴毛、痤疮、声音低沉,有喉结,随之阴茎勃起、遗精和出现胡须。 (2)真性性早熟者性发育过程中生长较快,但骨龄提前,骨骺提前闭合,生长停滞较早。最后身高较矮。 2辅助检查 (1)腕骨X线摄片示骨龄提前2年以上,颅骨片或颅内CT检查可以了解下丘脑及垂体是否病变。 (2)血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性激素(睾酮或雌二醇)基础值较正常同龄儿高。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作激发试验,当女孩LH峰值>15U/L男孩LH峰值>25U/L,LH/FSH峰值>07,或LH峰值/基础值的比值>3时,可认为性腺轴功能已启动。 (3)女孩阴道黏膜涂片示脱落上皮细胞受雌激素影响,比同龄正常女孩提前。 (4)B超检查:女孩子宫增大,可探及卵泡。男孩睾丸增大。肾上腺B超以排除肿瘤。 (二)鉴别诊断 1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起病年龄常小于2岁,乳腺轻度发育,这类小儿不伴有生长加速和骨龄提前。 2假性性早熟:因误服含雌激素的药物或食物所致的假性性早熟女孩,常有不规则阴道出血,且与乳房发育不相称。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男孩往往表现阴茎粗长而睾丸容积与同龄儿相称。 3 MeCuneAlbright综合征:除性早熟症状外,尚伴有皮肤咖啡色素斑和骨纤维发育不良。 (三)治疗 1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拟似剂(LHRH agonist)使垂体对内源性LHRH受体敏感性下降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此药能延缓骨龄的成熟,有利于最终的身高。目前常用制剂为曲普瑞林(达必佳,Decapeptyl)和亮丙瑞林(抑那通)每瓶375mg,每次30~90μg/kg,每月1次,皮下注射。 2甲地孕酮所用剂量为10~20mg/d,分2~3次口服,最后1次临睡前服。其作用为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症状控制后可减量,一般需用至正常青春发育的年龄再停药。 3性早熟由肿瘤引起者应手术治疗;由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引起的性征发育,应用皮质激素治疗;因摄入含激素的药物或食物所致的假性性早熟,一般停止摄入后症状可迅速消失。 (安彩霞)